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7859|回复: 6

赵一兵博士谈汪氏家族研究

[复制链接]

9

主题

15

回帖

357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57
发表于 2009-3-21 14: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簪缨阀阅世代有巩昌汪氏流独长———赵一兵博士谈汪氏家族研究

  “天下大姓,太半出陇西。”这句话不知是何年何月由何人所说,但即使它是出自陇人之口,也绝非简单的自我安慰或者毫无由来的故土夸饰。在华夏五千年历史中,仅在甘肃大地上崛起的或大或小的帝王就可罗列近十个,抛开割据一方的不说,单就以下三家,就足以让中国大地震颤几千年了:周朝先祖于庆阳发迹,而后循渭水南下,一路稳扎稳打,终定鼎关中,复挥戈中原,翦灭殷纣,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基业;秦先祖始为周王室在天水之牧马人,后逐步发展壮大,在秦始皇时破关而出,鞭打华夏,横扫六合,使攘攘四海归于一姓;达到中国封建王朝辉煌顶峰的大唐王朝,其开创者李渊、李世民父子,也是地道的陇西土著。

  至于在甘肃大地上崛起的辉煌世家则更是数不胜数了,可论起势力绵延时间之长,却无出巩昌汪氏之右者。

  在苍茫的华夏史海中,向来不乏飞黄腾达、叱咤一时的家族,但能够将家族的鼎盛延续几百年尤其是几个朝代的却并不多见。汪氏家族的显赫早有史册可资证明。据《元史》卷15《世祖纪》载,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90年),汪惟和曾对忽必烈说:“近括汉人兵器,臣管内已禁绝,自今臣凡用兵器,乞取之安西官库。”忽必烈安抚说:“汝家不与他汉人比(‘他’,一作‘它’。田向农先生认为‘他’更妥帖,全句意为‘你们家不能跟那些汉人比’。因汪氏在元代一直自称为旺古族,属于二等色目人,所以元统治者也视之有别于汉人。此处主动交兵,实为一种政治策略),弓矢不汝禁也,任汝执之。”元朝统治者对汉人的戒备在历史上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元初发生“李之乱”后,统治者对全国各地地方势力的戒备空前提高,可对汪氏这么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家族却能做到“弓矢不汝禁”,使其领有其地,世有其民,其功勋之卓著、地位之显赫就可想而知了。然而,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家族从金而元、由元至清,跨越400余年,依然享受着爵位世袭的待遇,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这也是近年来汪氏家族吸引海内外学者的魅力所在。

  “簪缨阀阅世代有,巩昌汪氏流独长。”(“巩昌”原题词中作“襄武”,后在笔者采访时所示为“巩昌”)这是内蒙古藏书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国内汪氏家族研究知名专家赵一兵博士7月底在漳县考察时的两句题词,也是他对该家族的一个总体评价。

  赵一兵博士自1990年开始在北京大学就读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后来又攻读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生,17年来,赵一兵博士把蒙元史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在国内蒙元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是我国蒙元史研究方面有着重要影响的学者。在蒙元史方面他又特别侧重于汪氏家族文化研究,所著《元代巩昌便宜都总帅汪氏家族研究》一书即将付梓出版。

  赵一兵博士此次携书稿来漳县,其主要目的是实地考证,并与当地研究者交流观点,以补充完善书稿。为此,他专门去了汪家坟元墓群,约见了多年来亦致力于此方面研究的陇中画院副院长田向农、政协漳县委员会原副主席李新华等人。笔者就是在陇中画院见到他的。赵博士虽身居高校,但却十分重视与当地研究者的合作。在画院,笔者看到了一份关于汪氏家族各类碑志的注解资料,其原始资料即为田向农先生提供。这也使他的研究脱离了单纯的书卷范畴,更加贴近历史的真实。

