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5888|回复: 2

枞阳志摘编

[复制链接]

92

主题

921

帖子

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

积分
34636
发表于 2009-4-13 20: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枞阳志——三。县域位置及建置沿革

第一节 县域位置

        枞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地跨东经ll7°05′~ll7°43′,北纬3l°0l′~3l°38′。东南与铜陵、贵池两市隔江相望,西南与安庆市郊区相邻,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县共水,北与庐江、无为两县接壤。东西长60公里(从临江到独山),南北宽50.9公里(从玉板洲头到岱鳌山巅),面积1808.1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1.32%。城关镇(枞阳镇)为中国共产党枞阳县委员会和枞阳县人民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二节 建置沿革
        夏 (约前2l世纪——约前l6世纪) 属扬州之域。
  商 (约前l6世纪——约前11世纪) 属扬州之域。
  西周(约前1066——前771年) 封为宗子国。 '
  春秋(前770——前476年) 为群舒之地。前6l5年,楚执宗子国君,宗子国遂灭。  
  战国(前475——前221年) 属楚。
  秦 (前221——前206年) 属九江郡。
  西汉 (前206——公元25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枞阳县,属庐江郡。
  东汉 (公元25——220年) 枞阳并入舒,隶庐江郡。
  三国 (公元220——280年) 属吴庐江郡。今下枞阳有“吕蒙城”遗址。
  西晋 (公元265——3l7年) 属庐江郡。
  东晋 (公元317——420年) 属豫州晋熙郡。陶侃为枞阳令。
  南朝宋 (公元420——479年) 初为舒县,属豫州庐江郡;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废舒县,置吕亭左县。阴安县属豫州晋熙郡,系侨置。
  南朝齐 (公元479——502年) 复置舒县,属庐江郡。
  南朝梁 (公元502——557年) 废舒县,复枞阳县,属枞阳郡。
  南朝陈 (公元557——589年) 为枞阳县,属晋熙郡。同时侨置阴安县。
  隋 (公元581——618年) 阴安县并入枞阳县,属熙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   
  唐 (公元6l8——907年) 唐初仍名同安县,属同安郡。贞观元年(627年),属淮南道舒州。天宝元年(742年) 属淮南道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郡为盛唐郡,改同安县为桐城县,辖33里。
  宋 (公元960——1279年) 为桐城县,先后属舒州、淮南西路德庆军、安庆军、安庆府。桐城县辖4乡9镇,今枞阳县境为其东、南两乡,东乡石溪镇时为九镇之一(其余八镇不在今枞阳县境内)。
  元(公元l271——1368年) 为桐城县,先后属江淮行省、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的安庆路。
  明 (公元l368——l644年)为桐城县,先属宁江府,洪武六年(1373年)属安庆府,直隶
  南京。今枞阳县域时为桐城县东、南两乡,乡名清净、大宥。
  清 (公元l644——191l年) 为桐城县,先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省安庆府。
  中华民国 (公元l912——1949年) 为桐城县,民国3年属安庆道,民国l7年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5年属安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属安徽省第一专区。民国24年,今枞阳县境,时为桐城第四区、第五区。民国36年(l947年)年l2月,划庐江、桐城大部分地区置桐庐县,属中共皖西工委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 (l949年——)l949年,桐庐县属皖西第二专署,2月l8日划桐城
  东、南乡、庐江、无为两县少量地区置县。1951年,2月24日更名湖东县,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人民专员公署,后属安庆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55年7月1日更名为枞阳县,先属安庆专区、安庆地区,后属安庆市人民政府(l988年9月安庆地区与安庆市合并)。
持易处世,谦和为人,此为“易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921

帖子

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

积分
34636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20: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枞阳志——二。大事记

