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6278|回复: 3

怀宁汪河牛灯会

[复制链接]

30

主题

265

帖子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411
QQ
发表于 2014-8-7 15: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汪家河,出牛灯,男女老少齐上阵,锣鼓筛筋震夜天,邻里乡亲迷牛灯……”
  据笔者多方面深入了解得知,汪河牛灯会源于纪念汪氏始祖汪华公。据记载,汪华公曾为唐皇立下汗马功劳。一次,唐皇摆驾到洛阳白马寺拜香,需要主管代其坐政,任命越侯公汪华代理,名为“代驾皇”,此后封为“越国公”。因汪华刚正不阿,在朝中得罪了不少奸佞,皇上听信谗言后,责免越国公解甲归田,赠送一头水牛、一把木犁、一件红缎披风,以便其回家后好生种田。汪氏后人为了血洗越国公解甲归田的冤屈,就以牛灯举会。随着汪氏家族的迁徙,牛灯会从江西鄱阳湖瓦屑坝迁徙至怀宁县境内,在洪家铺汪家河汪氏余族祖辈中流传下来,一直至今。
  据说,首次举行“牛灯会”之时,所到之处的牛都会对“牛灯”仰头长哞,待灯班、牛灯离去后方停。后来,因闹饥荒,间歇了几年,期间周遭地区牛瘟成灾,牲畜、禽类瘟疫横行。先辈们看出了牛灯潜在的兆头,就规定每年正、腊月都要举行“牛灯会”,腊月十五亮灯,次年正月十五送灯。每到之处,人们插香,烧表,跪拜,鞭炮迎接和恭送,把牛灯当作驱鬼除魔的神灵,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从此,周边人畜平安,万事大吉。牛灯的神奇还牵涉到女人身上,据说凡是不孕的女人,将牛绳(一种红粗线)系在腰间,并将牛灯内蜡烛点在房中,滴下的油蜡泡水服用,就能开怀生养。
  牛灯会规模浩大,需要一百五十号人,隔夜更换人次。演出路线长,节目多,活动量大,故演出的人员感到非常疲劳。演出时要遵循一定的顺序:首灯就是牌灯,是整班灯会的牌子,其上标有汪氏家族符号,灯体上全是吉祥物,正中是汪氏始祖遗像;其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厚一尺二寸,内分三层九通隔,每隔点燃小蜡烛亮火。整体灯具由小竹竿和篦皮制成,外有红纱绸布包装;下座露出竹竿把手,由四个力壮小伙子更换掌持;灯前有位威信的老者当向导,灯后有一人肩挑竹箩,内装备换蜡烛。牌灯左右各有八个武功高强的功夫人护灯,责任重大,牌灯失利意味着灯会毁灭,其它灯具没有这方面的讲究。
  腊月十五亮灯要在汪氏村庄举行仪式,先在青龙岗社界处亮灯,接着周游村庄,再在公堂门前的稻场上演出,然后进入公堂,道士诵经起猖,祭灯神,封灯号,直到天明。第二夜开始向外村庄出行,敲响簸箕大的筛筋(铜锣),两人肩抬牛皮鼓,并由两人击擂,音响如雷贯耳。每到一处,首先串户进香,然后聚场按序展演:第一班是“孙悟空大闹天空”,倍吸众人眼球;第二班是“土地公土地婆献福”;第三班是“五猖神差驱鬼保平安”;第四班是“补缸逗乐”;第五班是“美女坐花船”;第六班是“二女挑花篮”,中间夹个丑角,唱词也很有趣。二女唱:“小小鲤鱼游上江。”小丑对反调:“还有外鱼呢?”二女唱:“小小鲤鱼游下江。”小丑对反调:“又上又下说胡话!”第七班是“网打蚌蛤精”;第八班是插戏黄梅戏《打猪草》;第九班是插戏黄梅戏《夫妻观灯》;第十班是主打“戏牛灯”:牧童牵牛,越公扶犁执鞭,并缓缓唱起“自离皇城——自离皇城啊——山青水秀,农雁飞尽,如何从窝,嘿嘿,哈哈,冷贪图名,功贪富贵,忠奸不辨,卸甲归田,当官早知当农人,驾牛犁呀犁田……唉,也罢!”唱词真切,让人备受伤感。此曲一结束,牛身上红彩覆盖满身。妇女们争先恐后地用彩绸换取牛绳和灯烛。牛灯一启程,尾后锣鼓喧天;红包、糕点、香烟……管帐员满载而归。
  牛灯会要到新春元宵夜才结束,正月十六日圆灯。圆灯前在本村复演节目,表示即将闭灯休会。随后,首牌灯、牛灯披挂红彩,存放堂厅阁楼上,其余灯具在原亮灯处焚毁。
作者:汪李俊 何承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65

