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汪恭胜

汪中一(帖中含《潜阳汪氏小故事 ——汪济编纂)

[复制链接]

13

主题

508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1208
发表于 2016-2-17 19: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济(潜山) 于 2016-2-17 19:29 编辑

                                                                             十二、保境安民
                                                                         ——汪伯纯文武双全
        汪伯纯字不已,号最菴。幼年便有远大的志向和很好的操守,且胆略过人。经史子集,无不潜心研究。其学识渊博,常有卓见。每当学中考试,均名列第一。一时间,士林中人尽皆钦慕。
        山西晋阳的常公来潜任县令时,创建了立三书院。诚聘潜山四大名儒为义学老师,人们号称四大先生,汪伯纯即是其中之一。慕汪伯纯大名前来随之学习者,几乎天天都有。常县令称其为真先生。
        明朝末年,流寇横行,聚集在县西北的高山深谷之中,时常出没乡里。所到之处,烧杀掳掠,乡民们深受其害。百姓们于是自发结寨四十多处,以求联合自保。但因其防御无方,往往被流寇攻破,则更是被杀戮无遗。
        汪伯纯审时度势,率亲属及众乡邻。进入附近的昆仑山中,依险建寨,训练丁壮,严密固守。流寇四面围攻,汪伯纯率众居高临下,以逸待劳,矢石齐发,奋力抵抗,屡屡将流寇击退,是以这一寨生灵,得以保全。
        清朝一统江山后,那依山恃险的贼寇,仍然盘踞深山,相互勾结,祸害一方。山高路远,官兵也奈何他不得。当地民众对此很是忧虑。大家因汪伯纯智勇双全,又有聚众结寨的经验,乃推举其为团练总,率众与贼寇抗衡。
        汪伯纯谓大家道:“现在天下初定,那些贼寇不知顺逆,不思改恶从善,仍残害生灵,是自取灭亡。我等长期蜗居寨中,终非了局,弄不好还可能被贼寇袭破,那就惨了。不如现在下山归王化,请官兵相助,以求永远太平如何?”众人齐道:“好!只有将这些贼寇灭了,我们地方上才能长治久安,重建家园。”
        汪伯纯见大家同意己见,乃安排好山寨事宜,吩咐日夜紧防死守,然后自己带了几个人,悄悄下山,前往安庆。
        李巡抚、梁藩台等亲自接见了汪伯纯,优礼相待,赞赏其深明大义,识时见机,是个文武双全之人。随后,卜总兵不失时宜地发兵进山清剿,同时命汪伯纯等为向导,分兵合围,要来个一劳永逸。
        是时天下已定,人心思治。山寇见重兵压境,知大势已去,或降或逃。至此,数年寇患,方得以平息。百姓们欢天喜地,各自返回家园。
        李巡抚准备将汪伯纯的军功上报朝廷,加以任用。汪伯纯闻之,道:“前朝名将戚继光云:‘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汪某虽会几下拳脚,然嗜好诗文,性情淡泊,不愿入仕为官,只爱田园风光。当初聚众结寨自保,实为形势所迫不得已。今寇患已平,我还有何求?但得国泰民安,就是社稷之幸、百姓之福了。请大人还我一个懒散自由之身足矣!”
        巡抚惜才挽留,乃道:“赏功罚罪,国家制度。既先生不愿外任,就在府县任个闲职如何?”汪伯纯再三辞谢,后竟遁隐邱园,不再出来。
        汪伯纯晚年杜门著述,不闻外事;惟热心参与纂修家谱等事宜。县令见其德艺无双,素符人望,乃举为乡饮大宾,以示尊崇。
        汪伯纯乱时聚众御外侮,保境安民;治时主动归王化,维护社稷安定,实秉承越国之遗风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378

回帖

2316

积分

精灵王

00

积分
23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22 13: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济(潜山) 发表于 2016-2-17 19:27
十二、保境安民
        ...

宗亲元宵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508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1208
发表于 2016-2-22 21: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恭胜 发表于 2016-2-22 13:55
宗亲元宵节快乐!