大事记
  西周
  公元前11世纪
  西周建国后,封分诸侯国,另有大量的夏、商贵族封国和遗存下来的部落方国。时枞阳为宗子国,与皖、舒同时并存。
  东周
  鲁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年)
  群舒叛楚,楚将子孔执舒、宗两子国君,宗国遂亡。
  秦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 .
  秦始皇出巡,由云梦泽沿江东下,在枞阳附近略事停留,后至丹阳,再南下浙江。
  西汉
  元封五年(前106年)
  是年,置枞阳县,隶属庐江郡。
  冬,武帝南巡至枞阳,射蛟江中,作《盛唐枞阳之歌》,今留有射蛟遗址。
  东汉
  建武元年一延康元年(公元25——220年)
  初,枞阳县并入舒,隶属庐江郡。后隶扬州刺史部。
  左慈隐居浮山,并在高岩洞炼丹,遗迹尚存。
  三国
  吴黄武七年(228年)
  八月,吴将陆逊于峡石、挂车河(今属桐城)大败魏扬州牧曹休兵骑3万。吴屯兵于舒口。
  (据《惜抱轩集》:“东汉废枞阳县并入舒。舒地遂及江矣。枞阳入舒,则枞阳为舒口。”)
  晋
  建武至大兴间(304——321年)
  陶侃为督邮,兼领枞阳令,治枞阳故城。陶侃运甓惜阴故事,即源出于此,后人建运甓亭。明知县张崇德改运甓亭为惜阴亭。
  宁康元年(373年)
  于庐江郡之南设置晋熙郡;枞阳改属豫州晋熙郡。
  南朝 
  宋初(421年前后)
  侨置阴安县,城址在今白柳山河村、白石石溪村境内,隶属豫州晋熙郡。
  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
  废舒县,置吕亭左县,隶晋熙郡。
  齐(479——502年)
  复舒县,隶庐江郡;时阴安县属豫州晋熙郡。
  梁(502——557年)
  鄱阳王范(原合州刺史,降于东魏)率军进驻枞阳。
  设枞阳郡、枞阳县。
  陈太建七年(575年)
  智岂页和尚(即佛教天台宗始祖智者大师)住浮山,创建“浮山寺”,后佛教徒称浮山为其祖庭。
  陈太建十一年(579年)
  北周取陈江北地,恢复枞阳郡,同时设阴安县。
  陈祯明三年(589年) 
  废枞阳郡,存枞阳县,改属晋熙郡。
  隋
  开皇五年(585年)
  以阴安县并入枞阳县,属熙州。
  开皇十八年(598年)
  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属熙州。
  开皇二十年(600年)
  枞阳人李炎(英琳)起兵反隋,隋王朝派遣5万大军才平息。
  大业十三年(617年)
  李子通率农民起义军攻破同安县城,城废,县治迁今枞阳县官桥区会宫乡焦岭。
  杜伏威起义军辅公祏部驻兵枞阳,以策应江东、江西。
  唐
  武德四年(621年)  
  殷恭邃以同安县降唐。
  武德七年(624年)
  三月,唐淮南道行台左仆射辅公祏叛,唐将李孝恭和李靖率军至枞阳,打败了辅公祏。
  贞观元年(627年)
  同安县改属淮南道舒州。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
  同安县城由会宫城山迁筑龙眠河西。
  天宝元年(742年)
  改舒州为淮南道同安郡,同安县改属同安郡。
  至德二年(757年)
  二月,同安县改名桐城县,同安郡改名盛唐郡。
  乾元元年(758年)
  改盛唐郡为舒州,桐城县为其所属。
  上元二年(761年)
  江淮大饥,人相食。
  大中七年(853年)
  七月,大水,全县(含今恫、枞两县)淹没农田21万亩。
  五代  
  周显德五年(958年)
  南唐献舒、庐、蕲、黄4州给后周,与其划江为界,并用木鹅浮在江中,随其所至定南北。木鹅止于江心沙洲,因命名木鹅洲,其地在今枞阳县内。
  宋
  开宝七年(974年)
  曹彬率军取南唐,宿营于义津附近小山(今名将军山),后从枞阳渡江到池州,次年攻下金陵,南唐后主李煜降。
  天禧年间(1017——1021年)
  高僧远禄来浮山寺住持,其为佛教曹洞宗七世祖,为浮山佛教曹洞宗始祖。
  乾兴至嘉祐间(1022——1063年)
  文学家梅尧臣任桐城主簿,曾巡视官山(今官青乡),为民所敬爱。
  庆历六年(1046年)
  欧阳修由滁州来浮山访远禄,远禄“因棋说法”,使欧阳修大为折服,从而改变了欧阳修对佛教的偏见。后仁宗赐远禄和尚为“圆鉴大师”。
  治平元年(1064年)
  高僧义青禅师住白云岩,在岩端题“青华严方丈”5个字,至今可见。
  熙宁年间(1068——1077年)
  义青参礼远禄,后住持浮山寺,因义青精通《华严经》,故将浮山寺易名华严寺。
  元丰三年(1080年)
  黄庭坚赴任太和(今江西泰和)知县时来枞阳。枞阳镇达观亭,为黄庭坚读书处。
  南宋(1127——1279年)   
  修志之风大盛,钱绅修《同安志》10卷、《同安后志》10卷。“同安”即今枞、桐两县。
  庆元年间(1195——1200年)
  金兵南下,宋将李全率兵镇守下枞阳,建帐幕屯兵、立旗子山上,幕旗山因此得名。
  端平三年(1236年)
  三月,元兵进入安庆府境,桐城县治迁枞阳,再迁贵池李阳河。
  元
  至元十六年(1279年)
  安庆府改为安庆路,桐城县属安庆路。
  延祐年间(1314——1320年) 
  达鲁花赤贴漠补化在枞阳镇建陶公(侃)祠。
  至正十一年(1351年)
  邑人王胜率3000人在会宫起义,投奔朱元璋,屡建战功;后战死于鄱阳湖。朱元璋称帝后,谥其为怀远大将军,封太原侯。
  至正十九年(1359年)
  九月,朱元璋命奉国将军徐达和张德胜率兵进攻浮山寨,击败赵普胜部将胡总管,并追至青山。
  朱元璋命廖永忠率师进攻枞阳,破赵普胜枞阳水寨。
  县境江中因泥沙淤积成洲,其形如荷叶,故名荷叶洲(后名和悦洲,1949年划属铜陵县)。
  明
  洪武年间(1368——1398年)
  桐城县在东南乡(今属枞阳县)设立马踏石、源子港、六百丈巡检司。
  洪武四年(1371年)
  桐城县在东南乡设立山、破罡、五观、天荒河泊所;其后又增设长河、鳌山、竹子湖河泊所。
  洪武六年(1373年)
  桐城属安庆府,安庆府直属京师。
  洪武八年(1375年)
  太祖朱元璋颁诏天下,设社学。县境设立土桥、破罡、花园坂、青山、马踏石、源子港、六百丈7所社学,均在东南乡。
  洪武十六年(1383年)  
  全县人口(含今枞、桐两县)计10427户,58562人。
  永乐元年(1403年)
  在南乡石矶头围洲造田,名“永乐圩”。
  正统三年(1438年)
  工部在枞阳设便民仓,储运赋粮。
  景泰二年(1451年)
  冬,天寒地冻,积雪齐檐,鸟兽入室。
  弘治三年(1490年)  
  知县陈勉主修第一部《桐城县志》。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知县陈于阶开垦东乡沿江芦洲,后人感其恩德,以其姓氏命名为“陈家洲”。
  嘉靖年间(1522——1566年)
  方明善建桐川会馆于枞阳,论学著书,授徒讲学,领桐城文坛20年。此为南乡第一所讲学会馆。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
  三月,神宗皇帝钦差太监任大用到浮山华严寺颁旨,赐《大藏经》5048册。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
  寡居娘家的女诗人、画家方维仪与伯妹如曜、从妹维则、弟媳吴令仪,常唱和于“清芬阁”,此为县境最早的“名媛诗社”。
  万历年间(1573——1620年)
  童自澄建辅仁会馆于枞阳,讲学30年,影响久远。
  天启五年(1625年)
  七月二十六日,东乡左光斗因劾魏忠贤32条当斩罪被害狱中。崇祯即位后,追赠为太子少保,谥忠毅,至今其故乡横埠左家宕仍以“忠毅”为村名。
  崇祯元年(1628年)
  八月二十三日,平民黄文鼎、汪国华等起义,杀富济贫。县绅方孔炤将其诱入城中杀害。
  冬,南乡何如宠入阁辅政,四年春乞休;六年再召,以疾辞;十四年春病卒。
  崇祯十年(1637年)
  史可法拜请南乡姚康入其幕。
  崇祯十一年(1638年)
  八月,县境地震有声,大风拔木卷石。
  崇祯十七年(1644年)
  伊斯兰教传入县内。 _ 3)vNQ[F  
  枞阳附近江中露现3洲,即今罗塘、铁板、铜板3洲。 Lg :/9b*  
  清 %M5i5bS  
  顺治三年(1646年) hk iz4  
  十一月,南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浮山方以智参其政,官授中允;后拜其为东阁 F|P]J=VQb  
  学士,“十招而不就”。邑人钱澄之应桂王廷试,授翰林院庶吉士。 v O01p  
  顺治五年(1648年) |\\1z>  
  三月,范大、范二起义,扎寨于白云岩,向东乡各地募集军饷。次年二月,清镇将卜、从善率兵攻打白云岩寨,围困60余天不克,后诱降。 %,;&f  
  顺治六年(1649年) I, <[0\\w  
  桐城县在东南乡设把总1人,驻枞阳;外委1人,驻汤家沟。 &(;)([avx  
  顺治七年(1650年) ~ @9YDSx  
  湖北进士黄道咸赴任镇江知府经老洲头遇险获救,后捐资造红船两只,风雨巡江。 s=0/S4/n  
  顺治九年(1652年) .;3P]=  
  二月十五日夜,县境地震有声。 NycC%way  
  顺治十一年(1654年) xgS&w8\\ye  
  正月,县境地震。三至七月,大雨,庄稼无收。 k^I>6J 3  
