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8050|回复: 10

汪氏报本庵记

[复制链接]

5

主题

114

帖子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汪步胜

积分
12314
QQ
发表于 2010-5-26 00: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余工作之余,喜玩味古帖,近期花800多大洋买得一套乾隆御赐三希堂法帖影印本。“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书房,乾隆帝文韬武略、博学多识,能诗词,尤擅书法。乾隆曾多次在全国寻求历代大家的名贴,他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贴》和王献之的《中秋帖》置于书房,视之为三件稀世珍宝,又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三希堂”。为将书法向全国推广,后来他又命人将以上三种法帖的墨色及皇室内府所藏的历代书法真迹编成一部大型丛帖,名为《三希堂法帖》。成就于清乾隆十二年的《三希堂法帖》由大学士梁诗正等人编刻而成,共计丛帖三十二册,收录了自魏晋至明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书法名家的书法名迹真品。《三希堂法帖》还被石刻于北京琼岛(今北海公园内),以供学者观摹。三希堂法帖,为书法名家手迹、碑帖之汇刻。三希堂编校共11人。历时5年,勾摹刊刻而成。编校人员排名第二的即为汪由敦,也就是清朝著名皇家工程颐和园的“总工程师”。
        第四卷中刊刻一篇《汪氏报本庵记》,由宋朝很有名的一个书法家张即之写。  
        张即之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卒于理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字溫夫,号樗寮,安徽和州人(即今天的巢湖市和县).他是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南宋的著名书家张孝祥又是他的伯父、即之年青时即以父荫补官.授承务郎,父亡后擢司农寺丞,调任嘉兴知事,因遭受他人巫陷,未赴任上,特授直秘阁而离职,即之一生仕途并不顺利,据《李伯嘉墓志铭》中记其官职为“太中大夫,直秘阁致仕、历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后引年告老,终年八十一岁。
  张即之的书法在幼年时便受到其伯父张孝祥的影响,始学米芾,后则肆力于褚遂良楷书笔法,在这基础之上,又糅合了隋唐人写经的笔意而自创一格,特别是他的楷书,写得清劲绝俗,用笔极其精到细腻,发笔处喜用搭锋,点画之间,顾盼呼应,而兼行草笔意,又善于用方笔侧锋,显得姿态生动,极其圆熟.即之的书法在南宋时名声就很大,金人常出高价来收购他的宇,据《宋史本传》谓:“即之以能书闻天下,金人尤宝其翰墨”。张即之小楷以精巧圆熟为特征,正如梁闻山《评书帖》所谓:“原自欧出,参有褚法,结体尚紧,特多讨巧之处而不成大方耳”。其实小楷以精巧为特征本身即是一种风格,况即之喜写经文,而经文中重复的字很多,比较难写,即之能在楷法中自成一格,别开生面是非常不容易的,正如叶昌炽《语石.张即之一则》中谓:“张即之,书中之畸士也。好用侧笔,望之如矮松偃盖,婆娑可爱,其运笔以收为纵,又如长房缩地,咫尺有千里之势”。本册所载《张即之书报本庵记》后有“淳熙十二年三月二日二“,考淳熙十二年为一一八五年,而张即之生于一一八六年,故知此为报本庵记写于淳熙十二年,非即之书于此年也.此册行楷骨力劲健,点画精到,结字生动,笔意流动,显得神采焕发,给人以一种轻松自如之感,从其成熟的风格上来看,当为其晚年时所书,无疑是其生平的代表作品。
        北宋遭靖康之耻,汴京被金兵陷落,徽、钦二帝被虏,宋高宗赵构南逃,建都于临安,此便是历史上的南宋王朝,自建炎元年至祥兴二年先后易九主计一百五十二年。南宋虽苟安一时,但江南之地,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且宋高宗赵构雅好翰墨,北宋刊刻之《淳化阁帖》至南宋时影响渐广,学米《芾》学黄(山谷》学二王之风蔚然一时,帖学又得到长足的发展《鼎帖》、《淳熙秘阁续帖》、《世釆堂帖》相继问世,高宗还设置书学,命米友仁任书学博士.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南宋亦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书家,如岳飞、吴说、范成大、吴琚、朱熹、陆游、姜夔、张即之、文天祥、赵孟坚等人.从总体上来说,南宋书法不及北宋之新意迭出,生气蓬勃,显得比较保守,模仿之风亦较盛,但其中亦不乏富有创意和个性的书家,张即之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张即之的作品一向被藏家推崇,尤其是2002年他的一幅书法作品以800多万美元成交,不仅一举打破了中国书法作品的世界记录,也让世人对他的作品价值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张即之《汪氏报本庵记卷》,行书,纸本墨迹。纵29.3厘米,横91.4厘米。小字行书38行,凡688字。辽宁省博物馆藏。帖后有文徵明跋、项元汁题记。卷前后又有项氏诸印和卞永誉式古堂印,清乾隆、嘉庆、宣统三朝印玺。文微明云:“按《皇宋书录》,即之,安国之后,甚能传其家学。……。其书师颜鲁公、尝为高宗所称。即之稍变而刻急,遂成名家。”《汪氏报本庵记》一文原为楼钥所撰,汪氏是楼的外祖家,不知道与张即之有无瓜葛,要录写这篇文章。书后的“淳熙十二年(公元1252年)三月二日”款,原应在文内,为后人挖移篇末。此卷小字行书,运笔流畅而劲健,比即之其它擘窠书《杜甫诗卷》要秀逸些,是张氏传世墨迹中的佳作。
          下面将辽宁省博物馆藏馆藏照片分享于下:
1.jpg
2.jpg
3.jpg
4.jpg
           译文我正在整理,近期我将发帖于后。供大家研究考证。
步月怀玉漫思古,江左遗韵唱春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840

帖子

2万

积分

认证会员

芃叟

Rank: 6Rank: 6

积分
26630
发表于 2010-5-27 20: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明”是今天的浙江宁波的某处吧?能看到报本庵的遗址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2

主题

8673

帖子

18万

积分

管理员

宏扬汪华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7445

特殊贡献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0-5-27 21: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即之对日本影响也很大。。。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14

帖子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汪步胜

积分
12314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22: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期,我一直在福建,忙于公务。对照上图,做句读点校。时间有限,文字不尽准确,忘大家指正。其中,很多东西可以值得大家研究,作者是谁?文中涉及的人物当为当时四明地区(今天浙江宁波区域)的达官贵族,交友圈子涉及范仲淹、王安石。还有地名,有的估计到现在还在沿用。希望大家,特别是浙江的宗亲予以考证。本人手头资料以及时间有限,无法做深入研究。现贴上全文,供大家下载打印研究:

                                                               汪氏报本庵记
  
     惟四明汪氏,代有隐德。上世葬城南之俞村,某汪出也。尝随拜扫,裴回松下,顾瞻后前,中有一丘隆然,奇峰遥峙,秀水萦抱磬折,面势冈阜,非若近时积土平田,强为丘陇,出于人力者比,气象秀润,真吉竁也。是为外高祖大府君之墓。
      府君以才选为吏,古君子也。终身掌法,一郡称平,范文正公、王荆公皆以士人待之。我高祖正议先生为之堂铭,盖积德之由著者。是主正奉四先主而汪氏之衣冠始于此。
     某主长外家,逮事外祖少师二十余年,亲见孝友之懿,奉坟墓尤谨,遇忌日必躬至墓下,为荐羞之礼,遂为汪氏家法。仲舅尚书格遵先志,不敢少怠,而增润色焉,俞村之墓,始于大一府君,其子若孙葬于左右者凡几十余所,迨今百七十余载矣。冢舍三易,岁久易圮,仲舅投闲既久,度不可支吾,乃营基于松楸之东,辍费于伏腊之余,鸠工两月而告成。为堂三间,后出一间,并为修祀之地。前为轩如堂之数,可以聚族列拜。两庑凡六楹,前又为门及亨亭,奉神座于东室,清明必合而祭者,凡数十人列于其次。规画纤悉,一一亲授。以板为障而平其前,祀则以陈祭器临事可不移而办。下至庖湢,罔不备具。靡钱五十万,一力为之。赡茔旧有田,初出于诸院,其子孙间有主计凋落,视为己业而私售者,久不能制。于是积累细微,益以俸入,以元值取之,用以僧徒,岁仍例卷。命族人迭掌祀事,其器用则分任其责。且为出榖以助,它日尚将益之。庵成,未有名,梦中若有告以“报本”者,公为之恍然,遂以名之。正奉始下葬西川,少师兄弟皆从仲舅,大为墓阡,甲于乡里。又以外祖母福国之先陇在奉川桃花奥,王氏既不振,亦为买田建屋,以奉香火。凡其先冢域,至是无所不备,可以传远矣。
     某既得归,日侍函丈。一日,顾某道始末,使记其详,以绍子孙。惟我舅氏,克振家声,光绍前人,以燕后叶。庵之落成,时年六十有八矣。诚孝不衰而又精力绝人,克勤小扬(杨?似乎不达意),壮者有所不逮,皆可以为人子法。遂谨书之,后人能不堕少师尚书之意,汪氏之兴,殆未艾也。
      淳熙十二年三月二日(?)之志。
步月怀玉漫思古,江左遗韵唱春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14

帖子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汪步胜

积分
12314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17: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台大学者黄宽重,对宋朝浙江四明四大家族做了重点研究,陆续发表在台大历史学报上,研究很有深度和广度。《人际网络、社会文化活动与领袖地位的建立》,——以宋代四明汪氏家族为中心的观察 ,浙江会馆已经贴上,网址是,http://www.iwangs.com/bbs/read.p ... e=e&fpage=2,大家可以参考。汪氏报本庵记作者涉及汪氏的外孙楼氏家族,同样是宋朝四明地区四大家族之一,学者黄宽重也做了重点研究,本论坛没有贴出,下面顺便贴出,供大家参考。  
   
