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汪济(潜山)

少年状元汪应辰

[复制链接]

30

主题

452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一个平庸的汪家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295
QQ
发表于 2013-2-23 21: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济公劳累了! GO%(D2HF(KKBGA%8Y_TA9XV.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160

回帖

3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4344
 楼主| 发表于 2013-2-24 20: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0楼(汪焕标) 的帖子

谢谢
blog.sina.com.cn/u/15959352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1193

回帖

3万

积分

版主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6632

社区居民

发表于 2013-2-24 22: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作如同''应辰''公吃的面条有滋有味.情节尤象引联答对妙趣横生。宏扬的是汪氏文化.歌頌的是汪家历史名人.济翁本家您辛苦了?我们殷切希望期待下文。
维权电话;13706254196传真:0512-635286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160

回帖

3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4344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19: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中举娶妻
  又过了两年,已是绍兴四年,十七岁的汪应辰中举。应辰自己高兴当然不必说,可把喻樗乐坏了:“这下自己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费!”乃设家宴为之庆贺,并请吕本中一同赴席。
  吕本中举杯谓应辰道:“恭贺贤弟少年中举,可喜可贺!”应辰道:“弟子蒙老师尽心教诲,今侥幸得中,当首谢师恩。”说罢,连连向吕、喻二公敬酒以表谢意。喻公道:“可惜胡公返里。若在此,也定然高兴万分。”吕公道:“是呀!当老师的,没有比学生有出息更高兴的事了!我等三人且遥敬胡公一杯,祝其福寿绵长。”道罢,三人面西而立,举杯一饮而尽。
  席间,应辰又道:“赵相在此之日,对小子多加教诲,临行又一再嘱早日赴京相会。如今侥幸小成,我想明春即赴京一试,不知二位老师以为可否?”喻樗道:“那是自然。”吕本中亦道:“贤弟如此大才,定会高中。某等静候佳音。”应辰谦逊道:“谢老师吉言。只是小子才疏学浅,又尚未成年,岂敢有此奢望?不过应试凑数而已。”喻樗道:“有志不在年高。你切勿妄自菲薄,大胆应对,尽力吧。”应辰顿首领教。
  三人正欢饮间,忽朝廷有旨意到:召喻樗、吕本中入京任职。三人均知是赵鼎的举荐,心中由衷感激。汪应辰乃举杯向二公祝贺。
  送走天使,喻樗乃与吕本中商议入京之事。喻樗道:“既朝廷有诏,我俩即当近日进京。只是这汪应辰之事尚须妥为安排。在下有一举两得之议,还请仁兄从中玉成。”吕本中道:“喻公有何见教?”喻樗道:“这汪应辰已在我身边数年,人品学问是没得说了。小弟在玉山时就有意招其为婿,并已向其父暗示过。现今其已中举,本应打发其回家祭祖省亲,既然我等均要去京,正好从彼处路过。愚意即请仁兄往其家说媒,也了却我一番心事。不知仁兄意下如何?”
  吕本中一听,连连叫好:“小弟早有此意,要为两家说合。只因其正在攻读之际,不可分心。如今既已小登科,正当其时!小弟就叨扰这杯喜酒了。”说罢,即命应辰来见。
