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9741|回复: 4

凭吊恩师  哀挽历史

[复制链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发表于 2012-5-7 10: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吊皖城①余青阳②用郭奎韵】
    一死信许国,百战固婴城③。胜捷谅匪④伐,感时悲自鸣。云胡连祚⑤绝,乃俾梁栋倾?惜无鲁良史⑥,何由著忠贞?严严⑦大节⑧堂,大志夙已铭。我欲解身剑,为公扫长鲸⑨。栥盛⑩尚未展,精气⑾亘⑿弥横⒀。涉江⒁俯余垒,行人念用兵。巡远⒂有遗则⒃,昭兹垂令名。
    【注释】
    ①皖城,今安徽省安庆市。

    ②余青阳,余阙(1303-1358),字廷心,一字天心,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先世为唐兀人,世居河西武威(今甘肃武威)。元统元年(1333)进士,始任泗州(安徽泗县)同知。官至浙东廉访司佥事。以事被劾,归隐庐州青阳山(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青阳村)。后被元庭重新起用,镇守安庆。红巾军破城后,后见大势已去,遂自刎,沉于安庆城内的清水塘,被称为“死节之臣”。曾为辽、金、宋三史修撰,累官至监察御史,为政严明,治军与兵士同甘苦,有古良吏风。著有《青阳集》四卷传
于世,被收入《四库总目,故人称余阙为“
余青阳”。

    ③婴城,环城而守。

    ④
谅匪,陈友谅(1320~1363),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等人的天完红巾军,以功升元帅。1357年,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此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但接连败北。1363年八月,陈友谅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  
    ⑤连祚,多年来的功绩。祚,福,福运。

    ⑥良史,优秀的史官。指能秉笔直书、记事信而有征者。信实的史书。

    ⑦严严,紧密严实,凛冽。

    ⑧大节,高尚的节操。

    ⑨长鲸,巨鲸。能够掀起惊涛骇浪。

    ⑩
栥盛,祭祀场所的供品。栥,屋柱上的短方木。盛,chéng,祭祀用的杯、碗之类的器皿。
    ⑾精气,细微的灵气。

    ⑿亘,连绵不断,漫天缭绕。

    ⒀弥横,弥散,纵横。弥,mí,满,久远。

    ⒁涉江,即朱元璋渡江之战。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初一日,朱元璋同徐达、汤和等率军渡过长江,从牛渚矶(今安徽当涂西北)登岸占领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此役为朱明王朝的奠基之战。

    ⒂巡远,唐代名臣张巡、许远的并称。安史之乱中,二人协力死守睢阳而垂名后世。后代指誓死不降的名将。

    ⒃遗则,指前代留传下来的高风亮节。

    【大意】
    报定了为国一死的信念,历经百战牢牢地守住了这座被环而围之的古城。得胜的捷豹传来,匪徒陈友谅被讨伐了,我顿时感到悲喜交加,无数勇士为之献出了生命。是什么原因让多年来的红巾军英名被毁于一旦,使元末农民政权大厦顿倾呢?可惜的是,没有像古代鲁国那样的优秀史官,能够秉笔直书这段真实的历史了,怎么会有人把天完红巾军的忠诚和坚贞写入信史呢?威严无比的大节堂上,宏伟的壮志,远大的抱负,才可以永久铭刻,万世流传。我很想解下身上的佩剑,为先生斩断惊涛骇浪,扫平世间的战乱。祭祀大堂里,上供的器皿还没有摆放好,神奇庄重的氛围已经充斥了整个空间。朱明军队胜利渡过长江后,站在采石矶上,放眼望去尚未攻下的敌军堡垒;远征之君思索着拥兵的大计。唐代名臣张巡、许远誓死协守睢阳,他们的高风亮节实在是应该名垂后世,令名远扬。

    【简析】
    汪广洋、郭奎同为余阕弟子,与广洋公交往甚密。汪广洋与郭奎曾多次互相赠诗。这首凭吊诗歌就是借用同门弟子郭奎的韵律来写的。郭奎(公元?年至一三六四年),字子章,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人。早年和汪广洋一同师从江南名儒余阙,郭奎投奔朱元璋,从事幕府,后因朱文正获罪,被株连诛杀。