  顺治十六年(1659年) aain\\U  
  七月,南明鲁王兵部尚书张煌言兵败至枞阳,在一老者的护送下,渡江至东流,脱险。 c:Gd_ `}  
  康熙六年(1667年) ZJI%I  
  划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二省,桐城隶属安徽省安庆府。 8C',Yp([  
  康熙七年(1668年) *pRvFm;  
  桐城派古文运动始祖方苞诞生。 5S}n&[s9  
  无可大师(方以智)接受桐城官绅邀请,为浮山佛教华严寺第十六代住持。 -sm|w'd  
  是年六月十七日,县境地震有声,少数房屋倾倒。 >4Xn1.t  
  康熙十年(1671年) @*Yb;,z  
  十月十七日,著名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方以智,病死于江西万安县,后葬于浮山白沙岭。 |c1D Wxm  
  康熙十一年(1672年) %L8[a+7.  
  桐城县划设5乡(新设市乡),40里,计有9112户,45030人。 (Ch~TKx:F  
  康熙十二年(1673年) `HQ7t L})@  
  知县胡必选主修《桐城县志》,并付印。 ri0PMStV  
  康熙十八年(1679年) &R)S*\\bT  
  七月二十八日,县境地震,次日有余震。  k7lN2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5J7AfF0T  
  方以智次子方中通所著《数度衍》(共26卷)经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校阅,刻印发行。 +KPYyneg: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s[W0){]  
  大文学家、易学家钱澄之病故。 H~#c8kDw~  
  康熙五十年(1711年) WF.5L9l  
  十月,戴名世《南山集》案发,方苞下狱。五十二年,戴名世处斩;方苞获释,以白衣入值南书房。 yV" g;Ai  
  乾隆十四年(1749年) &f-al*  
  桐城文派始祖方苞病故。 ?[' {K&  
  乾隆三十年(1765年) %hQd2Tag}c  
  南乡方观承绘《棉花图》16幅,进献皇帝,乾隆帝题诗16首,大加赞赏。 vm: RrOt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 , f6\\ U &  
  文学家姚鼐纂成《古文辞类纂》75卷。 smj>8o5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s8.PM\\$'T  
  文学家刘大櫆病故,葬刘家笤箕地(今金社乡)。 b)wevFYx  
  嘉庆二十年(1815年) 0JF4L  
  姚鼐病故,葬故乡阮畈铁门口(今牛集乡)。 #U8z( ur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 &}\\788Q1  
  知县吕荣与枞阳镇人捐建阴骘亭、丹桂轩,并捐造救生船1艘;童先声、项振邦捐建枞阳存仁局。 Gx`=T1^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 TMi1^B4&5  
  知县吕荣与里中贤达创办“白鹤峰文所”;道光三年,知县廖大闻易名“白鹤峰书院”,主讲为马一斋。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白鹤峰书院为“桐城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堂”。 K]0)~I?L&1  
  道光三年(1823年) sk"^g4s  
  夏,大水,东南圩区死人无数。 "-U.%WW$  
  道光七年(1827年) e.'WvRQ`  
  三月,知县廖大闻主修《桐城续修县志》,并付印。 e_h/=BS/Q`  
  道光二十年(1840年) <0E`:0R~  
  乡绅张寅、周如海筹借银币围筑天定堤,上起大成圩,下抵陈家洲,上下40里农田受益。 K K^pe5|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F-{"`l&  
  七月,英舰侵入长江。安徽巡抚在沿江一带(含枞阳、六百丈、源子港)布防,置炮台124座,备渔船300余艘。 9cp0Sr[!9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IvOnuAb  
  知县史丙荣和周如海、章印审捐资修筑丰乐圩(今属枞阳),上接天定堤,下抵灰河口。是年,史丙荣在汤沟创立“丰乐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该书院改为桐城公立第四高等小学堂。 J'vW'[ P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DnXz:)  
  东南乡36名武术教师,组织百名武术人员,侨装“百子会”香客,进入九华山,智擒恶僧贾某等人,为民除害。 *=CH_"mx  
  咸丰二年(1852年) cy4NwTmG  
  清政府组织县境各地办团练,对付太平军。 4p6b\\  
  咸丰六年(1856年) YV9V7>np!  
  九月,太平军渡过白荡湖,同章、周诸姓练勇激战,杀团练章作朋等7人。 N:}DV-EU  
  十二月,清军提督秦定三派团练头目曹继业、胡大新率兵1200余人,由义津攻占枞阳镇,遭安庆太平军反击,杀曹继业,夺回枞阳镇,胡大新溃逃义津。 T4mn{  
  咸丰七年(1857年) (:I(bH@  
  一月,太平军将领李秀成、陈玉成在枞阳镇望龙庵召开军事会议,商定战略大计,是为第一次枞阳会议。会议后,陈玉成自枞阳向东,恢复无为、巢县,攻占庐江后抵桐,与李秀成夹击清军,桐城围遂解。 G52vl  
  咸丰八年(1858年) {A?}[6n  
  八月,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会同各镇守将黄文金、李世贤、韦志俊等百余人于枞阳望龙庵召开会议,共商军机,誓约会战,是为第二次枞阳会议。会后,各路大军依议行动。九月破清军于浦口,十二月大破湘军于三河镇,解除了天京与安庆之围。 FTKcCBT#WV  
  咸丰九年(1859年) p]Z93_}t4  
  六月,太平军再次进攻东乡;七月十二日,从孙家畈攻占周家潭,歼灭练勇221人。咸丰十年(1860年) -Z{kgB3  
  六月,清提督杨载福,候补道彭玉麟统领水师入长河口围攻枞阳太平军;湘军曾国荃部从孔城攻枞阳,攻克后,驻扎白鹤峰。 ${nc9\\K.  
  十月,曾国荃派人筹款修筑枞阳长河堤,在关帝庙前筑横堤,使长河水倒灌10余里,以利水师守枞阳,从而堵截安庆太子军。 i uQl5o  
  十一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率兵围攻枞阳,与清将杨载福、李承漠水师大战于莲花池,失利,退至七里头、松茂岭,后撤走庐江。 8~3= )  
  咸丰十一年(1861年) ^bg!KF"  
  六月十九日,英王陈玉成部将刘玱琳率兵1000余人在马踏石(今官桥乡连城村)、黄马河遭多隆阿兵伏击,损失惨重,刘玱琳被杀害。 kij9_Vpx  
  是月,太平军与东乡练勇在东乡马鞍山、福子岭、吴家桥等处发生激战,歼灭练勇177人。 csE<.5_;  
  是年,县府在枞阳、汤家沟、王家套等地设立厘金卡,抽取商业税。此为县商业税之发端。 206iFf#  
  同治元年(1862年) Tlc/r*  
  全县户口为38581户,307648人。 ~Hw'S6-8gg  
  同治八年(1869年) ?nv}X!}q#  
  邑人方传理在桐城县城与枞阳镇捐建育婴堂两所,收养弃婴。 < YB2O$  
  是年,县共贷帑银2.1万两,兴修水利,分6年还清。 e2d@(u C  
  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896——1898年) ^#He ` 2  
  连续3年遭受旱涝灾害,最后一年灾情更为严重(百年未遇)。 %{l ; `V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o7(,5  
  县在沿江一带增没拦江矶、前江口两处炮台,以抗击8国联军的入侵。 J+Cxd o{~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ANJsot  
  九月,南乡吴汝纶在安庆创办桐城中学堂,房秩五任东乡学长,光明甫任北乡学长,李光炯任南乡学长。此4人出生地属今枞阳县。 `a/]{u7M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X JQi8@Pe  
  春,南乡史恕卿上书两江总督端方获准废除田赋“里胥代征”,改设“钱粮柜”专征。次年实施。 A=b pg  
  光绪三十年(1904年) *shl*V@|  
  三月下旬,县应试诸生闹考,累及天主教堂。 4t5Puu6J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v7+}-L  
  南乡吴芝瑛回到浮山鞠隐山庄,捐资创办鞠隐小学。次年,该校正式招生开课。 rd (Ni[]  
