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1457|回复: 15

根在安庆的陕西人,你们好吗?--------安庆人移民陕西之调查前记

[复制链接]

3

主题

10

帖子

333

积分

骑士

积分
333
QQ
发表于 2014-1-29 09: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段尘封了250年之久的安庆移民史,在清乾隆年间及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大批的安庆人背井离乡跋山涉水携妻子儿女迁徙到距离安庆达一千多公里远的陕西商洛地区的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等县、湖北省的郧西县、河南省的淅川、西峡县等地居住。这段历史如今已鲜为人知,甚至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机遇和职业敏感使我们对这段尘封的历史有了强烈的探知欲望,于是,根据一些传说,江淮晨报驻安庆记者站站长任祥斌和笔者开始了长达数年的走访,时至今日,我们所了解的有关此次移民的情况令我们感到震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限于我们的学识,虽然我们无法对此次移民作出定论,但我们还是将所见所闻公布于众,其一,以飨读者,其二,抛砖引玉。

我们调查此事的起因是二十年前偶然获悉在陕西有大批的当地人说的是安庆方言,其后在一篇短文中我们得知在安庆曾经有怀宁大姓黄墩陈氏、温桥何氏修家谱时与陕西有过联络。怀宁黄墩的《陈氏家谱》,是我们调查的第一部家谱,其结果令我们对安庆人迁徙陕西这段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2004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驱车来到怀宁县黄墩镇。这已是我们第二次来此地寻找安庆人迁居陕西的线索。2003非典时期因拍摄节目我第一次来黄墩,当时没有寻找到当地陈姓的人,并被告知陈姓并非黄墩大姓,后因工作任务紧迫,匆匆返回。此次到黄墩镇我们虽是专程而来,但心中所抱的希望也不大。
在黄墩镇的镇政府,一位新任的姓陈的女副镇长接待了我们,她告诉我们,陈姓确非黄墩镇诸姓中的大姓,而是怀宁县三桥镇的大姓,本乡陈姓仅集中居住于原黄墩乡的黄墩村,她也是这个姓的人,但对家谱了解不多。但此后,陈乡长向我们介绍了一个人,令我们这次调查有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变化。她说:陈氏家谱的修撰是由一位台湾佬主倡,日前他又回家乡探亲,仍逗留在黄墩村,他对《陈氏家谱》应该了解较多。于是我们一行在女乡长的引导下,在乡村土路上驱车数公里,来到黄墩村拜访这位名叫陈世英的台湾老人。一路上,见有油菜花开的灿烂,心境比来时大有不同。
陈世英,78岁,现为台湾省台北中和市人,原籍怀宁县黄墩乡(现黄墩镇黄墩村立新村民组)。在弄清我们的来由之后,老人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黄墩陈姓中有人迁居陕西,而且人数众多。老人的回答令我们既有如遇知音般的激动又有如释重负般的轻松。1988年陈世英老人首次回乡探亲,主修家谱,但当时族人中已经没有人保存有完整的老家谱,因而修谱工作一度无法进行下去。后来从残谱中了解到陈姓有族人于乾隆年间迁居陕西,而且直至二十世纪初,两地族人还曾共同修撰家谱,于是陈世英老人安排族人奔赴陕西,终于在陕西省镇安县寻获一部完整的老家谱。此谱于文革破四旧时被当地人装在一口棺材中埋于地下后才得以保存下来。起初陕西的陈姓人对老家修谱之事将信将疑,不肯示谱。在陈世英老人给陕西汇去3000元修谱经费之后,陕西陈氏族人才派三个大队的大队长包车来到安庆将老谱送到老家,因而陈氏家谱才得以重修成功。
从《陈氏家谱》中我们得知,目前此陈姓迁居陕西的后裔人数众多,仅镇安县就有陈姓同族集中居住在三个大队,有1000余丁。了解到这个事实,使我们对安庆人迁居陕西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似乎看到了一丝较为清晰的脉络。至此,我们意识到安庆人迁居陕西的传说是史实,同时也坚定了我们以从民间调查为突破口来解读这段史实的决心。

