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衍君(江山市业余文保员 全省优秀业余文保员)
--------------------------------------------------------------------------------
来源:浙江文物网 2006-06-06
大陈乡地处江山市西北端,是清末江山至常山的主要驿道,素有江南古村落之美称。在大陈村,几十幢古雅、简洁的徽派建筑,纵横交错的青石板小径及气势雄伟、工艺精巧的汪氏宗祠构成了一幅幅令人难忘的人文景观,宛若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树之中。
上世纪80年代,从部队退伍后,我便将火热的青春和满腔激情献给了家乡这片热土。曾先后担任大陈乡罐头厂厂长、江山市食用菌厂副厂长等职务。1990年,凭着一股闯劲,我开始下海在外地筹办了自己的贸易公司。2001年,村办砖厂因经营不善面临倒闭,了解情况后,我毅然放弃生意,回村挑起了这付重担。在精心管理下,砖厂开始扭亏为赢,我也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信任,2004年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由于种种原因,大陈村多年来未发生多大变化,村民穷得叮当响,村集体不但没有盈余,反而欠下了80多万元的外债。上任的第一天,再一次踏入村中那幽深的小巷,望着眼前从200多年的风雨苍桑中走出来的幢幢古宅,我豁然开朗:这些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研究价值,却又被不少村民称作“破旧房子”的古建筑群,不就是祖宗留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吗?我认识到,立足大陈村实际,发挥“老屋”优势,着力打造一个特色文化旅游村,正是全村村民脱贫致富的一个突破口。
万事开头难。由于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古村落保护工作一经启动便受到了很大阻力。为贪图眼前利益,有些村民甚至私自拆除、出售古宅中的门、窗等木条构件。面对这一情况,我顶住了一些村民的谩骂与嘲讽,通过集会、村广播、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向村民们灌输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制订村规民约,及时制止了村民擅自改造、拆除古房现象的发生。
真诚所至,金石为开。随着时间推移,我的良苦用心渐渐被人们理解,不少村民不仅打消了贱卖古房的念头,而且保护古遗存的积极性高涨。去年7月,村民汪某私自将一牌楼石狮出售给非法商贩。接村民电话举报后,我便与乡公安员及时展开调查,并顺藤摸瓜一路追查到常山县,几经周折,终于在第三天成功赎回了这尊有很高科研和历史文化价值的石狮。
大陈村四面环山,古村落群相对集中,且多为木结构建筑,防火形势十分严峻。20多年前村民打煤洞时发现的一条地下河,是村里惟一水源。为保证消防车能直通水源,去年7月,我带领全村村民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挤出6万多元,修通了一条消防通道。上任伊始,又及时重新组建了一支防火队伍,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确保在关键时刻能拉得出、用得上。此外,村里还耗资5万余元,对全村古建筑内电气线路进行全面检查、更换,并添置60多个灭火器,分发到各古宅住户手中。
随着村经济发展及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怎样在日益增长的村民建新房需求与古村落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成了我面临的又一难题。为解决村民建房难,一方面,村里配合市乡镇规划所及时编制了古村落文物保护规划,对保护区范围内的新建房高度、色彩等进行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在枫树底自然村调剂30余亩土地用于新小区建设。如今,小区一期工程土地平整工作已结束,10余户村民在新小区安了家。更为可喜的是,在市文化部门及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去年3月,汪氏宗祠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保证汪氏宗祠风貌的原汁原味,我村先后投入近20万元,专门邀请省古建筑设计院编制了汪氏宗祠修缮方案并认真做好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看着祖宗留下来的幢幢古房不仅没有破败,反而越来越“靓”,75岁老人汪存仁紧紧握住我的手,激动地说:“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汪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这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呀!”“将这些资料交给你人,我放心!”退休教师汪叶裕,则干脆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汪氏宗祠资料一股脑儿交到了我的手中……
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和信心。我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规划新村、修建水塔,同时对古建筑群及青石板路进行修缮、平整。在此基础上,还将在不断完善村落文化建设过程中,从久负盛名的大陈长春面、麻糍节入手,充分挖掘大陈村浓郁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让大陈村这颗明珠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