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1967|回复: 7

汪华家族研究在绩溪的新发现----出生地新发现庙会庙宇

[复制链接]

143

主题

2387

回帖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11-11-14 10: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在绩溪,汪华具体出生地有闾川汪村说和登源汪村说两种。通过对汪华家族的田园调查,揭开了汪华生死的许多秘密,汪华文化在绩溪发展的大致状况。 关键词:汪华家族出生地新发现庙会庙宇 “徽州第一伟人”、“新安之神”汪华(586-649)是绩溪人,
  方静

  摘要:在绩溪,汪华具体出生地有闾川汪村说和登源汪村说两种。通过对汪华家族的田园调查,揭开了汪华生死的许多秘密,汪华文化在绩溪发展的大致状况。
  关键词:汪华家族出生地新发现庙会庙宇
  “徽州第一伟人”、“新安之神”汪华(586-649)是绩溪人,汪华家族在徽州的勃兴离不开绩溪这一源头。近年来,学术界有关汪华家族的研究非常活跃,但汪华老家绩溪的本土研究则显得有些滞后。围绕汪华家族在绩溪的活动痕迹,笔者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一、汪华的出生地之争
  隋末“吴王”汪华出生在绩溪,史籍族谱均有记载,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的出生地点在绩溪何处,笔者最近在查阅资料和田园调查中听到有二种说法,一是出生地在瀛洲闾川(坑)汪村,二是出生在登源河边的登源汪村。
  1、登源汪村说
  现俗称的大庙汪村,古称登源(里),是个千年古村,始于南朝宋武帝年间(公元420-422年)(引汪福琪《汪村南观花朝会》)。早在隋未汪姓落户之前,此地就有姚姓居住,后舒姓迁入。姚姓后来衰败而绝。这就是民间所谓的“屙尿浇姚”之说。因此,汪叔举并非登源这片土地的开族者,村落名称自然不会叫“汪村”,而以(登源)河或(登源)洞名曰“登源”村。汪叔举死后葬于一河之隔的唐金山上,他的儿孙在登源河边搭棚守墓,为祭祀方便,到汪华一代有可能在河对面的登源建有固定的房子。汪华确定八子俊公一脉在唐金山边“世守司马墓”,为“百世不迁之族”,而七子爽公则在闾坑“世守祖宗旧家”,分工明确。大约宋时,刘姓守汪华忠烈庙者,因守庙有功而赐姓汪(为区别去掉了三点水,最后一个守庙者叫王继荣,九十岁)登源里居民形成舒、姚、汪、王四姓格局,至今仍以汪、王二姓为主。
  登源村改为汪村应是汪华死后若干年才发生的。据《平阳族谱·华公行状》云:“公(汪华)初起兵,未获立城之所,乃引弓射矢,所坠适当形胜,遂城之,今绩溪登源是也,后人因以立庙,北沟堑垒存焉,故宅距庙才一水,乡人不忍锄艺.子孙环居之,名曰汪衬。”按此,人们在汪王故城立汪华庙后,子孙又在庙的周围环居,汪姓强势,登源村名顺势改为“汪村”。汪兴吾在《徽州著名的历史人物--汪华——‘徽州的太阳’》一文中也说,“其(汪华)故宅地名登源,乡人不忍破坏其故宅,故环宅而居,改名曰“汪村”。后来,汪王故城之庙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名气也在不断上升,渐渐地以“大庙汪村”替代了“登源汪村”。笔者采访汪村村民时,也证实现在的大庙遗址前原来是一个村落,叫庙头干。清同治五年()发大水的,在冲毁庙前进的同时,也使庙前干成为一片沙地。
