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8915|回复: 9

屯   堡   历   史

[复制链接]

41

主题

194

回帖

4530

积分

版主

WANGKUN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30
QQ
发表于 2007-4-9 20: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元璋经过数年征战,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 历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各族人希望 能够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朱元璋顺应时势, 内修政治,加强了国家的建设,逐步为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营造了安定的生产生活条件。面对西南的元朝藩王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和土司,朱元璋采取了派使者劝降的策略,起初西南各势力迫于明军的强大都纷纷归附大明王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不奉正朔,在谋巨的胁迫下,数度杀害朱元璋的使臣,举兵反叛。朱元璋大怒,终于下定了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决心,同年九月初在南京点齐大军,派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 兰玉、沐英为副将,战船遮天蔽日,溯长江水道至武昌与湖广、河南、江西、浙江四兵马司军队汇合,三十万大军声威震天,立誓平定西南。 傅友德精心策划,把大军分为两路, 一路为偏师, 由“都督郭英、胡海、陈桓等率兵五万,由四川永宁(今叙永)趋乌撒(今威宁),友德自率大军由辰、沅越贵州”。 傅友德亲率的二十五万大军到达洞庭湖后,弃船走湘黔 古驿道,浩浩荡荡直扑梁王老巢。 明军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辛征程到达普定(今安顺),于腊月11日攻下普定,后又克普安(今盘县)。梁王闻听攻克了“滇之喉”的普定, 大惧, 急命司徒平章达里麻为 将,聚集十万大军屯扎于云南曲靖白石江南岸, 企图靠天堑阻挡明军。腊月十六日, 明军翻山越岭终于到达曲靖坝子。忽遇大雾,伸手不见五指,主将傅龙德欲停待雾散后再进军,副将沐英对傅友德说道: “彼不意我军深入, 若倍道急趋,掩其不意, 上所谓出奇制胜者此也。”傅友德听从沐英的建议,兵行至白石江北岸阻水而止。傅友德一面派人寻船渡江,从正面击敌;一面派 数千人马绕道上游渡江,从敌后发动奇袭。没有多久,大雾散开,数十万大军两岸对垒,绕道上游的数千明军隐于山林中摇旗呐喊,达里麻以为神军天降,大惊而阵乱,明军趋势渡江猛攻,一举全歼十万元军。这就是征南战争中决定性的战役白石江大战。 元军失败之后,梁王看大势已去,“弃昆明城而走晋宁忽纳寨,焚龙衣,驱妻子赴滇池死,遂与右丞托迪,鲁尔俱自杀”《明通鉴》,征南战事基本平息。为防止元朝残余势力和土司势力再次反叛,傅友德上奏朝廷屯田驻防,于是就有了明朝政府屯田西南的壮举,也使西南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大开发。中国的屯田历史最早可上追溯到汉代的汉文帝时,那时汉文帝为了充实边防力量,招募了大量的移民到边疆屯田, 汉武帝和汉宣帝使用军队屯田驻垦, 文帝的“募民实边”为民屯之始, 武帝、宣帝的军队屯田为军屯之祖。元朝政府使用云南当地少数民族进行屯田,始开西南屯田之先河。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批准了傅友德的屯田奏折,下令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今天我们来追寻明代屯田西南的历史足迹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有不少“屯堡文化”研究专家指出: 明朝政府的西南屯田可视为是贵州、云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开发, 由于明朝政府的西南屯田,才使贵州健全了封建行政制度,奠基了建省的基础,贵州才能于永乐十一年(1413)建省,从此“独立”,不再隶属于云南、四川等省管辖。