  枞阳镇童鉴泉创办公立枞阳小学(又名陶公祠小学)。9月24日,南乡吴樾在北京正阳门车站勇炸清廷出洋考察五大臣,壮烈牺牲。 UI^.JXz2_  
  宣统二年(1910年) 66Y*x|  
  法国传教士在枞阳镇和义津镇设立天主教分堂,发展教徒达100余人。 [1!plFQ4c  
  宣统三年(1911年) .p-E[yA-'  
  六月下旬,连续下巨雨七八天,低田积水达4米,堤溃,屋倒。 7h&%u$)Pms  
  中华民国 FJktQHcL  
  民国元年(1912年) v].i/z%-  
  元月4日,安徽省临时参议会成立,南乡陈澹然(今仪山乡人)当选为议员。 8:aROm8w  
  2月,美国圣公会在枞阳镇创办私立育才小学。 3Z4zutDq  
  9月,安徽都督柏文蔚居留枞阳,购置羹脍赛鱼湖,并建房,开办“民生渔牧养殖公司”。 #Dj82 i+  
  是年,枞阳镇首号商铺贺福兴油铁店开业。资金为白银2万两。 v& k-:Mp  
  是年,桂家坝水运码头成为外商货轮货物集散地。 Wy[7c]8  
  是年,清末举人南乡李光炯创办李氏私立小学,民国16年改为公立宏实小学。 1ZaMN;Q  
  民国2年(1913年) ugC en T  
  11月,县始征屠宰税。 +LERI9]u  
  南乡实业界人士方履中(今义津镇人)在宿松、东流、彭泽等县购置荒洲、湖场,从家乡招民数万人,垦田约10万亩。 A?)Ha  
  是年,美国圣公会在义津镇设教堂l座。 8I-[()sF  
  民国4年(1915年) [iz'uo  
  11月3日,安徽省国民代表大会召开,南乡陈澹然得票最多。 S~0P>>g.  
  12月13日,东乡烟民因税重,烟叶滞销,与官方设立的支栈局进行斗争,并将局门捣毁。 %UsJpIH  
  是年,枞阳镇因粮食困缺发生第一次“抢购米风潮”。 1]}Pw"0  
  是年,枞阳镇建立基督教堂——中华圣公会枞阳三德堂。 FpyrD|.J5  
  民国5年(1916年) ?^M,I (,  
  白鹤峰乡村师范学校学生,为征收出境粮食特捐,与粮商在枞阳码头发生纠纷,校长许和济出走,学校一度停课。 g9/.x;2  
  民国6年(1917年) 2zp6m*w  
  江心、崇文、汆水、凤凰、玉板等洲陆续露出水面。 lhX~v?w  
  枞阳镇以装卸粮食为主的搬运工人发展到60余名,并成立了上、下枞阳两个箩帮。 zdU zl>  
  民国7年(1918年) i#DL"+rpW:  
  1月6日夜间。革命党人张品山联络外地革命党人数十名,在枞阳镇起义,夺取水警队枪械,占据商团公所,树起讨伐安徽军阀倪嗣冲旗帜,后失败。 ,-}49Mv0  
  是年,柏松如在枞阳镇集股开办织布局,生产毛巾和柳条布,后被“洋布”挤垮。 wkE&Dxi"  
  民国8年(1919年) aL$vO<nW  
  张永祥在枞阳镇兴办第一个机器碾米厂——永茂米厂。 7HTx*t<`  
  民国9年(1920年) E Y%P mP  
  东乡章瑶桢、章永庆在方家仓创办、私立育才小学。 8#i+jf%hz  
  美国人在枞阳镇、义津镇没美孚油栈。 hO`[}1i  
  民国10年(1921年) x\\+3Za`%-  
  2月,李光炯委托李则纲在家乡兰庄(今枞阳黄羹乡)创办私立普仁小学(曾一度改为兰庄 {4Dy$.bb  
  乡村师范)。 2L`1E>yE>  
  7月,北乡光明甫、南乡李光炯等在县城组织选举澄清团,揭露曹琨贿选总统,并立“毁票碑”。 b%>W:s+  
  是年,东乡房秩五长子房师亮赴德留学,与朱德、孙炳文同校,后经朱、孙二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为枞阳籍最早的共产党员。 Gni 8UA  
  民国11年(1922年) P$[ yVqR  
  光明甫、李光炯领导学生驱走县知事王树功。 ^{:'"m  
  民国13年(1924年) *io0Z0O'!+  
  房秩五开始在浮山筹建浮山公学,次年,创办图书馆。民国14年,小学部开始招生。民国27年春,初中部招生。民国35年秋,高中部招生, #Xekx;Fq  
  民国14年(1925年) `d-=_l-  
  6月,为声援沪案同胞,东乡沪案后援会在汤沟镇第四高小成立,枞阳、汤沟两镇先后数千人上街游行。 1jTfx[mUw  
  是年,艺人丁永泉(俗名丁老六),把黄梅戏从枞阳带到安庆,开始在西门外手工业工人中建立戏班子。 KrL}!9_!  
  民国15年(1926年) XhSR ;u"(  
  1月,广州国民党中央指派邑人光明甫、史恕卿为国民党安徽省临时党部执行委员。 o6I*ou$HI  
  冬,章逐明(今枞阳后方乡人)赴武汉进入安徽省党务干部训练班,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Z ?zG  
  是年,李光炯创办兰庄纺织厂。 &Sjf]1}s  
  是年,凤凰洲南大江,lO余艘载瓷碗帆船因遭风暴袭击沉没。后在此处积沙成洲,后人名其“碗船洲”。 uxYIu  
  民国16年(1927年) FKz+xmJq  
  2月,国民党左派桐城县第二党部第一分部在枞阳镇成立,有党员32人。 N3"aq|^qP  
  3月,北阀军经桐城,共产党员吴砚庄(今枞阳金社乡人)留下建党未成,回武汉经宿松时被国民党杀害。 ~]9L`N^d5  
  是月,北伐军第三十三军第三师进驻枞阳,缴走商团和乡团枪支,并在东南乡招兵扩编;北伐军第十军第二十八师一团也随后进驻枞阳。 gH|874P9z  
  5月,国民党左派枞阳区党部被改组为临时区党部,并停止了活动。 a]#P5'yy*  
  是月,四·一二政变后,章逐明在方家仓组织“平民教育促进会”。 FoCsi}A[  
  10月,章逐明等人组建的共产主义青年团小组(时称CY)活动于周家潭、汤家沟、方家仓、石溪、钱家桥一带。 MoSj`#0el  
  是月,赵耀华、章逐明同章礼备、章宣德、章鸾祥等策动汤沟自卫团团长张子如暴动,成立“桐东人民自卫团”。后黄琨告密,被敌破坏,张子如牺牲。 K/^KCP<  
  12月7日,章逐明派钱新嘉、钱邦文、章礼备、吴克正、章鸾祥5人参加中共潜山特委领导的“梅城暴动”,失败后返回。 W~+W\\\\*g&  
  是年,王东升(今枞阳龙桥乡人)以3300两白银,开辟枞阳镇北侧山巅小道,建“小憩亭”,以方便行人。 \\pXQ6rVY  
  民国17年(1928年) *<QI~@qZ  
  1月,中国共产党桐城直属支部,在章家大屋(今枞阳后方乡)章慕贤家成立,支部书记章逐明,属中共怀宁县委领导。 F"n[8/P/nC  
  2月,中共派吴克正到浮山中学建立党组织(身份是该校小学部体育教员),先后吸收郑曰仁、黄静寰(黄桂元)、王靖疆、周福安、吴培炎入党;春夏之交,在浮山金谷岩召开会议,正式成立党支部,书记吴克正。 i(&cH  
  5月,麒麟(今枞阳麒麟乡)党支部成立,书记童绍先,党员有路秀庭、王秀英等4人。 eNU|Q:FZG1  
  11月,中共桐城区委成立,书记章逐明,副书记陈雪吾,属中共安徽省临委领导。 U}2;2\\p^&  
  是月,汤沟农民协会领导农民抗租减息,获得胜利。 \\M!"4`|  
  11月,浮山中学学生因反对学校推行旧的教育制度和克扣学生伙食而发生学潮,事后学  ;G'Y1|"  
  生陈石奇(共青团支书)以为首闹事的罪名被开除学籍。 =\\g4 -F  
  是年,桐城东南乡知名人士陈澹然、史恕卿、房秩五、王子寿等44人发起析桐城县东南乡另设县治的呈文,呈安徽省政府,未果。 hr9^ jO_  
  民国18年(1929年) x@Q_4!  
  2月,中共安徽省临委派朱华(王步文)来桐城(今枞、桐两县)工作。 >ZLN/3@R]  
  3月,成立中共桐城县临委,书记章逐明。8月,成立了中共桐城县委,因章逐明生病,县委书记由王步文代理。 x]j?d=m!>z  
  6月,张永祥在枞阳镇集资兴办“强光电灯公司”,资金为帑币1.2万元,发电容量为25千瓦,年发电量1.6万度,并附设碾米厂和新新园浴室。 _# ~}tRA  
  8月,英、日买办在枞阳广收大米,市场粮价陡涨,其时陈雪吾、方兰轩在义津组织农民抗租,派许雄球来枞阳镇组织“禁米委员会”,设卡禁运,3个多月共扣粮船1000余艘、大米50万公斤。后因粮商和士绅勾结安庆石友三部队,来枞阳开枪镇压,遂告失败。 iVdm>h"a  
  是年,建立了共青团桐城县委,书记由钱桥吴大章(吴海若)担任,后由陈石奇继任。 ,p/&v7Y  
  民国19年(1930年) e5X/?gnBj  
  2月13日,由陈雪吾、张舜卿等领导组织桐、庐两县会武术的18人去孔城,一举夺取商团步枪18支,子弹l箱,大刀两把。 c!qLL[  
  4月,中共桐城县委书记章逐明病逝,吴克正继任(章病期间,由陈雪吾代理)。 |,wE|pqM}  
  5月,中共安庆中心县委在会宫召开桐、怀、潜、太、宿、望、贵、庐8县县委联席会议(即会宫会议),部署武装暴动工作。 F'QoI"K\\  
  6月,陈雪吾、吴克正等率领枞阳农民和浮山中学师生至庐江罗家嘴大院,遭章家自卫团袭击,王靖疆、张孟卿牺牲,其他人员突围至欧家岭。 9I3U=  
  7月,陈雪吾、吴克正发动欧家岭暴动,成立了皖中红军独立团。后遭国民党桐、庐、舒3县地方武装围攻而失败,吴克正牺牲。 >2jpvaLg"  
  10月,中共江南省委特派员钱新嘉(今枞阳县人)在汤沟主持召开桐城县委扩大会议,决定将桐城县委划为新桐(今枞阳县域)、旧恫两个县委,新桐县委书记为周慕先。 Y UWY61jQ  