       宋代四明士族人际网络与社会文化活动
                                ——以楼氏家族为中心的观察
                                      黄宽重
   本文是以两宋之际四明地区的楼氏家族为中心,透过其家族参与地方活动与扩
展人际关系为例,探讨宋代四明士族的人际网络与社会文化活动。一方面讨论楼氏
家族内部的兴衰历程,一方面进一步了解宋代四明地区士人家族人际网络的发展,
及其对地方学术文化乃至地方意识塑造的影响。
      四明楼氏家族的崛起与发展,是内、外诸多因素交织而成的。以内部发展而
言,楼氏经由经营产业成为小康之家,再由教育着手,通过科举获取功名,进入仕
途,晋升为地方的名门望族。以外在关系而言,楼氏族人借着同学、共事、交游、
婚姻等方式与四明地区著名士族,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人际网络。
    四明士族的交游与聚会,是以个人或家族关系网络开展,进而提升四明地区整
体文化及公共建设的水平。透过各个家族在教育、学习上的努力,得以维持四明在
全国科举上的优势,并提振学风、凝聚学术气氛,发展成为陆学的重镇,乃至具备
沟通朱、陆、吕诸学的媒介地位。诗社、真率会等耆老的社群组织以及乡饮酒礼的
实施,有助于联络在乡的官僚与士大夫的情谊,不但培养士族对地方的认同感,更
激发塑造乡里文化的胸怀,形成共同推动地方公益活动的动力,因此设置乡曲义
庄、兴设学校、修筑桥梁及堰堤等社会公益活动陆续出现。这些活动除了增进乡里
团结外,更显示四明士族对本土的关怀,藉由合作的方式,汇集群体的力量,创造
具有文化特色的乡里意识。这种地区性社会文化特色的建立与变化,不仅影响一地
的学风,亦影响家族的发展与兴替,都说明了宋代四明地区的社会发展中,家族与
乡里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全文除前言、结论外,分成五节讨论。第二节探究楼氏家族在两宋时期的兴衰
过程。第三节阐述楼氏的教育与学风。第四节探讨楼氏如何透过婚姻,在地方上建
立强固的人际网络。第五节讨论楼氏与四明士族一起推动的社会文化活动,对地方
上产生的影响及其意义。第六节则是说明四明士族如何透过集体的力量,共同关心
与推动社会公益活动。
一、前言
    四明属宋代两浙东路,北宋时期已成为经济要区。宋政权南迁以后,四明邻
近首都临安,成为宋朝对外的重要贸易港口,地位更为重要,经济发展更加蓬
勃,加以教育普及、文风甚盛,人才辈出,从宋元地方志所录两浙路进士分布的
情况而言, 南宋时代明州考上进士的人共计782人,占两浙路总数3379人的
23.14%1 依戴仁柱 (Richard L. Davis) 教授的研究,公元一二三二年,四明占
全国总人口的1.5%,但进士人口却占492人中的48人,近10%2 此外,学术发
达,一度是陆学发展的中心,及朱、陆、吕(祖谦)三派并传的要地,成为南宋
时代推动道学、宏扬学术的重镇,更是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地区。
    促成四明地区社会文化在南宋时代呈现高度发展的原因很多,不过,自北宋
崛起的几个重要家族所开展的教育、婚姻、结社、交游及社会公益等活动,是一
个重要的线索。北宋起,四明地区崛起不少新兴家族,这些家族到南宋相继成为
政治、学术上具有影响力的名族,如史家、袁家、楼家、汪家等,都是宋仁宗庆
历兴学,各地普创学校之后,经由教育、科举的途径,取得功名,晋升为地方名
族,乃至成为全国知名的望族。这些家族在发展的过程中,藉教育与婚姻关系,
乃至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在四明地区建立了紧密的人际网络,不仅有助于家族的
维系与发展,其所推动的活动,也形成四明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选择一个发展历程明确、文献丰富的四明著名家族,藉由该家族的教育与婚姻,
乃至参与的社会活动,作为观察与了解四明地区士族的人际网络及社会文化活
动,当具学术意义。
    四明楼氏家族从崛起、发展到衰替,前后历时三百年,它和四明或其它宋代
名族的发展一样,是经由经营产业成为小康之家,再由教育着手,通过科举获取
功名,进入仕途,晋升为地方的名门望族,此一过程与宋仁宗庆历兴学、普及教
育有密切关系,是宋代重文政策下的受惠者,其后家族内部致力教育、传承儒学
或发展学术,并以充裕的产业奠定家族发展的基础。对外则藉参与地方活动及缔
结婚姻等方式,扩展人际网络,建立与其它士族间良好的互动,遂能在北宋末至
南宋中期,与史氏、袁氏等四明望族齐名,拥有相等社会地位。
宋代四明士族人际网络与社会文化活动
    楼氏家族的族人,藉由不同的方式参与四明地区的活动,不仅塑造了个人与
家族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有利于发展四明地区的社会文化。这一个发展过程,正
是观察与讨论宋代四明地区,士人家族的人际网络及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方向。
从这个角度去观察,不仅对四明士族的兴衰历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可以对宋代
四明地区的政治、社会发展,与学术文化的塑造过程有更清楚的认识。因此本文
拟以楼氏家族为中心,经由家族参与地方活动与扩展人际关系为例,探讨宋代四
明士族的人际网络与社会文化,一方面填补笔者以往只从楼氏家族内部讨论其兴
衰历程之不足,3 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宋代四明地区士人家族人际网络发
展,对地方的学术文化乃至地方意识塑造的影响。
     关于四明楼氏发展的讨论,除笔者的论述外,尚有不少可观的成绩,如美国
学者 Linda Walton “Kinship, Marriage and Status in Song China: A Study of the
Lou Lineage of NINGBO” 为题,分别就楼氏家族的兴起、发展、义庄、婚姻及人
际网络等,探讨家族如何藉科举、家族与婚姻等方式的结合,以获得、维系乃至
巩固其在地方上的名望。4 余国隆在《楼钥年谱及其行谊》论文中,也略述楼氏
家族发展历程。5 包伟民则有〈宋代明州楼氏家族研究〉一文,分三个阶段说明
楼氏家族发展兴衰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6 此外,梁庚尧在〈家族合作、社会
声望与地方公益:宋元四明乡曲义田的源起与演变〉一文中,7 以整个四明地区
几个重要家族,经由彼此的合作,共同推动的地方公益活动为主;其中颇有涉及
楼氏家族的婚姻与人际网络,对了解楼氏家族的发展与四明地区的社会现象有重
要意义。本文在写作时,参考前述作者的观点,以四明楼氏家族为中心,讨论的
范围扩及教育、婚姻、交游、学术、社群、公共建设等社会公益活动,其中学
术、社群及公益活动涉及范围较广,则不以楼氏家族为限。利用的史料包含楼钥
的《攻媿集》、宋元时代四明地方志、南宋四明地区重要士人的文集及相关典
籍,并辅以近人研究成果。由于资料整理费时,撰文仓促,其中必多疏误、遗漏
之处,敬请同道先进不吝指教,以便修订时改正。
二、楼氏家族的兴衰概况
(一)崛起
     楼氏的先世为浙东婺州东阳县人,后来迁婺州,再由婺州迁到明州奉化县。
由于早期数据隐晦,迁徙的时间与世系都不清楚,据包伟民的推断,楼氏由婺州
迁奉化的时间大约在唐末五代。8 迁徙的动机大约与家族分产,或是逃避黄巢乱
军攻婺州(公元880年)有关。
    经过几代的艰辛与努力,到楼皓时,楼氏已是四明地区富甲一方的大姓。9
楼皓为人慷慨豪迈,笃信佛教,曾在奉化县营建告成、明化等寺塔院观,并且到
杭州购买十部新印《华严经》及雕印《法华经》木板,印行百部,分送境内佛
寺。约在真宗咸平 (998-1003) 以前,因财富捐官被授以「奉化县录事」的职
位,这是四明楼氏首次由地方豪富之家,转任具职衔的名位,成为四明地区的士
绅。楼皓生四子,次子楼杲是位笃厚种德之人。
      楼郁是四明楼氏家族崛起的关键人物。郁字子文,是杲的儿子,皇佑五年
(1053) 中进士,这是楼氏家族由地方士绅正式成为官僚的第一人。他曾任舒州庐
江主簿,以禄不及亲,辞官返乡,在家乡的州县学教书三十多年,是四明地区
「庆历五先生」之一,10 对开启四明学风居功厥伟。他教育乡里、培养人才之

外,对子弟的教育也很重视,确立了楼氏家族读书应举、儒学传家的家风。楼郁
的致力教育的做法,很快的奠下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迅速扩展了在四明地区的人
际网络,是楼氏家族崛起的重要关键。
(二)转折
     楼郁有五个儿子,俱传其业,其中长子楼常和次子楼光先后中进士,幼子楼
肖以特奏名补和州助教。
    楼常为治平三年 (1066) 乙科进士,曾知兴化军,元符三年 (1100) 七月至崇
宁元年 (1102) 十二月,以朝奉大夫知台州。11 楼光才气俊伟,中熙宁九年
(1076) 进士,历任无为军判官、知畿县。楼肖字梦弼,以特奏名补和州助教。楼
氏兄弟三人都是在家道兴盛之初,由其父辛勤培养、致力教育,及彼此勤勉向学
而中举入仕的,这在文风初开的四明而言,无疑地也是地方上一项难得的盛事。
经父子二代的努力经营,楼氏家族已然成为四明的仕宦阶层。
    到了楼郁的孙子辈,更是楼氏家族跃升明州名族的关键时期,不过,此时家
族内部各房支在仕途上的发展,也呈现了极大的差异。
     楼光的子嗣不详,大约有二个以上的儿子。楼肖有五子二女,次子名 ,字
元应,举进士不第,遂不复为场屋文,晚年信奉佛教,遍历名山古剎。
     楼常一房,是楼氏家族晋升四明名族的最大关键。他有二子,长子弁中元符
三年 (1100) 进士,曾任宗子博士。12 次子异,字试可,元丰八年 (1085) 登进