  谈起国内外汪氏文化的研究现状,赵博士如数家珍,也敢于臧否各路专家。他说,对汪氏文化的研究起于1972年至1978年,当时因为洪水冲出了汪家坟元墓群里的很多文物,文物保护部门在抢救性发掘清理后,一些很有价值的文物得以面世,这才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因为元史资料匮乏,一段时间里鲜有涉足者。到了今天,著作论文才逐渐多了起来。国外的有日本学者村上正二写的《汪氏家族与阿里不哥之战》,这是海外惟一可见的著述;国内的主要有兰州大学的胡小鹏、吴景山(《西北民族与历史》中专章介绍)等人,另外还有中国社科院的吕福民(《土族史》中提及)、暨南大学的王王廷页(《汉廷崇龙》中专章介绍)、陇西博物馆的汪楷(《关于汪氏家族族属探秘》)、张云(《元代吐蕃地区行政体制研究》)等。这些人中,赵博士看好胡小鹏先生的研究成果,他说胡教授对汪氏家族的整体轮廓已经描述清楚,事迹也基本完整,这对以后大家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但目前学界观点纷纭,各路专家各执一词,因缺乏足够的证据,所以要说明谁究竟正确还不到时候。目前的现状是宏观论道者多,微观细察者少,从仕宦、婚姻、交游、宗教等方面着手研究的尚属阙如,这也正是他研究的方向。
在汪氏的族属问题上,目前学界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观点,有认为是出于徽州的汉族的,有认为是旺古族的,也有认为是土族分支的。赵博士认为陇右汪氏系蕃化很重的汉族,且与徽州汪氏原无瓜葛。他说从至元二十六年汪惟和与忽必烈的对话看,就可以肯定汪氏为汉族。赵博士介绍说,杨焕在《陇右金石录》中认为,汪氏家族出于南京徽州。这明显是汪氏后人改加上去的,因为元时并无南京地名,明朝时才设南京府。汪氏也曾一度自称为旺古族,那是因为元朝时把人分成了不同的等级,而旺古族属于色目人,当时处于第二等人,地位相对较高。到了明朝初年,统治者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搞“去蒙古化”,所以又改回到了汉族。徽州汪氏在宋代就已显赫,但到元代时中落,最高官员汪泽民也只是做到了礼部尚书。明朝时出于功利目的,两家通谱(把同姓不同祖的家族合并),这才挂上了钩。

  关于汪氏归元的历史真相,赵博士并不完全认同一些学者所说的汪氏本忠诚于金朝统治者,后因大兵压境,为保一城百姓平安而纳地投降的说法。他的研究证明,当时汪氏其实早就与南宋统治者有了密切的联系,南宋四川制置使赵彦纳就曾经给南宋统治者上疏,请求收之,可遭到了时任宰相的郑清之的阻止,于是搁置了起来。当忽必烈大兵逼近的时候,金末代皇帝完颜仲德败走,金陇右新任官员粘合完展欲控制汪氏,汪不受其治,遂与另一地方势力郭蛤蟆联合,欲除之。郭蛤蟆默许后,汪世显遂诛杀粘合完展,旋即降元。赵博士说,从传统忠君观念来看,汪氏属于主动投降,没有尽到臣子的责任。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个家族的投降既避免了陇右生灵的涂炭,也有利于地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针对流传于陇中一带的关于汪氏家族壮大、谋反、失败后被灭族追杀的民间传说,赵博士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这跟元朝时的“汪氏风波”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元1328年,天顺帝阿速吉八和天历帝图帖木尔同时即位,二者争夺帝位。其时,位于四川一带的汪寿昌领兵支持天顺帝,后天顺在争夺中失利,汪寿昌被天历帝整肃。因整个汪氏家族在元朝创业之初功勋卓著,且驻守各地的汪氏成员均手握重兵,在此次争夺中也立场不一,所以为稳定计,统治者并没有对其全面剿杀,而是低调处理,只肃清了汪寿昌一支。同时为维护家族尊严,史书中也没有明文记载。这既给传说留下了根据,也为其提供了相应的传播条件,于是以讹传讹,代代相传。

  赵一兵博士还对漳县汪氏家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说,当前,应做好汪家坟元墓群的维护和深度开发,不能消极保护;对已经出土的文物,应尽快整理、标记、保护、出集;要积极拓展史料来源,深化此方面的研究。

  赵博士说,做好汪氏家族的研究工作,不光对元代史研究、陇右地方史研究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会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