  是年,浮山中学掀起学潮,反对校长黄仿石。教员黄士元(即黄镇)因支持学生运动被迫离校,转赴江西宁都,后参加了著名的宁都暴动和万里长征。 AxqF}X L  
  民国20年(1931年) gN*o LN  
  6月,“中共桐城军事委员会”成立,由陈雪吾负责。 |iztTp.!  
  8月,中共新桐县委与旧桐县委合并为桐城县委,书记为吴文祥(今枞阳人)。 |\\pC:oq  
  是年统计,全县(含今枞、桐两县)有小学百余所,私塾是小学的4倍多。 H2pgYNy  
  民国21年(1932年) e@ADhb?5Og  
  7月,中共桐城县委和庐江县委合并成立桐庐县委,书记陈雪吾。9月,县委机关由庐南盔头畈小学迁至浮山会圣岩下农民吴富之家。 HOE5.@a2N  
  8月,共青团桐庐县委成立,书记周南甫。 m7:NuH-B  
  民国22年(1933年) 0 CU-R  
  1月,丁培森(丁文林)、章开如两部在汤沟被收编为桐城县国民自卫总队第四、五两个大队。 n |9<pTR  
  2月7日,陈雪吾因叛徒甘舍棠出卖被捕,3月17日就义于桐城东门紫来桥。 )\\qFnCj  
  是年冬,源子港万安闸拆除,东乡吴振卿发起新建王家套新闸。 w~wRUkW%  
  是年,户口稽查,桐城县(含今枞、桐两县)普通居民156729户,船民96户,寺庙291户,公共处所260户,外侨1户,计157377户,942452人。 -':ETj*1"  
  民国23年(1934年) Ef=Skj$  
  桐(城)孔(城)义(津)枞(阳)电话线路架通。 uKi!Yn*uV  
  是年大旱,颗粒无收,民以树皮、草根、观音土为食,死者甚多。 ]yQH W9`  
  是年,县境改募兵制为征兵制(拉壮丁)。又实行联保制,全县9区编为236联保。 QA/Y2bJ6a=  
  民国24年(1935年) @;q6Soa  
  李光炯为宏实小学募捐建成图书馆l所,自捐藏书30箱。28年(1939)10月15日,日军劫走所有藏书、文物,并焚毁校舍、图书馆。 g,hbQGn  
  是年,柏文蔚在下枞阳创办私立民生小学,开垦草场圩田1000亩,作为民生、宏实小学的校产。 c0~o1,$  
  是年11月,全县9区并为5区,改区公所为区署,推行“五户连坐法”。县国民政府奉令禁止银元流通,一律使用法币。 [r2r(Gu%  
  11月13日,南乡施剑翘(女)在天津枪杀前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为父报仇。 h%S>Y1Q5  
  民国25年(1936年) #NG%#`>!l]  
  1月,枞阳镇始装5门电话分机1台,专供枞阳至汤沟、梳妆台防汛通讯。 ow,Us"Z  
  春,县长徐国治督修江堤,夏初,完成枞阳至土桥80公里江堤任务,计挑土石86万余方。 g@nPm(S  
  9月,国民政府将贵池县大兴圩、九合圩划归桐城县第五区,桐城县鸟落洲划归贵池县。 wE~h\\y`S^  
  是年,省教育厅在枞阳镇首次放映无声电影《春耕》。 (D$AM]  
  民国26年(1937年) {tD$gb  
  冬,国民革命第七十二军在桂家坝江面,击沉日舰1艘。 [?kV  
  民国27年(1938年) XW[A+1i  
  4月,中共恫城特支成立。 N4eWW]O  
  5月,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以1个师兵力驻守枞阳、安庆江防。 4R}9E{,  
  6月中旬,桐城县城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桐城县国民政府迁至唐家湾,将县自卫总队改编为“抗日人民自卫军”。 `3)5;_a/pt  
  是月下旬,中共桐城特支将一批流亡到唐家湾的爱国学生、教员、工人组成抗日宣传队,定名为“学兵队”,下设3个分队,唐传新为名誉队长,周邦彦(周家潭人)为副队长,陈定一为指导员。 Y yW8/}  
  7月,改“桐城特支”为中共桐城县工作委员会,书记陈定一,属舒无地委领导。 |K95.f  
  8月,侵占安庆的日军出动4架飞机轰炸枞阳镇,毁民房数十间,伤亡10余人;后又沿江轰炸,陈家洲有170余间房屋炸毁,炸死12人,伤20余人;炸倒石矶头镇的油坊屋,炸死庐江籍雇工5人。 ?' Potd v-  
  9月,桐城学兵队一分队在柳峰山(今枞阳白柳乡)击落日机1架。日军驾驶员毙命。 Wv54Sph"  
  12月20日,日军在桂家坝、王家套骚扰,第五区区长刘荡平与东乡后备队分头迎击,在源子港毙敌2名,缴枪2支;在陈家洲毙敌1名,俘敌2名,缴枪2支。 wja!g Wq  
  12月28日夜,4名日军在新开沟骚扰抢掠,被陆家墩渔民围毙3名。数日后,日军进行疯狂报复,陆家墩被焚,群众伤亡80余人。 .2$>%FSLt  
  是年秋,在国民政府桐城县长罗成钧的支持下,“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成立,黄静寰(黄 o>{&aU@  
  彬,又名黄桂元)任指挥官。 bNK EUB  
  是年,县、区、乡均建立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 n<[Jo^H|Lf  
  民国28年(1939年) 6kQ8" Z+  
  1月,日机连续袭击枞阳、汤沟2镇,居民伤亡50余人。 ?k*G'HcKk  
  1月15日,日军侵占上、下枞阳,枞阳镇及东南沿江一带沦陷。 Uk}!{,  
  2月15日,桐城县国民政府将南乡后备队改为桐城县第一游击大队,大队长薛守愚。 Eq~mt/  
  3月10日,桐城县国民政府设东南行署,主任薛守愚,驻义津桥。 012T#F96,  
  春,中共桐城工委改为中共桐城县委。 ^fr$M+_l  
  4月7日,日军出动4架飞机轰炸义津桥,小李庄、会宫一线,死l7人,伤20余人。 <*QG-uj  
  是月,汤沟沦陷,日军在汤家沟组织维持会,会长为周宏书。 {lz\\1xhk  
  10月16日,日军出动4架飞机轰炸钱家铺、将军庙、吴家桥、周家潭一带。 }`& AY]]K  
  11月,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成立,县委机关先设在童家铺(今桐城县境),后迁到陈瑶湖(今枞阳县境),书记是林立。 kv;E'-HH  
  11月28日,日机再度轰炸义津一带,死伤16人,炸毁房屋200余间。 - +q0'8  
  年底,桐城学兵队袭击驻枞阳镇日军,捣毁碉堡2座,击毙日军20余人,缴获步枪27支,机枪1挺,子弹万余发。 KE .,+g(*[  
  是年,国民党右派势力,在桐城县掀起[不良词语被过滤]高潮,中共县委机关及进步人士被迫转移无为、庐江两县。 b0ff-nSy  
  民国29年(1940年) V7@_+e#  
  3月21日,汤沟日军进犯乌金渡、安凤岭一带,杀害妇女儿童4名;25日,日机5架轰炸会宫、龙桥一带。 dQ4!tZg  
  是月,汤沟日军强迫陈家洲农民修汤沟至桂家坝军用公路,长7.5公里。 m6@~>Y0OJ  
  4月,安徽省国民政府主席李品仙集结重兵进攻皖中抗日根据地。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带领干部、群众,从桐西撤到桐东陈瑶湖(今属枞阳)。 5月,中共无南区委书记王光钧、庐南工委书记郑曰仁,因桂系搜捕转到桐东,与林立汇合于三百丈,改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为桐庐潜怀无中心县委,书记林立,县委机关设在桐东陈瑶湖王家泊。 n_B.RKc  
  是月,“桐城抗日游击队”改编为“桐东抗日委员会”,鲁生任主任。 +R}5uDOXg|  
  7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五团三营来陈瑶湖,与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合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林维先任团长,张友来任政委,下辖3个大队,在水圩召开成立大会。 }W28   
  9月,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配合黄彬部队袭击孙家畈江子龙大队,歼灭江部200余人。 <}mf5,  
  10月,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改为桐庐无县委,书记鲁生。是月,县委在水圩谢氏祠堂召开青山、水圩、四虾、周潭、施湾、源潭、老湾参议会,成立桐城东乡联合办事处,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12月份改名“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并创办《新桐东》油印报。 E ;-+6r  
  是年,枞阳27名商人在贵池池口被日军杀害。 {OZaN*p_  
  民国30年(1941年) K@r\\Pa  
  正月,从皖南突围的新四军干部战士200余人辗转来到桐东水圩地区,日伪军随即调遣3000余人、4架飞机扫荡桐东游击区(陈瑶湖),中共桐庐无县委书记鲁生、大队长方瑛在战斗中牺牲,中共桐庐无县委机关及突围部队转移无为,桐东抗日根据地失守。 , Xt-,S  
  4月,新四军七师直属五十五团团长谢忠良、政委黄火青,率全团500余人进入桐东地区(今横埠、陈湖一带),恢复三官山抗日民主根据地。 8~0oA@  
