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来自湖南郴州桂阳县,家住太和镇,在这2万多人的镇上,我们汪姓一族人口不是很多。二三百百年前,家住县城的汪氏三兄弟被迫先后从县城搬来这里,分别定居在太和三个相距不远的地方,开立了三个太小不同的村落,总人口已上千。村落分别都占居在离湘粤古官道路边不远的地方。在以往,古官道是湖广一带通往南粤、南洋的重要要道。当年汪氏三兄弟迁来之时,在附近已有曹姓,李姓,故所占土地山岭范围不算大。解放前,在周围也拥有了不少的山地,但解放后土改,一些地方被其它姓氏瓜分。三个村分别叫毛家洞汪家,谭家头汪家,大埠头汪家。其中毛家洞汪家为三兄弟中迁来最早的,不过现在村子发展不是很大,后来有一部分分到了正和镇定居,大概有三十几户;谭家头汪家,有一百多户,其中有一部分迁到了永州的蓝山县,有十几户人口; 大埠头汪家为现在也有一百几十户人口,现在在附近也分了三个村子 。
其实说道汪氏三兄弟之所以从十几公里外的县城南迁于此,是有历史原因的。据了解郴州桂阳的汪姓一族来源于三国时代。当年蜀国名将赵子龙打下桂阳郡,其治所也就是今天的郴郴桂阳县城(这段历史,在我们的桂阳县志中也是有记载的)。当年,为了镇守桂阳,派了一员汪姓大将,这是桂阳汪姓的祖先。据说这位汪氏大将,其老家来自于株州的茶陵,也就是说我们这一族汪姓,来源于茶陵了。
当年这位汪氏大将在桂阳县城安家落户,就在如今地名叫盐行街的附近(现有地名汪家桥作证);因为有这样的家世,后来汪氏一族在县城一带很是得势,几百年来,人口一直发展壮大。据了解,在之后汪姓一族人,在当地势力很大,经常做一些欺男霸女之事,而且有外来的官员就任,就常常做一些雕难之事,搞得无法立足,此事持续很久。
再后来,此事被朝庭重视,故派了一个有能耐的官员就任。据说此人很是了得,一到任便主动向汪氏族人示好,但暗中却想办法对付汪姓族人.此人对风水很是了解,知道汪姓族人所居居住的地方风水相当不错,因此特意找了个道士,了解到汪姓所居地形呈鸡形,分鸡头,鸡脖子,鸡身。县官深知如此厉害,便假做善事,并征得汪姓人的同意,在形同鸡头的山上建了一个塔,作为钉子钉死鸡头(此塔如今叫东塔岭在县城边上,为宋朝年间建立),另在形同鸡脖子的一条河上建了一座石拱桥(今叫汪家桥),相当于一把刀切断了喉咙。从此汪姓一族衰落不苗势,人口也越来越少,在明清的时候背上了命案(可能是寞须有的罪名),被驱县城居地,迁到各处;
以上总总,说明桂阳汪姓一族人的历史的变迁的坎坷。太和镇的这三个村如今在当地发展的还好,不过因不占地利及资源,经济不是相当好,因是小姓,所以也会受到其它姓氏的欺压,没有出过什么太大的名人。其它以前被驱的汪姓同族在其它镇或更远,也会有一些联系,但好像也发展的一般。现在我们这里的字辈是:立道丰成,小发同源朝,奇文应正太,千万世公侯,近德行仁昌,曾孟育圣化,声明宗玉堂,忠臣举连善,邦家定安康,兴隆传代宝,荣华福天长、、、、、其中同字辈就是开立太和汪姓的祖宗。而同字辈之前,就是住在县城的先祖们的字辈。我现在是昌字辈,现在村里已有育字辈的小孩了。
以上相关的内容不知道有没有哪个了解得更多点,这么多年,桂阳汪姓一族也算是经历苦难了,也期望能兴旺发达,特别是同字辈之前还有分到全国各地的汪姓族人,还有与:立道丰成,小发 同字辈族谱的各位宗亲,如有意相认,可联系我们。我的QQ是:357581752,我叫汪昌淮,手机是13823551645
注:后面经查阅资料,在明朝嘉靖(1563年),桂阳人汪应璧中举人(汪应璧,字蒲池,城南汪家人,中举后补开化知县,以清静为政,甚得民和)
以及关于汪家桥的内容:汪家桥,在县城南。此桥为城南汪氏出资而建,故称汪家桥。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载:“城外文盛桥,民间谓之汪家桥,州人开化知县汪应璧村旁桥
也,应璧族,当明时多衣冠士人,最有名,桥长不及今年,今犹盛称汪氏也”。
可见,在明朝时代,桂阳汪氏“应”字辈是很旺的,而往前推,桂阳汪氏的历史也是很长时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