  另一佐证是,现汪村村南一块菜地地名,叫“胞衣坪”,据老家南观的汪福琪介绍,“胞衣坪”处,原为田,中间是麻石垒的园形小土丘。早年有古树、池塘,傍边有不少墓祀。笔者调查时,村中老人王恒孚(73岁)介绍,古时生育有埋胞衣的习惯,传说此地就是汪华出生时父母埋胞衣的地方,而且,地名一代一代传下来,迄今仍这么叫。这是推定汪华出生在登源汪村的重要依据。
  持汪华出生“登源汪村说”者认为,《余川越国汪氏族谱》载,明正德年间,官至户部侍郎的婺源大畈人汪玄锡在《谒登源祖墓记》中曰:公(叔举)初宦,寓新安,过临溪,奇其水,沿溪而入三十里,见登源之胜,喟然曰:此陶公牛眠也。曰汪村者,公所居也,与墓隔溪。经踏查,司马公墓在汪公大庙背后,墓前有“司马公祠”,“司马公祠”目前尚在。“与墓隔溪”的地理位置,正是登源汪村。
  2、闾川汪村说。汪华高祖汪叔举,是南朝刘宋孝武大明年间(公元454-457年)的军司马,也是绩溪汪姓的开族者。汪叔举安土重迁的地方叫汪村。汪叔举最后老死在汪村,这是没有疑问的,但这“汪村”是后改闾川的“汪村”。
  根据仁里程元峰先生提供的线索,2010年3月的一天,我与湖里的胡天本一道,到闾坑(旧称闾川)采访了退休老师程祥有(74岁)。程告诉笔者,古闾川位于登源河畔,地势是一个喇叭口型狭谷,退可守进可攻,并有三道水口捍峙拱卫,久经沙场的汪叔举一眼看中这一风水宝地,并开族建立了绩溪土地上的第一个“汪村”,不是没有道理的。迄今村头水口仍古树参天,上有“华阳拱秀”“闾水回澜”字样的五猖庙亭仍在,凤凰山下民居叠叠,水街悠长。
  我们来到村背后土名叫柏枝树下的山坡上,这坡地稍高,塝用块石磊砌,因年代久远房子已成废墟,村中祖辈传汪华就出生在这里。程告诉我们,村人汪灶苟、汪可忠家中各藏有一套六卷本民国版《汪氏宗谱》。笔者来到汪灶苟(70岁)家,汪妻胡秀娟(66岁)拿出了其中四本《汪氏宗谱》。在第一卷三十七世恭公挂线图叔举公名下,有“齐军司马隐居绩溪登源汪村继迁居闾川”一段文字,说明汪叔举有一个先隐居后定居的过程,最后安家在闾川。但这里的“汪村”是否指的是“大庙汪村”?值得商榷。在第二卷《闾川族永思祠续修宗谱总序》中,与此略有区别,“司马讳叔举公,宦游兹土,爱其山水之清奇,林泉之壮丽,乐归隐退,遂开基乎,此始则曰汪村,继而改号闾川,则登源闾川之族,由此而肇兴矣。”但汪叔举的开族汪村何时改号闾川,是在汪华之后或是之前改为闾川,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笔者根据下段引文分析,改村名应在汪华之后,这与所有族谱有关“汪华出生汪村”的一惯提法是一致的。
  戴氏奇门风水《汪氏宗谱》卷二,有《新安绩溪县登源闾川族谱略引》一文,载:司马叔举公“遂弃官侨居登源里中,名其地曰汪村。而汪村历年未久,鞠为墟莽颓垣落瓦之中,井人时得箭镞之类,岂天地灵气发泄已极,终当秘藏耶,厥后子孙显达者改号闾村,原有取光大门闾之意,即今闾川是也。”汪叔举弃官侨居的“登源里”是一个泛地理概念,所谓“侨居”,就是之前有人在登源里这个地方居住了。
  族谱第二卷《新安绩溪县登源闾川族谱略引》中又说,“历千百年来,则人人咸知登源闾川为叔举公之始居,华(汪华)公之故里也。”查“故里”一词,意指故乡、家乡,与出生地尚有区别。该族谱中《闾川村记》一文则进一步指出:“闾川自隋季开基以来,至唐武德年间出有越国公之后,历千百余载,衣冠继世代不乏人,所谓地灵者人自杰也。”从隋季汪叔举开基至汪华间隔四代,这一段话表明,汪华的出生之地,应是闾川无疑。《新安名族志》及《徽州大姓》采登源汪村说。
  笔者倾向闾川(坑)汪村说。
  二、汪华子孙在绩溪的分布