谢谢!也祝您元宵节快乐!合家安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508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1208
发表于 2016-2-22 21: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济(潜山) 于 2016-2-22 21:59 编辑

                                                                              十三、巾帼胸怀
                                                                           ——建楼铺路话潘氏
        汪世溶乃汪金钊裔孙,当其不幸病逝时,妻潘氏年方三十,却自誓守节不再嫁。后来其子汪宗镐又英年早逝,留下幼孙汪文兆亦早夭。当是时,潘氏虽痛不欲生,然仍不改初衷,勇撑门户。将侄儿汪宗锦之次子汪文举过继为孙,以承续香火,并为其起了一个大名:汪硹。
        潘氏尽心抚育此孙,精心教诲,希望其茁壮成长,以继父祖之志。虽然祖孙二人,相依为命;三世一身,茕茕孑立。但潘氏并不气馁,而是克勤克俭,肩担重任,吃苦耐劳,以激励节操。家族中人没有对她不敬重的。
        潘氏秉性慈爱贤惠,从不乱花一文钱,却喜欢做善事,乐于帮助别人,有胜过男子汉轻财重义的气概。
        县城南面有条施家沟,横穿过油坝至县城的要道上。来往行人很是不便,尤其是寒冬时节、雨雪天气,人们视之为畏途。
        是年隆冬的一天,天降雨雪,邻居一老人过沟时,滑入泥水之中,衣袜尽湿。回家后大病一场。潘氏闻之,遂捐纹银五百两,请匠工等人于沟上修建了一座石拱桥。长近两丈,高约一丈五尺,宽六尺有余,坚固无比。自此,施家沟上车行马走,终成坦途。远近之人,深受其惠,咸称潘氏功德。
        由油坝老街往南三里处,有一地名青山;再往南数里,又有一地名官庄瑖。两处皆是通往东边怀宁县的要道。但有大河阻隔,人不得过,潘氏乃于两处各施小艇一只,并聘请水手专门为两岸往来人摆渡。为使此项善举长期利民,不仅供给舟艇的维修费用,同时还在渡口旁置买义田,专供摆渡人自耕自食,使之安心服务行人。自此之后,两县之人往来便利,商贾畅行。尤其是青山离油坝街近,往来之人络绎不绝,久之便有了青山渡之名。潘氏美德亦誉满潜怀。
        潘氏不仅于乡里间修桥铺路、救贫济困,尤其尊祖敬宗。当重修族谱时,其捐纹银十两。后来族中主事人汪伯传、汪世彝等认为:从前族小财寡时,修的祖祠神堂,不仅低矮,而且狭窄;现在家族兴旺,人多财盛,理应集资重修,使之高大辉煌以安先祖之灵。潘氏听到这个消息,毅然挺身而出,出卖田产,慨然独建神堂。
        乾隆丙辰(1736年)冬,潘氏安排人工,准备材料,并以汪世应为监修,汪世纵协助,正式动工。不过数月,香火楼落成。其高大宽敞,画梁雕栋,气势恢宏,景象一新。合族之人及乡邻无不称羡。
        次年秋,合族将潘氏事迹撰成《建香火楼碑记》一文并刻之于石,称其与捐谷赈济之祖汪思义一样,同为不朽。
        后来,潘氏的种种善举,为有司奏报朝廷。朝廷便敕赐建坊,彰其功德,并以此教化黎民。
        自古慷慨好施者,代不乏人。然巾帼嫠妇潘氏,守节操,抚幼婴,勤俭持家,好善乐施,尊祖敬宗之情,虽男子亦自愧不如,此诚千古贤人也。