  5月,桐怀潜中心县委改为桐庐潜怀中心县委,9——10月间,分为桐庐无县委(或称桐东县委)和桐怀潜县委。林立、宋海珊奉命在桐东陈瑶湖地区组建桐怀潜中心县委。  F 56q~5-  
  是月,中共桐西大队转至水圩整训,随即改编为桐南独立团。 Mm6}  
  5月28日,日机6架,轮番轰炸浮山中学,炸毁部分校舍。 CD8&y*D&xn  
  9~10月间,新四军七师地区党政军委员会书记何伟,在水圩召开党的负责人会议,宣布撤销中共桐庐潜怀中心县委,成立中共桐庐无县委。 ^W;?|Ly{  
  11月,国民党调集桐庐无3县土顽和桂系一七六师二五八团,进攻桐东(陈瑶湖)抗日根 ZO3>-b#  
  据地,新四军第七师五十五团寡不敌众,撤到无为银屏山。 UZ1<l4xPJ  
  12月,安徽省主席李品仙来到桐城,指挥国民党军清剿中共桐庐无县委根据地水圩、青山的抗日军民。 4U^Ct5 0X  
  民国31年(1942年) aBJ;s&L=R  
  2月,新四军七师五十八团派出部分兵力到桐东恢复游击区,建立中共桐东办事处。 &.VI*F;  
  6月,国民党桂系纠结桐城县地方武装,向中共桐庐无地区进行“清剿”。12月,中共桐庐无县委改为桐庐县委,书记为何志远,县委机关设在陈瑶湖水圩。 9\\?~(tS  
  是年,日伪军在汤沟镇成立汪伪桐城县政府,辖汤沟区、枞阳区,隶属伪安徽省安庆办事处。 - ]^|h)Y  
  民国32年(1943年) Qp bh[;:  
  2月,新四军七师成立沿江支队,林维先任司令员;中共沿江地委也同时成立,林维先兼任 书记,下辖桐庐县委、桐怀潜县委、湖滨县委。 ! 5r@t+fI  
  4月,中共桐庐县委收编刘东雄部为桐庐游击大队,刘东雄任大队长。8月刘东雄图变,该大队被县委缴械遣散。 p\\Cn3<eES  
  5月,桐城县国民政府在县域划设孔城、老梅、义津3行署,另设桐东办事处、桐怀潜联合区。 '(!-|BO  
  7月,新四军沿江支队,以6个连兵力两次攻打孙家畈国民党驻军,缴枪200余支。 yv9jwc[@  
  23日,新四军某部抗日游击队人员陈介然、陈新启、方根发、方士训、陈铭梧(女)、陈润梧(女)、唐达洋、唐善宝等8人在陈家大院(今白湖乡)被国民党桐东办事处捕获,先后在浮山和小李庄英勇就义。 yCa:0G  
  8~9月间,中共沿江地委在陈瑶湖设粮食局、公安科。是年,“沿江支队”奉命扩大武装,组建成“沿江团”。 oP7m.R  
  民国33年(1944年) t<3DPf'v  
  1月,国民党军队分三路“清剿”中共桐东陈瑶湖抗日根据地和中共桐南区、桐东区,其中桐南区遭受极大破坏。中共桐东区委改为桐东工委,属新建的桐贵青县委,并重建桐南区委。 @ho RU  
  2月,中共桐庐县委改为湖滨县委,书记胡长耕,活动于陈瑶湖周围。中共桐南区委在枞阳羹脍赛鱼湖召开区委扩大会议,布置反扫荡任务,但消息走漏,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周月庠、王庶在突围中牺牲。 Br4t&[#+  
  3月18日,汤沟日伪军300余人,分3路进攻老湾附近的二里半,进行了烧杀,使该村变成无人村。 {#fU*/}&9/  
  5月,国民党一七六师纠集刘东雄部共700余人“扫荡”桐南,中共桐南区委及其游击队避实击虚,粉碎了国民党的“扫荡”。 %B+kiH  
  8月,中共沿江地委决定将桐东区委划归贵东,桐南中心区委划归贵西,并撤销湖滨县委。 IU'<;  
  民国34年(1945年) 2D&Z/h[cZ  
  3月4日,日机l架在吴家桥坠毁,机上12名日军(包括大佐1名)全部毙命。 kToN@-S oi  
  8月,活动在枞阳境内的中共党组织和抗日游击武装随新四军向北转移。 ddT[j:;  
  10月,国民党一七六师五二八团营长石硪受命接受枞阳日军投降,县自卫中队长徐超受命接受幕旗山日军小伍长山本投降,安徽省保安第四团受命接受汤沟日军投降。 `)z*\\#  
  是年,私立鹞石初级中学开办,校长周伯眉。 ?)0a4_2  
  民国35年(1946年) ZHn;j_@)W  
  春,中共领导的皖西大队派黄抑强率一支游击队活动于钱桥、义津、麒麟、孔城、罗河一带。 ogUb\\?UC  
  秋,私立四毅初级中学在枞阳镇开办,校长张宴卿;私立高甸初级中学在高甸筹建,校长吴述伯;私立宏实初级职业学校建立。 LD`+6{e  
  12月8日,安徽籍的国民党政要人员许世英、柏文蔚、吴忠信、刘和鼎、梅嶙高等倡议垦殖陈瑶湖流域,在桐城东乡成立了普济圩垦殖社,规划开发农田28万亩,至新中国建立时止,完成了圩堤工程。 &4/!  
  民国36年(1947年) $.)Iml8A  
  3月,中共桐庐工委成立,隶属皖西工委领导,书记余平。 J?*?t.O+  
  9月5日,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桐城县获第一次解放,国民政府县长游铨及政府官员、地方武装1000余人窜到枞阳镇。 `I { s  
  8月,中共皖西工委第二地委,派马力率40余名干部到达恫庐边境戴家店、张家店,建立桐庐办事处。 65Ujb0  
  10月23日,国民党海军驻大通联光号、海防号军舰炮击老洲头,配合青年军一个营进攻县境解放区。 "HZvUmr  
  11月初,桐城县国民政府从枞阳撤回县城,随即成立“县戡乱委员会”,下设7个联防区。 *Rsf\\K*zLE  
  12月,中共桐庐县委、桐庐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县委书记马力、县长程继贤。 _#1d94[  
  是年,经国民党安徽省航管部门批准,撤扫帚沟和新开沟两地小轮码头,设大砥碚小轮码头。 hP73G3Z  
  中共先后建立了县武装工作队、桐庐县基干团等军事组织。 xsV9%TK8P  
  民国37年(1948年) |CQo0o;9m  
  元月,桐庐县独立团成立,活动于枞阳、庐江县部分地区。 `)Vrhq{u  
  5月12日,中共桐庐县独立团夜袭小李庄国民党枞阳区联防办事处驻地,未克。 !#y@NySjx  
  9月,桐城县国民政府改编自卫队、警备队和区联防队,成立桐城县第一自卫团、第二自卫团。第二自卫团团长刘东雄,下辖3个营,驻防东南乡。 y) D&ue  
  秋,国民党军以五六个团的兵力向桐庐地区发动大规模“清剿”,号曰“五县大围剿”。 ,:4!oG3t7  
  10月,中共皖西二分区地委沿江办事处,改为桐怀县人民民主政府,由王进臣、何东初负责,并成立桐怀武工队。11月15日,中共皖西区党委决定撤销桐怀县人民民主政府。 -mN(P  
  lO月,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司令员饶守坤与所属第七支队、第九支队进入桐庐地区,并成立了陈瑶湖区工委。 2WXj>&d  
  12月,独立团调离,桐庐县大队同时成立,大队长周暮樵。 -x{kgmS  
  是年,水灾严重,东南乡圩区尽成泽国。 9^G'$Wj y)  
  民国38年(1949年1——9月) >,=<y.of'  
  1月29日,钱桥、义津一带解放,国民党桐城县第二自卫团退却到方家杨庄。 2T*lHy-s  
  2月1日,第二自卫团第一营营长徐超率部起义。 h#k,0h1  
  2月18日,中共皖西第二地委决定,撤销老桐庐县,归还桐城、庐江、无为3县旧制,并划桐城县东乡全部、南乡大部、北乡一部成立桐庐县,下辖枞阳、汤沟、钱桥、义津、白云、破罡、陈湖7个区,县委书记马数鸣、县长周暮樵。 _ly(!dF'L  
  3月30日,解放军攻占幕旗山,共消灭国民党五十五军1个工兵连、2个机枪排以及刘东雄部共500余人。 DX-:  
  3月31日,枞阳镇解放,在陈家祠堂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 8^z24f`l  
  4月2日,第二自卫团第二营营长钱五奎率部起义,江中3个洲(铁板、铜板、玉板)解放,至此桐庐县全境解放。 kF B$c1ID  
  4月19日,国民党安徽省保安六团便衣队窜逃枞阳镇五里保,打死居民2人,烧毁民房317间,并埋设地雷,炸死群众7人。 eGk&/vQC  
  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是日夜,在陈家洲对面江中,缴获国民党军舰1艘。 8c/vieo{  
  4月23日,县境解放军全部渡过长江。在渡江战役中,全县抢修公路89公里,建桥梁50余座,收集船只1922艘,供应军粮270余万公斤、军鞋54600余双,出动民工18000人;牺牲船工25人,伤37人,毁船26艘。 .* 3VHA|  
  5月,桐庐县人民民主政府在会宫召开扩大会议,总结支前情况,处理善后事宜,布置今后工作。 % s>7A`yc  
  6月,县召开防汛工作会议后,全县民工完成土方23万立方米。 .#75J~*2  
  6月24日,桐城、桐庐两县在枞阳镇召开追悼渡江阵亡将士和船工大会。 !A*_!z ve  
  7月,县委扩大会议在县人民民主政府临时驻地项镇铺召开,布置生产救灾工作,同时发放救灾粮250万公斤。 ~V9U0:u  
  9月16日,安庆专署发出通令:从7月16日起,各县、区、乡政权机关名称一律改称“××县、××区、××乡人民政府”。县政府正式启用皖北行署制发的“桐庐县人民政府印”。
持易处世,谦和为人,此为“易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921