     地处祖国大西南的云贵高原, 山多林莽, 河流纵横,历来被统治者视为南蛮之地。据有史可考最早进入这片神奇土地的中原移民是战国后期的庄踽,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始楚威王时(注:楚威王为楚 项襄王之误),使将军庄踽将兵循江而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踽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踽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绕数千里, 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夺楚巴、黔中郡,道路不通, 因不还, 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庄踽的楚军一直打到滇池,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他欲还报楚君时,楚已为秦所灭,他只好率众回到云南, 自立为滇王,不久便易其服而溶入了西南诸民族之中。其次是秦汉时期, 秦始皇一统中原后,为了在西南加强设置郡县,派常颊修筑了著名的古驿“五尺道”。五尺道起自四川宜宾,终至云南曲靖。西汉时, 汉武帝派唐蒙出使南越, 在南越吃了一种叫“茄酱”的食品,觉得其味甘美, 问产地, 南越人说产自巴蜀,是从夜郎境地运来的。于是唐蒙想到从夜郎出奇兵控制南越的奇想。最终奏请朝廷。带兵“浮船胖舸江”进入了夜郎境地,兵发南越。汉武帝为了打通印度的商道还派大将郭昌统兵入滇进行对滇的征伐。以上汉人进入西南对西南的开发收效甚微,直至唐宋元时西南仍未得到什么实际意义的开发,元朝统治者虽使彝族、白族两个少数民族在云南进行过屯田,但西南仍是蛮荒一片。各民族部落各自为政, 中央政令很难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道路交通状况也很落后,仅靠几条坎坷的驿道跟外界沟通,直到明朝洪武年间开始的屯田,习‘轰轰 烈烈地展开“西南大开发”的序幕。
    朱元璋在征服梁王和土司之后, 为了“永固江山”,采取“屯田戍边”的政策,建立“卫所制度”,在滇黔古驿道两侧产粮区和关隘广设“屯堡”,派军士屯垦驻防,“三分操备七分种”,明军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腊月十一日攻下普定之后,命安陆侯吴复修建城池,次年(1382年)二月建成了普定卫城, 由顾成担任最高军事长官“指挥使”。普定卫下设前后左中右5个千户所,每个干户所统兵1120名,长官称千户:每个千户所下设10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统兵112名, 长官称百户;百户所下设两个总旗,每个总旗下设5个小旗,小旗 领兵10兵,每个卫所总领兵额5600名。按照明军规定屯田将士带家眷,5600名军士就是5600个家庭,这些征南将士的家眷们自愿和被迫加入了屯田的行列,象这种以军士和军眷所建立的屯田形式称为军屯,是明朝西南屯田中最早的一种形式。军屯建立之后和云贵众多的少数民族土司势力相比较,仍处于弱势地位,<能“永固江山”。于是朱元璋把江南一带无土可耕的贫民、无业游民、犯罪的富尸尽数迁移入滇黔屯田, 由政府按规定分发给土地、种子和农具,种出的谷物除上缴政府的税粮而外,剩下的山屯田移民自己分配, 这种屯田形式称为民屯。为了再扩大军队给养的来源,加快商品流通,特别是食盐贸易,朝廷又鼓励商人参加屯田,商人自己募人开荒种植, 用所收谷物向政府换取“官盐”用于经营,这种屯田形式称为商屯。朱元璋命令所有屯田军民加强团结,抵御控制当地少数民族土司势力,保证政令畅通, 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屯田·移民尸闲时为民, 战时为兵”,居住在军事防御功能很强的寨子“屯堡”里。明代在西南大规模的屯田彻底的的改变了这片“蛮荒之地”,从洪武年问开始至明代中叶通过各种形式,上百万的汉族移民进入西南,形成庞大的汉族移民群体,改变了西南“夷多汉少”的局面。明代中后期山于战乱和苛赋日越加重, 屯田制度才逐渐步入了衰退。
    今日的贵州仍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汉家住街头,苗家住山头,仲家住水头”,这句话中的“汉家住街头”, 反映出明代屯田多半是在交通要道两侧, 以普定—卫-<安J帧)的屯田为例: 安顺位于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势较为平坦,贵州的大坝子多半于此,真可谓地肥水美,再则安顺是滇黔古驿道的必经之地,素有“滇之喉、黔之腹、 粤蜀之唇齿”的称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这就保证了屯田的成功, 邮务和经济动脉的畅通。沿驿道两侧的屯田把土司势力一分为二,使其不能联络,有效的分割了土司势力。现今在安顺市周边的屯堡仍能找到很多用于燃放烽火的烽火台遗址,在那时哨兵如发现土司有 不轨动象,便燃放烽火发送信号,其它屯堡中的防备力量便快速聚集进行有效的防御和攻击。
    明代西南屯田有着伟大意义,它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使少数民族从中学到了汉族移民先进的农耕文明和儒学文化。最初少数民族对“屯堡人”处于敌视状态,但随着交融与磨合,仇恨逐渐淡化,少数民族同胞向屯堡人学会种植各种谷物的先进方法, 改变了当代刀耕火种的习惯。苗族至今仍把玉米叫做“那丢”,意思就是汉人的粮。朱元璋为了各少数民族向化儒学,强迫西南少数民族土司贵族子弟进入国子监学习儒学文化,使他们“永奉正朔”,从儒学中步入文明。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文明的传播确实带有压迫性,但是明朝的征南屯田决不是一个简单意义的征伐占领,它是当时统一国家的必需手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194

回帖

4530

积分

版主

WANGKUN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30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4-9 20: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   文   历   史