附:《潜阳汪氏宗谱》艺文卷《建香火楼碑记》
        从来慷慨好施者,世不乏人。然皆出于慕义之男子,岂所望于巾帼之妇人哉!盖男子或目睹古人之行事,有所感激而兴焉;或身历百千里外,见好善乐施者,闻风而起焉。至若妇人志念不踰闺阃之中,举事不及家门之外,目不睹往古来今之事,身不历通都大邑之区,顾安有所谓感激而兴与闻风而起者!吾族自徽迁潜,至有明正统间,四世祖思义公,捐谷五千石,用活饥民。有司事闻,英宗嘉劳之,敕赐义民,建坊旌表,此义门汪氏所由来也。厥后慷慨行义,克绳祖武,固亦有人,不谓巾帼之妇,亦有好义可称者焉。族有嫠妇潘氏,乃钊公裔孙世溶妻也。年三十,溶谢世,氏为未亡人,义矢柏舟。子宗缟早世,遗孙文兆亦殁,氏以从侄宗锦次子文举入继为嗣,更名硹。氏抚摸鞠育,恩勤训诲,俾克成立,期以夫未成之志,虽三世一身,茕茕孑立,不顾也。惟克勤克俭,以肩巨任;饮冰茹檗,以励节操。族人罔不敬重之。然其秉性慈惠,好善乐施,更有大过男子之轻财重义者。如邑治南有施家沟,为乡市要津,民久病涉。氏乃捐资数百。甃砌石桥,行人咸赖之。又于青山渡、官庄塅,各施小艇济涉;募舟子,俱买田给其食用,兼供修葺再造之费,以垂永久,其种种行义,固已窥见一斑矣!尤尊祖敬宗,培植根本。顷者,我祠首事伯传、世彝、世衢与谦等,以神堂低狭,议高之以安先灵。氏闻即毅然独建。于丙辰冬,鸠工庀材,世应为监修,世纵为之贰,指陈擘画。不数阅月而香火楼落成矣!第见高其闬闳,施以黝垩,栋字聿新。低下者,易而高敞矣;狭隘者,为之恢廓矣!益信谱传。称氏爱恤物力,未尝浪费一钱;而果于行义,真非溢美也。然则氏虽巾帼妇人,不诚女子而丈夫哉!今而后,祖堂邃深幽静,灵爽获慰,其必有以佑氏者也。氏之轻财重义,好善乐施,当亦与捐榖之祖并传不朽矣!
特镌诸石以为好义者劝  时
乾隆丁巳岁季秋戊午                                   合族公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508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1208
发表于 2016-2-24 20: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济(潜山) 于 2016-2-24 20:19 编辑

