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计划、又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专家委员会鉴定为“优秀”级图书的《中国家谱总目》(以下简称《总目》)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向海内外公开发行。打开这本计1200万字,共10册的皇皇巨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全球华人共织的“根脉图”。我们不禁为历经9年辛劳,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将中国家谱汇编成目的编撰者们而感慨。记者昨日专程来到享有中国家谱“半壁江山”之美称的上海图书馆,专访该书主编王鹤鸣研究员。正巧,一个名为“寻根稽谱——上海图书馆藏家谱精品展”在这里展出。王鹤鸣如数家珍一边述说一件件“源远流长”的馆藏精品,一边细述《总目》这项文化工程从立项到完成的前前后后。
1 价值
有家史才有国史 家谱,又称谱牒、族谱、宗谱、家乘、世谱等,是同宗共祖的血亲团体记载本族世系和相关事迹、反映本家族繁衍发展过程的历史图籍。从商代到今天,家谱编修绵亘数千年。它以广泛而又微观的历史纪录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发展史上,堪称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其中“谱牒”一词,最早见于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谱牒之学,发端于商周,盛极于魏晋南北朝。至宋代,寻常百姓之家已开始编修宗谱,到明清时,修谱以追缅先祖几乎成了全民性的文化活动。
王鹤鸣介绍说,家谱虽是一家之史,但有家史才有国史。诚如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论道:“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姓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在学术研究的诸多领域内,家谱中保存的大量的人物、经济、移民、文化、民俗、教育、人口等资料,对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民俗学、人口学、遗传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无疑有着其他文献诸如史书、志书等无法替代的作用。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文化中的血亲传统,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相比的。今天,炎黄子孙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超过5500万,强烈的思乡愿望促使他们不辞艰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祭奠先祖。通过家谱探寻血缘与文化永恒的关系,才能使人们共同领悟到更宽广、更深厚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民族,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促进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以至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都有着特殊的作用和价值。
王鹤鸣说,当时我们提出编撰《中国家谱总目》的设想,除了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外,越来越多的读者来到上图要求借阅家谱寻根也是其动因。
2 馆藏
有“半壁江山”之美称
上海图书馆现藏有中国家谱近2万种20万册,共计365个姓氏,是世界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最多的公藏机构。王鹤鸣说,究其原因,这与老馆长顾廷龙先生有关。顾老早年受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影响,非常注重家谱的收集工作。
上世纪30年代,顾老与张元济携手创办“合众图书馆”,就开始了对家谱的收藏和研究。后合众图书馆并入上图,500余种家谱就随之带来。到了上世纪50年代,当时正逢土改,宗祠被毁,家谱被视为封建糟粕,大量被烧。而顾老作为中国图书馆学和古文献目录学的一代宗师独具慧眼,冒着风险毅然组织队伍赴江、浙、沪、皖、赣等地,从造纸厂的化浆池前,从废旧物资商店中抢救出5800多种、47000多册家谱。上图家谱馆藏还有一部分来源于捐赠。至于近年来修谱活动在各地再度兴起,新谱捐赠又成为了新品种。
据统计,上图目前收藏的家谱覆盖地域遍及全国27个省市,版本时间跨度近千年,从最早的被称之为玉牒、记载皇族世系脉络的宋朝内府写本《仙源类谱》,到体裁多样、装帧精美的现代家谱,几乎无不包容。其中现存的200余种名人家谱中,不仅有名宦政要李鸿章、左宗棠、翁同龢;文人雅士文徵明、董其昌、鲁迅;科技精英徐寿、贝聿铭;还有商界巨子盛宣怀、叶澄衷、张謇、包玉刚等,更是馆藏中的瑰宝。
3 立项
中华文献资源共享
20世纪最后一年,在北京召开的全球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上,《中国家谱总目》被列入“共建共享”项目之一,并确定由上海图书馆主持这项浩大的文化工程。
2000年11月《总目》编纂工作正式启动。上海图书馆召开《总目》第一次编纂工作会议,与会代表认真讨论了“编纂方案”等四个条例,与此同时,由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等地的中国家谱收藏单位组成了编委会。
《总目》是一部世界范围的联合目录,编目人员数以千计,为了达到在统一的规则下著录,上图印制了《中国家谱总目著录条例》数千本,发到各编委单位及有关的编纂人员手中。根据家谱的收藏分布情况,《总目》的编纂采取“分头编纂,汇总审校”方法进行,先由各编委单位负责本地区的家谱编目工作,然后汇总到上图,统一进行审校定稿。