历史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仔细推敲起来似乎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河水流淌,带走历史;扬花飘落,划过历史。历史,它——是抽象的。然而,在天龙屯堡古镇里,每一块你脚下踩着的石头、每一块你伸手触及的石头、甚至每一块你见到见不到的石头,都向你诠释着历史——六百年屯堡扎根黔中的历史。而在此,历史,它——又是具体的、摸得着的。即抽象又具体地演绎着历史,带着神秘的面纱,天龙屯堡古镇就是这么一个向你多角度、深层次展现历史文化的地方。在这里,历史就是一种文化,而文化,也体现着历史,文化和历史水乳交融、已经溶为一体,在它们之间,已经划不清楚界线。
屯堡的历史、屯堡的文化,作为抽象的表征,都具体而现实地体现在屯堡文化的载体——屯堡人身上。说起“屯堡人”,在此先申明,这不是苗族,也不是其他任何少数民族,而的有着浓郁特色的正宗老汉族,而“屯堡人”这一称谓也由来已久,最早见与民国年间的《平坝县志》,“名曰屯堡者,屯军驻地之地名也”,“迨屯制即废,不能再以军字呼此种人,惟其住居地名未改,于是遂以住居名而名之为屯堡人。”于是,屯堡人的生活环境、屯堡人的生活习性,即构成了屯堡文化最典型、具体的文化表征。
屯堡人,其形成渊源于明初,距今六百余年。据清朝时候的《安顺府志?风俗志》上载所云:“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家口随之至黔。”所以,由此看出屯堡人的形成与明代的“调北征南”及之后的“调北填南”的史实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调北征南”的由来,在《明史》、《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明通鉴》中都可详细地究其始末。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距今六百余年前的明太祖朱元璋时,由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明太祖调集了大批江南军队携妻带子,远戍滇黔,并以军事形式开垦、定居于斯。而又由于地理、经济甚至当时贵州本土落后文化的原因,这些代表着江南文化和军旅文化双重文化身份的屯军定居之后的六百余年中,其原来的文化非但没有流失,恰恰相反,而是有机地溶入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人文中,经过六百多年的磨合与融会,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汉民族地域文化。这文化,即是“大明遗风,江南余韵”的屯堡文化。
屯堡文化广布于屯堡村落中,而屯堡村落以屯、堡、驿、哨、所、镇、关、所、卡等命名,体现出浓厚的军事建制。如今天的天龙镇,有明一代就叫“饭笼驿”,属于“驿”的级别,到了清朝则改驿为堡,称“饭笼堡(铺)”,可以看出,该地的军事性越发的加强,而改称“天龙”,则因之上世纪初(20世纪)天龙的几位有名乡儒感觉饭笼堡的“饭笼”二字不雅,经提议,取天台山之“天”、龙眼山之“龙”二字为村寨命名,这既是天龙屯堡古镇“天龙”二字的由来。
如天龙屯堡古镇一样的其他屯堡村镇300多个,相对集中地分布于以安顺为中心的1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达30多万人,而形成了一个与周边少数民族和其他汉族迥然不同的屯堡文化社区。而屯堡文化社区被外界发现和研究,也不是最近的事了。早就在20世纪初,就有个很著名的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先生对这么奇特的民风民俗有了关注,而且其还亲自到了现在的天龙镇做了详细的民俗学调查。这也为以后的学者、研究人员开了先河,也留下了很原始与真实的资料。在之后远隔了近80年之后,也就是上个世纪80年代,在我国才兴起了研究屯堡的潮流,这也是让世人真正了解和关注我们的开端,我们屯堡人、屯堡民俗、屯堡文化才有了更多的知音,如开在深山绝壁上的百合,才在千呼万唤中出来。到今天为止,研究、发现屯堡的文章还在不断的如雨后春笋般出来,有深远影响的也不是少数。如学者袁少芬在《汉族“孤岛文化现象”探析》一文中即把“伢人”“高山汉”“屯堡人”作为汉民族的三个“文化孤岛”进行了分析,这就把问题又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
我们的文化是深远纯正的,我们的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对于屯堡的了解,如果你有兴趣,还得请你真正的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94

回帖

2690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2690
QQ
发表于 2007-4-9 21: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wy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7-4-10 10: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屯堡的历史、屯堡的文化很值得研究。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194

回帖

4530

积分

版主

WANGKUN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530
QQ
 楼主| 发表于 2007-4-10 11: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到我的家乡"安顺屯堡"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851

回帖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07-4-10 13: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往并等待契机的来临 [s: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3515

回帖

11475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探究汪氏源流,学习汪氏文化。

Rank: 8Rank: 8

积分
1147514344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7-4-10 18: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七律·喜看女孙 屯蒙辑别步尘阶,双眸晶明神度谐。
一气混元观世界,万般依赖就娘怀。
饥啼不解人间苦,梦笑惟呈弱体乖。
年老莫愁无乐趣,含饴笑弄女孙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5182

回帖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7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7-4-10 21: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546

回帖

9311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9311
发表于 2007-4-10 22: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宗亲网,每天都有新收获
从黟县碧山(黄陂)走出的汪家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470

回帖

8337

积分

新手上路

欢迎广大本家加我微信W3D660466

积分
8337
QQ
发表于 2007-5-7 21: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历史知识很值的去研究;有机会是要到云贵高原去看看那里的人文景观!
永远为光宗耀祖而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