士第,历内外诸官职,曾宰登封、知泗州、秀州等。政和七年 (1117),宋廷命楼
异知随州,他入辞时,向徽宗提出二个建议,其一是在明州设置高丽司,创造百
艘舟船,以供应来往使臣之所需。其二则是将当地岁久湮塞的广德湖,辟垦为
田,以其田租供应高丽司之费用。13 徽宗接纳他的意见,乃改命他知明州。楼异
上任后,积极任事,组织民役疏凿沟塘,改进水利,积极垦湖为田,以充供亿之
用,共治湖田七百二十顷,岁得谷三万六千石。14 这项措施的收入,对加强宋丽
关系有积极的贡献,宋廷乃以「应奉有劳」、「职事修举」为名予以奖励,进官
至徽猷阁待制。宣和二年 (1120),方腊起事,兵锋直趋四明,异调集豪勇,乘城
捍御,逼退群盗,一郡获安。15 因守城有功,进封徽猷阁直学士;16 此外,他大
力将淤湖变成田,增建水利设施,当地父老为感念他的恩德,特立生祠。
      楼异在明州的施政中,最引起争议的是将广德湖垦为农田,此一措施,虽然
一时造福地方,并增加国库收入,但随后却由于水利问题,引起极大的争论。
      不过,从楼异典乡邦以后,在明州城南大肆营建「昼锦坊」,及昼锦桥、锦
照桥、锦照堂,继 堂等相当大规模的建筑,供诸子众居,17 甚至要仿效范氏义
庄的规模设置楼氏义庄。18 可见楼异知明州五年,不但使他个人在家乡拥有很大
的影响力,提高楼氏家族在四明地区的名望,更为家族累积了可观的财富。这是
楼氏家族在四明地区发展上名利双收的重要阶段。
      楼异有五个儿子,琛、 、琚、璩、珌,都是以荫入仕。他们青壮年的时
候,正值南北宋政权交替之际。变幻莫测的世局,使得楼氏兄弟,在仕途的发展
上呈现很大的区别;楼琛与楼珌事迹不详,三子楼琚曾官右朝散郎。19 四子楼
璩,曾任监进奏院、知处州、20 通判明州等官,终朝议大夫。
       楼异的诸子中以楼 的政绩最卓著。 字寿玉,一字国器,21 绍兴三年
(1133) 任临安府于潜令时,22 留意农事,作《耕织图》一书,把农桑要务,完全
呈现出来,是研究中国农业史、科技史的重要著作。23  历任湖北转运使、湖南
转运使兼知潭州、知扬州24 权兼淮南转运司事等,25 所至有声。 致仕后,仿范
氏义庄的规范,在鄞县购置良田五百亩,建立义庄来帮助族人。这一义庄,使楼
氏宗党受惠者近六十年,对凝聚族人的向心力有很大的贡献。26
     从楼常到楼 的三代,是楼氏在四明发展的重要时期。楼常、楼光及其子
异,上接楼郁,在科场上均有所成,奠下了楼氏在四明的声望,尤其楼异守明州
五年,使楼家成为四明地区的望族。到了楼 兄弟,都是由荫补入官,在世局骤
变、情势纷扰的时代里,兄弟彼此在仕途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性。建炎三
(1129) 金兵入侵明州,对四明造成巨大的灾难,楼家五代辛苦经营的家业付
之一炬,以致楼璩必须带妻小投靠外家汪氏,他的儿子也自小长于外家,这是楼
家发展历程中一项转折。由于外在环境的巨变及家族成员的不同遭遇,形成族人
各自独立发展以及兄弟贫富有别的现象。楼 以积极的态度,创置义庄来凝聚族
人的向心力。可见楼氏家族的发展,因时局的变动形成不同的趋向,但在努力与
凝聚之下,孕育了更为繁盛的一代。
(三)盛极而衰
      第七至九代是四明楼氏家族发展上变化极大的时代,主要是以楼异的房支为
主,其中第七代是最繁盛的时期。
      楼异有三个事迹可考的儿子——楼?、楼琚与楼璩。
楼?至少有四个儿子。次子名镗,字仲宏,性资孝,谨事亲。楼琚有五男六
女。长子楼钰,事迹不详,其余诸子中,生平事迹较显著的有楼鈜、楼巨与楼镃。
楼锷与楼鈜是南宋初年最早中进士的楼氏族人,也是兴复楼氏家族地位的重
要人物。锷字景山,27 自幼有声场屋,以词章闻于时。绍兴三十年 (1160) 中进
士,历任宗正寺主簿、玉牒所检讨官、枢密院编修官等。淳熙中,任知江阴军
时,曾修贡院以加惠学者,治绩以最闻。后自九江移武昌知鄂州,因病求致仕。
楼璩有九子二女,其中事迹可考者为楼鐊、楼锡及楼钥。楼钥更是四明楼氏
家族中仕历最高的人。
     楼钥是璩的三子,字大防,绍兴七年 (1137) 生。钥幼居外家,聪敏过人,
师事王默、李鸿渐、郑锷等人。隆兴元年 (1163) 中进士。曾随仲舅汪大猷使
金,着有《北行日录》,从陈傅良游,闻八阵图说于薛季宣。28 曾任详定一司敕
27 王德毅等,《宋人传记数据索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第五册作「楼鈜自
号求定斋」,证之《攻媿集》卷五二,页490及卷七三,页672-674所述求定斋当为楼锷。
包伟民殆从索引,亦误。
    令所删定官、通判台州、宗正寺主簿、太常博士、知温州等职。光宗朝,历任太
常少卿、太府少卿、起居郎、权中书舍人等官。上札子谏光宗过重华宫以尽孝
道,调和两宫,着有劳绩。宁宗即位之初,钥掌内外制,得代言体。迁给事中,
仍兼实录院同修撰、直学士院、权吏部尚书兼侍读。他在政治上附同赵汝愚,论
救彭龟年、吕祖俭,抨击韩侂胄。庆元党禁兴,钥即丐归,致仕居家十三年。及
韩侂胄被诛,宋廷以翰林学士召钥,历任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等官。嘉定六
(1213) 卒,享年七十七岁。钥通贯经史,文辞精博,着有《范文正年谱》及
《攻媿集》一百二十卷。妻王氏,有子四人、女二人。29
    楼钥任官至侍从、居两府,前后数十年,在他的荫庇下,三个弟弟与仲兄楼
锡的儿子楼澡,都由奏补为官,30 其成绩较诸楼异「诸孙以门荫入仕者又数十
人」31 尤有过之,是四明楼氏家族最盛的时期。
    四明楼氏到第八代,其盛况虽难与前代相匹比,但家族整体的表现仍相当杰
出。包伟民教授从现存宋元四明地方志中,录出楼氏第八代中进士的名单包括:

楼汶(庆元二年1196 邹应龙榜)、楼淮(嘉定四年1121 赵建大榜)、楼浟(宝
庆二年1226 王会龙榜)等共十一人。不过,这些人看不出与上述曾任官宦或有
仕宦事迹者如镗、鈜、钥、鐊、锡、镃、镛的世系关系,且无重要的仕宦事迹可
查,他们与明州楼家各房支的关系,尚须厘清。
    有事迹可考的楼氏第八代,则包括楼钥与楼镗的儿子。楼钥四个儿子的生平
分别是:长子楼淳,字质夫,官至屯田郎中。次子楼蒙早逝。三子楼潚曾通判临
安府。幼子楼治曾权兵部侍郎。32 楼钥诸子都是以荫入仕,虽未能继钥之后在朝
廷担任要职,但承袭家风,以德行自励,在仕途上犹有相当的表现。楼镗有四
子,均由其妻蒋氏扶养成人。长子楼渊,曾知婺州浦江县,赐绯鱼袋。33 次子楼
源早亡。三子楼洪曾刊印楼 的《耕织图诗》行于世。幼子楼深,嘉泰二年
(1202) 为国学生,仕履不详,但收藏书画甚多,大约楼 藏之文物均归深所藏。34
29 袁燮,《絜斋集》(四库全书本)卷一一〈资政殿大学士赠少师楼公行状〉,页1-34
下;袁桷,《延佑四明志》(宋元方志丛刊本)卷五,页7-8下;《楼钥年谱及其行
谊》,页35-121
     总之,楼氏的第八代在科场和仕途上,尚有足堪告慰的成绩,使上代在四明
奠下的望族声誉,得以维系及稳定发展。但从现存的资料看来,这一代在科场得
意者,仕履并不突出,反而是由荫入仕者,表现比较好。
     四明楼氏到了第九代,在科场上的表现仍然相当突出。据包伟民教授从相关
的四明方志所录数据,中举者包括楼采等十一人。35 人数与上一代相当,可惜由
于资料不足,他们的世系与仕履都无法确知。其它因荫入仕者的数据也不全。此
时楼家的整体情况很难进一步掌握。他们所处的理、度两朝,正是赵宋王朝面对
内外冲击最大、政局日益衰败的时期。在这种情形下,楼氏家族的成员,不论以
科举或以荫补入仕,可能由于考试成绩并不突出,或者承袭儒学传统,谨守家
规、重视乡里,并不热衷于参与争权夺利的中央朝政,或在抗御外侮中领袖群
伦。因之,此时楼氏家族殆已由政治之途,退回乡里,维持社会名望而已。这些
名门之后,相当重视文行操守,喜欢收藏文物典籍,对经济条件的追求也可能不
太看重,像楼治身亡时,家无余金,就是一例。36 这些都是楼氏家族由兴转衰的
一个讯息。
    宋元之际,是四明楼氏衰替的关键时期。楼氏从开庆元年 (1259) 起,未见
科举及第的记载。尤其宋元政权交替之际,蒙古军队进犯四明,对当地造成巨大
的破坏。家业颇大的四明楼氏,受创的程度,较之建炎三年 (1129) 金兵短期入
侵所带来的灾祸,尤有过之。其后元至元二十四年(丁亥,1287)及大德十年
(丙午,1306),楼氏家族的义庄又相继遭族人盗卖瓜分,乃至为富民所侵,导
致昼锦义庄几乎荒废。37 这些不利于楼氏家族发展的种种因素,接踵而至,遂使
已由政坛退回乡里的楼氏家族,在入元之后「族寠旦弱」一蹶不振了。
三、教育与学风
    第三代的楼郁是楼氏家族中,最早与其它四明士族投入地方教育,推动教育
普及的人。明州当五代干戈相寻之时,赖吴越钱氏之保完,经济、文化得以继续
发展。及归宋,太宗于淳化二年 (991) 颁赐国子监本九经,以示崇儒教化之意。
   时值承平、经济发展、人口稳定成长,但学者尚少。经历任知州的鼓舞,学风日
盛,38 元代学者程端学即指出:「宋当明道、景佑间,天下文物大备,郡国学校
独未建,惟上桥陈家,辟屋储书卷、择明师,教其乡人。」开启私家在地方从事
教学的风气。39 及范仲淹推动庆历兴学,明州地区相继设立学校。此时,宋廷明
定不置教授员额的地方,由乡里推择教授。40 楼郁以古学基础深厚,为乡人所推
崇,首被郡选,受邀掌县学多年,后来转任明州郡学,举家迁至明州城内,又掌
郡学十余年。中进士后,仅短暂任舒州庐江主簿,即辞官返乡,仍以主持州县
学,教育乡里子弟为职志。王安石任鄞县宰时与他定交,称赞郁「学行笃美,信
于士友,穷居海濒,自乐于屡空之内。」41
    楼郁笃好学术,学问博洽,又强调「学以穷理为先」,在四明地区教学凡三
十余年,造就了不少杰出的人才,当地出身的名臣如丰稷、舒亶、袁毂、汪锷、
俞充、罗适等人都是他的弟子,对开启四明学风,贡献甚大,四明人尊称他为楼
先生而不名。与在四明致力教育的杨适、杜醇、王致、王说并称为庆历四明五先
生。
    楼郁是四明五先生中影响最大的一位。四明地区经五先生的努力经营,风气
为之丕变,「为士者日众,善人以不教子为愧,后生以无闻为耻,故负笈而从师
友、执经而游学校者踵相接焉,州举进士,较艺决科者又相继而辈出。」42 王应
麟也指出:「宋庆历建学之初,杨、杜、二王、楼公,以道德文行师表后进,或
授业乡校,或讲道闾塾,衣冠文献益盛以大,五先生之功也。」43 说明五先生透

过州县学及私塾发挥教育的效果。全祖望对五先生开启四明学风,尤为推崇,他
说:「夷考五先生皆隐约草庐,不求闻达,⋯⋯年望弥高,陶成倍广,数十年以
后,五乡遂称邹鲁。」44 说明四明在五先生的启迪下,不仅文风兴盛,也经由教

育及士人的交流逐渐激荡成为一个文风鼎盛的地区,这其中楼郁无疑是最突出
的,他是五先生中唯一的进士,任教的地区又是文风繁盛,经济富庶的明州城及
奉化,他的学生舒亶、袁毂、罗适、丰稷等人为乡里首选,后来相继中举入仕,
在朝政与学术上均有表现,成为四明等地著名家族。
     楼郁在教育子弟的同时,也推动乡里教育,使楼氏的兴起与四明新兴的科举
社会相结合,有利于乡里人际网络的建立。楼皓致富之后,成为四明乡绅阶层,
经过楼郁的努力,更将楼氏转型为学术文化性的地方名族。楼郁既重视家族子弟
的教育,又在乡里作育英才,显示楼氏家族在崛起之后,透过教育,缔造儒学传
家的家风,并且借着教职教育乡人,提升四明的文化。而他的后人与其门人「皆
执友」,45 这种参与地方教育的方式,不仅提高楼氏家族在四明的社会地位,也
使楼家可以与四明地区的著名家族,建立了广泛而长远的人际网络。
     经过楼郁等人的努力,四明学风昌盛,中举者日多,各地竞相成立学校,除
州学外,设于唐代,在庆历年间已存在的鄞县县学,至崇宁、大观年间移至县城
西南,确立其规模;46 奉化县学先于景佑中初建于石夫人庙,治平三年 (1066)