                                                                            十四、梦莲得子
                                                                     ——汪宗哲妻黄氏轶事
    汪宗哲妻黄氏,是文士黄化瀚的女儿,幼年便很有志气和操守,喜读《列女传》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父亲道:“我儿嗜学如此,必能懂得书中的道理和意思,你且说来我听听。”黄氏果然能说出其中大意,并有所发挥,甚至还有自己的见解。其父听了,很是惊奇。
    十九岁时,黄氏嫁到汪家。没过几年,丈夫汪宗哲竟然英年早逝,黄氏悲伤欲绝。因尚遗有一个男婴,只好含悲忍痛,守着儿子,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儿子身上。
    哪知过了不久,其子又因病昏厥过去,黄氏见其气息全无,便哭得死去活来,乃上吊自杀。幸好被人发现救下,良久复苏后,谓人道:“我恍惚见到有人对我说:你儿子实际没有死,你还是快回去吧。所以我就从鬼门关回来了。”其七旬的婆婆赶紧道:“小宝宝果然也回阳了,现正在我怀里呢!”黄氏抚摸着儿子,喜极而泣。
    哪知那婴儿是回光返照,第二天到底还是夭折了!黄氏这下彻底绝望了。嚎啕大哭过后,便呆坐不语。
    半夜时分,黄氏悄悄出门,投入门前水塘中。奇怪的是屡沉屡浮,仿佛水中有人将其托起一样,总是不能溺死,乃想道:“也许是自己不该死于非命。不然为何上吊得救,赴水不沉呢?”于是回到家中,自我收拾一番,然后静卧床上,数日不吃不喝,瞑目待死。
    老婆婆陪坐床边。婆媳俩相对无言,唯四眼流泪、相对抽泣而已。
    猛然间,黄氏彻悟:“婆婆老矣!我若舍其而去,虽成全了自己,可婆婆怎么办?我做为儿媳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可是不孝的大罪啊!这也是先夫所不愿看到的。也许这就是老天不让我自尽的原因吧。”于是从床上爬起来,跪到婆母跟前道:“婆婆,儿媳决意代丈夫尽孝,为你老人家养老送终。”说罢,婆媳俩抱头痛哭良久。
    自此以后,黄氏昼夜纺织,以维持生活。虽然自己没有一件像样的衣衫,却让婆婆衣暖食饱。本来一个因病而致的赤贫之家,经黄氏昼夜辛劳,居然渐渐有了起色,衣食无忧。
    一天夜里,黄氏梦见其夫汪宗哲手持莲花,笑吟吟地对她说:“你的孝心感动天地,儿子复生了,现在你有儿子了!”黄氏一觉醒来,已是五更,乃立即起身,把刚才梦里情形告诉婆婆。婆媳俩正猜度此梦时,忽有来人报喜,说其嫂子刚刚生下了一个男婴!婆媳俩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明白梦中儿子复生之意,真是喜从天降!马上来到嫂子家,说明梦里之事,大家都感到很惊奇!
    婆婆道:“这是天意,天意不可违。这孩子就是宗哲的嗣子了!派名就叫文嗣,大名梦莲。既有这样灵验奇异之事,说明这孩子长大后,必定有出息!”
    黄氏虽然对嗣子疼爱有加,甚过己出。随着汪梦莲一天天长大,黄氏是严慈兼济,生活上是关怀备至;而学业上、道德修养方面,却非常重视,不让其嬉游虚度光阴。自己缩衣节食,却请最好的老师教儿子读书。凡老师讲过的东西,黄氏都自己学一遍,以便辅导孩子复习。凡是有儿子的好友前来,黄氏必殷勤招待,使他们相互切磋学问。是以汪梦莲学问日进,道德日隆,成为一方学子中的佼佼者。
    清乾隆壬申年,汪梦莲得中副榜,在地方上、家族中,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直到这时,黄氏才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为娘的一片心血总算没有白费,将来在地下也可笑对先夫了!”
    黄氏心满意足地走了,享年五十七岁。乾隆七年,朝廷敕建节孝坊以旌表其德行。
    后来,汪梦莲以教书育人为事,掌书院也取得不小的成就;乾隆庚子年间纂修县志时,汪梦莲为校对。享年七十九岁。其母子的奇闻轶事,在地方广为流传,教化世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508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1208
发表于 2016-2-28 17: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铁钻都司