  叔举公在闾川定居后,其子孙仍在歙州附近为官。四十四世汪华及其子女都是在这儿出生长大的。汪华生九子。汪华堂弟铁佛生八子,再加上汪华三个叔曾祖,四个叔祖后代,到四十五世时,登源汪氏已成为一个庞大显赫的家族。汪氏在“登源洞”有较快增长,一时间,徽州绩溪登源洞汪村成为徽州汪姓这一辐射源的中心,故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说。
  公元649年,汪华死时梁安县已撤,华阳镇复归歙县。迄到37年后唐永泰年(766)置绩溪。但汪华死后不知何故,并没有随父母下葬至老家登源,而是葬于歙县的云岚山上,四子广、六子逵死后伴其左右。如表:
  根据族谱记载及田野考证,汪华九子,除第五子逊、第九子献无后外,在绩溪的后裔,主要包括长子建公、三子达公、七子爽公和八子俊公的子孙,涉及86个自然村,其中同村涉及二支的有4处,即有霞水、山前、扬溪西山下、登源汪村。
  1、墓葬实证。据《道光徽州府志》卷二《舆地志》载:“绩溪:(刘)宋司马汪叔举墓,在登源唐金山。……墓旁有越国父母墓。唐长史汪铁佛墓,在十一都堨头村上,越国公从弟(《绩溪县志》)。忠德侯汪爽墓,在十一都七塔村前,越国公第七子(同上)。忠佑侯汪俊墓,在十一都汪村西盘园,越国公第八子(同上)。”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一查对。
  汪叔举墓。族谱记载,在唐金山上。即司马公祠背后,经实地考察,现墓残,碑在村中保存。
  七子爽公墓。族谱记载有二种说法,一是墓在绩溪登源水边辛田。查1988年编的《绩溪县地名录》,有“辛田”地名。辛田,原名新田。现有辛田村,为汪姓人居住,在登源河的南岸,七塔村的对面。另一说法,爽公坟,在绩溪县十一都三图土名七塔古寺井边,世号为七王坟。坟在田心,其田过去为辛田汪氏子孙所有。又查“七塔”条目。七塔原名七宅,引清嘉庆《绩溪县名志》载:村前有越国公第七子汪爽墓,是因误成俗。故名。所谓“因误成俗”,七宅原无居民,指七子爽公的阴宅。墓的规模较大,还有守墓及祭祀类似塔的建筑。调查而知,这二种说法都对。因为,在一千多年里辛田及周围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七塔村中间确有七子爽公墓,墓为一土堆,上立有一石碑,周边已被胡爱飞、洪虎山等户房屋包围,墓上有碑,碑文为:“四十五世,唐岐王府法曹历封崇和衍烈公显祖爽府王公,德配应夫人▲氏,继配夫人戚氏,乾隆辛▲冬,歙东▲▲▲▲。”墓应是清乾隆时重修。村人告之,过去常有闾坑汪姓子孙祭祀。
  八子俊公墓。族谱记载,在登源汪村西盆园。关于“西盆园”地名,笔者采访村人得知,登源汪村,因登源河恰从唐金岩山下拆向东流而形为“磨盘”,“磨”在绩溪方言中不好听(有贬义),村名一度改叫盘川或盘园(园盘)。西盘园应指村西首土名荷花形一带。此处原为村水口。在此,笔者发现有一排合葬的古墓,墓碑碑质为青石料,右边是“王”姓的祖墓,文字清楚,年代为宋。左边碑面已风化,没有了文字,可能时间更早,墓前有一池(现改为田),村民告诉笔者是“龙喝水的池”。笔者推测,墓前掘“龙池”的规格,有可能曾是“俊公墓”地。笔者在附近的田边发现了一块石碑,碑上记载有关汪华的事。
  2、长子建公后裔。娶黄氏,后娶萧氏,生六子。先后移迁七个村,即县城东门、岭北坦头、霞水、干子村、山前、黄泥塘、石川。其中,绩溪岭北长安镇坦头一支,最为兴旺。村中有三个宗祠,分别是承祖祠、世承祠、绳祖祠,分前汪、后汪和坎下汪三支。在宋嘉佑至绍兴间(1056—1162),出现了“一门三代七进士”,即五十八代的汪汲与汪淇,五十九代的汪奕与汪襄,六十代的汪安世、汪安仁、汪安行,他们皆传为廉洁官员。
