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风氏”本姓“釐(厘)”——三谈汪姓来源
谈谈“防风氏”的姓。
我们已经知道,孔子说“防风氏”姓漆,而司马迁说“防风氏”姓釐(厘)。
漆与釐(厘)不可通假,因此,漆姓与釐(厘)姓,二者必有一误。
实际上,一些古文献中早已指明:
《家语》指出:“姓漆,盖误。”
韦昭注云:“案:漆,《札记》当为涞之伪。”
《释文》云:“漆,本或作涞。”
据此,《国语·鲁语下》中的“漆”字当是“涞”字传写之伪。
涞(来、莱)与“釐(厘)”古音相同,可以通假。 因此,涞、来、莱与“釐(厘)”都相通。
古代就有莱姓,《左传》中就有莱驹、莱书、莱章。
《史记·殷本记》中有“来氏”,“来”通“涞、莱、釐(厘)”。就是说,远古有“来氏”“涞氏”“莱氏”“釐(厘)氏”。
春秋以前,姓、氏有别。姓表示种族血统,是不可变的。氏则缘居地、职官等可变因素而取,是可变的。因此,“来氏”“涞氏”“莱氏”“釐(厘)氏”可以演变为“来姓”“涞姓”“莱姓”“釐(厘)”姓。
“釐(厘)”姓本于莱夷,周代莱夷多在山东胶东半岛。今胶东半岛地名等带有“莱”字的很多。地名就有蓬莱、莱阳、莱西;海湾有莱州湾;河流有胶莱河;烟台市南边有莱山,等等。
《史记·索隐》云:“防风(氏)、帝鸿(氏)、缙云(氏)、三苗(氏),皆“釐(厘)””。
可见,“防风氏”为“山东土著”是不成问题的。
《史记·殷本记》说,莱夷与殷人同祖于契。
《史记》:帝喾高辛氏次妃生契,契生主壬,主壬生主癸,主癸生天乙。天乙就是商汤王。契是成汤的祖先。契为商,居地“子水”,子姓。
帝喾高辛氏元妃生弃(后稷),弃生周太王亶父,亶父生季历,季历生昌(周文王),昌生发(周武王)。可见,弃为周,姬姓。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
《史记·殷本记》中还说:“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来氏”。 可见,防风氏是契后裔的一支,其在商代以前的始初姓——“釐(厘)”。
司马迁经过调研、考察,说防风氏“釐(厘)”姓,改孔子认为的“漆”姓,是对的。
原本在山东的防风氏,被“禹杀防风”后,它的神话移到了浙江。今天防风氏神话在浙江开花结果了。
那么,怎样解释孔子在《国语·鲁语下》中说防风氏“漆”姓呢?
我认为,孔子指的是防风氏“在虞、夏、商为汪芒氏”,汪芒氏已更為漆姓了。所以,孔子说,防风氏/汪芒氏漆姓。
这里,想想也耐人寻味。孔子不说汪芒氏后来改姓为“汪芒”,最后简化为“汪”姓。这就在事实上反证了:一直到孔子那个年代,还没有汪芒氏改姓为“汪”这一说。若有,孔子不会不知道,也一定会在《国语·鲁语下》的那段话中记述下来的。
今天,诸多的姓氏书籍,参考唐宋以来的一些有关姓氏的古文献资料,谈汪姓渊源,必“防风氏/汪芒氏”,实不可信。
那么,为什么汪芒氏更為漆姓呢?
见《路史·后纪六》记: “防风氏的漆姓,以崇拜漆树而得”姓。
又一说,因居地“漆水”,更为漆姓。
再一说,进入商代的汪芒氏,人丁稀少,成了“漆”姓的附庸,当了“漆”姓的奴隶,受“漆”姓的统治,更为漆姓。
从“防风氏”姓的变化,可见“姬姓汪氏”与“防风氏”不是一码事。
这里,顺便说一句,防风氏不可能“姜”姓。炎帝长于“姜水”,因以得姓。炎帝“姜”姓的分支姓也较少。清代张澍著《姓氏寻源》中,炎帝姜族的分支姓氏,单姓只有100个,未列“汪”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