    诗人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认识是很难得的。皖城守将余青阳,誓死捍卫城池,留下千古令名,让诗人浮想联翩。
    元末徐寿辉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阵营,最终被内部的倾轧而摧毁,没有完成推翻元朝统治者的历史重任。一代枭雄陈友谅,更是内战的高手,把军事重心放在了同样是农民领袖的朱元璋身上,大有一举灭之而后快的野心,从客观上协助了元朝的统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憾事。后世史官对此的记载,往往是贬陈褒朱,以“胜者王侯败者贼”的观点来迎合明朝统治者的口味。
    在这首诗中,汪广洋高瞻远瞩,凭吊皖城守将、恩师余阙的同时,大胆引用陈友谅被诛杀的历史史实,并托古代鲁国史官真实记载鲁国历史之事实,寄托对“一死信许国,百战固婴城。”之士的赞美。  
    诗人步韵郭奎,也是有深刻含义的,二人同为名儒余阙的弟子,而恩师余阙是一位誓死忠于职守的名臣。余阙汉学卓有成就。一生以授徒为志趣,所收汉族弟子不少。见诸记载的弟子有早年安徽授徒弟子郭奎、汪广洋、昊去疾、杨傅、汪河,中后期宦途所收弟子有戴良、涂颖。
    诗人汪广洋的这种情怀,是不完全符合朱元璋的口味的。朱元璋的偏狭性格,也是汪广洋始料不及的。服从而不盲从,是汪广洋的人格特征,但是正是一特点,制约了他,他的政治命运、个人命运的乖舛,就是这种个性的写照。
    做一个有思想的下属,难!

余阙像  《甘肃武威余氏宗谱》

余阙像  《甘肃武威余氏宗谱》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708

回帖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发表于 2012-5-7 11: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好:巳风连催岭南雨,沐手又读丞相诗。谢谢您!
“皖城”在这里不是指山口镇,而是指安庆城,宋以后人们多称安庆为皖城。而古地名的“皖城”是现在怀宁县的“山口乡”,它并不属潜山县。
“清水塘”是安庆老城西门外的一口较大的池塘,水面有近百亩大。确实是特定的池塘名称,而不是泛指。所以,我确定诗中提及的“皖城”是指安庆城而非山口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7: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楼(汪篪) 的帖子

    谢谢汪篪老先生的质疑。这正是我需要的,其实史书记载,汪广洋恩师余阕是战死在安庆的,“元代死节名臣”。对于“皖城”的认识,真是不清楚,说法各异,无法取其一端。经先生指教,茅塞顿开。
    已遵照先生之意,对原帖予以修改。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7: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友谅“背黑锅”

                          陈友谅“背黑锅”
          2012/05/07 00:00:0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http://bjyouth.ynet.com/3.1/1205/07/7062695.html      
                           ◎陈雄