温桥村位于怀宁县的西南方,原属怀宁县的温桥乡,现并入清河镇。走访中我们得知此村有何姓、黄姓的族人当年迁居陕西,而且迁居陕西的安庆人后裔所保存的风俗习惯令人感动。亲情和乡情,即使是千山万水也阻隔不断。
在三月初我们第三次到黄墩镇并用摄像机记录下有关镜头之后,我们乘兴驱车来到怀宁县清河镇的温桥村。我们拜访了一位名叫何希球的老人之后得知:在何氏家族六修谱(约150年前)中记载族人迁居陕西的后人已约有千人,分布在陕西南七县,现九修谱只联系到1-2县的何姓人。老人还告诉我们:目前在陕西的安庆何氏后人估计有近万人,但由于八修谱与九修谱之间的时间太长,很多族人失去了联系,具体的数字也不得而知,这恐怕也是家族中的一件憾事了。
在温桥村何希求老人的家里,我们并没有看到温桥的《何氏家谱》,但何老所言使我们信心倍增。在采访了何老之后,已近黄昏。回程中,温桥村村外的一株古老的大枫树令我们有了驻车欣赏的兴致。在盘桓于古木之下的时候,老任与一黄姓老者闲聊后得知这棵大枫树在当地黄姓家谱中就有记载:此地原有大枫树七棵,地名就叫七棵枫。听到字,我们立刻有了兴趣,忙向老人打听家谱的情况。老人说:找黄章林,他是温桥黄氏七修谱的负责人之一。于是我们又于大枫树处步行,寻找到位于山拗之中的黄章林家。
我们来到黄章林家时恰逢他外出不在家,黄章林的女儿接待了我们并非常热情地拿出家谱供我们翻阅。黄昏时,主人终于回家,在了解到我们对安庆人迁居陕西这段历史进行调查之后,黄章林喜形于色地告诉我们:为了修谱之事他已经于2001年二上陕西。他说:在黄氏六修谱中可以查到族人居住陕西的分布有五个县。现七修谱仅联络到镇安县、商南县两处的部分族人,约一百余人。
采访中我们对他所了解的迁居陕西的安庆黄姓人生活习性进行了询问,其结果令我们唏嘘不已。黄章林向我们介绍,居住陕西的黄姓人在腊月二十四有送祖的习惯,这与安庆民间过小年接祖的习惯相反,他们是祖宗回老家安庆过年,除夕夜再将祖宗从老家回。三十晚上,他们还将孩子们召集在一起,用地道的安庆方言告诉孩子:伢几个欸,我们老家在江南吶。(按清初制:安庆原属江南省,后裁江南省,分设安徽省、江苏省。)近几年来,逢年过节时,两地的黄姓人还相互致电问候。曾有陕西黄姓人来安庆,他们回去时,随身带走一抔老家黄土,用于死后垫枕之用。黄章林还告诉我们:目前迁居陕西的安庆人后裔仍保持有在同乡之中相互通婚的习惯。
同黄章林的交谈,使我们不觉天色已晚,心中感慨万千:亲情和乡情,即使是远在千山万水也阻隔不断。

《桐西汪氏宗谱》(张字嘴丰门塥)为笔者的家谱,谱中载明当年迁居陕西的族人有84户,同时谱中标明在同时期远迁而不明去处的人也很多。这个数字与后来于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其间迁居江南的人数相比,前者远多于后者。
通过对黄墩陈氏、清河何氏及黄氏的调查,使得我们更加确信了当年安庆人迁居陕西的规模是非常大的。看了上述几姓家谱之后,我陡然有看看自家家谱的想法。果然不出所料,在自家家谱中,也找到了安庆人迁居陕西的证明材料。笔者祖籍桐城,桐城有多支汪姓,祖先大多于明洪武元年从江西迁居安庆,桐西汪氏是其中的一支。由于查找便利之故,对桐西汪氏中迁居陕西的族人情况的统计也就较为详细准确。
《桐西汪氏宗谱》的谱中载明当年迁居陕西的第一代族人就有84户三百多人,同时谱中标明于同时期远迁而不明去处的也不少。这个数字与后来于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十几年间迁居江南的人数相比,前者远多于后者。在当年迁居陕西的84户人中最早的生年为康熙29年,最晚的生年为道光30年。他们的卒年很多已失记,有记载的当中最早的卒年为乾隆29年。84户中有36户(占十分之四)在一段时间内与老家保持联络,他们的后代在家谱中有记载,但是到上个世纪初能与老家保持联络的只剩下十多户。谱中记载表明他们居住地点多在陕西省的商南县、湖北省的陨西县和河南省的淅川县。
《桐西汪氏宗谱》的谱中家规有训:勤修谱。------三十年,一小修,理本支也;六十年,一大修,总合族也。当其时,必择族中之文行并茂者,方可任其责。,自桐西汪氏始祖明初从江西迁居安庆至今,已经五次大修谱,唯第四次与第五次相隔时间最长,有84年之久。在民国45年(1914-1915年)编撰的四修谱中仍记载有陕西商南县、河南淅川县、湖北陨西县等地的汪氏同族上千人,但1999年的五修谱中则没有了他们后代的任何消息。
四月初,听岳父大人说起要到老家怀宁县枫林乡石家楼参加家族合谱准备会,任祥斌与我又欣然同往,我们观看了《石氏宗谱》老谱数卷,卷中记载石氏应、景、生诸辈中均有迁居陕西商州、洛南及河南淅川的族人,或独往、或携眷、或兄弟同行,他们生年均在清康熙后期至乾隆初期之间,而且在迁居陕西的人中有后两代的人记录在谱中,由此我们推断他们迁居陕西后在一段时间内仍保持了与安庆石氏的联系。但现在已经失去了联系。