  3、三子达公后裔。娶葛氏,生三子,移居有七处,包括尚田、孔灵、上西坑、西园、石歇、龙丛、歇村。四十五世达公,生三个儿子,长子处惠随父镇守巩昌,在征贺鲁、龟兹、高昌及镇边中立功,汪达被袭封越国公。汪达后裔在甘肃璋县一带发展成大户,被边境地区人民称为“将军汪”,二子处哲任并州牧,后代迁回绩溪尚田、西坑。
  续编的《上西坑汪氏族谱》载,四十七世勗,驸马都尉兼殿下中丞,娶李氏开明公主,生二子,元、贵,隐居大徽村。四十八世元生四子,三子明公(四十九世)迁西坑,成为伏岭上西坑汪姓的始祖。二子汪膏,生三子秦。五十世泰公迁绩溪尚田;为绩溪尚田汪始祖。泰公,字源,唐开元年间授大学士,任御史,安禄山反后,源公犯颜不听,从婺源来歙之尚田垦荒,隐居尚田。在今塘村水沟里六顺堂西南,娶王氏。尚田汪氏的三十八世汪宗右,考取探花。这也是绩溪唯一的探花。
  4、七子爽公后裔。先娶闵氏后娶戴氏,生二子,长子处礼,二子处贵。这一支人丁兴旺,后裔人口最多,徽州各县及周边县、南京、杭州、浙江开化等地均有发展,但有一支坚守闾川汪村这一“祖宗旧家”。
  在绩溪境内移居范围也广,涉及54处,包括汪村、闾川、辛田、马家坞、下党坑、北村中坦、龙溪、夹坎、水碓下、麻上坞、郎家溪、下郎坑、上郎坑、中郎坑、椿树坞、七塔、汪里、外巧川、卓溪、新屋下、泮坑、南关、南关、黄树贷、雄路、油坑口、杨林、龙须村、周村庄、霞水、塘边山、鸭脚坞、扬溪、西山下、十都高桥、荆州、东街口、绩西古塘、四都高村、上马石、北门外、莲花塘、江村环、里洪、下洪坑、五更岭、楼下、灵山下、霞间、里油村、外油村、戈溪、吴塔、杨木坑、皮刀弯。
  5、八子俊公后裔。娶罗氏,生五子,处静、处厚、处忠、处方、处默。只有处厚处方有后。处厚生子清。清生逸。处方生子彬。彬生昭。八子俊的后裔有一支留守登源汪村,绩溪境内涉及24处,活动中心源在汪村。包括汪村、高迁、岱川,梧村、余川、周村、汪庄、古塘、周村、吴村、山前、大坎、杨村、盘田、宗周、孔雀坑、扬溪西山下、岭显、上岭前、油坑口、梅干、石茂岭、涉村、郎山上、上舍。登源汪村的八子俊公之后,建有宗祠“敦裕堂”,子孙世守司马墓祭祀。后代到了五十一世广又迁旌德新建、廙迁歙篁墩、言迁休宁藏溪、登明迁歙北清流、敬御迁绩溪三都蜀水,这五支是第一轮辐射的延续。嘉庆绩溪县志记载,“徽溪庙,在县西北五里,祀越国公第八子俊,今高迁村右,称八王庙”。梧村俊公一脉七十三世汪溥、七十四汪渡,是明代有名的“父子举人”。
  三、绩溪汪华庙宇及庙会的情况
  在中国历史上从宋真宗开始到明太祖前后有八个皇帝共十五次下昭追封汪华。明洪武四年明太祖又诏封汪华为“徽州土主”,从此,汪华正式成为徽州地方神,人称汪公大帝,并对其子孙、部将等40多人加封达100多人次,先后延续了近千年。在历朝为汪华封号时,对其九子也有不同的封号,民间称谓一、二、三太子,四、五、六诸候,七、八、九相公。
  由于历代皇帝的封冕和百姓的爱戴信仰,徽州百姓把汪华及九子当作地方神敬奉,因此,祭祀的汪公祠、汪公庙(又称忠烈庙、汪王庙)、太子庙遍及徽州六县,甚至延及睦州、杭州等地。祭祀汪华及九子的汪王会、太子会、花朝会、游太阳等大型庙会活动此起彼伏,经久不衰。
  1、庙宇情况
  汪华神化后,汪公庙、太子庙几乎村村皆备,演变为不分族姓的共同祭拜场所。经初步了解发现,境内已知敬奉汪公父子的庙宇32处,其分布如下:
  据清嘉庆县志载,绩溪境内“忠烈行祠”,除登源汪村的汪公大帝庙规模最宏伟,建筑工艺水准最高外,还有七处规模较大的汪公庙(民间称大庙):县城北门的白鹤观、外坑、坑口、六都岭坦、伏岭卓溪,八都田圩汪、瀛洲;太子庙以高村的八王庙(又称徽溪庙,祭汪华八子俊的庙)规模最大。霞水村水口回龙庙,是古十三、十四、十五都最大的神庙之一,正中盒座汪公塑像高大精工,气宇轩昂;坦头岭坦汪公庙,系岭北最大,汪公及九个儿子的塑像同样高大精工,气宇不凡。