迁于县东,宣和初重建,运作顺利;47 慈溪县学于雍熙元年 (984) 由县令李昭文
建立,庆历八年 (1048) 林肇移至县治东南;48 定海县则于崇宁中增修先圣殿为
学宫;49 四明的文风学术日益昌明,这些学校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为四明
地区的文化奠下重要基础。
     楼郁迁居鄞县城南,对家族的教育、学术的发展尤为关键。城南地区是鄞县
教育重地,如姚氏是四明富室,姚阜为人轻财好施,曾创必庆堂于城南,「延硕
师,聚族人、子弟就学」,遂致子孙相踵擢第,成为四明着姓。其孙姚孝全克遵
家教,培养益深,继续以私塾教育子弟。50 同乡的杨氏家族,在南宋高、孝之际
由杨萃在城南设家塾,延聘福州名师郑锷为塾师,除了教育杨家子弟外,邻近的
青年乡人,如楼钥兄弟、袁燮、袁方、边汝实、姚颍,也获邀参加,一齐接受郑
锷的教诲。51 迁居到四明不久的徐立之也曾聘郑锷教其子子寅学诗。52 郑锷字刚
中,号三山,是福州人。他「该贯群经,多有讲解,旁通子史百家⋯⋯文备众
体,尤工于赋,立词用韵,精切平妥。」53 他严于教学,寓居四明后,受聘于杨
氏家塾,开馆授徒,教育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官员与学者,为四明的重要教育家。
郑锷于绍兴三十年 (1160) 中进士,曾任屯田员外郎及宁宗为皇子时之小学教
授。此外,楼钥兄弟也与其它四明士子共同师事乡先生李若讷。李若讷是四明地

方有名的乡先生,楼钥幼时和二位兄长楼鐊、楼锡从他学习;奉化人鲍璇也将二
个儿子德光与俊德送到州城内,师事李若讷。54 另一位奉化人戴光世的妻子刘氏
也送独子日宣到城内,求学于号称耆儒宿望的李若讷。55
    这种幼年学习的历程,除了透过科举影响个人仕途及家族前途外,从地方的
角度,同学情谊则更奠定、巩固家族间的关系。楼氏家族的成员与同乡少年共同
的学习经验,成了楼氏与四明其它家族维持情谊的重要基础;如楼氏因同学的因
缘,与另一个四明著名家族袁氏延续了几代深厚的情谊,就是一个好的例子。楼
郁为袁毂的老师,楼钥兄弟又与袁方、袁燮一同师事郑锷,袁燮未中进士前,也

曾在城南楼氏精舍授徒。袁燮在为楼钥写的行状中说:「我高祖父光禄公实师事
正议先生,源流相续,以至于今。公又不以众人遇我,嘉泰、开禧间从公于寂寞
之滨,数以安于命义,保全名节之语勉我,斯意厚矣。」56 楼钥则代其舅父汪大
猷为文祭袁章。57 可见楼钥与袁氏第四、五代的袁方、袁燮建立了深厚的关系。
楼钥在〈跋袁光禄毂与东坡同官事迹〉一文中,也说:「两家子弟衰门既幸未
坠,而公之后,儒风日兴,有孙字质甫,好古笃学,教子有闻于时,⋯⋯其兴殆
未艾也」,58 最能说明两家的关系。他又为文挽袁章、59 袁文60 及有诗送袁燮任
江阴尉。61 两家经由教育、学习所建立的关系,称得上源远流长。
    从楼氏借着袁氏第五、六代在四明地区的学术网络,开扩了与当时四明重要
学术家族的人际关系,更可看出此种人际网络层层开展的方式,其意义并不限于
直接关连者。四明是南宋中期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王应麟说:「淳熙之舒、
沈、杨、袁诸公,以尊德性、求放心为根本,阐释经训,躬行实践,学者知操存
持养以入圣贤之域,四先生之功也」,62 这四位先生袁燮与舒璘、沈焕、杨简正
是陆学的传承与发扬者,诚如全祖望所指「象山之门,必以甬上四先生为首」。63
先是,史浩既归乡里,筑真隐园以遂首丘之情,并致力乡里教育,乃延致沈焕居
于竹溪,杨简讲学于碧沚,袁燮也常自江阴回乡,与舒璘、吕祖俭等人共同研讨
学术,致力教学,发皇陆学。64 袁燮是陆门弟子中官职最高,学生又多,成为发
扬陆学的重要人物。更重要的是他有位状元儿子袁甫来继承衣钵,进而发扬光
大。甫幼服父训,燮死,乞铭于杨简,简馆之于家塾,反复扣辨,了然于所传之
学,成为慈湖的大弟子。父子二人不论教授乡里,或是任职地方学校与中央太
学,乃至开设书院,对理学的推展贡献很大,在四明地区有着丰富的人际网络。
楼钥经由袁氏父子,遂得与四明最活跃的陆学人士建立密切的关系。《攻媿集》
中即有楼钥举荐杨简65 及与杨简论诗解的长信、66 祭舒琬、舒璘兄弟的文等,67
舒璘也有书信致楼钥。68
     除了陆学之外,四明也是朱学、吕学的重地之一,全祖望即说:「宋干淳以
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又说:「吾乡前辈于三家之学
并有传者」。69 楼钥与朱子、吕祖谦及其传人,也有密切来往。70 楼氏在理学三
派中虽亲近陆学,仍与其它二派维持关系,成为推动四明学术与联结不同学派的
重要人物。这显现楼氏家族在推动四明教育普及、提振学风及塑造学术环境上,
均有其贡献。
    从教育对楼氏家族的发展看来,教育除了关系个人仕进,维系家族地位于不
坠之外,更可透过学习的过程,开展个人与家族的关系,形成地区士人间的人际
网络;而学术网络的建立与开拓,不仅有利于塑造地方的文化特质,对家族而
言,更是在仕宦之外,扩展社会势力的有效方法。