《福六堂刘氏家谱》在族人迁徙表中标明迁居陕西的族人有六支,他们是于乾隆年间众多迁居陕西的族人中与安庆保持了长期联系的福六堂刘氏后人,2000年《福六堂刘氏家谱》再次大修,但陕西六支的刘氏后人没有能联系上,于是谱中郑重其事地撰文要求后人有机缘一定有与他们联系。
从石家楼回来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对安庆人的家谱几乎象是着了魔,只要听说谁有家谱,我们都想办法去看一看,这段时间,我们又看了《福六堂刘氏家谱》、《安庆胡氏家谱》,两家谱中都有族人迁居陕西的记载。其中以《福六堂刘氏家谱》中记载更为详细。
《福六堂刘氏家谱》是安庆有线电视台专题部的摄影刘建的家谱,在听说了我们对家谱感兴趣之后,他联系到保存有家谱的族叔,兴趣盎然地带领我们去市郊十里乡看他的家谱。
《福六堂刘氏家谱》载明福六堂刘氏始祖是明初由江西迁居潜山的昆仑山(谱载之山名),后来族人中也有很多迁居外地,其中包括有人迁居陕西。《福六堂刘氏家谱》是我们所见到的家谱中对迁居的同族最为看重的一部家谱,在家谱卷首部分中就编写了族人迁徙表,标明与老家有联系的迁居族人的各个分支,在迁徙表中我们看到迁居陕西后与老家保持有很好联系的族人有六支。其中字辈的有四支,字辈的有两支。另外家谱中对迁居陕西的族人及其后代单独立卷予以记载。《福六堂刘氏家谱》家谱中总谱及老世系之后的卷五即为迁陕族人的谱系,他们迁居陕西地点分别为陕西商南、商邑、商州、洛州等地。卷五的首页还撰有一文,文中表明:迁居陕西的刘姓后人与老家共同续谱一直延续到民国十年(1921年),民国三十一年(1946年)续谱时因兵荒战乱而未合修。文中还郑重其事地要求族人他年有机遇一定要与陕西族人联系。
《安庆胡氏家谱》(英字号)的谱中对族人迁居陕西也有记载,但人数不多,而且迁居者后代与安庆老家失去了联系。