  据嘉庆《绩溪县志》记载,纪念汪华的忠烈庙,“明志云”“在县东七里登源,祀汪越国公,旧匾额曰‘忠显’”,公之故宅遗址在焉。庙后有公父母墓。郡守袁甫为书神道碑。庙乃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知县事范阳卢远始建,朱赋记;绍兴二十九年知县曹训重修,参军范成大记。宝庆丁亥,邑尉汪裴赞、里人吴烜等重修,洪侃记。元至正壬辰,毁,明洪武丙辰知县唐昊重建,并录照亭,舒頔记。成化八年知县李芳重修种光楼。嘉靖庚申正月,庙灾,知县郁兰重建。清同治五年(1866),登源河特大洪水,大庙前二进被冲毁。正殿,后因年久失修,梁柱霉烂,于“”后期拆毁。
  绩溪县志记载,“徽溪庙,在县西北五里,祀越国公第八子俊,今高迁村右,称八王庙”。汪琴鹤在《再考大徽村》一文中记载,他曾在二十世纪50年代,绩溪大徽村遗址之北两华里内见到三庙:一是翚岭脚村中的汪公庙,内有两位汪公雕像,那是越国公汪华和袭封越国公汪达—华之第三子;一是翚溪口村之下的小型汪公庙,有神龛、汪王雕像,有联对,有香火炉;一是高迁村上,载入县志的“相公庙”,栋宇宏丽,有僧居守,香火兴隆,其正殿巨像是汪华第八子俊,因此,周围乡民称此为“八王庙”。
  2、宗祠情况
  “十姓九汪”,表明徽州汪姓宗族势力的强大。根据汪姓发脉的远近,后来散居绩溪的汪姓门派,均修有大小不等的祠堂老屋。
  城内汪姓祠堂不明。登源汪村有二个祠堂,分别是爽公派的画堂老屋,俊公派的祠堂,此祠民国初被火烧。伏岭岱上村有汪姓祠堂,现仍在。梧村是汪姓早期的另一大的聚集地,有祠堂。坦头原有三祠,现修建有一祠。上西川有祠堂及支祠,尚田村有汪姓大祠堂,规模巨大,目前保留了轮廓。
  荆州在上胡家到老屋下汪姓居住地之间,有座“汪公岭”。老屋下有汪氏支祠。
  3、庙会情况
  徽州庙会活动甚多,“以祭祀汪华为最”。围绕着祭祀汪华,绩溪境内汪公庙会活动很多,形式内容略有不同,有祭祀、祈愿、求雨、消灾、喜庆等,规模有大有小。
  (1)、由登源八社轮流组织的花朝庙会,规模最为宏大,历史最为久远。12社由梧村、汪村、南川、周村、孔川、茂川、忠周、闾坑、新田、七塔、耿家屯、上马石12个自然村组成。十二年一轮值。其中赛琼碗是花朝会祭祀仪式的重要活动,即将各家做的菜肴、包果、糕点等贡品,集中进献到汪公像下。经费以募捐为主,花朝会期间,还要搭台演戏。演戏从正月十八日起,一直演到二月十五日,日夜连续不断,热闹非凡。
  (2)、仁里:有花朝会,祭礼汪华。
  (3)、伏岭:十三都一带,遇天灾人祸,迎神莅址,“接茶”、“送汪公老爷”,请汪公保民。
  (4)、西坑(川)村的“十八朝”赛琼碗,在十四、十五都一带最为出名。巡祭礼、赛琼碗等活动,及徽班演戏,轰动十里八村,家家宾客盈门。
  (5)坎头太子会,时间为每年农历7月23至25。先从太子庙中请出四位太子神像,让太子老爷下座巡游苦竹干、方家村、岔坑、河上岱。正日在坎头三游水街,入许氏宗祠神坛。晚上请外地戏班演戏三天。
  (6)、北村:每月八月中秋,汪公太子(作陪)两尊神像一同游行,是为汪公菩萨“出殡”活动。
  (7)、坦头:六月会祭太子。
  (8)、在汪华外婆家扬溪、上舍、老山上、东村一带,每年最热闹的事,莫过于接菩萨、送菩萨。年年又有“香火会”,人们在这种庙会上,举行傩祭,跳傩舞《破寒酸》,祈祷平安。