步月怀玉漫思古,江左遗韵唱春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14

帖子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汪步胜

积分
12314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18: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婚姻与人际网络
    除了藉由受教育的过程与四明其它士族建立人际网络外,楼氏家族的成员也
因同学、共事等机缘,与当地官僚、士人等相互联络、交往,建立密切情谊。不
过,这些却不如经由婚姻所建立的关系,来得更紧密。同时,透过婚姻关系所张
开的网络,使楼家与四明地区的士人家族,建立了既紧密又复杂的人际关系,结
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楼氏家族在崛起、发展的历程中,因不同的机缘建立婚姻关系的对象,包括
四明地区的汪氏、冯氏、王氏、蒋氏、姜氏等,以及四明以外的陈氏、张氏、周
氏、孙氏等,相当广泛。对楼氏家族在四明地区人际网络的扩展而言,与当地家
族的婚姻关系,显然较为重要,因此本节特以楼氏与四明士族间的婚姻关系为
例,说明由此所建立的人际网络,及其所衍生的学术传承。
    四明王氏与楼氏有着渊远流长的关系。王氏原为桐庐人,王仁镐于吴越时任
官明州,举家迁于鄞县之桃源。71 仁镐的曾孙王说,字应求,是另一位四明教育
家王致的从子,72 受业于杨适,教育乡里三十余年,73 与楼郁同为庆历明州五先
生之一。因此楼、王二家关系甚深,渊源甚早,楼钥即说:「王氏、楼氏自二先
生以道义定交」。74 王说的孙子王勋为政和八年 (1118) 进士,高宗命为鄞县
宰,以廉称。75 勋有三子,长子正己,以荫任官,乡人史浩荐知泰州海陵县,魏
杞荐知江阴军,76 绍熙末年,以有清德雅望,见重于赵汝愚,77 后任太府卿、秘
阁修撰、浙西提刑。他娶楼异的季女为妻,是楼钥的姑丈,这是二家缔姻之始。
王正己的女儿嫁给楼钥同辈的楼錝(官将仕郎)为妻,一个孙女则嫁楼涤(楼钥
的大哥楼鐊的儿子)。78
       正己次弟正功字承甫,以荫入仕,曾知蕲州、广西提刑,死于嘉泰三年
(1203),享年七十一岁,幼弟正民曾知安庆府。79 王氏三兄弟都是以荫任官,勇
于任事,所至有功,而为官廉洁,守家法,「俸入非令所载者,谢不受」,所至
未尝饰治器用,不市一物,为乡评所归。80 三兄弟宦迹甚着,楼钥说「余与侯
(王正功)有道义之好,又为世姻,侯之兄弟皆承清白之传」,81 楼钥为正己与
正功写墓志铭,袁燮为王正功写行状。82
     王氏家族自王瓘起即喜藏书,以文称,家族均富著作。王说有《五经发源》
五十卷。83 他的弟弟王该善诗,有遗稿十卷。说的三子珩有《考经传异同论》三
卷、《臆说》五卷、《时政更张议》四卷、《字学摭要》二卷、《杂言》三卷,
和杜诗一百七十一篇。84 王正己三兄弟则好读书,「一意于学,忍贫深居,穷经
阅史,手自编辑」,85 聚书六万余卷「多自雠校,为之且甚详」,藏书楼曰「酌
古堂」。正己有诗文、奏议,名为《酌古堂集》。86 正功「性嗜学,多录未见之
书,唐诸帝实录略备。今写本及版行者各万余卷」,善诗,有《荆澧集》行于
世。87
    总之,王氏虽然不像楼氏家族出现不少高官,但在四明却代表以学术传承的
地方名族,两家的渊源甚早,关系颇深,当与彼此相近的学术文化水平有关,这
样的关系,到南宋初更因缔结婚姻,而更加强固。
    与楼氏关系密切的另一个四明家族是汪氏。汪氏为鄞县人。汪元吉曾任县从
事,以掌法为范仲淹所知。王安石宰鄞县,以廉平吏荐于孙沔,88 这是汪氏崛起
之时。汪元吉与楼郁相交,郁为他写墓志。89 元吉生四子,一子洙,号儒先,曾
任明州助教,以春秋学闻名于乡,是汪氏列名四明士族之始。90 洙有二子,长子
思温有声场屋,政和二年 (1112) 由太学上舍中乙科,改秩,知余姚县,高宗时
任提举江西茶盐,历两浙转运副使、太府少卿,后以不附秦桧罢,绍兴二十七年
(1157) 卒,享年八十岁;91 二子思齐为高宗潜藩旧臣,建炎初擢吏部郎,因病
死。92 无子,思温以第三子大有过继为思齐之子。
     思温有七女,女婿包括陈膏、徐子寅、向子遇、洪筏及楼璩,璩即钥之父,
这是汪、楼二家缔婚之始。思温长子是大雅,曾任绍兴府诸暨县丞。93 次子大
猷,字仲嘉,绍兴十五年 (1145) 中进士,历官吏部郎,为庄文太子侍讲、权刑
部侍郎,曾奉使贺金国正旦、知泉州、知隆兴府等,以讨茶商赖文政之乱败事,
被罢,后进敷文阁学士,庆元六年 (1200) 死,年八十一。94 大猷娶楼异之女、
璩之妹,大猷一女嫁璩子楼锵(钥之弟)。95 思温的三子大定,字秀应,以荫入
仕,曾随大猷使金。宁宗初,知江州事,谨朱墨、节浮费。庆元四年 (1198)
卒,年六十二。96
     汪氏二代仕宦,与当朝名臣多所来往,又有坟庵、田产,是四明富厚之家、
名门望族。97 汪思温勇于为义,视人急难如己,而且乐善好施,对自外流寓而来
的贫乏寄客多施援手,因此四方游士归心。98 史浩与孙觌曾分别为汪思温写行状
及墓志铭。汪大猷除乐于助人外,更喜欢延誉后进,「识叶公翥于掌故之中,交
游如钱尚书象祖、刘侍郎孝韪,史待制弥大、都司潘畴,屯田郑锷、签州沈铢,
推扬汲引,惟恐不及」,99 因此其甥楼钥为他写行实、名臣周必大写神道碑。
楼、汪二姓的婚姻,对楼氏而言,不仅藉此与当地名门望族结成绵密的关系,为
楼氏扩展了在四明地区的人际网络。更重要的是,楼异所创造的楼氏美好家园,
在建炎三年 (1129) 遭受金兵侵扰,家园全毁时,璩的薪俸不加,家庭生计日
窘,他的妻、子不得已搬到汪家,受其照顾,100 楼钥兄弟的童年都是在外家渡过
的,他们的教育也由汪家负责,对楼钥兄弟养育与提携之功甚大。
    因着汪家的婚姻关系,也使楼氏与其它旅居四明的名族紧密结合,陈居仁就
是一例。居仁字安行,是陈膏的儿子。膏由兴化宦游至四明,娶思温之女为继
室。居仁幼遭母丧,由汪家扶养长大。居仁历任要职,受知于魏杞、史浩、汪应
辰等人,101「历任四朝,出藩入从,饰己甚严,了无玷缺,天下之言长者莫先
焉」,惜官物如己物,治公事如私事,喜读书,尤熟于班左,有奏议制稿二十
卷、诗文杂着十卷,最后以华文阁直学士终,享年六十一。他与楼钥为表兄弟,
二人自幼俱生长外家,与汪大猷同任学士,乡人有「一舅二甥三学士」之称。102
旅居四明与楼氏家族有婚姻关系的著名家族尚有姜氏、徐氏。楼氏与这两家
的关系也是汪氏所造成的。姜氏原为开封大姓,富盛甲京师,婚姻多后妃侯王之
家,家世显赫。姜氏重儒学,藏书丰富,延请太学名士教育子弟,汪思温、思齐
在开封任郓王、肃王、景王府赞读时,103「皆尝授馆,通家如至亲」。靖康之
难,姜氏因汪思温之助寓居四明,遂为四明人。在思温兄弟的协助下,姜氏得以
重振儒业家声,二家并缔姻缘,汪大雅娶姜浩之妹为妻,104 姜浩之弟涛与魏杞及
大雅、大猷均在家塾受教,思温也将孙女嫁给姜浩次子姜棫为妻。105 姜浩六个女
儿,一位嫁给史弥谨,一位嫁楼氏族人楼溱。106 姜浩娶怀仁皇后的侄女,深受魏
杞、梁克家、周葵、吴芾等人的器重,他的几位儿子中「出仕犹赖前数公提挈之
力」,107 其么子姜柄娶魏梠之女。108 楼钥幼年生长外家,不仅有缘从姜浩游,
也与浩的几位儿子共学,使二家的关系更为亲密。姜浩的行状是汪大猷写的,楼
钥则写墓志铭,姜柄的生平事迹是袁槱写的,也由楼钥写墓志铭。
徐氏原为登州黄县人,徐立之在绍圣初中进士,靖康之难南渡后徙居四明。
初到四明时,家贫甚,立之笃意教子,钟爱子寅,绍兴十年 (1140),子寅以荫补
官,十八年 (1148) 铨选授官,任建州司法参军,历任大理评事、知无为军、高
邮军、工部郎中、知扬州及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等官,庆元元年 (1195) 死,
享年六十六岁。徐子寅娶思温之女,是楼钥的姨丈,有女五人,史浩的孙子史宣
之及汪大猷儿子汪立中,都是他的女婿。楼钥早年与子寅同舍读书,子寅后来变
成他的姨丈,二人的关系更亲密。109
冯氏也是楼氏的重要缔姻对象。冯氏为慈溪富室,虽在仕宦上无显赫的成
绩,但在当地却有相当的影响力。冯制家有谷数千斛,康定年间大饥,制以谷贷
乡人,赖以全者百余家。110 他也曾调和王致、楼郁、袁毂等对水权的争论。大概
是他的孙女嫁给楼异为妻,这是二姓建立婚姻之始,其后代又嫁给楼璩的次子楼
锡为妻。111 此外,楼璩的女儿楼靓之(字)嫁给新昌人石文,而石文的母亲冯氏
与楼异之妻同宗,112 因此楼氏与石、冯二氏是亲上加亲。冯氏的后人冯端方、冯
仁叟、冯兴宗(振甫)、似宗(国寿)等与楼钥为表兄弟。113 冯兴宗与似宗均师
事杨简。兴宗于书无所不读,袁甫于绍定五年 (1232),在贵溪创立象山书院,曾
请他担任山长。114 冯兴宗的舅舅也是岳父李必达,原为余姚人,家富饶,喜救
济,迁至四明,遣其长子师尹,师事沈炳(陆学传人沈焕之弟),并将长女嫁沈
炳之子沈唯曾,而其次子李师说,则娶袁燮弟袁槱之女,袁槱亦聘其女为庶子之
妻。115
从楼氏与冯氏的婚姻网络,可以看到楼氏如何间接与当时四明学术主流——
陆学形成千丝万缕的关系。以下暂将讨论重心,转移至四明陆学的婚姻网络,藉
以与前述楼氏人际网络的分析相呼应,并可了解楼氏在其中的角色。
陆九渊兄弟在四明地区的主要传人有四:杨简、袁燮、沈焕、舒璘,这四人
都是同学,有着共同信服的师长与信仰的学说。但除了理念外,这些人子弟生徒
间错杂的婚姻关系,更加强了这个群体的凝聚力量,从而显示学术团体与家族这
种社会关系的结合。袁文的女婿之一吴适是沈铢的学生,吴适的父亲鉴之则为沈
铢的女婿。116 袁文另一位女婿戴樟是其夫人戴氏的侄儿、117 高闶的学生,118
樟的女婿胡华是袁燮、杨简的学生。119 袁燮的女婿舒鐻是舒璘的儿子,120 另一
位女婿楼盘为楼氏族人。121 杨简的女婿舒铣,也是舒璘的三子,122 沈焕的女婿
则有吕祖俭的儿子吕乔年及舒璘的长子舒钘,123 吕、舒二人都是沈焕的及门弟
子。舒璘的原配童氏是其师童大定的女儿,继娶同乡富人汪汝贤之女,汝贤二子
汪伋、汪份都是师事沈焕、杨简等。124 楼镗的孙子楼梲娶同乡人舒衍(沂)的女
儿,衍也是沈焕、杨简的及门弟子。125 舒亶的裔孙舒烈受业于沈铢,126 而舒烈
为四明富室边友诚的女婿。127 袁燮则是友诚之兄友益的女婿。128
陆氏门人相聚学习的经验一如真德秀在〈袁燮行状〉中所说:「干道初入太
学,陆先生九龄为学录,公望其德容睟盎,肃然起敬,亟亲炙之。而同里之贤,

如沈公焕、杨公简、舒公璘,亦皆聚于学,朝夕以道义相切磨,器业日益充
大」,129 由于陆学的入门路径与此时理学主流朱熹有所不同,因此门人砥砺之志
愈坚,沈焕即说「吾侪生长偏方,闻见狭陋,不得明师畏友切磋以究之,安能自
知不足。前无大敌,短兵便为长技,甚可惧也」,130 借着砥砺学习加深了同门的
感情。而婚姻关系的建立,更将血缘系紧同学的情谊,形成门派师承的巨大凝聚
力。此外,经由学派中人与当地著名士族建立的婚姻网络,可能也使当地人容易
认同或接纳此一学说,陆学于是逐渐地成为本地的学术主流,四明遂成为南宋陆
学的重镇。楼钥虽非陆学中人,但以其仕历、学识、声望及与陆学门人既有交游
又有婚姻的关系,当也扮演着陆学在四明传播、扩散的媒介角色。
五、社群与文化活动
楼氏家族与四明士族一齐推动的活动,除了教育、学术之外,尚有具社会文
化意义的事务。从这些活动,可以反映南宋时代四明士族在其交往过程中,形成
具有凝聚力的团体意识,进而有共同经营、创造具备典范性社会的企图。这其
中,聚集致仕或卸任乡居的士大夫及官员组成的诗社或「真率之会」,是一个典
型的例子。
唐代已出现诗社之名,白居易所创的洛阳九老会,就是一个有组织、有固定
成员和活动地点、定期聚会的团体。131 宋代的文人结社的情形更为活跃,其中以
属于怡老性质的诗社,多冠以耆英会、九老会、真率会一类的名称,参加者多为
退休官员,年龄在七、八十岁以上,主盟者多曾在朝任高官,在社会上有一定的
影响力。这些文人在「序齿不序官」的规则下,屏除矫饰、繁文缛节,追求率性
朴素的「真率」气氛,132 以组织的形式集结成员定期聚会,逐渐产生集体意识。
这类的结社,在宋代可考的即有六、七十家。如元丰年间,在北方最著名的,有
司马光、富弼、文彦博等退居西京的元老重臣所组成的洛阳耆英会;在南方的苏
州(吴郡),则有以乡居官员徐师闵、元绛、程师孟等人发起的九老会。133
四明地区的士人家族,世代业儒,彼此的关系又延续了好几代,在同一地区
长期的联系,形成家族间绵密的人际网络。他们经由交游聚会,经常举办共同关
心的活动,达成分享生活经验、联络情谊的目的。南宋时期,四明地区以诗社、
交游为宗旨的集会,就有五老会、八老会及尊老会、真率会等。
五老会是在高宗绍兴年间组成的,成员都是归老于乡,年龄在七十岁以上的
太学旧人,参加的人包括宗正少卿王珩、朝议大夫蒋璇、郎中顾文、知衡州薛朋
龟及楼钥的外祖父太府少卿汪思温。134 除汪思温外,蒋璇为蒋浚明之子,登绍圣
四年 (1097) 进士,官至中奉大夫,尝知江阴县,其弟珫有女嫁楼 之子楼镗;135
顾文为崇宁五年 (1106) 进士,官至郎中;136 王珩是四明庆历四先生之一王说的