                                                                    ——汪钰铁钻之歌
    汪钰字佐珩,清道光乙未(1835年)恩科亚元,花翎都司。
    汪钰幼年时,一天随父汪文杓外出。路遇一牵骆驼之人正在为人看相。连看数人,均微微摇头叹道:“相貌平平。”一见汪氏父子至,便注目汪钰良久,微笑着连连点头。旁边有人开玩笑地问道:“莫非先生看这小孩有大富大贵之相?”
    相士闻言,乃对汪钰道:“你且走几步,转个圈让我看看。”小汪钰倒也乖巧,便昂首挺胸走了一个圈。汪父问相士道:“先生看我这孩子长大后可有点出息?”
    相士向汪文杓拱手行礼道:“令郎好相貌,必能马上得功名!恭喜了!”汪文杓闻言,心中大喜,忙拱手还礼道:“谢先生吉言。照这样说,我这孩子是个当兵的料了?”相士道:“小相公是个将军的坯子!老先生应好生教养。不过十年便可见分晓。”
    汪钰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常召集几个小伙伴奔跑追逐,打打杀杀,仿佛有使不完的气力。自听了相士之言后,更是得意洋洋,整天在草地上、河滩里指挥众孩童挥拳踢脚,舞棒打闹,而自称将军。
    汪文杓听了相士之说,又见儿子如此行为,心想:“这孩子莫非真的要吃武行饭?”于是便将其送往县城一家武馆习武。
    汪钰本爱好习武,今又得名师指点,自然如鱼得水,勤学苦练。数年后已练得一身好武艺。刀枪剑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因家乡竹子甚多,幼年常以毛竹当长枪舞弄,甚是有趣。现在身长力大,便请铁匠打造了一杆丈八蛇矛样兵器,起名“铁钻”。前面钻头呈三角形,重二十九斤,闪闪发光,锋利无比;后面配上一丈长的檀木把柄,舞动起来,银光闪烁,虎虎生风,无人敢挡,神惧鬼惊。加之弓马娴熟,在潜山县里,人们推其武功第一。
    汪钰年方十八,已是豹头环眼,膀阔腰圆,声若洪钟,两臂有千斤之力。是年县考,汪钰从容入场,便牛刀小试,毫不费力地中了个头榜。两年后,府中乡试,弓开两石,箭中靶心,技艺精湛,勇力超人,是以力挫群雄,得中亚元,从此步入仕途。
    咸丰九年,太平军大举至潜山。县令叶兆兰退往天柱山,至槎水畈一带,凭龙井关扼守拒敌,同时倡建团练,立兆字营,请汪钰主持军务。
    汪钰在家乡甚有名声,其办团练,真是一呼百诺,从者甚众。少年时的伙伴,同门的师兄弟,更是纷纷前来效力。家族中,有汪咏、汪显猷、汪祖沂等人均来辅佐。其中汪咏字绍曾,乃汪钰族弟,不仅武艺出众,而且机智过人,颇有心计,每每前往太平军大营附近刺探情报,常能料敌如神,屡立战功,后积功升任江苏平望都司。汪显猷字延龄,以乡勇随军克复城池,屡立战功,后积功赏五品蓝翎,候选千总。汪祖沂字燕贻,邑庠生,任兆字营队长,后在潜山水吼岭战斗中阵亡,追赠训导,给云骑尉世职。
    咸丰十年,太平军由潜山县出发,杀向城北八十里外的山区槎水畈。双方在龙井关前展开激战。官军兵少,势单力薄,抵挡不住声势浩大的太平军。只得一面遣汪显猷突出重围,去请救兵;一面且战且走,退往槎水畈。
    正危急间,只见蚕牛岭上旌旗晃动,鼓声震天,一彪军马冲将下来。为首一员大将,金盔银甲,圆睁豹眼,吼声如雷,手舞铁钻长矛,正是汪钰闻信驰至,率军如旋风般杀入敌阵。
    只见汪钰舞动铁钻,银光闪闪,呼呼生风,连挑带砸,如风卷残云,立时毙伤数十名敌兵敌将。所到之处,三五丈内,人不敢近,马过必伤。敌军从未见过如此勇猛之人,更没见过这样的怪异兵器,直吓得惊呼怪叫,四散躲避,汪钰则督军趁乱进击。
    县令叶兆兰见“汪”字大旗高扬,敌军大乱,知是汪钰来到,心中大喜,乃命汪祖沂、汪咏等率军趁势反击,自在后挥军向前追杀,与汪钰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太平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经汪钰一阵勇猛冲杀,汪显猷又将其帅旗砍倒,于是军心大乱,兵不由将,将难统兵,斗志全无。敌军兵将,一见大势已去,败局已定,只好各人自寻生路,漫山遍野,四散而逃。
汪钰、叶兆兰则率军猛追,直杀得龙井关前尸横遍野;鹭鸶河中,流水尽赤。太平军大败退去。
    槎水畈这一仗,官军大胜,遂趁势将太平军赶出潜山,收复了县治梅城镇。
    汪钰因功升都司,赏戴花翎。叶兆兰则升任安庆知府兼总办宿松等八县团练。汪咏等亦得升赏。
    叶兆兰感汪钰忠心为国,尤钦佩其勇敢杀敌、善使铁钻之能,乃作《铁钻歌》以记其人其事。《潜阳汪氏宗谱》将该文记入“艺文卷”中。
    相面之术,自古有之。民间亦有三岁看老的俗语。少时喜舞枪弄棒,向往军旅;长大后苦练武功,又值烽火乱世,于是冲锋陷阵,率军奋战,得以建功立业,显世扬名。这便是汪钰成功之路吧。

