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 明
各位宗亲:
因研究需要,现编发忠勤堂陶山支系世谱电子版。根据山东临清明丞相汪广洋文化研究会的要求,该电子版谱本,依照忠勤堂历次续谱版本,严格进行了审订。前序汪广洋公,继而序子持、子元、子守三公,仍以“伯仲二祖”为一世祖。发谱目的在于“寻根寻亲”,请勿私守个人隐私权。鉴于世系发展情况,结合社会现实,十六世至二十三世(不含二十四世)部分未发。有需要者,请附本人上三代祖讳,电邮:568937708@qq.com, 也可致电:13906352018、13863523270。
祖讳所在专帖,严禁在线发表言论!
如有其它提议或问责事宜,请联系临清明丞相汪广洋文化研究会。
汪氏忠勤堂陶山支系世谱 序 言
临清汪氏忠勤堂陶山支系,为越国公汪华后裔七支爽公——明丞相汪广洋后裔一支。明洪武帝旨封广洋公“护军忠勤伯”,故以“忠勤堂”为堂号。公后世子孙繁衍万计,多有外迁。因公终葬于陶山,世居于此的后世子孙称“忠勤堂陶山支系”。
汪广洋,字朝宗,号洪波。颍川侯姬汪七十五世孙,因广洋公身世特殊,或为规避“九族”之祸,公前祖脉世序较为模糊,误记为七十二世。祖居安徽(具体地点待考),后迁高邮(今江苏高邮)。幼年随父河公由高邮再迁太平(治当涂)。公少显聪颖,曾投师江南名师余阙,精通经史子集,才华横溢。元至正十四年(1354)三月考中进士,后回太平待职。元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朱元璋大军渡江,遍访名士贤良,公得以知遇和重用。初为元帅府令史,历任江南行省都事、中书右司朗中、江西行省参政、山东行省参政、陕西行省参政、广东行省参政、中书省参政、左丞、右丞相。满腹经纶,为人忠厚,居官清正。著有《凤池吟稿》诗集。
洪武三年(1370),公被诏由陕西参政进京任中书省左丞。时任右丞扬宪,嫉贤妒能,唆使侍御史刘炳捏造“奉母无状”的罪名向皇帝进行弹劾,公被革职返乡,侍奉老母,进而又受“抗旨延归”诬告,被流放海南垦荒。不久,丞相李善长以“诬陷同僚”之罪弹劾了扬宪,杨宪伏法后,公被召回雪耻。朱元璋封广洋公为护军忠勤伯。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公被授为右丞相。洪武六年初,因长期“廉明持重、不敢建树”,被派任广东行省参政。一年后,再诏回京,授任左御史大夫。洪武十年(1377)九月,公被再授右丞相,以达到制衡左丞相胡惟庸的目的。然而,公无邦无派,势单力薄,根本制衡不了大全在握、姻亲勾连的“淮西派”的肆意妄为,又担心再陷害,故随波逐流、谨小慎微,朱元璋大为不悦。洪武十二年(1379)十二月,中丞涂节参奏胡惟庸害死刘伯温一案时,被横加“知情不报”之罪,朱帝大怒,责公“盟党欺君,贬罚广南”。废相敕云“自居大宰之位,并无点督之勤,公事浩繁,惟从他官。剖决不问,是非随而举行。数十年来,进退人才,并无一名可纪,终岁安享大禄。”随后,朱帝又愈加猜忌,追加圣旨“就地正法”。
称帝之后的朱元璋,逐渐变专治、多疑和武断。皇权、相权之争并遇奸臣加害,使公十年内三异相位。最终于贬放广南的途中被追杀于(长江采石矶段,临近于太平府)木船之上,初葬于太平。中间被属僚及子孙数次转葬,后被长子子持携子侄终葬于陶山枣科里(山东省临清市杨二庄村)。
广洋公,子嗣众多。公受贬蒙法后,其后多流亡,或为隐名埋姓者多。广洋公早已洞察时事,未及“检校”(后为锦衣卫)访查,事先将子持、子守、子元三子及其后人隐匿于登州府福山县苟塔村(今山东烟台市福山区)。洪武二十五年(1392),子持携子侄至东昌府馆陶县枣科里, 二子彦深、彦才居住于此,后亦将公遗骨移葬如此。
长子子持(子世),字衡平,又字显卿,尊为福山公。“携子侄遨游胜区,至东昌府(现临清市枣科村)僦屋而居”。次子子守,字国防,隐居福山。三子子元,字冠军,居隐烟台福山。广洋公现已查明的三子六孙中,彦深、彦才,居聊城临清;其它四孙改“王”姓,居烟台福山,后有部分改回祖姓。广洋公其他子、孙待考。摄于明太祖淫威,为保族门周全,移居陶山后均未敢声张。至永乐帝后期,广洋公四世孙称彦深、彦才为立祖之主。
忠勤堂陶山支系世谱,前序七十五世广洋公,继而序七十六世子持、子元、子守三公,仍以广洋公两孙“伯仲二祖”(彦深、彦才)为一世祖。颍川侯汪氏宗亲祖内,忠勤堂陶山支系上加七十六世,据此统论世系。即:“伯仲二祖”为颍川侯七十七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