  (9)、七都旺川有“六月会”,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太子会”,为纪念汪华三子汪达,与观音会混在一起。
  (10)、八都一带“七月会”,又叫太子会,由上庄、宅坦、瑞川、择里、余川五村轮流主办。纪念汪华及太子。每年从农历七月十八开始,至七月二十六结束。其中,七月十八至二十三太子菩萨在每一个村“坐朋”一天。
  岭北上庄余川的“汪公看稻”,抬着汪公像巡视稻田,请汪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1)、吴家坑有“太子会”,由村内十五户轮值,正月初一凡新生男孩母亲要携供品献于庙像下,并在庙内烧茶水请老年人吃茶贺喜祝福。
  综上所述,汪华生在绩溪,死在长安,埋在歙县,是徽州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汪华称王保境抚民,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后来汪华由人升为神的过程及民间祭祀汪华绵延不断的庙会,对徽州文化重要元素符号的定格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以后,包括绩溪在内整个徽州的“汪王庙”“太子庙”被作为封建遗存基本清除干净,汪公菩萨和其九子的泥塑也全被砸烂。但“汪华宗拜”,却仍存在于徽州民间。因此,研究汪华家族,整理汪华史料,理清汪姓宗族脉络,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附:参考资料:
  1、《余川越国汪氏族谱》
  2、尚田汪姓手抄谱(存汪自源处)
  3、续编的《上西坑汪氏族谱》
  4、民国版《汪氏族谱》六卷
  5、《坦头村志》
  6、《徽州大姓》黄山市政协文史委编
  7、《绩溪县地名录》
  8、新版《绩溪县志》
  9、参考了汪道显的《汪氏十八辨》等文章
  10、《新安名族志》
  “徽州第一伟人”、“新安之神”汪华(586-649)是绩溪人,汪华家族在徽州的勃兴离不开绩溪这一源头。近年来,学术界有关汪华家族的研究非常活跃,但汪华老家绩溪的本土研究则显得有些滞后。围绕汪华家族在绩溪的活动痕迹,笔者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隋末“吴王”汪华出生在绩溪,史籍族谱均有记载,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的出生地点在绩溪何处,笔者最近在查阅资料和田园调查中听到有二种说法,一是出生地在瀛洲闾川(坑)汪村,二是出生在登源河边的登源汪村。
天生我才必有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11-11-14 19: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三月三十一日下午拍摄的所谓“汪华出生地”照片。这是闾川汪村后壁一处高台上的古宅遗址,这里是左右走向的小峡谷地形,前方即是高山,即使立于高台其视野也不足百米,此地岂能诞生一代伟人吗???
辛卯徽州行 026.jpg
辛卯徽州行 027.jpg
辛卯徽州行 028.jpg
辛卯徽州行 02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发表于 2011-11-14 22: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龙眠久子) 的帖子