附:《潜阳汪氏宗谱》艺文卷《铁钻歌》并序
    咸丰九年,粤寇毁潜山城。十年春,官军克复。上宪命予复城小其制。城之南门,适介汪氏祖茔。都司汪钰告予,请移其基。予见其词意肫挚,曰:大丈夫也,能不忘其远祖,可谓孝矣;移孝作忠,亶其然乎?爰改城基于茔后数十丈,亦不深其堑。十月,皖军与寇大战于槎水畈。钰持铁钻锐入贼众,毙贼无算,遂大捷。予异钰制胜军器,从未曾有,作铁钻歌以志其义勇焉。
    天柱去天不盈尺,怪石嵯峨如剑戟。山岳灵气会钟人,谁与得此浑沦磅礴之郁积。大江以北潜阳南,汪君杰出气浑涵。幼时相,神其说,功名当于马上得。十八十九弓马精,小试梅城第一人。二十战捷南宫里,弓开两石无与比。豪饮鹰扬第二杯,方期直上青云尔。岂知尘土起金田,云掩舒州不见天。龙井关前兵力单,霜夜苦战铁衣寒。告急羽书飞雪片,潇潇槎水血流丹。数万苍黎怒发冲,戎孤草屦直指东。野战不知奇正法,成功全仗督戎功。汪君振臂掀髯出,圆睁豹眼气勃发。一霹雳,鬼神惊,不杀此贼不回毂。整旅飞渡鹭鸶河,蚕牛岭上数峰窝。恶氛猝起弥山野,妙手空空可若何。忽见一器在其旁,非刀非戟非戚扬。形如蛇矛丈八长,重廿九斤钻有芒。手持铁钻当锋立,亿千万贼无敢敌。杀贼无算刃无声,但见铁钻上下遍。围赤金铙奏凯唱歌旋,一枝铁钻横担肩。道旁观者皆吐舌,奇人奇器可并传。安得草檄笔如椽,遍告粤楚之凶顽,天生英雄岂独为吾潜。赤眉黄巾皆尘土,归元只争迟速间,日丽云程无多远,行看麟阁画上,未画汪君先画钻。
                                                   知安庆府事介唐叶兆兰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508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1208
发表于 2016-3-2 17: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垫费修谱
                                                             ——汪之鲤等修谱轶事
    汪之鲤字越湖,少时即聪慧有大志。读书一目数行,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为文则倚马可待。县试总是名列前茅,乾隆戊子科举人。曾先后任苏州、婺源教谕,福建崇安县、直隶肥乡县知县。有《越湖文稿》存世。
    汪之鲤中举后,曾得选任苏州教谕。其父叹道:“为何没选往徽州而选往苏州呢?”原来潜阳汪氏自徽州婺源迁来,其宗谱毁于明末兵燹,后虽屡经篡辑,仍难免有残缺不全处。时宗谱又值需大修之际,故汪父有此感叹之言。
    次年,汪父去世。汪之鲤按礼制,报丁忧回家守孝三年。族人汪丹树等,乃常与汪之鲤商议重修家谱事。
    汪之鲤服满之后,奉部选补授婺源县教谕。汪丹树等族人大喜,均道:“祖宗有灵,修谱之事,这下大功告成了!”汪之鲤道:“我今幸得选往婺源,实乃祖宗之灵暗中保佑。此去便可在公余暇时,前往大畈,参考老谱,对我潜阳谱,加以订正增删,务使宗谱齐备完善。只是这家族中事,就全仗大家合力而为了。”
    汪丹树道:“谱之修,其要有二:一在汇齐谱稿,二在收集费用。这就须各房长通力合作,才可成功。”汪之鲤道:“齐稿遣专人负责收录较易;至于敛费,因贫富不一,恐一时难以收齐。故而原来有少数房下,唯恐收齐的谱稿遗失,以前就曾有权修支谱的。此次续修,当全族一统。为不误大事,对于富者,自然按数收集;但当贫者一时拿不出银子时,只有请各房长以孝义为怀,量力垫费,然后方好行动。故齐稿必须限期,敛费莫善于垫了。”众人道:“言之有理。修谱大事,不能落下一人。”
    是年八月,汪之鲤到了婺源任上。不久便抽空去大畈谒家庙,拜祖坟,访宗亲,订正潜阳宗谱。缺略者,依老谱补入之;繁琐者,酌情删减之;过简者,照实增益之;合于古谱者,保留之;不宜于当代者,调换之。使之上接婺谱,一脉相承,为我族一部信史。
    汪丹树等各房长,于当年冬至祭祀毕,共议修谱事。决议:第一,限期齐稿;第二,各房有经济实力者,请预先垫银子若干,以充费用。
    无何,以各房长为首,兼及部分富户,集腋为裘,共垫银千两;而家贫无钱者,也主动为修谱事,跑路出力。于是,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修谱之役,便正式启动。
    真是人心齐,泰山移。历经五载,关系到皖、苏、赣、陕四省,人丁数万的潜阳汪氏修谱大工程,终于竣工。那修谱过程中的垫费善举,亦记入谱序之中。乡里间,一时传为美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508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1208
发表于 2016-3-7 18: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济(潜山) 于 2016-3-7 18:46 编辑