第三子,大观三年 (1109) 进士,任至宗正少卿,137 是王正己、王正功兄弟的祖
父,正己是楼异的女婿。薛朋龟字彦益,政和八年 (1118) 进士,历官权工部及
吏部郎官,知兴国军、衡州,138 他是高闶的岳父。这四位耆老在致仕后与汪思温
结社林下,被称为四明五老。袁燮就指出:「绍兴间,吾乡年高德劭者有五人
焉,其学问操履,俱一邦之望,时时合并,有似乎唐之九老、本朝之耆英,故谓
之五老。绘而图之,传之至今。」139 他们都是进士出身,又曾任官,在地方上有
一定的影响力,致仕之后,在彼此的园林中,赏花赋诗,以诗唱和,成为他们晚
年排遣时间的重要方式。这当是南宋初期四明地区首次出现的老人结社。
继五老会而起的是八老会。五老会组成后,在四明同有声誉的高闶和吴秉
信,因年龄尚轻,无法加入。后来,王珩和薛朋龟相继辞世,适参知政事王次翁
致仕,回乡寓居,仰慕五老会的义风,倡议改组为八老会。于是蒋璇、顾文、汪
思温、高闶、吴秉信、王次翁、徐彦老和陈先就成为这个社群的成员。高闶字抑
崇,绍兴元年 (1131) 赐进士出身,授秘书正字,历任礼部郎国子司业,曾更定
三舍法,后以得罪秦桧致仕。140 吴秉信,字信叟,曾为国学官,因奉使察张浚卜
宅僭越事,违秦桧意,被黜返乡。后为吏部侍郎,曾与凌景夏论内侍,出知常
州。141 秉信之兄秉彝有后裔吴适为袁燮之妹婿,从沈铢学。王次翁字庆曾,崇宁
进士,通诗、书、易、春秋,号两河先生,绍兴初曾任湖南参谋官,未老致仕,
居于四明。及秦桧任相,拜御史中丞、参知政事等,赞桧和议。迎韦太后时得
罪,致仕,归居四明。142 他的儿子伯庠,登绍兴二年 (1132) 进士,曾任通判平
江军府、镇江军府、知兴国军、侍御史、知夔州、温州等,伯庠与汪氏相契,其
女嫁汪大有。143 徐彦老为朝议大夫,只有陈先是布衣。由于八老会的成员功名和
仕履的差异性较大,像王次翁才迁四明不久,陈先是平民,不像五老会的成员都
是进士,性质上「已不及前日之纯全矣」。144 不过,这也显示,这种北宋以来以
「衣冠盛事」为特色的传统,在明州由于参与成员的资历不等,逐渐转而加强「乡
谊」的成分,而成为更具乡里交游性质的聚会。
继八老会而成立的是尊老会,大约是孝宗隆兴年间史浩罢相家居时所创的。
尊老会的成员和活动的情形,文献不足,无法得其详,但主盟的史浩所存文集
《鄮峰真隐漫录》卷三八有〈四明尊老会致语〉(干道八年,1172),卷三九有
〈五老会致语〉、〈六老会致语〉,卷四七〈满庭芳〉词中有题为〈四明尊老会劝
乡大夫酒〉、〈劝乡老众宾酒〉、〈代乡大夫报劝〉、〈代乡老众宾报劝〉及
〈代乡老众宾劝乡大夫〉以及同卷〈最高楼〉词中小序所称「乡老十人皆年八十,
淳熙丁酉 (1177) 三月十九日,作庆劝酒」。145 可知尊老会和上述五老会或八老
会的性质是一致的,只是参加的成员有所变动而已。
由四明耆老组成的五老会或八老会乃至尊老会,楼氏族人都没有参加。不过
前后都参与并且是主盟之一的汪思温是楼钥的外祖父,钥的兄弟幼年住在汪家,
耳濡目染,不仅熟悉情形,也与这些耆老或其后人建立了情谊,等到他们有足够
的资历和条件时,很自然的成为其中的一个成员。
楼钥所参与的是由他的舅舅汪大猷领导的真率之集。真率之集的成员,可能
与尊老会有所重迭,或是名虽异而实为一会,参加的人包括史浩、汪大猷、魏
杞、赵粹中、楼钥、周模和袁章。楼钥曾指赵粹中「遽退,闲居鄞十年,夷然不
以得丧芥蒂,与太师史公、丞相魏公、尚书汪公为真率之集。」146 赵粹中,字叔
达,为密州人,其父赵浚因官东南,葬于明州,子孙遂为鄞人。粹中于绍兴二十
四年 (1154) 中进士,曾任太常寺主簿,为岳飞雪冤,历任起居郎、吏部侍郎、
知池州、湖州等。淳熙六年 (1179) 罢官后参加真率会。147 楼钥在祭粹中的文中
说:「四明尚齿,犹存古风,虽有乡老,亦赖寓公。公居其间,俯首鞠躬,人化
其德,事之滋恭。⋯⋯某等辱居里闾,许入社中,登临 歌,樽酒从容。」148
一位真率会的成员周模字伯范,是明州的望族,他的曾祖父周师厚是皇佑五年
(1053) 进士,为范仲淹的女婿。他的父亲周渊为右儒林郎,死时周模才十七岁。
家道中落,促使周模放弃举业,致力营生,重整建炎时被兵毁的房舍。致富之
后,周氏戮力于文化及慈善工作,因此虽是布衣之身,仍被汪大猷邀约加入真率
之集。楼钥罢官返乡时也加入此一聚会,楼、周二人年龄相近,棋艺相当,关系
相当密切。149 袁章也是真率之集的成员;章字叔平,是袁毂的后人、袁文的弟
弟、袁燮的叔父,入太学屡试不中,以教书为业,干道五年 (1169) 章五十岁才
中进士。先后任诸暨县主簿、泰州、和州州学教授、通判常德府。150 楼钥在代其
舅汪大猷所写的祭文中,指袁章是位耆儒,「少鸣胶序,文高行孤,中年漫仕,
日着令誉,晚益倦游,有宅一区,安贫乐道,随时卷舒。⋯⋯惟余齐年,往来
舒、徐,凡我同社,视公步趋,有几有杖,有琴有壶,载平时问字之酒,奠今日
一束之刍。」151