  吕本中谓之道:“贤弟年已十七,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了。你与喻家大小姐同庚,从小在一起长大,可谓青梅竹马,又同窗共读,必然情投意合。为师今日与你俩为媒,结百年之好。喻公已然首肯了。你意下如何?”应辰猝闻此言,不由得满脸通红,瞟了喻公一眼。喻樗微笑着点了点头。应辰连忙跪下道:“蒙二位恩师不以弟子为不肖,许以婚姻。只是小子寒门陋质,恐难配高门彩凤,有误小姐终身。”
  喻樗道:“将相本无种,男儿自当强。婚姻何论门第高下?况且老夫也是出自寒门,惟早几年入仕而已。小女虽然其貌不扬,倒也知书识礼,俭朴温和,无骄娇之气。你俩可说是天生的一对。”吕本中道:“喻公所说,皆金玉良言,贤弟当紧记在心。哦,不必拘礼,且起来好说话。”
  应辰又叩了个头,方才起身道:“蒙二位老师不弃,只是婚姻大事,均应由父母作主,小子岂敢自专?”吕本中呵呵大笑道:“如此说来你已应允了。婚姻大事由父母作主,这是正理。我与喻公已然商量好了,正好借你应回家祭祖和我等入京之时,妥办此事。明日我与你先行到你府上,由我向二老当面说合。喻公随后两天同夫人带两位小姐和公子动身,至玉山县城暂歇。届时你到驿馆迎亲便了。你看可好?”应辰大喜道:“如此甚好。就依老师安排。”于是吕本中与汪应辰各自去收拾行装,准备动身。
  喻樗入内向夫人及大小姐丹桂说了联姻之事,夫人当然欢喜。丹桂心中高兴,红着脸,自去哄着弟妹们玩乐。
  次日清晨,汪应辰早早起床,与过来的吕本中吃过早点,便辞别喻公,匆匆上路了。
  汪应辰与吕本中来到家中,汪义举夫妇见儿子回来当然高兴。及至闻得已中举,更是高兴万分,对吕师千恩万谢,奉为上宾。吕本中才一落坐,便将为媒说亲之事讲明。义举夫妇自然心中无限高兴,嘴里却谦逊道:“犬子如何能配得上喻公的小姐?高攀了,高攀了!谢谢老师大媒,叫我一家如何报答!”
  次日,汪应辰沐浴更衣,拜了祖坟。那些乡邻闻其中举,俱来看望恭贺;又闻得日内娶亲,一些人便自动前来相帮。粉刷墙壁,修整门户,杀鸡宰鹅,铺床叠被,忙个不停。
  吉日一到,乡邻们吹吹打打,簇拥着汪应辰往县城迎亲。宋贵早已奉命在城门口迎接。来到驿馆门前,又有县老爷及喻公一左一右相迎。
  汪应辰望见,赶紧下马,趋步上前,拜见县令,道:“学生到此,岂敢劳老父母的大驾光临。”县令打着哈哈道:“解元公高中,为本县争光。今又婚娶,真乃双喜临门,下官岂能不来讨杯喜酒喝。”应辰道:“学生得罪了!今日仓猝,改日再去拜望大老爷。”县令道:“好说,好说。”
  众人进了馆驿,汪应辰拜了岳父岳母,又见过大舅、小姨。随后就由县令主婚,吕师充当傧相,在鼓乐声中,一对新人拜了堂,然后新娘子上了花轿,一路上吹吹打打往小叶村而去。娘家陪嫁的一只木箱和一个红布包裹,自有人一担挑了,随轿而行。
  花轿来到小叶,就见鞭炮齐鸣,鼓乐喧天,小小的山村,顿时沸腾起来。不仅本村的人来闹新房,附近的乡邻也都来看热闹。
  汪应辰与新娘子先拜了天地祖宗,然后又拜了爹娘。义举夫妇见儿子年纪轻轻就中了举,又娶了媳妇,真是双喜临门。又闻得县老爷主婚,更是风光无限,老两口乐得合不上嘴。
  少时嫁妆进门,放于草堂之上。便有那好事之人上来道:“解元公,新娘子的嫁妆,我等能看看么?”应辰道:“众位高邻想看就看看有何妨?”话音刚落,早有一个手脚麻利的中年妇人将那红布包袱解开。众人引颈一看,除了上面有几件新衣及鞋袜外,下面都是些半新半旧的家常衣物,不禁大失所望。一人道:“哟,喻老爷也太清苦了,怎么着也该来一些绫罗绸缎啊!”另一个道:“闻得喻老爷是个大大的清官,哪会有多少东西陪嫁?”
  议论声中,一个应辰儿时的伙伴拍着箱子道:“这里总有些珍宝吧?能不能打开让我等开开眼界?”众人也跟着起哄:“打开看看,打开看看!”还有人说:“见面分一半啊!解元公舍得吗?”
  应辰微微一笑道:“想看就看看呗,有什么舍得舍不得的!”见大家只是说说,还真没有人敢动手。应辰乃自己动手开箱,在那箱子打开前的瞬间,还开玩笑地高声道:“请列位看好,莫让宝物飞了!”说罢,一掀箱盖,那些在跟前的人,都同时“啊”了一声,后面远处的人,像鹅鸭那样伸长了脖子才看清:原来是大半箱子线装书!不要说金银财宝,就是金钗银簪也不见一件!
  刚才还闹哄哄的厅堂,刹那间突然沉寂,瞬间却又更加热闹起来。一些人高声欢叫:“今天算开了眼界,原来世上的宝物是书!”又有些人啧啧连声:“难怪年纪轻轻就中了举,原来无处不是书!”还是刚才拍着箱盖的小伙子谓应辰道:“解元老弟,你是一肚子书,这箱子里还是书。真是孔夫子搬家,尽是书了!待往后我生了儿子,一定要请你教他识字,去考状元。”   
