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3-3 22: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彩的游神活动
行祭祀仪式后,人们或肩扛、或车推、或轿抬神像,游遍村衢,俗称“嬉菩萨”。除游汪华父子像外,尚有社公、社母、通真三太子、五猖、胡元帅等等。歙南武阳要游十八尊菩萨,以应武阳十八姓之瑞。歙县民间所游之神,大多因其专祭时间而定。如游雷祖在四月,游关羽、钟馗在五月,游魁星在七月,游李王在八月,游张巡、许远在四、九、十月,游观音佛的在三、六、九月等。唯汪王父子神像除专祭游外,可插入其他大多数神祭活动游神队伍出游。如歙西堨田、城郊渔梁四月、十月行张巡、许远双忠祭,同时出游汪王、九老爷。歙南大阜、北岸、七贤八月游李王,同时出游汪王。游神时大多加入龙灯、鱼灯、花鸟灯、瑞兽灯、竹马灯、大刀灯、舞狮、地戏、抬阁、打秋千、旱船、高跷、杂耍等配套活动队伍,以增气势,但由于各地在游神前后,游行中的做法不尽相同,又使游神活动显得多姿多彩。这里介绍一些汪王父子神游特色实例。
每年三月中下旬,歙南问政山、方家村、歙东金锅岭三村合祭八老爷。三月十五日,三村经挑选并沐浴一新的接菩萨队伍集中,同去七里头福惠庙接来八老爷神像,供奉于方家村,三村人开始吃素。十七日,方家村人抬八老爷像至问政山,问政山人敲锣打鼓执棒香列队在村口迎接。抬神像游遍全村后,在坛场停下,举行隆重的拜祭仪式。一些许愿、还愿之家抬着祭猪来到坛场,一声号令,一齐开刀,然后放猪任其在坛场奔跑,溅血酬神,血干猪死抬走,谁家的猪死得越慢,兆头越好。中午全村开荤。下午,问政山村人兵分两路,一路护送八老爷神像回方家村,至村口水坑边烧金银纸锭买水为八老爷神像洗嘴,说是中午全村开荤,油气会污了菩萨的嘴。另一路扛隅旗和纸会旗翻山奔跑至渔梁坝,祭旗后焚化纸会旗返村。此后,金锅岭、方家村游神仪式与此同。四月十五日,三村人再次集中,送八老爷像回庙。
歙东溪头、湖岔,正月十八游神,汪王、通真三太子、社公像均用轿抬,有日游、夜游,夜游用亮轿。新鲜的是,汪王轿行进平稳,谓“文而不武”,太子轿却颠的很厉害,抬轿壮汉卖弄力气,颠得轿顶几乎触及路面,引发阵阵喝彩,谓“武而不文”。故老相传,汪王虽是个武将,打下六州后,行仁治,六州人民十多年不见刀兵,是“文而不武”,抬轿平稳就是感谢他给了百姓安定的生活。通真三太子显灵时传说都是甲胄戎装,民间称他“武而不文”。歙北蕃村游汪王及其子九老爷,九老爷轿也要颠,谓“嬉轿童”。解释却是:汪王轿不颠,表示“文治”,九老爷轿要颠表示“武功”。神像游村后还有个游山项目,不过换上了汪公牌位,由一人手捧,十多人撑旗幡、打锣鼓簇拥着游遍全村各户花果山。各户在果园放爆竹迎接,焚香化纸拜祭,祈求汪王保佑今年花繁果熟,不发风暴落花落果,后人称游山为“花果祭”。
歙东西坑五月“行香”,抬汪王等神像游村,以一个三百斤以上大肥猪猪头为主祭品。当游神队伍到村头村尾菜园、粮地边时,村人会将手中棒香悄悄插在自家园地里。游村后,将供祭的大猪头熬一锅汤,每户分一碗,搭几块猪头肉,谓“享福”,就是分享汪王赐予的福祉。其行香定在五月,各户插祭香于园地,实有祈保禾稼稔熟之意,但比歙东其他村坊保熟节提前了一个月。遂有好事者噱之曰:“西坑人家慌惊张,揽惊张,不曾六月就行香,一个猪头祭汪王,熬到一锅汤,家家都分到,就差一门吃素家”。⑼