步月怀玉漫思古,江左遗韵唱春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14

帖子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汪步胜

积分
12314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18: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率会的主盟人汪大猷,字仲嘉,号适斋,是汪思温的次子,绍兴十五年
(1145) 进士,高、孝二朝分别在中央与地方任官,淳熙二年 (1175) 茶商赖文政
之叛时被罢。大猷未六十即退闲,152 回到乡里,参与旧有的诗社等组织,以及推
动乡里建设,楼钥说「凡里中义事,率自公倡之。宾客造门,必与钧礼,不问远
近,必亲谢其门」,153 大猷是继史浩之后,成为真率会的主盟者,「真率之约,
觞咏琴奕,未尝以爵齿自居。」154 庆元元年 (1195) 楼钥因赵汝愚之诬及论救吕
祖俭之贬,得罪当道,乞补外,并以「母老易危,暑行致疾,群医俱试,百口相
惊」为词乞祠,155 得奉祠返乡,时年五十九。钥返乡后追随大猷,参与真率会,
作诗唱和,舅甥二人渡过极具意义的六年。楼钥在大猷的〈行状〉中说「公既谢
事,而钥得奉祠,六年之间,有行必从,有唱必和,徒步行来,殆无虚时,剧谈
倾倒,其乐无涯。」156 楼钥的文集中就有多首记述汪大猷参与真率会的诗,如
〈适斋约同社往来无事形 次韵〉说:「舅氏年益高,何止七十稀。神明曾未衰,
发黄齿如儿,义概同古人,闾里咸归依。度量海深阔,仁爱佛慈悲,居然三达
尊,后生顾影随,为作真率集,率以月为期⋯⋯凡我同盟人,共当惜此时。间或
造竹所,宁容掩柴靡,耆英古有约,不劝亦不辞,此意岂不美,谨当守良规。」
157 又有〈真率会次适斋韵〉、158 〈士颖弟作真率会次适斋韵〉159 及〈次适斋韵
十首〉中的〈 会〉也作「归来乡曲大家闲,同社仍欣取友端,无事衔杯何不
可,有时会面亦良难,少曾环坐坐常满,赖有主盟盟未寒,琴奕相寻诗间作,笑
谈终日有余欢。」160
由楼钥的诗句,可以看出经由真率会的活动,大猷舅甥与相同背景、共同关
怀的乡里耆老,借着诗词唱和琴奕交流,一齐渡过丰富文化生活的晚年。在交流
中,巩固、增进了彼此的情谊,进而引发共同兴趣,凝聚集体的观念。这种群体
观念,从诗词唱和中固然可以体会出来,但从进而讨论共同关心的乡里议题,以
及以行动推动崇尚礼教的乡里活动,则更为具体,也更能显现具有特色的四明文
化。
四明耆老,在推动不序年齿、以诗词抒怀、联谊的真率会、诗社之类的集会
的同时,也推行一项以尊老、序齿及象征团结、建立集体意识的「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是周代乡学中举行酒会的礼节,秦汉以来,曾长期为士大夫所沿
用。根据杨宽对《仪礼‧迎酒礼》的研究,这个礼节包括:(一)谋宾、戒宾、
速宾、迎宾之礼,(二)献宾之礼,(三)作乐,(四)旅酬,(五)无算爵、
无算乐及(六)送宾及其它。古人在习射前,社祭、腊祭后,乃至在乡校中都举
行乡饮酒礼。这个典礼的重点在尚齿,具有辨明尊卑、长幼,以及加强内部团结
的作用。161 隋唐以来,乡饮酒礼的仪式反而以行于科举及学校为多,具有教化的
作用。162 裴耀卿于开元十八年 (730) 奏请配奏乐歌,163 其后格而不行。
宋真宗时,孙何献五议,其中即有请行乡饮酒礼。164 北宋时虽也曾在明州州
学行此礼,唯不得其详,165 建炎三年 (1129) 明州州学被金兵所毁,礼废不讲。
一直到绍兴七年 (1137),仇悆守明州,重建州学,再行此礼。仇悆可能受到四明
名士高闶所撰〈乡饮酒仪〉的内容的启发,又举行乡饮酒礼。166 其后仇悆正式任
知明州,更买田一百零六亩作为行乡饮酒礼的经费,167 乡人王伯庠曾作记说:
「明之学者,自是岁时得举行盛礼,明长幼、厚人伦、敦庬和辑之化,由此兴起,
则受公之赐,岂有穷也」,168 这个礼制是南宋建立后,首次施行。乡人林保参照
明州施行的办法,制定了〈乡饮酒仪〉,绍兴十一年 (1141) 加以修定损益,定
名为〈乡饮酒矩范仪制〉,礼部奏请遍下郡国施行。明州乃将已行的仪制与林保
的规式参酌改定,于绍兴十三年 (1143) 四月,正式镂版颁行,并且有九项约
束。169 林保曾权吏部侍郎,他的儿子林勉娶袁埴的女儿(即袁燮的姑姑),170
孙女之一嫁楼钥长子楼淳为妻。171
宋廷颁布的〈仪制〉,标示尊卑之别,确定乡里耆老在仪式中的角色,以及
适应各地不同状况的权宜措施。其后宋廷规定各地在举办科考之年,同时举行乡
饮酒礼,也就是三年一次,但也允许每年都举行。172 不过,由于乡饮酒礼的礼制
相当繁杂,许多地方都难以为继,只有明州仍然举行。只是,仇悆所拨的田被移
作养士之用,经费无着,酒礼中止。
      干道五年 (1169) 明州再恢复「乡饮酒礼」。当时知明州张津拨鄞县、昌国
县二地没官田二百六十亩及山地二百四十九亩给州学,作为行酒礼的经费,并责
由州学教授率当地父老主持。173 汪大猷等耆老就扮演了重要角色;大猷劝当地巨
室助修州学后,「冬至岁旦,序拜有规,主盟斯事,少长以礼,推年长者为学
宾,遇释莱则为祭酒,自编于布韦之间,以为一乡矜式。」174 此后,乡饮酒礼成
为明州地区持续举行的文化特色之一,在耆老的领导下,当地士人不仅热烈参与
典礼,甚至出钱出力,如宝庆三年 (1227) 郡守胡 议行礼时,郡士出钱百缗资
助,乡人厉氏也助五十缗,而整个典礼是由乡人户部尚书何炳董理,「日会耆
俊,参订同异,润色绵蕞,六邑风动」。何炳为城南富室杨璘的妻兄。175 淳佑六
(1246),明州州学再行饮酒礼,参加者三千人,由楼钥的外甥、林勉的孙婿、
陈居仁的儿子陈卓为首宾席仪。176
在南宋朝廷的推动下,曾有若干地方举行乡饮酒礼,如秀州澉浦、严州、177
古田县、178 金坛县、179 眉州,180 明州却是最早恢复也是举行最久的地方。明州
士人高闶、林保对仪制、仪式的研究与推动,不仅使它成为全国性的规范,更使
乡饮酒礼之行,凝聚明州士人的向心力,创造出较具特色的文化风气。元代四明
士人程端礼在〈庆元乡饮小录序〉中就说:「乡饮酒礼⋯⋯汉晋唐咸知举行于郡
县,盖以道德齐礼,莫重于斯。废坠之久。在宋淳化间,四明独能行之,朝廷取
布之天下。绍兴以后,贤守相济,继订礼益精,且立恒产,以供经费,风俗之
美,文献之盛,遂甲他郡。」181 这项典礼能够顺利推动,持之长久,历任郡守的
知文守节,固然是重要的因素,但要持续举行,形成一种文化传统,则像王伯
庠、汪大猷、何炳、陈卓等四明著名望族,率领乡人积极参与活动,贡献才力,
无疑是更重要的推动力。借着此一活动的实施,增强了士族及耆老在地方学校、
科举等文化方面的角色,以及明州士人的凝聚力,对建立明州学术文化传统,贡
献厥伟。
六、社会公益活动
四明士人由交游、共学、结社,乃至建立婚姻关系,均使彼此的关系更为坚
强。在增进关系的同时,彼此互相激荡影响,凝聚浓厚的乡里意识,激发塑造乡
里文化的胸怀,进而形成共同推动地方公益活动的动力,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地方
文化。
四明士族透过集体的力量共同关心与推动的公益活动,包括义庄、学校及桥
梁等公共建设。这些集体活动是从个别家族发展而起的。义庄就是一个明显的例
子。自范仲淹创置家族内部经济互助的义庄以来,成为家族稳定发展的一股重要
力量,因此南宋以来逐渐风行。四明是宋代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当地崛起的士
族,了解科举对家族兴衰的重要性,为了增强家族的经济力量,以创造有利的竞
争条件,以及避免家族崛起后各房支的不平等发展,造成家道没落,对这种经济
互动的因素更为重视。以楼氏家族而言,楼异守明州五年期间,不仅为个人在家
乡累积了足够的影响力,更为家族累积了可观的财富,以及提升了家族的社会地
位。这时候,他本来有意仿照范氏义庄的规模,设置楼氏义庄,以保障、促进家
族的整体发展。182 不过,可能因北宋晚年东南的变乱及政局的动荡,未能如愿。183
到南宋建炎三年 (1129),金兵侵扰明州,楼家辛苦累积的产业,遭到巨大的损
失,对楼氏家族的发展构成严重的考验。因此楼 在致仕后,斥俸禄之余,仿范
氏义庄的规范,在鄞县购买良田五百亩,建立义庄,来帮助贫苦无业的族人,184
这是楼氏发展的重要基础。除楼氏外,楼钥的表兄陈居仁,为了照顾在福州莆田
的族人,也命他的儿子买田二顷,设置义庄,仿照范氏的办法,来支持贫困的族
人。185 这种「家族」义庄的设立,显示他们超越「家」而重视「族」的意识,就
现实层面而言,从第二节所述楼氏家族的兴衰即可见到,在绵延十代的过程中,
进士往往出自不同的房支,显然可以看出以族为单位,远较个别家庭更能绵延久
远、长保兴盛。因此,义庄不仅照顾贫苦族人、有利于维持各房支的发展,同时
也是扩大家族整体发展的基础。
       四明的士族,除了照顾族人之外,也习于救济他人,如楼异「以列卿领昼
绣,义襟素高,恤孤济急,不遗余力,乡人犹能道之」。186 楼钥的母亲汪氏「喜
周人之急」,187 他的哥哥楼锡「人有所求,惟力是视,告以急难,必倾身以应
之」,188 他的舅舅汪大猷「产业素薄,仅足自给,纳禄之后,用亦寖窘,随力周
施,嫁人之孤女,葬贫者之丧,不知其几」。189 此外,像建炎三年 (1129),金
兵侵扰明州之后,造成大饥荒,米斗千钱,慈溪富室章诏就「倾其积以食饿者,
病给之药,愈然后去。远不能归者,托诸其亲,不幸死者,葬之」,他的儿子章
景及孙子章焕也都「力于为善」,认为「救人之饥,自吾家故事,何敢忘之」,
因此里中艰食者,多赖章家以济,躬行善道不为空言。190 这类的例子很多,难怪
沈焕要说「吾乡义风素着,相赒相恤,不待其富者能之」。191
      除了家族及个人从事慈善救济工作外,由于四明士族之间密切的交往、同
学、共事乃至婚姻关系,使彼此之间,建立了绵密的人际网络,因此只要有人从
中推动,极易由家族与个人间的参与,进而形成集体力量,一齐投入地方公共事
务的活动,汪思温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媒介人物。汪家是四明的富室之一,思温
为人「慷慨特达,勇于为义,视人急难如己」,当时有不少流寓到四明的人,困
乏而死,无法埋葬,思温「为首倡,士大夫应之翕然,故四方游士皆以公为
归」,192 思温俨然成为四明行善团的领袖。继汪思温而主盟者就是王伯庠,钥在
王伯庠的〈行状〉中说:伯庠「 财好义,不计家之有无,义所当为,无所吝
惜。四明旧为义郡,显谟汪公思温为之主盟,汪公殁,公实继之,缓急叩门,视
所请,曲为之经理,故乡人尤归心焉。」193 这种集体行善的工作是世代相续的,
诚如楼钥所说的「外祖少师汪公,太师史文惠王、舅氏尚书,暨乡之先达与我家
诸父,相继主盟,此风不坠」。194 楼钥又指出:「四明乡谊最重」,195 士人、
家族间的交谊可能增强了乡里意识,更重要的是,乡里意识得以透过士人、家族
间的网络而实践,换言之,个人间的人际网络成为一个乡里「社会」活动的现实
基础。
    这种集体行善的行动,在四明主要士族的推动下,于绍熙元年 (1190) 正式
出现了独树一格的乡曲义庄。推动的关键人物史浩说明设置的宗旨是「义田之
设,专以劝廉耻。盖贤大夫从官者,居官之日少,退闲之日多,清节自持,不肯
效贪污以取富,沽败名以自卑。为士者,生事素薄,食指愈众,专意学业,不善
营生,介洁自持,不肯为屠沽之计、拏攫之态者,使各知有义田在身后,不至晚
年忧家计之萧条、男女之失所,遂至折节,汨丧修洁。故以此为劝,使其终为贤
者。」196 可见四明义田庄的设置,消极方面是在帮助穷困的知识分子及官僚,积
极方面则是经由集体的力量,建立经济互助体系,以达到崇尚廉耻、培养廉能官
僚的目的。一方面,从「家族」义庄到「乡曲」义庄,显示从个别家族兴衰的考
量延伸到对乡里整个士人阶层的关怀;另一面,如沈焕在建立义庄时所说:「随
时拯恤,其惠有限」,197 因此必须借着义庄的成立,来取代临时性的赈济,这种
发展也是前述地方家族间集体公益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的表现。
     推动此一善举的关键人物有三人,即史浩、沈焕和汪大猷。史浩字直翁,生
于崇宁五年 (1106),死于绍熙五年 (1194),享年八十九,曾任国子博士、参知政

事。他是宋孝宗为皇子时的老师,在孝宗朝曾二任丞相,是中兴名臣,在四明地

区有着卓著的声誉与重要的影响。史浩是第一位将家族义庄推衍成乡曲义田的人
物,干道四年 (1168) 他知绍兴府时,为了救助贫困的知识分子,「始捐己帑,
置良田,岁取其赢,给助乡里贤士大夫之后贫无以丧葬嫁遣者,附以学而以义名
之」,并且草拟了十几条章程,规定了收存、发放的原则。198 此一措施,收到良
好的效果。后来,他出任知福州,又设义庄,以给济贫苦的孕妇。199
     史浩任官时设置义庄的行动,发挥了救恤孤贫的作用,也是引发四明士人合
作的动力。淳熙五年 (1178),史浩罢相,回到四明里居。不久,奉命通判舒州,
待次里居的沈焕感于「乡闾有丧,不时举,女孤不嫁者,念无以助」,200 向史浩
及另一位耆老汪大猷,建议设置乡曲义田,他说:「随时拯恤,其惠有限。吾乡
以清白相厉,其能称物平施者,盖可数矣,盍用会稽近比为义田之举乎」,201
望由史浩领导乡里好义者推动这个善举。史浩与沈焕有二代情谊,关系深厚。202
沈焕的意见获得史、汪二人的赞同,遂由乡评所推许的沈焕负责实际的劝募工
作。焕不辞辛苦,奔走劝募,诚意感人,乡人「或捐己产,或输财以买,各书于
籍」,203 汪大猷「率乡之人为义庄,首割二十亩以为倡,众皆竞劝,至三百
亩」,204 四明富室边友诚之弟,也乐于捐助修頖宫、建义庄、济饥民的费用,205
又得到知明州林大中拨郡中绝户的田产二顷,总共得五顷余。206 每年得谷近六百
斛,米三之二,乃建屋十五楹于郡城西的望京门,正式称「义田庄」。汪大猷亲
自规划、订定规章,由地方上年长孚众望而且能干的人来主持,敦请居乡休致的
官员,负责财务及义庄事务。207 绍熙元年 (1190),正式运作。史浩、沈焕及汪
大猷三人在创置四明义田庄的贡献最大。王应麟就指出:「始忠定里居,笃于
义,仕者勉以励廉隅,学者劝以修文行,乃为义田以济婚葬。而汪、沈二公,比
善协心,闻者乐施,其规约密,其给授公,立义以为的,一乡莫不知义。」208
人为了感念他们的贡献,乃绘三人的画像于庄所。209
  