  相关链接

  元中书左丞汪公讳惟正,号舣斋,襄武陇西人也。祖考讳世显,巩昌等路便宜都总帅,谥陇西义武公。祖妣潘氏,封贞顺夫人。考讳德臣,绍先爵,谥陇西忠烈公。妣黄掴氏,封临潢郡夫人。伯考讳忠臣,谥忠让公。叔考讳直臣,巩昌中路翼都总领,殁于王事。次叔考讳良臣,赠仪同三司、中书右丞,谥忠惠公。次叔考讳翰臣,巩昌路兵马都元帅。次叔考讳佐臣,巩昌左翼都总领,殁于王事。次叔考清臣,四川行枢密院副枢。舣斋,忠烈公之冢嗣,生于壬寅岁三月二十九日。弱冠承袭巩昌等二十四处便宜都总帅,迁开成路宣慰使,处置诸路军事。累升至资德大夫、中书左丞、行陕西四川中书省事。至元二十二年入觐,还,车至华州,八月二十九日,以疾终于公廨,谥贞肃公。是年十一月初四日,葬于巩昌漳县盐川之祖茔。凡征战奇功,政治殊绩,备载于参政商左山所撰神道碑,建于郡城南家庙。夫人耶律氏讳昼锦,字贞卿,系大辽东丹王世裔中书令辽阳王孙,中书左丞相双溪老人长女,生于壬寅岁三月初三日。适贞肃公,淑德宜家,义方教子,阃政为乡党仪范,封贞善夫人。大德八年二月十三日,以疾终于巩昌宅第之正寝。男二人:长嗣昌,武略将军、成都路万户府万户;嫡寿昌,昭勇大将军、巩昌等二十四处便宜都总帅兼巩昌府尹。女三人:适金、兰、定、会都元帅蒲察瑞;次适安西等处军民总管府达鲁花赤抹□德新;次适包泽,未仕。孙男与(孙?)外孙男二人,外孙女五人,尚幼。以其年三月二十日奉柩归葬先莹,礼也。

  大德八年岁次甲辰三月二十日壬申谨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09-3-22 00: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好资料,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851

回帖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09-3-22 14: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家元墓群,世人公认"海内之最",留下的传说和口口相传的故事很多,出土的大量文物也很好的补充了蒙元史诸多地方的不足,李姓出陇西也是知道一些

从仕宦、婚姻、交游、宗教等方面着手研究陇西达公汪氏家族的确实少,希望可以赵博士的研究成果

其实马氏赵姓和我们汪家的关系也非常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083
发表于 2009-3-22 18: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博士认为陇右汪氏系蕃化很重的汉族,且与徽州汪氏原无瓜葛。他说从至元二十六年汪惟和与忽必烈的对话看,就可以肯定汪氏为汉族。赵博士介绍说,杨焕在《陇右金石录》中认为,汪氏家族出于南京徽州。这明显是汪氏后人改加上去的,因为元时并无南京地名,明朝时才设南京府。汪氏也曾一度自称为旺古族,那是因为元朝时把人分成了不同的等级,而旺古族属于色目人,当时处于第二等人,地位相对较高。到了明朝初年,统治者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搞“去蒙古化”,所以又改回到了汉族。徽州汪氏在宋代就已显赫,但到元代时中落,最高官员汪泽民也只是做到了礼部尚书。明朝时出于功利目的,两家通谱(把同姓不同祖的家族合并),这才挂上了钩。
看来,赵博士认为陇右汪氏不是达公之后,与徽州汪氏原无瓜葛。
陇右汪氏不是徽州汪氏的后人,这在西北一带好像是主流观点.
都边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09-3-22 22: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赵博士认为陇右汪氏不是达公之后,与徽州汪氏原无瓜葛。
陇右汪氏不是徽州汪氏的后人,这在西北一带好像是主流观点.

这是研究资料的断代和不足所致。
若果真陇右汪氏不是达公之后,那“三王”、“十国公”、巩昌“总帅”怎么解释?  特别是袭封“越国公”怎么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3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0487
发表于 2009-3-22 23: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应该是两者兼而有之。唐朝的柱国姓中不是有河西汪吗?河西走廊: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 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 甘肃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我看见有的谱中不是说廿四世   洪   河西派。我猜那个时候汪达应该带着部分族人驻守河西一带,和他们汇合了,这样他们就有群众基础啊,人可以死,权利是要还是留给族人的,现在人都想把权利遗传给下一代,何况那个拿命博生存的时代,应该有人世袭在那边,而且不是孤单的一个人世袭,这也是他死后不用埋回的徽州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169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083
发表于 2009-3-23 10: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陇右汪氏的观点分歧,似有: 认为是出于徽州的汉族的,认为是旺古族的,认为是土族分支的.
赵博士观点之新:陇右汪氏系蕃化很重的汉族,但非徽州汪氏后人。
蕃化很重的汉族是谁?读楼主文,未交代,不晓得.
喜闻赵博士所著《元代巩昌便宜都总帅汪氏家族研究》一书即将付梓出版。想来,在"明朝时出于功利目的,两家通谱(把同姓不同祖的家族合并),这才挂上了钩"的问题会有充分阐述.
我有兴趣读读此书,待书出版后,望楼主本家在网站上提醒一下.
都边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