歙南南源口村游神、吃猪头汤又与西坑村不同。南源口、丰村、车轮湾、浦口四社合有一条龙舟,木制、无蓬、前龙头、后龙尾,舟身绘龙鳞,两舷各设置十二把桨。龙舟由车轮湾村保管,每年二月末三月初,车轮湾人按约定以龙舟载八老爷神像到各村,分别行拜祭、游神活动。南源口祭神、游神日为二月二十九、三十日共一天半。二十九日晨,村中十岁、二十岁、三十岁男丁把预备好的供品送到祠堂,主供品为米馃,二十岁加鸡、鱼、肉三饯,三十岁加三饯外再加一个猪头,统称“猪头米馃”。然后各备十斤重巨烛一对,插在特制的铁丝笼架上,提着到码头接龙舟。龙舟到岸,爆竹、锣鼓齐鸣。一壮汉下龙舟将八老爷像连坐椅一起扛到肩头上,由接神队伍护送至宗祠供奉。各男丁将巨烛笼架供于神前,经献酒、献馃、献饯三拜祭后,转十岁、二十岁男丁“还枷锁”仪式。枷锁,竹扎纸糊,有颈洞、手洞,形如古时真枷锁,每个参与仪式男丁一副,多数自戴,也有少数富户僱乞丐代戴。戴好枷,在八老爷神像前跪倒,由族长老手执两片小竹板,合什于双手向神祷告:过去的一切罪孽都受到了惩罚,求保新年里全村人大吉大利,无灾无病,十岁的能成长冠丁,二十岁的能成家立业。告毕,族长老将两片竹板往上一抛,观其落在地上的姿态。若一片竹肉朝上,另一片竹皮朝上即为“胜告”,众人可解下枷锁与纸钱一同焚化,否则需重新祷告,直到“胜告”为止。还过枷锁,男丁们直奔码头游龙舟,一次上二十四人,游完一批轮换一批,祠堂派人在起点、终点统计时间,游得最快的奖励米馃。是日,要请亲朋前来吃猪头汤散福。所谓猪头汤,实是由鲜笋片打底,上盖有米馃、猪头肉的“一锅熟”。三十日中饭后,八老爷神像被送上龙舟,男丁和大人们背驮小孩,排队陆续上龙舟,走一圈下船,谓“过关”。下船后,又花三文钱向车轮湾驾舟者买一小卷由黄表纸包着的糯米饭,说吃了此包饭可保一年不生病,许多人因此多买一些送亲友。致有民谣流传至今:“划龙船,哐咚哐,三文钱,买包饭”。事毕,龙舟远去。
歙南石潭村、周邦头村正月十八游汪王神后,族人集中到祠堂投燃“盘呜”。“盘呜”是置于五米高木杆顶端的硝火筒,一式三个,筒口朝前、朝后、朝上各一个,内装火药,火药引线伸出一米左右,盘系于木杆上。盘呜杆一般为两根,一竖于祠堂坦,一竖于祠堂天井。族人先集中至祠堂坦杆前,轮流点燃小爆竹向杆上硝火筒火药线投掷,以小爆竹火花引燃盘呜硝筒火药线,硝筒即会喷射火花,并盘旋而转,呜呜作响,火花形成一个流星圈,极为娱目。引燃盘呜的族人被认为当年将行好运。投燃祠堂坦盘呜杆后,再去祠堂天井投燃,若到了规定时辰,盘呜杆还无人投燃,就由祠堂派人搭梯上杆点燃了事。传说盘呜衍化于当年汪王烽火信号树。汪王当年镇六州时,曾在州县间划界山,设置烽火信号树,一旦有敌兵来犯,即点燃信号树上火篮报警,各州县遥相呼应,组织军民御敌,致寇不敢犯。笔者搜集到一册晚清徽商手抄杂记,其中有全国商路行程录,其《杭州由余杭县至齐云岩路》载,歙县老竹岭脚往浙江方向去七里有“界山,有汪王分界圣迹”。看来,划界山之说不虚,虽不能确证“圣迹”里是否有信号树或烽火台,但并不重要,老百姓相信由此创造出盘呜即是。石潭人说,村周有狮形山,属火,村中火烧屋之祸源,非燃盘呜不能制止。其动机明白揭示,他们行汪王所行,就能消灾保安,获得福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