帖子

3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

积分
34636
 楼主| 发表于 2009-4-13 20: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枞阳县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志书——《枞阳县志》,历经磨砺,几易其稿,终于面世。这是我县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丰硕成果,也是全县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
  枞阳县古为宗子国,汉时置县。隋代以后,县名先后改为同安、桐城。新中国诞生前夕,一县之域分为桐城、桐庐两县。新中国建立之初,桐庐县更名为湖东县。1955年,县城由汤沟镇迁至枞阳镇,恢复汉时县名——枞阳县。
  枞阳县地灵人杰。元明之际,文有宰相何如宠,武有朱元璋功臣“大刀王胜”,还有一身正气的“忠毅公”东林党中坚左光斗。明末清初的方以智是我国17世纪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他与经学大师钱田间共同开创了桐城文派的先河。清代康熙以后,相继出现了方苞、刘大櫆、姚鼐三位“桐城派”的祖师,继之而起的有刘开、姚莹、吴汝纶,他们在清代文坛独领风骚200余年,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故今枞阳为“桐城派”的故乡。现代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家、将军和画家黄镇,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章伯钧,以及慈云桂、疏松桂、汪旭光等科技精英。仅这次列入县志人物传录的就多达440余人。
  枞阳滨江怀湖,地理条件优越,山水资源丰富,素称鱼米之乡。现为全国粮棉大县、商品粮基地县、经果林基地县、水产重点县、全省水产示范县。智慧、勇敢的枞阳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由于历史原因,自建县以来,未能修成一部完整而系统、全面而具体地记载枞阳历史地情的志书。“盛世修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枞阳县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在这大好形势下,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了修志决定,成立机构,选调人员,拨出专项经费,开始了《枞阳县志》这一综合工程的编纂工作;经过修志工作者十多年的辛勤耕耘,终于实现了全县人民的长期愿望,结束了我县无完整县志的历史。  
  《枞阳县志》以翔实、系统的资料,比较全面准确地记述了枞阳自建县以来,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革命和建设的光辉成就、曲折历程和经验教训,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它的问世,必将增进境外人士对枞阳的了解,促进枞阳经济的对外开放,也将有利于激励我们更加热爱枞阳,激发发展枞阳、振兴枞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编修志书是一件十分辛苦、清苦、艰苦的工作。十余年来,为编修这本志书许多同志进行了艰辛的劳动,作出了无私奉献。在《枞阳县志》付梓之时,我们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和94万人民向他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对一切关心、支持本届志书编纂工作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致以诚挚的谢意!
  这部志书,在编纂过程中,编委成员和修志工作者,虽然力求质量的提高,但因年代久远,资料搜集困难,错漏不足之处难以避免,在此,我们真诚希望有关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概述
  (一)
  枞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长江北岸,居东经117°05′~117°43′、北纬31°01′~31°38′。总面积为1808.1平方公里。西以白兔湖、菜子湖与桐城县共水;西南一隅与安庆市毗邻;北与无为、庐江两县接壤;东南与铜陵、贵池隔江相望。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低山区,西北部为低丘漫冈,中部是犬牙交错的丘陵冈冲,东南部属沿江洲圩。境内最高山为三公山,海拔674.9米。长江流经县域74.5公里,通江湖泊有白荡湖、陈瑶湖、菜子湖等。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对农田灌溉、水产养殖、水上运输均构成得天独厚的优势。
  枞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年均气温16.5℃,年均积温5129℃。冬季低温而无严寒;春季温和;夏季温度虽高但不酷热;秋季略高于春温。由于季风环流和地形影响,县境冬季多北风,春秋季多东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均降水量1326.5毫米,冬季降水量少,夏季(梅雨季)雨量集中,约占全年总量40%。境内野生动植物和矿产资源丰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列为国家保护的动物有白鳍豚、江豚、小灵猫、水獭、中华鲟、小天鹅、黑鹳、鸳鸯以及鹤类和各种雕鹗等。植物有942种,隶属173科,其中药用植物有354种;属国家保护的有银杏、金钱松、杜仲、青檀、水杉等5种。主要矿产有铁、铜、明矾石、石灰石、大理石、重晶石、煤、泥炭、陶土、黄沙等。
  枞阳县西周时为宗子国;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县;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枞阳县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隋末,县治一度迁至今会宫乡城山;南宋末,县治一度迁至枞阳镇。1949年2月,中共皖西二地委将原桐城县划分为桐城、桐庐两县。新中国建立后,县名因与浙江桐庐县同名,又因其地域在白兔湖、菜子湖以东,故于1951年更名为湖东县。1955年7月1日,始改今名,隶属于安庆地区;1988年9月起,隶属于安庆市。1989年,县辖12个区、3个镇(1个区级镇、2个乡级镇)、49个乡、426个行政村、9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为923909人(第四次人口普查数),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91人,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多。境内汉族人口占99.96%,余下0.04%为蒙古、回、苗、壮、布依、朝鲜、满、高山、土家、达斡尔等10个少数民族,计363人。
  (二)
  枞阳县地理位置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建城于下枞阳,以阻魏兵南进;唐代辅公祏起兵反唐于枞阳镇;南宋李全镇守幕旗山抗击金兵;元末陈友谅扎寨于浮山,朱元璋屯兵于城山,二人在今枞阳境内多次血战;明末张献忠扎“四营”于枞阳镇,并进军浮山寨;清代太平军首领李秀成、陈玉成在枞阳两次召开了重要会议,对保卫天京、扭转战局起了重大作用;抗战期间,共产党人在陈湖、水圩一带创立了桐东抗日根据地,有力地打击了敌、伪、顽的反动势力;解放战争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枞阳镇成为解放军中线指挥部,县属江心洲和沿江各码头均成为解放军的起渡点。
  枞阳人民具有悠久的革命传统。早在隋朝,李英林起兵于枞阳,声势浩大,与隋王朝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元末,“大刀王胜”率3000子弟起义于会宫,以响应朱元璋;清初,农民范大、范二扎寨白云岩,竖起了反清大旗;清咸(丰)同(治)年间,枞阳成为太平军的根据地,枞阳人积极参加太平军,其中会宫张逸民后来还成为洪秀全的岳丈,兵败后血染天京;辛亥革命前夕,高甸吴樾的炸弹声,震惊了京华;民国初年,枞阳镇革命党人张品山的枪声,吓坏了军阀倪嗣冲。民国17年,共产党人章逐明在章家大屋创建了桐城县第一个中共支部。同年11月,成立了中共桐城区委,下辖15个支部(其中有10个支部在今枞阳县境)。次年8月,成立了中共桐城县委,下辖区委3个(其中2个区委、19个支部在枞阳县境)。这期间,浮山成为安(庆)、桐、枞、庐地区共产党的活动中心,浮山中学成为秘密交通站,会圣岩吴富之家成为中共县委机关。民国19年,中共安庆中心县委在会宫召开了8县联席会议后,枞桐地区掀起了武装斗争高潮,枞阳人陈雪吾、吴克正、张舜卿等在欧家岭领导了武装暴动,成立了皖中红军独立团。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在陈瑶湖一带开辟了抗日根据地,并成立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枞阳人民在沿江一带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民国3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近20万人抵达枞阳沿江一带,枞阳人民积极参军、参战和支前,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到新中国诞生,枞阳人民为之奋斗了20余年,牺牲了600多名优秀子弟,著名的烈士有童长荣、史伟、史逸、陈石奇、陈雪吾、吴克正、吴鹏武、疏冠中(苏拓夫)、黄静寰(黄彬)、张舜卿、朱锦铭等等。他们的英雄业绩均已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他们的英名将与世长存!
  (三)
  枞阳为农业大县。1949年,全县可耕地有59.46万亩。50年代起,县境大规模围湖造田,1967年可耕地已增到93万亩。后因退田还湖、停垦还林以及建设用地,至1989年末,可耕地减至64.4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74亩。
  新中国建立后,县境实行了“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接着,农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兴水利,使防洪防涝能力逐年增强。50年代,开始围湖造田,扩大了耕地面积。60年代,提倡科学种田,不断革新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方式。70年代,区乡建立农机(技)站,形成科技兴农的网络,并提高了作物复种指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农村实行了以联产承包为中心内容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大为提高。1989年,粮食总产为28349.5万公斤,棉花总产为269.6万公斤,油料总产为86.58万公斤,畜禽总量为50.1万头(只);农业总产值为183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07元,农民储蓄总额为3380.3万元。