《总目》在长达9年的编纂中,得到海内外596家中国家谱收藏单位、数以千计的私人家谱收藏者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副主编单位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以及各编委单位的通力合作。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不仅从经费上赞助该项目的开展,著名学者沙其敏先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组织人员,编纂美国、日本等地区所藏的中国家谱目录。同时,他还派专人对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收藏的中国家谱(缩微胶卷)逐部查阅、分析,按要求著录,共提供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中国家谱10000多条,为《总目》的编纂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保证出版质量,上海古籍出版社提前介入,在汇总审稿阶段,编辑人员与《总目》审稿人员一起商量出版规范等一系列问题,使审校后的条目既达到著录规范,又符合出版社的出版要求。
“大家都是怀着传承中国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参与、共同协作、无私奉献,才使这部皇皇巨著得以问世。”王鹤鸣说到这里仍不胜感慨。
4 特点
存世中国家谱最完备
王鹤鸣说,首先是量。这次《总目》所收入的家谱数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部家谱目录。汇总到上图的家谱著录表共达76781份,扣除其中35%的复本,则家谱的总数高达52401种。就收藏地来说,以上海、台湾、北京、浙江等地区收藏数量居多,但其它各省市区也均有收藏。甚至远在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加拿大,以及欧洲所藏的中国家谱,也都予收录。
这次《总目》共计收录姓氏608个,比2000年出版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的328个姓氏,增加了近一倍。比北宋编纂、流传最广的《百家姓》(440个姓氏)还多168个。较全面地反映了存世的中国家谱的姓氏状况。
作为一部提要式的目录,《中国家谱总目》不仅著录了家谱的谱名、责任者、版本年代、册数等,而且还撰写了该家族的始祖、始迁祖、迁徙路线、历代名人等项内容,以及该谱的特色、谱中有价值资料等,以便为读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总目》打破了历年来家谱编目的惯例,将1949年以后出版的新修家谱收编入目,下限定在2003年。这一规定不仅为广大研究人员和读者提供了大量新的家族资料信息,同时对促进海内外的文化交流有积极的意义。为方便检索,《总目》后附有6个索引,供读者按需检索,分别为:分省地名索引、谱名索引、纂修者索引、堂号索引、先祖索引、名人索引。
5 总目
全球华人共织 “根脉图”
这次编纂《总目》对全世界存世的中国家谱开展了一次空前大调查,其意义不仅在于编纂了一部目录,更为重要的是直接促进了各地各单位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抢救,使家谱这一传统的优秀文化得到妥善的保存。《总目》不仅收录家谱最为完备,而且每一部家谱都详细地标注了此谱在世界各地的收藏情况,实际上就是家谱这座矿藏的详细分布图,毫无疑问,它的问世对于学术研究将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
《总目》将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线路图”。家族渊源和世系图表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这是当代人寻根问祖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也只有家谱这种特殊的历史文献才具有这种功能。
王鹤鸣说起一段往事,那是1997年5月5日,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来到上图新馆。时任党委书记的他陪同荣老参观。在家谱阅览室,“我们为他准备了三本《荣氏家谱》,分别是清代同治年间编修本、宣统年间编修本和民国年间编修本,全都是他这一家族的。他对民国二十四年编修本看得很仔细,一页页地翻阅,当看到‘第31世毅仁’的名字时,兴奋不已!”
王鹤鸣当时问荣老,过去看到过没有?“荣老呵呵笑着说,知是知道,没看过。我表示把世系表复印一份给他,荣老高兴地连说三声———好、好、好。”荣毅仁欣然提笔为这座刚刚落成的上海文化标志性工程写下八个大字:“盛世修典,图情比翼。”当晚工作人员将复印好的《荣氏家谱》送去。次日一早,荣毅仁的秘书再一次专门转达了他的谢意:“非常好,非常感谢!”
“当然我们更多的是为普通读者服务。”王鹤鸣介绍说,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自1996年底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海内外数万名读者,其中不少读者就是基于寻根的目的而查阅家谱的。当他们从家谱中查到自己的祖先时,其兴奋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由于家谱具有寻根问祖的独特功能,因此家谱成为了人们寻根问祖的首选资料,并由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寻根稽谱的热潮。在现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更好地开发利用谱牒资源,运用高科技的数字化手段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2003年之后,上图逐步将馆藏的家谱制成数字形式,以每年100万拍的速度进行扫描。2006年后,向读者提供数字图像服务,使用者可通过书名、作者、姓氏、谱籍、堂号、始祖、始迁祖、登录号等多种方式进行检索,明显地提高了效率,方便了读者。此外一些名人如李鸿章、盛宣怀等人的家谱,随着数字化的进程,也逐渐地放入家谱数据总库之中,以便让更多的读者浏览利用。
如今,《总目》的出版,将以巨大的家谱数据量,为海内外华人的寻根问祖提供非常详细的线索,可称得上:“《总目》在手,寻根不愁”。王鹤鸣表示,我们还拟将家谱数据实现网上共享,凭借馆藏得天独厚的家谱资源优势、团队的研究能力,力争在不久的将来把上图建设成为中国家谱的资源中心、学术研究中心,以及世界华人华裔的寻根中心。
王鹤鸣简介
生于1940年,江苏人,毕业于复旦大学,研究员。上海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上海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老科协科普讲师团成员。主编《中国谱牒研究》、《中华谱牒研究》、《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解冻家谱文化》等多部家谱专著;国家“十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家谱总目》主编;目前主持“十一五”国家社会科学基本项目《中国家谱史》的撰写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