采访中,我们所见的家谱中几乎谱谱都有族人迁居陕西的记载。我们还分别走访了安庆地方志办公室、桐城地方志办公室、安庆市图书馆,但没有任何收获,目前在安庆的史志中还没有发现安庆人迁居陕西的文字记载。
在安庆地方志办公室和桐城地方志办公室,接待我们的一些学者们对我们所了解的安庆人迁徙陕西这段史实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惊讶。他们表示:就他们所知,目前安庆历史上各时期区、市、县、史志及文献中没有关于安庆人移民陕西的记载,甚至于他们也是第一次听我们说及此事。但如果是我们目前所了解的这样移民规模,那将填写安庆移民历史中的一段空白。而且有关这段移民史的研究也是一个极有价值的课题。
就我们目前的调查而言,可以说安庆人迁徙陕西这段陈封的历史已经初现端倪。从统计学的观点上来说,具有价值的是我们对安庆各姓家谱的调查几乎是在一种随机无序的状态下进行的,这种调查是符合随机抽样调查的原则,其结果应该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这浮出水面的冰山也只才露出一小部分,即当初移民陕西的安庆人数量是非常大的,尽管我们目前无法知道具体的数字。这个观点在随后的事态发展中又得到了证实。为了使我们即将成行的赴陕西的采访有更充足的准备,任祥斌在《安庆日报》下午版发表一文操安庆方言的陕西人并于文中征集有关线索。文章发表后即接到有来自安庆市郊、太湖县、怀宁县、宿松县、潜山县等地其它姓氏的很多来信和来电。这些来电和来信更加表明了在民间两地的同族人自上个世纪末开始就有了频繁的联系,有的姓氏甚至有人在多次往返两地做恢复亲情联系的同时还有一些经济往来。如太湖县王启中的来信写到:王姓同族在陕西商南县的就有上千人,他已经七次到陕西,陕西那边有人四次来安庆,1995年他还为陕西同族人捐送大米一万斤。潜山县的张时斌来信写到:张姓迁居河南西峡县、淅川县的同族已有十代,人口过千。宿松县有人来电话告诉我们说他们那里有姓柴的族人居住陕西,而且在陕西的地名就叫柴店
至此,我们了解到的安庆人当年迁居陕西的已经有十几个姓氏,移民后代的数量已经超过万人,我们坚信实际的数字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民国《商南县志》记载:乾隆二十年后,江南安庆数县人襁负迁商,爰得我所,闻风兴起,接踵者日众,此商南有小太湖之名也。;清嘉庆陕西《山阳县志》记载:及四十四年,安徽、两湖数省屡被灾侵,山民络绎前来。;《安庆地区志》:乾隆五十年,安庆大旱,终岁不雨,蝗虫成灾。民食榆蕨,饿死达十分之四。
目前就我们所掌握的材料表明,记载安庆人迁徙陕西的文献资料只有陕西省商南县、山阳县旧县志中的廖廖数语。但由于这些材料描写过于简单,且对安庆人迁徙原因描述不详。民间家谱中只记载了具体迁徙的人及地点,而没有任何迁徙原因的描述。因此这段移民历史疑点甚多。
疑点之一:安庆人迁徙陕西的原因是什么?历史上多数移民的方向是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由黄土高原向平原沃土。为何安庆人会迁徙到西北去呢?《山阳县志》似乎说明安庆人是逃荒到了那里,在《安庆地区志》我们也确实查到在乾隆四十九年、五十年安庆曾有过大水和大旱,但是这只是那次移民的后期的部分原因。事实上我们了解的情况表明目前居住在陕西那边的安庆人后裔的经济状况相对于安庆老家的人来说还要落后一些。
疑点之二:迁徙具体时间段是在哪个范围?调查中我们发现唯一对安庆人迁居陕西的时间有描述的《福六堂刘氏家谱》也只说明是在乾隆初年,其它家谱没有这方面的描述。《商南县志》的记载为乾隆二十年(1755年),但商南只是众多的迁居地之一,说明始迁年应不迟于此年。另外这次移民事件持续的时间也很长,到底持续到那一年似乎也很难断定。
疑点之三:究竟当初有多少安庆人去了陕西?商南县当年被称做小太湖,那么由太湖迁往商南的人应该是个很大的数字。目前我们了解到安庆市及所辖七县一市当时均有人迁居陕西,但具体的迁徙人数,恐怕会是一个永远的谜。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大工作量的调查可以得出目前移民后代的近似人数。但由此来推算出当初的迁徙人数,恐怕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和经得起推敲的计算方法。
疑点之四:为什么那些根在安庆的陕西人在语言、生活等方面还保留一些和安庆老家相近的风俗习惯?这些是我们最感兴趣的,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至少他们当中有人在语言、风俗上与我们相近。但为什么十几代人过去了,他们没有被陕西人同化了呢?这个疑点可能与第三个疑点有关,即:当初安庆迁居陕西的人数很多,可能在某些地方的人口中占大多数,因此是他们同化了当地人。
另外,陕西安庆人及其后裔对当地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哪些贡献?为何历史上两地官方之间没有任何往来?这些疑问都是有待破解的迷团。我们期待着陕西行会有所收获,同时也期待有专家和学者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破解这些谜团,更期待着在将来有政府之间和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往来。
我们还想强调一点的是:我们只是记者,只是将我们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决不想做任何定论和主张,限于学识,因而也担不得历史的重任。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安庆人了解并诠释这段移民历史,让更多的已阻断了近百年的亲情和乡情的纽带会重新连接起来,而且坚韧起来。
根在安庆的陕西人,你们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8

帖子

2028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28
QQ
发表于 2014-1-29 09: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0

帖子

333

积分

骑士

积分
333
QQ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0: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节期间,安庆电视台将播出系列节目<陕西寻亲>,安庆网络广播电视网(AQBTV.CN)还将建立专栏长期对此事进行追踪报道和调查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4

主题

2895

帖子

6万

积分

纪念会员

呵呵。开心的过好每一天

积分
67563
发表于 2014-1-29 10: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感人,学习了。   
淘宝订阅祖像
[table=100%,#6666CC][table=100%,#FFCCCC]淘宝订阅家刊
[table=100%,#FFCCCC]淘宝订阅通宗世谱