帖子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411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8-7 15: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智海:牛灯戏会史无前——《皇匾昭雪牛灯冤》序

洪铺镇汪李俊先生和何承敏先生来小吏港孔雀东南飞文化园参观,同时带来了汪老先生第二部大作《皇匾昭雪牛灯冤》的初稿。此篇文稿涉及怀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各级文化部门的关注。为了早日付梓,汪老先生要我写篇序放到前面。

“牛灯会”最早发源于安徽歙县(古称婺源),公元650年传到江西婺源(古称婺州)鄱阳湖一带,自1350年传到我县洪铺镇汪家河以后,一年一度的牛灯会习俗便在汪家河流传下来,至今流传了二十四代,传承历史已有六百余年。现在汪李俊先生搜集史料,勾玄提要,写成此篇,讲述牛灯戏的来龙去脉,这的确是一件非常有历史意义的文化传承。

“牛灯戏”在流传演出过程中,保留了不少民俗民谚,颇具民俗学价值。如“汪家河,出牛灯,男女老少齐上阵,锣鼓筛筋震天响,邻里乡亲喜相迎。”、“睡不着,爬起来坐,汪家河前鸟唱歌。我唱你,你唱我,你唱绣花鞋,我唱牛打角。(两牛低头,以四角相对殴斗)”、“樟树叶,樟树头。我在汪家河织红绸,日里织了三匹五,夜里织到五更头。双手捧把妈妈看,妈妈夸我乖乖头;双手捧把哥哥看,哥看“牛灯”不抬头。双手捧把嫂嫂看,嫂嫂刷我三筷头。”还有如唱词中的对白:“打破旧缸赔新缸哪------新缸没有我旧缸光呀!”等。其中许多民歌民谚被收进了怀宁县文化馆编辑出版的《怀宁民间歌谣集》和《怀宁民间谚语集》。

“牛灯”作为一种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600余年,能够在我们怀宁县洪铺镇一带流传至今,这自然是由于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封建社会里,弱肉强食,无法无天,强者才能生存。一个宗族,特别是外来户,利用一种民间文化活动加强族人的凝集力,加强互相间的交往,弘扬自己的家族,意义深远。

牛灯戏作为非遗文化,由于演出时道具(牛)过于庞大,使得牛灯戏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史载:民国34年七夕(1945年8月14日)稍后,上海张氏在桐城演出牛灯戏《牛郎织女》,牛郎赵韵声带真水牛出台,牛角挂红,边走边唱,效果较差。(见1996年版《怀宁县志》P:638“(六)、牛灯戏”)如果我们以“牛灯”为载体,以地方文化为内涵,将其编成歌舞剧或黄梅戏,在村野演出中用真牛出场,在舞台演出时,用“灯牛”替代,用虚幻动作做象征性的表演,借此来歌颂劳动人民“老黄牛”的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精神,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看来还是大有发展前途的。

细看我国文化戏曲史,以“牛灯”聚会,还真的是史无前例,当应载入戏曲史册。我希望“牛灯会”和“牛灯戏”在汪老的笔端重获生命活力,发扬光大,永远流传。

是为序。

                       2013年4月8日于小吏港李家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831

帖子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总  &#1

Rank: 6Rank: 6

积分
13268
QQ
发表于 2014-8-7 16: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牛灯”作为一种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600余年,能够在我们怀宁县洪铺镇一带流传至今,这自然是由于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4150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063
QQ
发表于 2014-8-7 20: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