  从某种程度上说,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天下的历史意义,并不亚于项羽与刘邦,且两者颇有相似点。比如论反秦战功,项羽大于刘邦;论反元功绩,陈友谅也大于朱元璋。然而,陈友谅的形象和影响远远比不上项羽。这与《明史》在清代由官方修撰有关,成王败寇是一个原因,刻意打压陈友谅是肯定的,《明史》中关于陈友谅的记载,大多数是负面的,说他“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就是说他好弄权术且下手狠辣。这也是现在的文学影视作品丑化他的重要原因。
  毕竟,司马迁只有一个。项羽在历史浩卷里光彩照人,离不开司马迁。而陈友谅一直被贬损,失去了本来面目及历史上应有的位置。
  陈友谅出身贫苦,自小看多了官吏欺压百姓之事,对官吏恨之入骨。他带领起义军每攻克一地,最拿手的事,就是把贪官处以烹刑,一煮了之。这种酷刑让官员们闻风丧胆,至今他的出生地还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歌谣:“蒸人的甑,煮人的锅,狗不快活,我快活!”这里的“狗”,就是指贪官。
  陈友谅一直坚定地站在反元的最前线,1358年他直接指挥了安庆战役。当时守安庆的是余阙,此人曾被元朝任命为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后因守安庆有功,升任淮南行省左丞,并赐二品服,朱元璋不敢讨伐余阙,说什么此人是忠臣,如果大臣们都像余阙这样,元朝就不会乱了。
  而陈友谅却敢于啃这块硬骨头,为了攻打安庆,三败三起,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两军大战于沙漠洲,余阙亲率兵士,冒着箭雨冲入阵内,连斩陈友谅十三员大将。一直打了七年,陈友谅损兵折将,终于拿下了安庆城,余阙“引刀自刭”,沉于清水塘中,他的妻妾也都投井而死,获得了“满门忠烈”的好名声。反倒是陈友谅,为反元之战立下汗马功劳,成了一个逼死忠烈的“罪人”。
  后来,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对余阙等元朝的殉葬者大加表彰。而对于元朝的降官或者在元朝任过职的文武官员,则大加污辱或者杀害。
  明朝的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元顺帝养有一头宠物象,很善于跳舞,元顺帝逃走后,朱元璋把象弄到了南京,在宴会上,让这头大象跳舞,大象死活不肯跳,朱元璋一怒之下杀了大象。有一个大臣叫危素,元朝时曾任翰林编修、礼部尚书等职,降了朱明王朝之后,朱元璋竟然在危素的身上挂了两块牌,左边是“危不如象”,右边是“素不如象”。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8: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末进士余阙与青阳书院

                     元末进士余阙与青阳书院
                 2006年4月23日 14:26 合肥晚报
http://www.hf365.com/epublish/gb ... 00002/hwz708632.htm

    元朝大德年间,肥东县长临河镇青阳村出了一位文武双全的进士,他的名字叫余阙,字廷心,唐兀部人,祖居河西武威(今甘肃省境内)。其父沙剌藏卜,曾在庐州府为官。余阙出生于其父庐州任所,但幼年丧父,后举家迁至青阳村。
    据《肥东县志》记载,元统元年(1333年),余阙考中进士,任泗州同知。他为官清正廉洁,不阿权贵。当朝宰相对其极为不满,将其上报的500余件案件奏章积压,拒不上呈。他愤而弃官归隐青阳村山麓,闭门授徒,奉养老母,萧然为寒士。余阙亲书楹联于青阳山房:“苦读恋青阳,只识得忠孝两字;稚龄搔白发,已挥尽心血一腔。”他躬耕乡里,读史写志,时刻关心百姓疾苦,经常周济灾民,深为百姓爱戴。
    青阳山房北坡有一块如耕牛的巨型白石,背依山冈,面向平川,曲身酣睡,世称“卧牛石”。余阙常坐石牛背上读书吟诗。他在山房书院精心著有《青阳集》四卷、《余廷心篆书》、《送归彦温赴河西使》等。由于其高风亮节、乐善好施的精神为朝廷所闻,遂降旨起用。余阙入朝后官拜监察御史,入翰林为修撰,编撰辽、金、宋三史。
    至1352年,余阙任淮南行省右丞。由于农民起义军兴起,余阙受命扼守安庆。他选择精兵,筑巢自守,耕稼于内,仅屯田即“得粮三万斛,用于军度而有余”。使孤城安庆坚守达6年之久。
    1357年冬,义军陈友谅集结重兵围攻安庆。余阙亲自上阵浴血奋战,次年10月17日城陷,他自刎坠入濠西水塘之中,终年56岁,史称“元末死节之臣”。
    明清两代,青阳山麓的官绅乡里,为表达对余阙“为政严明”、“洁如冰壶”的敬仰之情,对原18间青阳山房多次修葺,规模渐大,栋宇巍然。四方有识之士,慕名前去瞻仰者络绎不绝。清末,青阳山房屡遭兵焚,建筑物已毁,如今,仅有近千平方米的砖头瓦砾之地、一块“卧牛石”、一口被巨石覆盖的古井,作为历史的见证。
                                                          ·童宗海·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