   四明义田庄创置不久,沈焕就因病逝世,由汪大猷实际负责事务。其后楼钥
致仕,也加入经营义田庄的工作。及汪大猷死,楼钥接替其职,转请同郡高闶的
侄儿高开的次子高文善(曾任将作监)210 及袁燮的弟弟时任乐平丞的袁槱211
责实际的庄务。楼钥称「椒(槱)尤能周知州里,详悉检柅渗漏,明辨真膺,不
私市恩,于是所入加多而被惠者众。」212
     从四明义田庄的设置过程,到规章的拟定,乃至制度的运作,看到汪大猷、
史浩、楼钥、沈焕、袁槱、高文善等著名士大夫,结合当地富人如边氏,共同推
动地方上的公益活动,建立了以民间为主、官方为辅的运作模式,这是士人家族
从密切交往中,触动乡土关怀,自觉地建构起来的运作规范,正是四明士人展现
自信与乡土意识,所缔造出的社会文化特色。
    除了创置具有代表士大夫对乡土关怀的义田庄之外,四明士人推动的公共建
设尚表现在学校与桥梁的兴建方面。教育是宋代士族起家的基础,除了富有者个
别建立私塾或小型书院,来教育子弟及乡里之人外,州县学校作为地方正式「公
共」性的教育机构,在文风素盛的四明地区,也一直受到重视。自庆历兴学以
来,宋廷努力于地方教育、兴修学校,而受惠于学校教育而崛起科场的四明士人
家族,遂把兴修学校也当作一项回馈社会的建设工程,莫不广筹经费,协助地方
官,兴建教室,充分体现了四明士族关怀乡土、关心教育、提振文化的胸怀。
明州早在唐开元二十六年 (738) 即置州学,宋天禧二年 (1018) 守臣李夷庚
移至子城之东北。213 建炎三年 (1129) 学舍被金兵所毁,当地富人袁 (袁燮的
祖父)的岳父曾任韶州司户曹事的林暐,捐金钱数十万,重建校舍,并提供半顷
田地,作为养士之用,州学方始恢复旧观。214 不过尚嫌简陋。绍兴七年 (1137)
仇悆守明州,才出公帑百六十万缗,「又丐于耆旧乡老,得钱八十万,始益赋
入,助其供给。⋯⋯初立重门两序,敞其后以为讲议之堂。盖其东以为庖湢之
舍,闬\闳深丽,翼瓦飞耸,神位像设,笾豆俎簋,焕烂一新。于是泮宫之制,具
体克备。」215 后来,州学屡圮屡修,仍不如人愿。淳熙十三年 (1186),岳甫任
知州,周粹中为州学教授,二人同谋改建州学,明州捐钱二百万缗。此时复任龙
图阁待制的汪大猷与侍郎史弥大,共同出面「劝激士类,鸠材 工」,216 楼钥在
大猷的〈行状〉中对他在兴修州学的角色有详细的记载说:「庠校自兵火草创,
岁久寖圮。劝率巨室,且为之文,谓崇释老之居以徼福,不如新夫子之宫以助风
化。首创仪门,闻者不约而趋,黉宫一新,冠于东南。」217 此后,再经后代守
臣、教授的扩张、增修,使明州州学「黉宇轮奂,遂甲东诸州郡之上」。218
除州学之外,四明士人积极协助兴建的县学,亦所在多有。鄞县县学建于唐
元和九年 (814),建炎三年 (1129) 毁于兵火,县学废。至嘉定十三年 (1220)
鄞县主簿吕康年请宰相史弥远择地重建。宋廷拨地十五亩余,由地方官与地方士
绅协力兴建,当地士人捐助了四千一百缗,由乡人王机董理,兴建夫子殿。宝庆
二年 (1226),胡 知明州,又推动建校工程,乡里士大夫又捐五百缗相助,才告
完成。219 奉化县,唐代曾在县东北建夫子庙,是县学的前身。景佑中曾增学宫,
宣和初改建,不久因三舍法不行,县学废圮。建炎三年 (1129) 毁于兵火,绍兴
九年 (1139) 曾重建,又圮废。庆元二年 (1196),永嘉人宋晋之知奉化县,认为
教化之地坏败不堪,无法为民典范,亟谋兴建,但连岁大饥,财用空乏,县府无
力施工,幸得当地富室汪氏兄弟之助才能完成。汪伋与其弟份是舒璘的妻弟,又
师事沈焕、杨简,崇信陆学,得知县学修建困难,认为是他的职责,「不待劝
率,不谋于众,以身先之,首创大成殿,增广旧址,不日而成,一木一瓦,皆不
苟设」,220 「为长远计,二人更立先圣先师十哲之像,从祀分列两庑」。221
燮称赞汪氏兄弟「更新县学,材良工坚,有助风教」。222 当地好义者相继效力,
「董安嗣、徐如松等三十有二人,争趋竞劝,相与再建驾说之堂,挟以一直庐,傍列
诸斋,庖湢廥廪,器用毕备,凡为屋四十楹」,223 这是乡里之人提供经费、出钱出
力,兴建学校的佳例。嘉定七年 (1214) 富有的乡人又在县令冯多福的鼓励下,「出
产为永业」作为养士的费用。224 慈溪县学建于雍熙元年 (984)。庆历八年 (1048)
县令林肇徙建,由县宰王安石作记,并请杜醇为教授。建炎三年 (1129) 被金兵所

毁,绍兴十二年 (1142) 重建。淳熙四年 (1177) 宋南强代县令,以修学舍劝里士,
于是在乡人陈公达倡议下,完成大成殿,使之焕然一新,其后斋居、门庑、庖湢次
第落成。225 定海县学,建于雍熙二年 (985),至道年间增修,崇宁中又增广为学
宫。建炎三年 (1129) 毁于兵火,绍兴八年 (1138) 改建,嘉泰四年 (1204) 县令商
逸卿重修明伦堂,乡人胡大任、黄君中提供土地以扩增学舍。226

四明士人除协助兴修学校外,也参与地方桥梁、堰堤的修筑。如鄞县的小溪
江桥,是绍兴十五年 (1145) 由邑人朱世弥、世则兄弟重建的。仲夏桥是绍兴八
(1138),由通判舒国佐率乡豪重建,未成,镇官游彦忠继续督导,由邑人庄汉
英、张允明、庄椿输财鸠工完成的。林村市盘桥是干道六年 (1170),由监务范淮
率乡人易木以石建造的,流花桥也是范淮率乡人迭石而成的。227 奉化县的广济桥
俗名南渡桥,建隆二年 (961) 始建土桥,后来邑士徐覃改建为木桥。绍熙元年
(1190) 汪伋捐家财,重新建立,桥岸均立石柱、布板其上,十分坚丽,袁燮说他
「建石梁于双溪,新既坏于南江」。228 而在县北与鄞县为界的北渡,是两县百姓
交易货物之地,却困于船师的多取。庆元中,汪伋请以私帑造巨舟;来往的商人
每人收三文,士夫僧道免费,这是汪氏便利乡亲之举。229 慈溪县的彭山闸原是县
西北群山水流入江之处,有闸储水备水旱,岁久失修,水无法蓄积,潮水涌入,
河被淤塞,淳熙十三年 (1186) 慈溪县主簿赵汝积认为修闸门是根本之道,乃告
谕当地父老出钱出力,建闸于彭山,筑堤以捍江潮,并浚治河水,「二役之兴,
皆成于同僚协谋,不掣其肘,更选里士之才而公者,以司会计,不使吏预其间,
故财不蠹,民不扰,一棰不施,而利兴害除,可传永久。」230 慈溪县的鸣鹤乡与
余姚的上林乡以河为界,上林的水常泛滥入鸣鹤,乡人深以为苦。干道元年
(1165),里人曹闶捐钱二千缗,率乡豪益以二千缗,建双河界塘凡六百丈,使鸣
鹤地区的田地,成为肥沃之地。231 从这些造桥筑堰的例子,可以反映出四明地区
士族、富室,与官府协心致力乡土建设的情形。
   
七、结论
四明楼氏家族的崛起与发展,是内、外诸多因素交织而成的。以外在关系而
言,楼氏族人借着同学、共事、交游、婚姻等方式与四明地区著名士族,建立了
广泛而深远的人际网络。这种家族向外建立与开拓人际网络的情况,与家族内部
教育、经济条件的改善,族人向心力的增强等因素相结合,对家族成员在学术、
举业、仕途发展,以及家族经营、资源取得、社会政治地位的提升等方面,构成
相辅相成的效果。
从楼氏家族对外发展看来,婚姻关系对其家族的影响最大。诚然,幼年共同
学习的经验,使楼氏家族成员与当地士族,建立了坚实的友谊及学术基础,在尔
后仕途的发展、四明学风的推动、文化特质的塑造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
色。但婚姻则是将彼此的关系由友谊提升到亲情,以血缘来凝聚友情与乡谊,效
力显然更大。以楼钥为例,他的成功,固然与个人努力及家族支持有关,但外家
的支持,更不可忽视。楼钥兄弟在成长过程中,受惠于外家汪氏的养育照拂之
外,更重要的是藉汪家在四明地区长期经营所奠下的深广人脉,以及思温、大猷
二代的领袖身分,使楼钥得以自然地扩展其人际网络,重建楼氏在四明地区的社
会地位,进而承继汪家在四明地区的地位,成为当地的意见领袖,在地方上扮演
联络学派及推动文化与社会建设的角色。此外,从上述楼家婚姻关系中,也可以
印证,婚姻关系亦是凝聚学术流派的一股重要力量,如陆学诸弟子就由同学缔结
婚姻,进而建立学派的传承,使四明成为发扬陆学的中心。
    四明士族的交游与聚会,对个人或家族关系网络的扩展,乃至对四明地区整
体文化及公共建设的提升,都有莫大的帮助。透过教育、学习,得以维持四明在
科举上的优势、提振学风、凝聚学术气氛,使四明成为陆学重镇,乃至沟通朱、
陆、吕诸学的媒介地位。诗社、真率会等耆老的社群组织以及乡饮酒礼的实施,
有助于联络在乡的官僚与士大夫的情谊,培养对地方认同感,除了可以增进乡里
团结外,更有利于塑造地方意识。从推动义田庄、乡饮酒礼的公益及文化活动的
过程,则更能显示四明士族对本土的关怀,藉由合作的方式,汇集、激发出集体
的力量,创造具有文化特色的乡里意识。
   从楼钥及楼氏家族所参与或推动的社会文化活动,可以看出四明地区士人不
论是个人或家族,都希望借着参与活动的机会,拉近彼此距离,维持密切关系,
做为扩展人际网络的基础。从科举成为宋代政治社会地位的指标以来,家族在社
会中地位的升降,固然与科举成败、功名取得与否有相当的关系,但参与地区公
共事务,或社群活动,也是扩展人际关系,提高社会声望的有利条件。况且参与
地区活动,并不以进士功名作为划分界限的标准,使得各个家族在追逐更高的政
治社会地位的同时,也注意参与推动地方公共建设与文化活动,以拉近与其它家
族的关系,并维护家族的利益与形象。因此整个四明地区社会文化活动的活跃与
蓬勃,显然仰赖这些为建立家族声望而起的家族及个人的参与及推动,有密切关
系。彼此的交往,交织成绵密的人际网络,固然是当时推动各项活动,提升社会
文化的重要途径。他们共同关怀、推动的议题,久而久之,达成共识,形成凝聚
力甚强的乡土意识,进而使四明地区创造出别具风格的社会文化特色。这种地区
性社会文化特色的建立与变化,不仅影响一地的学风,亦影响家族的发展与兴
替。家族与乡里社会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步月怀玉漫思古,江左遗韵唱春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997

帖子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10-5-29 19: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淳熙十二年三月二日(?)之志。


应该是 淳熙十二年三月二日即之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997

帖子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10-5-29 20: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19351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 ... ge=0&page=1

还有film提供的资料:
有关汪洙、汪思温和汪大猷祖孙三人的情况,请参阅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12606
关于汪洙和他的《神童诗》,请参阅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16585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905
汪大猷曾派水军长期驻守澎湖,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在台澎地区正式驻军。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658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18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14

帖子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汪步胜

积分
12314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21: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淳熙十二年三月二日(?)之志。


志林先生说应该是: 淳熙十二年三月二日即之志。

    这个字,行草书体,似乎没有那个写法。。。这个字,存疑。。这句话,似乎是从其它地方挖割出來的东西,由于是原迹,流传之中,按照上面分段,第三段似乎有缺失,目前应该是割裱过的,存疑吧。
步月怀玉漫思古,江左遗韵唱春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