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汪高山兵官 于 2015-10-15 13:19 编辑
近日,受甘肃民勤强山本家之托,戻其主持之新撰家谱做序,因之对汪姓来源做了探讨,特发往宗亲网,乞诸位宗亲指正. 兰州大学 汪受宽
汪姓来源的探讨
各种资料上关于汪姓的来源有八种说法:一、源于五帝末期的古国汪芒氏;二、源于《山海经》中的“汪野国”;三、以居住地河流汪水为姓;四、源于春秋时期鲁成公次子汪;五、宋朝福建泉州翁氏分氏立派,第六子处休得姓为汪;六、唐朝西突厥汪古部汉化后改姓汪氏;七、蒙古族旺扎布氏、旺扎尔氏、旺古尔沁氏汉化后以部落名首字音近原则改为汪氏;八、满族瓦勒佳氏(汪拉佳氏)、完颜氏、汪佳氏(王佳氏)汉化部分以部落名首字音近原则改为汪氏。
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种说法,系古代大户或少数民族改姓,现代也还不断有人改姓,与汪姓最早的来源无关。
第一种说法,典出《国语?鲁语》,言:“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客曰:‘敢问谁守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者,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氏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翟,今为大人。’客曰:‘人长之极几何?’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 意为,吴人打败越国后,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发现一节必须用车才能拉的人骨节,其使者到鲁国以此事请教孔子。孔子回答,此为防风氏,大禹在会稽大会天下诸侯,他迟到了,以至被杀,其一节骨头就要用专车来拉。防风氏是漆姓,为封嵎之山的守护神,称汪芒氏,到周代称为长翟,春秋时称为大人。
第二种说法,据说典出《山海经》中的《海外西山经》。但《山海经》中并无《海外西山经》,全书中亦无“汪野”一词。细查该书,惟有《大荒西经》中有“沃之国”,可能古代某版本因字形相近将“沃”讹为“汪”了。其原文为:“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爰有甘华、甘柤、白柳,视肉三骓,璇瑰瑶碧,白木琅玕,白丹青丹,多银铁,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查《吕氏春秋》卷14《本味》篇有:“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沃民所食。”注言:“流沙在敦煌西八百里,丹山在南方,丹澤之山也,二處之表,有凤皇之卵。食凤卵也,沃之國在西方。”显然,所谓汪野之国,是前人读讹本而谬造之典;即使真有汪之国,也远在今新疆地区;难以为凭。
前两种说法,尤其是汪芒氏为汪氏源头的说法,唐宋时曾较为流行。宋《古今姓氏书辩证》卷15“汪,出自古诸侯汪芒氏之裔。”宋朝罗愿,元朝汪松寿,明朝宋濂、李东阳,清人汪琬都撰文对以上二说予以否定。罗愿(1136~1184年)著《新安志》,说道:“氏族之书皆以汪姓出汪罔氏,亦曰汪芒。孔子所谓漆姓,守封嵎之山者,在虞夏商为汪罔氏,于周为长狄,于春秋时为大人。又《海外西山经》有汪野。李善以为,汪氏国在西海外。然则汪罔其氏而汪野其国也。顾所居,距中国辽远。……孔子之答吴客,何至舍本国之汪而远称封嵎之长狄大人以为证邪?《春秋正义》亦引苏氏云:《国语》称大人者,屏居夷狄,不在中国。由此观之,谓汪氏为诸侯之裔,似稍近人情。” 现存最早的汪姓家谱——元汪松寿撰《汪氏渊源录》,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刻本,虽未得见,但《中国家谱总目》该谱按语称:“汪氏得姓众说纷纭,或云鲁成公支子食采于汪,因以为氏焉,该谱即采其说。” 宋濂(1310~1381年)撰文言:“盖汪氏出于鲁成公之次子汪,其后遂以汪为氏。” 李东阳(1447~1516年)撰文称:“汪氏出黄帝之后,至后稷为姬姓。伯禽封于鲁,传至成公,黑肱之子名汪,食采平阳,卒葬颖川。孙诵以王父名为氏。”“汪非氏于汪芒,非国于汪野。” 清人汪琬称:“吾汪氏之得姓,当从食采为正。盖始则以采地为氏,继则以氏为姓也。” 我们千百年以后的人,没有必要坚持古人已经否定了的说法,认不相干的人当祖宗。
