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先祖之丰功伟绩,谱时代之盛世华章
汪氏家族,上秉承帝王之胄,下传自将相之裔,有着与国史同辉的辉煌历史,汪氏子孙遍布世界,世传百代,历代簪缨,均有忠良。汪氏始祖颖川侯,姓姬名汪,乃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再传十四世嫡孙,鲁成公次子,襄公午之弟也。“陶山支系”历属四十四世祖越国公、吴王汪华膝下第七支——爽公一脉,大明右丞相汪广洋之后世子孙,现世传近百代,数万之众,分布于临清市附近四十余城镇,世代繁衍,声息不断。
汪广洋在明史上的重要作用与影响是显而易见并且不容忽视的。陶山始祖汪广洋,自1355年与朱元璋“侃侃而谈,纵论天下”,令朱元璋大发“相见恨晚”之慨始,入朱元璋政治集团,任朱元璋的帅府令史。之后,一路春风得意,官至右丞相之职。也曾独任相职二年有余,很快就成为朱元璋政治集团中重要的核心人物之一,广洋公曾参知军务,并直接参与了军事征讨,攻克城池,率军据守,安抚民众,稳定社会等,做了大量的实质性工作,并参与筹划了很多政治谋略和实施方针,可以说,朱氏政治集团中的纲领性文件,他都不同程度的参与并有不少出自广洋公之手笔,深得朱元璋的欢心与依赖,所以《二十五史》上落下了这样重重的一笔:“终明之世,唯李善长,汪广洋得称丞相”。《中国宰相全传》也称其“安抚体恤,多有建树,成为明王朝立国前后,朱元璋稳定地方的一柄尚方宝剑。”朱元璋封汪广洋为“忠勤伯”的封诰制词中,称其“善理繁据,屡献忠谋,比之子房孔明”!这是何其崇高的荣誉与推崇!而这也恰恰说明了汪广洋在明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试想:“汉无张良难成其汉,蜀无诸葛何以为蜀”可想而知,明无广洋则会怎样呢?可见汪广洋在大明帝国之君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何其高!影响力何其大!换言之,汪广洋的两次入相,正说明了一点——朱元璋离不了汪广洋,朱氏政治集团离不了汪广洋!
汪广洋在明史上的文学地位与诗人的身份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史称汪广洋自幼“聪颖好学,淹通经史,颇具才华”,以“善篆隶,工为诗歌”享誉当时,有诗集《凤池吟稿》留世,明史专家朱玉婷说:“综观《凤池吟稿》诗作,大都清刚典重,一洗元朝文人谄媚之恶习”。清著名学者,文学家朱彝尊在编撰《静心居诗话》时大加赞赏说,汪广洋的诗歌“大有唐人之风韵,究不愧一代开国之音也”。而与汪广洋同时代的、大名鼎鼎的刘伯温,曾亲自为《凤池吟稿》作序,认为明朝立国之前,汪广洋仗剑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军旅生涯使其诗歌“震荡超越,如铁骑驰突而旗悬翩翩与之后”,与一般文人墨客的“风云月露之形,花木虫鱼之玩,山川原隰之胜”的风月虫鱼之音大相径庭,说其诗歌“不发则已,发则其音淳庞而雍容,铿锵而镗鞳甚矣哉”!如此等等,其诗歌的影响力,以及时人之推崇,可见一斑,其文学水平亦不言可知了,所以明史专家朱玉婷也在《中国宰相全传•汪广洋传》篇的结束语中大声疾呼:“后人又有什么理由无视或忽略他在明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呢?”
汪广洋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在朱氏政治集团中,在极其复杂纷乱的情况下,帮助朱元璋治理的井井有条,其思想水平、“善理繁据”的工作方法等等,自有其过人之处,研究和探讨他的思想、风格、智慧等,对于现代的地方治理和社会道德规范教化,有着莫大的借鉴,指导和推助作用。
汪广洋思想文化的研究,对于提高汪氏家族在社会上的声望和地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将形成一套拖不垮、扯不断的“宗亲纽带”,对于尊老爱幼尊祖敬宗,进一步加强社会文明建设,家庭道德教化,增进家族凝聚意识,稳固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都有很大的裨益。
对汪广洋思想文化的研究探讨无疑可以附带出对鲁西民俗以及地域文化的研究,可以为民族文化增添一份厚重的思想内容,对汪氏子孙后代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和精神财富。
弘扬先祖的传统美德,发掘和探讨先祖的思想与智慧,是我们每个汪氏家族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就目前来看,全国各地的宗亲联谊会,宗亲网站,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其宗亲间感情的沟通,也不同程度的促进和扩展了当地的“贸易互惠,商讯联通”等经济建设,其利可见,前程可观,意义深远。我们成立“汪广洋思想文化研讨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达到和世界国际市场同步,和中国社会同步,和世界汪氏宗亲同步,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为弘扬伟大的地域文明文化,做出贡献!
作者: 汪氏九十二世孙 汪根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