\"淘宝代码试水 \"淘宝代码试水 \"淘宝代码试水

心悦布艺点击图片进行淘宝订阅心悦布艺
  


\"这个好

我们会尽心尽力为亲们服务
但人力不能及之处颇多,
如果服务不周
希望能得到您的谅解和气生财,
遇到问题请与我们沟通!
承诺:我们的责任绝不推卸!
亲们我不在时去直接拍下来。
我们的全是正品品牌的。
下单的时候请尽量使用购物车哦
提交订单的时候核对好地址哈,
如果满足条件系统会自动改运费的哈!
我们在用100%的真诚和100%的用心经营小店
如有不喜欢,不满意或者与想象中不一样的商品
请联系客服协商处理,
请勿不满意即给中差评,客服会帮您处理
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给中差评的亲们请高抬贵手,
放过小店,别家看看,呵呵,
鉴于订单比较多,16:00以后付款的或者当天订单特别多的情况下第二天发货。
急件请慎拍,本店不接受急件。
QQ:553786977.微信:wangqinhong528      
  微信:包容天下    手机18014434166  1572247876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98

帖子

9038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9038
发表于 2014-1-29 12: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汪勤红于2014-01-29 10:04发表的  :
好感人,学习了。   
淘宝订阅祖像
[table=100%,#6666CC][table=100%,#FFCCCC]淘宝订阅家刊


[table=100%,#FFCCCC]淘宝订阅通宗世谱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4150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060
QQ
发表于 2014-1-29 19: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1

主题

884

帖子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9383
QQ
发表于 2014-2-10 20: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安庆大移民(转帖)


       在清朝盛世时期,政府推行的是按户按丁纳税的税收政策,因此,地方人口的多少决定了地方政府的税收数量。清朝初期,陕西南部地区人口稀少,其原因是因为明末李自成起义根据地在商洛地区,起义失败后,清军在当地实行清剿起义农民的军事行动造成了当地人口损失极为严重,以至于在清政府成立后一段时间在陕西南部形成了地方上“有官可置、无民可治”的现象,地方政府税收寥寥无几。为改变这种现象,清政府借鉴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经验,便继续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向陕西南部山区实施强制性移民,这次移民始发地除了湖南湖北外,安徽省安庆地区的居民也成为这次移民的主力军。
  安徽省安庆地区是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最大的地区,辖一市八个县,历史还曾管辖长江南岸的池洲市和至德县和东流县(东至)。安庆在清朝历史上大部分时间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这里人口众多。
当清政府从安庆向陕西实行移民初期,采取的是“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强制手段,移民在迁徙路线上,沿途各州县政府采取接应和监督措施以防移民私自回老家。(这个事实在《安徽潜阳王氏家谱》和《商南县志》上有所描述)此次移民的起始时间大概在乾隆前期,在安庆的一些家谱中描述于乾隆初年就有安庆人被迁徙到陕西(《安庆福六堂刘氏家谱》记载族人于乾隆初年迁居陕西),而且当时被迁徙的安庆居民相对来留在老家的兄弟们而言是一些强壮的劳力,因为当时陕西南部相对于安庆地区其生存条件要艰苦一些,可以说这些移民为家族作出了相当大的牺牲。这些移民达陕西后逐渐站稳脚跟,艰苦创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以至于在清乾隆后期当安庆地区遭遇大水和大旱而发生饥荒时,早期到达陕西的安庆移民已经有能力接纳了大批安庆的兄弟和老乡,为他们提供避难所。由此看来安庆人迁徙陕西的时间不是集中在某一个时间点上,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至于在这次移民中安庆地区究竟有多少人去了陕西,由于历史记载很少,已经很难推断,安庆地区官方史志上已没有丝毫记载安庆人迁徙陕西的文字,这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能从一些相关的信息中我们才能获知这次移民是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安庆市桐城县(现已经改制为桐城市)文史馆的一位工作人员曾在研究桐城人口变化时惊奇地发现清初期的桐城人口居然与现在的桐城人口相持平,按照中国人口发展规律,近三百年时间人口数量不变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如今看来,这种现象与安庆人移民陕西结合起来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复旦大学曹树基教受
真诚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1

主题

884

帖子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9383
QQ
发表于 2014-2-10 21: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于2010年去山西寻宗亲,写有《0  发表于: 2010-05-04 23:24  | 编辑只看楼主 | 小 中 大
归来吧 故乡与你血脉相连 》,记有来榜汪氏迁陕情况。
真诚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1

主题

884

帖子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9383
QQ
发表于 2014-2-10 21: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启贵本家的壮举能帮助我们找到迁陕宗亲,谢谢启贵!
真诚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69

帖子

4981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4981
QQ
发表于 2014-2-10 21: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8楼(汪稳安) 的帖子

汪总新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