  林业生产,几起几落。明清之际,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山上“无崖不树,无径不竹,无涧不花,无石不苔”。民国时期,历经战乱,森林面积逐年减少。新中国建立后,全县林业用地约为56万亩,其中有林地44万亩,立木蓄积量为6万立方米。1958年,因“大炼钢铁”和毁林开荒,树林被滥伐,林地面积急剧减少,至1976年立木蓄积量仅有1.5万立方米。1981年,全县林业实行“三定”,农民植树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至1983年林地面积已达53万余亩。1989年,森林覆盖率为18.1%,立木蓄积量约20万立方米。
  水产养殖,兴旺发达。枞阳县早在50年代就是全国22个淡水渔业重点县之一。新中国建立时有水面61.2万亩;50年代末,因围湖造田,蓄水面积逐年缩小。1984年,开始退田还湖,水域面积不断扩大,水产品数量不断增加。主要水产品有各种鱼类和龟、鳖、螃蟹以及莲、藕、菱、芡实等等,其中甲鱼、鳝鱼(黄、白鳝)、银鱼、鳜鱼、螃蟹、莲子、芡实为特种优质产品,每年有大量出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实行了联产计酬的渔业生产责任制,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由天然捕鱼转入以养殖为主,水产养殖出现了新的局面。1989年,全县水域面积为37.5万亩,另长江可利用水域13.5万亩;水产品产量为750万公斤,渔业总产值899万元。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县境滨江背湖,历史上湖口未建节制闸,湖水随江潮起落,造成“大水大灾,小水小灾,无水旱灾”的局面。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先后兴建白荡闸、梳妆台闸、湖东闸、永登闸、枞阳闸等;拓宽加高74.5公里的长江大堤;兴修众多的水库和塘坝;疏浚大小河道和沟渠;兴建100余座电力排灌站。1989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56.1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为46.6万亩,基本上解决了水旱灾害的失控问题。
  (四)
  枞阳县属自然农业经济区,县民多以渔耕为业,因此县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但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手工业兴起于明代,私营工业作坊出现于清末,机器碾米和电灯照明,出现于民国年间,集体工业出现于1956年。1989年,县办集体工业企业22个,职工2869人,固定资产1368万元,年产值1757.6万元,利润74.6万元,纳税157.3万元。其生产的元钉、毛巾、牙刷为出口产品,液化石油气钢瓶、香肠和牙刷为省优产品。国营工业企业17个,其中经委系统工业企业8个、工矿企业2个、商业工业企业1个、城建工业企业1个、粮食工业企业5个,计有职工2800余人。乡镇企业24749个,已初具规模,并逐步向项目多样化和高技术方向发展,其产品已为人们所喜爱,有的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其中灰包咸蛋出口在安徽省同行业中,独享产品免检信誉。
  县境商业由于水域的优势,自古以来就很发达。集镇多为水码头,货物运输十分方便。其中,枞阳镇古为舒口,为舒、庐、潜、怀、太、岳等县的漕米和货物的集散地;汤沟为桐东首镇;石溪镇在宋代为桐城九镇之一;姚王集为数省耕牛交易场所;义津镇、麒麟集为农牧土特产品的交易中心。新中国建立后,县境大小集镇36个,工商业者2137户。1953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商业走上了合作之路。1956年,全县公私合营商业5家、合作商店1196户、合作小组93个、代购代销点19个,转入国营和合作社、农村供销部的252家,私营商业126家。“文化大革命”期间,取缔私人经商,全县国营商业企业独家经营、商品流通渠道单一。1978年后,国营、集体、个体商业一齐上,商业市场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1989年,全县综合性贸易市场达42个,年贸易额约7382万元;国营商业商品销售总额56606.6万元;个体商业商品零售总额4896万元。 
  新中国建立后,财税金融方面不断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1989年,全县财政收入突破2000万元大关,其中税收为1300余万元;金融机构有支行4个,其所属营业部、信用社遍及城乡,另有保险支公司1个;城镇储蓄余额5138万元,农村储蓄余额4115.7万元。
  随着农、工、商贸各业的振兴,交通、邮电事业日新月异。至1989年止,县有公路46条,总长度484.7公里。其中省道5条、县道11条、乡道30条。全县除江心洲外,各乡镇均已通车。全县426个行政村全部通邮;有19个局、所可办电报和国际、国内长途电话业务;县城拥有市话500门,磁石总机5台、出局电缆800对;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00门,杆路总长515公里
  (五)
  枞阳人历来重文尚读,“穷不丢书”为老祖宗的训诫。
  明代,理学大师方学渐在枞川首倡讲学之风,二十年如一日,先后从学者上千人,学业有成者比比皆是;童自澄在枞阳镇创建辅仁馆,大兴读书之风,莘莘学子遍及乡里。清代,刘大櫆先授徒于陈家洲,辞官归里后讲学于枞阳,培养了一批后起之秀。据旧志记载,明清之际,今枞、桐两县有进士240名、举人640名、贡生509名。清末民初,提倡新学,一批有识之士在县境大办学堂,其中吴汝纶创办桐城学堂,童鉴泉创办枞阳公立小学,吴芝瑛捐办鞠隐国民小学堂,倪梅轩创办化俗女子学堂,李光炯创办宏实小学,疏孟涛创办南阳疏束氏高等小学,房秩五创办浮山公学等等。据初步统计,30年代以前,留学国外的就有31人。新中国建立后,教育之花盛开枞阳大地,读书之声处处可闻。1989年,全县小学教育已经普及,普通中学已有67所,此外还有职高、师范和卫校。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枞阳县每年升入高等学校和高中专的人数均在四五百人之间。1989年,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尚有30余人。
  枞阳县是桐城派的故乡。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它与清王朝整个朝代相始终,前后绵延200余年。它遵奉程、朱道统,承继秦汉以至唐宋八大家的文统,结为门户,世代相传,其传人几及全国,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久,为中国文学史所仅见。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受枞阳明代文风的薰染,其祖师爷及后起之秀,大多生长在今枞阳这块土地上:方以智、钱田间开创了桐城派的先河,方苞奠定了桐城派的理论基础,刘大櫆承上启下发展了桐城派的文论,姚鼐集各家之大成,完善了桐城派理论体系,吴汝纶、刘开、姚莹成为桐城派后期的杰出人物。他们师徒相传,著书立说,佳作宏富,形成了庞大的作家群体,在清代享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盛誉。
  民国年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枞阳学子有的走出国门,学习西方文化;有的走向革命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的创作。其中朱光潜,方东美博采中西文化之长,在美学、哲学领域中独领风骚,其著作享誉全球;黄镇在长征途中创作了大量鼓舞士气的革命画作,后结集出版了《长征画集》,人们称之为“长征片断史诗”。
  新中国建立后,县文学艺术事业日益繁荣,县黄梅剧团蜚声大江南北,民歌创作誉满诗坛,文学作品不断发表,一批文艺新人正在茁壮成长。1989年,全县有电影放映单位63个、文化馆站13个、文物管理所1个、图书馆74个;广播站遍及乡镇,电视机已走进千家万户。全县从城镇到农村,从儿童到老人,文化素质都有了较大提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枞阳之所以有今天的灿烂文化,离不开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历史上在这块土地上曾经涌现出许多科技人才和能工巧匠。清代以前的代表人物有左光斗、方以智、方中通,他们在水利学、物理学、医学、数学等领域中都卓有成就,对社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当代科技领域里更是群星灿烂,慈云桂成为“中国计算机之父”,汪旭光号称“炸药大王”,疏松桂点燃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倪皖荪从事低温声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王奎仁发现了“张衡矿”,陶善昌研制了国际首创闪电探测定位系统,他们的科研成就,均为世人所瞩目。据初步统计,枞阳人现在国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工作的教授级的专家就有100余人。在县内,1989年,获得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已有200余人;科技兴农、科技兴渔、科技兴厂已结出丰硕成果。
  悬壶济世、行医卖药,在枞阳大地上自古有之。在这块土地上,名医辈出,药店如林。名医古有余霖、许丽京,今有查少农、疏元善、汤春生等;医学名著有方以智的《医学会通》、余霖的《疫疹一得》、许丽京的《医方新编》等等。1949年统计,全县中药店132家,中医人员279人。1989年,全县乡以上医疗单位有60个,职工1293人,其中930人有技术职称(副高以上的有26人)。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一般疑难病症可以不用出县便能诊治,人民健康基本得到保障。
  县境传统的群众体育活动有舞灯、划龙船和武术,其中“东乡武术”源远流长,享誉海内,历史上曾出现“三十六名教”;而今到处兴办武馆,武术之花开遍枞阳大地。新中国建立后,学校体育教学常抓不懈,体育活动十分活跃。在历次省市体育运动会上枞阳健儿均获得较好成绩,如蔡声和在安徽省首届运动会上夺得百米跑第二名,取得了零的突破;1958年,焦志华在安徽省100米蛙泳比赛中,打破了省记录,荣获第一名;1981年,施小平在安徽省少年棋赛中,获得象棋组冠军;1986年,吴卫凤获全国六运会女子柔道第三名,后在亚运会上又夺得银牌。
  枞阳县山青水秀,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三面环水、“望之若浮”的浮山,有“亚浮山”之称的白云岩,有何宰相读书的青山石屋,还有“秦始皇三鞭抽不动”的岱鳌山。浮山为安徽省级风景名胜区,以108洞和400余块古代摩崖石刻著称于世,自古以来游人络绎不绝。县境文物古迹众多,仅名人墓葬就有方以智、刘大櫆、姚鼐、钱田间、王胜、方学渐、阮鹗、吴应宾、吴汝纶、李光炯、房秩五、鲁生等数十处之多;至于革命遗址、名人故居、古代建筑、馆藏文物等等,更是难以枚举。
  枞阳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已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过去。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枞阳人民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与天斗,与地斗,使“穷山恶水”变成了“鱼米之乡”。而今,英雄的枞阳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正在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迈步奔向2l世纪。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富饶、美丽、文明的枞阳将崛起在江淮大地上!
持易处世,谦和为人,此为“易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