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溪桥】
四面溪山小画图,上行不尽翠模糊。深林遗庙知谁祀,烟雨东风啼鹧鸪。
临溪桥畔柳毵毵,桥下溪流碧似兰。烟雨画图行七日,不知春梦绕江南。
石磴盘盘卧湿云,山深瑶草不知春。马头忽见梅如雪,纵有轻寒不着人。
空谷无人响暗泉,隔溪茅屋见炊烟。东风故遣飞花出,知是桃园别有天。
溪桥,即指苏溪桥,现名酥溪桥。
清•嘉庆《义乌县志》载:“在县东北三十里。元至元四年建,入诸暨大路。古有石桥,圮于明万历戊子。国朝(即清朝)初兵马病涉,更为木桥,屡圮。嘉庆四年乡人重建,并留余资,以备永远修葺,名曰太平(桥)。”从汪诗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是在早春二月来的,一川烟草,满腹诗情,透着一缕淡淡的乡愁和暖意。
这座木头搭建的苏溪桥,是古镇一个古老的标志,乡亲们从前在上面走过无数次。溪桥恐怕早已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大桥了,但是,祖先留下的足迹却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今日的苏溪将会依旧充满诗情画意,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秀美了。
清•嘉庆《义乌县志》将该诗歌载入,起名为《过苏溪桥》。由此可知,诗中“溪”即义乌苏溪。
义乌苏溪,原名“酥溪”,旧志书上说:“其水甘而腴,有类于酥”。古人常用“酥”来形容水,唐代韩愈就写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说蒙蒙细雨,象酥油一样滋润着小街、土地、古巷。诗人就这样怀了一腔酥酥的柔情,看那酥酥的细雨和酥酥的水流。
《义乌县志》载:酥溪,在县东北三十里,源出清潭山,至丫口与深溪合。“溪所从来者高,水湍悍,数为败居,民叠石成堰,以捍卫之。时有崩塌啮噬之患。”是一条令人担心的桀骜不驯的溪流。苏溪的上游是巧溪,发源于六都深山里。每到春天,春汛频发,洪水便如猛兽一般,横冲直撞,倒桥毁田,将一腔愤怒向两岸无辜的平民发泄,令人望而生畏。
清末以前,苏溪是设有驿运站的。苏溪凉亭倒是遍布山区、田野,凉亭多由民间捐助建成,有的凉亭还免费提供茶水或草鞋、灯笼供行人使用,给奔波的旅人添一丝温馨。有记载说,元代至正十七年,苏溪胡琏筑亭溪滨,题诗于门楣,名溪上亭。
汪广洋早年追随明太祖南北征战,从建德一路打过来,到过苏溪,也许驻扎过,《临溪桥》即些于此时。这组诗作,诗风清新流利,表现初广洋公对隐逸生活、闲适情调的向往,宛如一曲思春小曲,撩人遐思。遥想当年,广洋公一袭行囊,风尘仆仆,在溪桥畔逗留小憩,看到如此旖旎的江南风景,一定留连倾倒、赞叹不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