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水文坛的“汪川现象”
作者:周应合
汪川镇位于秦州区南部六十公里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涌现出一批为文学默默耕耘的人,他们的文学作品刊发于省内外各类文学报刊,天水文坛兴起的“汪川现象”,被人们所瞩目。
汪川中学是汪川文学的“重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汪川中学,学风严谨,教学质量每年在天水县名列前茅,致使天水县的平南镇、天水镇、大门乡、苏城乡、娘娘坝乡、及礼县的盐官镇、宽川,徵县的麻沿、伏镇、泥阳等地学生来这里求学。一时间,汪川中学成了天水市南部的“文化中心”。汪川的文学创作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是在被人们誉为汪川文学“源头”的汪浩德和何永仁的带动下兴起的。汪浩德是汪川中学的一位语文教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在《甘肃文艺》、《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等报刊发表诗作,是天水乡土诗人的代表之一。何永仁是一位历史教师,是汪川中学文科班班主任,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写诗,因写诗而打成右派,1980年平反后来汪川中学任教。他俩热爱诗歌创作,更注重于扶持文学新人,在他俩周围团结了一批热爱文学创作的教师和学生。
现在供职于天水电视台的余剑锋是汪川镇闫集附中的教师,后调入汪川中学当语文教师,他热爱文学创作,他常拿着自己的作品向汪浩德老师请教,在他的努力下和汪老师的指导下,他的小说《二憨子》于1984年被《甘肃农民报》整版推出,这消息校园里同学们奔走相告,他的成功成了汪川文学爱好者庆祝的盛大节日。与之同时于汪川中学毕业考上西北师大的陈桂林,他的组诗于《甘肃日报》发表,何永仁老师就他的诗作于全校学生会上咏读,掀起了全校师生写作的热情。不久后,陈桂林被选为西北师大文学社社长,成了汪川中学师生最为自豪的事。热爱诗歌写作的郭锋于198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兰州大学,成了汪川中学兰大“第一人”,他的成功再次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从汪川中学毕业就读于天水师专的苏全洲,于1985年一年内于《飞天》发表六首诗,之后又获得“郭沫若”文学奖,成了天水师专文学爱好者学习的楷模,他调入四川成都工作,是四川实力派诗人的重要代表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汪川中学走出了很多的诗人和作家,形成了整齐浩荡的阵容,他们是:陈桂林、苏全洲、郭锋、廖百如、廖五洲、张定远、闫应权、汪复同、万珍杰、朱静渊、万全仁、侯拓野、吴昊、马虎寅等。于1986年《天水报》举办的天水青年诗人联展上,展出六位青年诗人的作品,有四位就是汪川中学毕业的学生,他们是:陈桂林、汪复同、张定远、闫应权。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汪浩德老师、何永仁老师笔耕不辍,他俩都出版了自己的诗集,仍起表帅作用,带动汪川文学持续发展。他俩不光局限汪川镇而是把目光投向更远,他俩还扶持了礼县、西和、徽县、天水等地诗人。他们中有代表性的是:闫虎林、王五星、祁波、段勇、南山牛、庞彩芹、张泓、刘文杰等。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到二千年,汪川中学走出去的诗人作家更有规模。
2002年被誉为汪川文学源头之一的何永仁老师去世,毕业于汪川中学考上大学被分到全国各地的学生去平南镇他的家乡悼念他,学生痛心疾首,对老师的去世深表怀念,怀念老师对文学有一颗忠诚的心。数百名文学爱好者为老师送葬的浩大场景,至今被他的家乡人所称道,传为佳话。何老师去世时只有一句话:别忘了文学创作。何老师的话更加激发了汪川学子的文学创作热情。
长江后浪推前浪,进入二千年后,汪川中学走出去的更新的一批作家诗人,活跃于甘肃文坛、天水文坛及天水新闻界,其阵容浩大壮观,他们是:汪渺、武将、邢凯平、柏拓、辛军锋、李毅、万咏刚、郭德峰、成雄、苏再武、唐海东、兰金补、柏伟伟、刘连生、余岩松、周应合等。他们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有的还获了奖、有的还出了个人文集。如汪渺的长篇小说《雪梦》在十月发表,其散文《诗人老乡》获孙犁文学奖,为市作协副主席;邢凯平出版诗集《草色无味》,任市作协理事、南山诗社副社长;武将小说散文发表于省内外各报刊,散文《牛想说话》获中国散文精英奖,为市作协理事。
文学的边缘化让许多文学爱好者退出了创作,但是天水文坛兴起的“汪川现象”经久不衰,长达三十年之久,让人欣慰。希望这种“汪川现象”长久保持下去,为天水文学的繁荣贡献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