第三种,言因居住在汪水一带,而以水名为姓。汪水一名,据云出自《水经注》,但现存诸本《水经注》皆无汪水一名。查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卷25《泗水》言:“沣水又东合黄水,时人谓之狂水,盖狂、黄声相近,俗传失实也。自下黄水又兼通称矣。” 意为,黄水又称狂水,古代以音近而别其名。《水经注》系北魏郦道元(约470~527年)所作,该书历经窜乱,今本文字或有与原本不同者。查《后汉书》卷85《东夷传》:“(徐)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唐章怀太子李贤注云:“《水经注》曰,黄水一名汪水,与泡水合,至沛入泗。自山阳(今河南焦作)以东,海陵(今江苏泰州)以北,其地当之也。” 徐偃王是周穆王(前1001~前947年)时的一位东夷首领,其居地在今江苏、河南、安徽诸省交界一带。则唐代某版本《水经注》中,有“黄水一名汪水”的文字。黄(汪)水发源于湖北麻城五脑山,流经安徽,至江苏丰县附近合入沣水。居住于汪水边遂以水名为姓的说法,未见家谱材料,但可能出自某地汪姓家族谱,因而应该予以尊重。
我所见的诸种汪姓家谱,都遵从汪姓起源于春秋时期鲁成公次子汪的说法。周公旦姬姓,辅助其兄武王灭商建周朝后,继续在王庭辅政。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爵位为公。伯禽之子孙世代为鲁国国君,称鲁公。20传为鲁成公,名黑肱,公元前591年至前573年在位18年。鲁成公长子名午,后继位为鲁襄公(前573~前542年在位),次子名汪,是家谱中汪姓的始祖。
光绪间修成的《歙西堨田汪氏家谱》称:
一世,汪 姬姓,系自周公封鲁,世守其国,父成公黑肱,母定姒。以周简王十三年(前573)生,有文在手,曰汪,因名之。 鲁襄公以母弟之亲,命为上大夫。周灵王十七年(前555年),食采颍川(今山东平阳),号汪侯。以上寿终。配王氏大夫珣女,合葬颍川城南三十八里。子一:挺。
二世,挺 字文质,汪子。周景王时为司谏,配荥阳郑氏约女,合葬洛阳牛耳山。子二:诵、芒。
三世,诵 字玄通,挺长子,以王父名别姓汪氏。周敬王二十年(前500年)为都司马,居鲁东平阳(今山东邹城平阳寺镇),配河间柳氏怀文
芒 挺次子,迁周河西。
这一段文字,大体是讲鲁成公的小儿子出生以后,手掌纹路为汪字,因此命名汪,姓姬,以颍川为食邑,号为汪侯。其子(姬)挺有两个儿子:诵和芒。先秦时,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天子给某些大家族的族号,即某家族所有人共享的通名。随着家族繁衍,人口越来越多,为了对不同子孙的后代加以区分,于是在姓之下出现了氏,作为大家族的分支。当时,男子称氏,用以别尊卑;女子称姓,用以别婚姻。氏的得名,有诸种方法,有的以其祖父(古称王父)的名字为氏,有的以担任的官职名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有的因为某个事件为氏,有的以所在城邑名为氏,等等。汪侯的孙子辈按规矩应该别氏了,于是诵和芒以其祖父的名(或采邑名)“汪”为氏,即从他们弟兄开始,为姬姓汪氏,或者说在姬姓之下正式出现了汪氏的分支。秦汉以后,随着旧贵族的没落和平民的崛起,人们对姓氏的区别不再重视,认识逐渐模糊,于是原来的姓和氏都被称为姓,姬姓汪氏遂被称为汪姓了。这是一般汪姓家谱所讲汪姓的由来,即从公元前500多年起,鲁成公次子汪的孙子辈开始以汪为氏(姓)。
有人写文章,讨论有的汪姓人追称汪芒氏为始祖,可能与汪诵的弟弟汪芒有关,是将其名及事迹讹为被大禹所杀的汪芒氏。若此说成立,或者坚称汪芒氏为其始祖的家族,其实与我们称汪侯为始祖的家族是一个老祖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