    不知是久龄本家的原创,还是署名“方静”的学者所作。此文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但是从具体情况来看,有明显的个人倾向性。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今年我们也去过绩溪,到过“闾川汪村”,也到了登源汪村,因时间关系,并未来得及仔细分辨。因而不便名其一端。
    越国公生于绩溪,是不争的事实;长于长安的说法,还是有问题的;塟于歙县,更不用讨论。
    单说越国公的生活地点,不是简单到一个“长安”就能一言概之的事情了。如果文中所言“长安”为今西安的话,“越国公”的封号,是越国公汪华到达长安前后的很短的一段时间的事情,其实这个封号的得来,还是源于汪华早年在徽歙六郡的功绩所为。越国公的前期生活是在当时所谓“徽歙”之地,后期是在长安。

    “汪华家族出生地新发现庙会庙宇 “徽州第一伟人”、“新安之神”汪华(586-649)是绩溪人。”此说,从语言上来讲,也值得商榷。严格来说,只能是汪华出生于绩溪。无论从约定俗成的籍贯定位方式,还是从人物的作为地点、生活地域来定位,越国公汪华都不能简单的定位为绩溪人。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2387

回帖

5万

积分

天使

积分
51416

贡献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4 23: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是徽文化研究学者绩溪方静先生所著,作者所掌握的是第一手资料,所述证据链较充分,且不易寻找到此文,特转载供同宗商榷。

古人依墓建宅的现象较普遍,待生活条件改善时再转向农耕方便的地点建宅。古人的智慧不同于高度文明发达的今人,依山建宅的可靠性更适合些。我倾向闾川(坑)汪村说。
QQ截图20111114231631.jpg
天生我才必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186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汪华故乡——山川优美、民风古朴

积分
14043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11-11-15 09: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方静,绩溪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徽文化研究专家学者,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会员、常务理事。
    经联系,此文是其研究的初稿,发在他的博客上,尚有诸多疑问问题和不完善之处需进一步探讨。
45世俊公之后嗣,93世。QQ:414679244;手机:133590918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主题

4334

回帖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86
QQ
发表于 2011-11-16 15: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我们寻拜爽公墓时去过绩溪闾川汪村,受到了一个外姓老先生的热情接待,也给我们讲述了汪华出生的地点和传说。当时我们讲汪华出生在登源汪村。他认为就是此地。是否属实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总之应以亊实为依据,以史料为佐证来定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137

回帖

3889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889
发表于 2011-11-17 20: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显祖生在绩溪是事实,长在郑村舅父也不是虚构,归唐后,生活在长安无可争议。从《洪武元年敕建王殿底籍抄白》中可审得绩溪祖殿是由徽州各地的汪氏捐款建造。从中可见歙邑绵潭族选中楼王殿建造,出资三千零九十两白银,于洪武十二年十二初一日完工。知县;殴X王已,典史;周舟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47

回帖

4391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4391
QQ
发表于 2014-1-9 21: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