                                                                               十七、以词记祖
                                                                        ——汪法堃作《浪淘沙》
    汪法堃字载庸,岁贡生。少年时就聪慧敏捷。读书能一目数行。其博览群书,经史子集,尽皆研读。因读书多,又善思考,故而很会写文章。每次考试,均列第一,为诸生所敬仰。
    汪法堃喜研《周易》,并有自己的见解,著有《周易挂画解》。其设馆授徒,因人施教,门生尽皆有成。
    汪法堃又善诗词,曾以《浪淘沙》词调,将汪氏从始祖姬汪起,依次嵌名叙述,或录其官爵,或记其迁徙,或颂其功绩,或载其品学,直至迁潜始祖小三公,总共六十七代简历。
    其词始曰:“姒氏梦虹长,载弄之璋。有文在手是为汪。食采颍川官显秩,袭于休祥。”这首先写的是春秋时的鲁成公夫人姒氏,梦虹绕身而有孕,遂生一子。因其手上有纹,左为水,右为王,合成“汪”字,遂起名姬汪。食邑颍川,后人尊称其“颍川侯” 或“汪侯”,即以“汪”为姓。故姬汪被后裔奉为汪氏始祖。
    接下来“二世挺无双,子曰诵芒。诵因祖氏官平阳。”是说二世挺,挺有二子:诵与芒。三世诵,以祖父名汪为姓,称汪诵。故三世汪诵为得姓始祖,居平阳,于是汪氏以平阳为郡望。
    以下讲的是从四世至三十世的名讳业绩:“后嗣越嵩及建考,欣永陈良。猛官守沛乡,胜长才郎。理婴晃性代生光。进达雅勇言相继,瓜瓞绵长。廿三世高强,征伐蛮方。子澄孙珍官侍郎。云讬?广平迭起,讨贼安良。”
     “卅一文和彰,秩领龙骧。率家避乱因渡江。遂居江南为始祖,谱牒初详。轸宦仕吴邦,彻授相望。演公初徙睦州乡。道献家居歙县地,因号徽汪。恭性最方刚,统亦坚强。元爽隐居乐徜徉。叔举好施终不仕,子泰传芳。”自三十一世龙骧将军汪文和避乱渡江,汪氏由北南迁,至歙县一带即后世的徽州安家,始定谱牒,繁衍生息。
    “四二代堪详,勋明最彰。僧莹袭爵侍君王。世华归唐封越国,代锡龙章。”隋末天下大乱,四十四世显祖汪华,在家乡歙县起兵,保境安民,后主动归唐,得封越国公。
    “七子爽克昌,处贵称良。泰元孝行重家邦。仁素凤思相济美,世及为常。文秀品端方,行璿相当。说言袭职力劻勷。五三咸公五四浚,皆仕朝堂。师全在会昌,声名显扬。传至道安史生光。总镇婺源为婺祖,源远流长。” 汪华有九子,其七子汪爽后代人数众多。至五十六代道安,大唐时任婺源镇都虞侯,遂为婺源始祖。
    “濆烈蓋前唐,死难铜乡。中元因乱隐山房。大畈本原从此始,后嗣无忘。敬逢少孤郎,抚养因黄。其子延之敏异常。惟厚幼能成父志,高翥远翔。六二元凤彰,则笃其乡。绒少驰名四海扬。敦礼暨旌皆文学,椒实蕃昌。” 五十七代汪濆亦镇婺源,后死于国难;其子汪中元迁居婺源大畈隐居,为大畈始祖。后裔多以文学见长。
    词的最后云:“旌子和公良,望重名邦。挺生哲嗣炽而昌。我祖三公尤大志,发迹潜阳。先德实难忘,谱牒流芳。衣冠文物代相望。子子孙孙绵世泽,长发其祥。”迁潜始祖六十七世小三公,父汪和,祖父汪旌;其自己由婺源迁潜山之南,立基发迹,人丁数万,科甲蝉连,成为潜阳一大望族。
    该词附于《潜阳汪氏宗谱•历代本纪》之后,上起于汪氏一世祖姬汪,下至迁潜始祖六十七世汪小三。世系清晰可考,又易记易诵,实宗谱中不可多得的艺文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