  汪应辰这下才有了发话的机会,忙道:“在下以后一定要在家乡办个书院。列位不嫌弃的话,都把孩子送来,我会好好教他们读书识字,教他们懂礼做人。让他们去考状元,做个有用的人!”
  听汪应辰这么一说,忽有人高声道:“解元公有如此胸襟,来年必中状元!”人们听了,顿时醒悟过来,一片祝福之声:“对,对!解元公必中状元,必中状元!”
  义举夫妇及应辰一齐拱手致谢:“谢谢各位高邻吉言,谢谢各位吉言!”
  夜已更深,众乡邻正欲告辞。忽一人道:“解元公乃对联圣手,今日双喜临门,请赐一副妙联给我等如何?”汪应辰随口即道:“好!在下恭送各位高邻的对联是: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如何?”众人一齐叫好,雀跃而去。
  是夜,洞房之中,这两个青梅竹马的意中人,自然是如鱼得水,恩爱无限。
  次日清晨,汪应辰早早起床,匆匆吃了点饭,便骑了匹快马,赶往玉山县城为岳父喻公一家及恩师吕公送行。二公对其殷殷嘱咐,叫其来年早早进京待试,两下方才依依惜别。随后汪应辰又去拜谢了县令大人,才策马回家。
  光阴荏苒,转瞬之间,已是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冬去春来,草生木长,桃红柳绿,风和日丽。汪应辰辞别父母及妻子,独自东往,去京城应试。这次除了父母叮咛外,还有新婚的妻子喻丹桂,也一再嘱咐:“出门不易,自个小心。记着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的古训。”又道:“世事茫茫,科场难料。官人只要心怀淡泊,尽力而为就行了,不必太在意名利,妾在家静候佳音。”应辰道:“谢娘子金玉良言,我自会屏除杂念,从容应对的。”
  汪应辰怀揣着赵鼎馈赠的盘缠,背着行李及父母准备的干粮,便一路晓行夜宿,向东而去。沿途歇息和住宿之时,常留意民间疾苦及风土人情。暗暗自思:“自己若能求得功名,必当勤政为民,一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
  路上一连走了十来天。这天赶路错过了客栈。看看天色将晚,正好来到一座古刹跟前,汪应辰乃敲门求宿。小和尚不敢作主,便请出了当家大师父。
  汪应辰上前稽首致礼,说明来意。那方丈闻是进京赶考之人,却见其布衣小帽,穿着平常,且年纪轻轻,满面稚气,心里寻思:“莫非是假冒货色?不要被其骗了。”乃道:“既是一位相公,那好办。敝寺最敬重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我这里有一副下联,好久无人对出。若小相公能对上,别说暂借一宿,就是住个十天半月,敝寺也是欢迎的,且免费食宿。只是,只是,若对不出,老衲就不好向寺众交代,也就不敢相留了。”
  应辰本想说:“出家人当以慈善为本,就借一宿有何妨。”后见其以对联相难,却正搔着自己的痒处,乃不卑不亢朗声道:“承蒙大师父实言相告,小可愿意遵命答对。若对不出,小可自无颜进门,当另寻投宿之处。现请大师父赐教。”
  老和尚听了应辰之言,心中暗喜:“若眼下真是一位饱学之士,能将此联对出,乃是一桩大好事;倘若其是个庸碌之辈,甚至本来就是个骗子,那也正好将其礼请出门,却怨不得老衲。”想罢,乃道:“敝寺名唤三宝寺,这副下联是:三尊宝佛,岸然跨鳌骑象坐莲花。请相公好好斟酌应对。”
  应辰略一沉吟,便道:“大师父,小可上联已有了。”老和尚惊喜道:“小相公顷刻间就对上了?该不是戏耍老衲吧?且说与老衲听听。”应辰道:“小可岂敢戏耍大师父!这上联是:一介寒儒,妄想攀龙附凤折丹桂。你看如何?”
  老和尚一听,立刻在心中默念了两遍,又摇头晃脑吟诵了一遍,十分欣喜道:“小相公真是奇才!瞬间即便对出,而且对得恰当,对得妙。好,好,好!妙,妙,妙!”
  汪应辰见老和尚沉醉在喜悦之中,似乎把自己忘记了,乃问道:“老师父,小可还在此等候示下哩!如今我是走,还是留呢?”老和尚如梦初醒,连连致歉:“老衲失态,怠慢相公了。”说罢,躬身抬手:“相公请进,相公请进!”
  两人来到禅堂,老和尚请应辰上坐,又高呼:“有贵客到!上茶,上香茶,上那柜中珍藏的龙井茶!”少时,小沙弥端来两盏香茶。老和尚又吩咐:“快办上好斋饭。”小沙弥应声而去。
  随着老和尚一声:“请用茶!”汪应辰左手端起茶盏,右手揭开盏盖,顿时一股清香,沁人心脾。应辰呷了一口,连声道:“好茶,好香茶!”老和尚道:“这便是杭州西湖边上生产的著名龙井茶。老衲托人方才弄来几两,自己哪里舍得喝?今天沾相公的光了。”应辰笑道:“是小可托老师父的福,不然怎能喝到这样的好茶!只是我不明白,这茶怎如此难弄,如此金贵呢?”
  老和尚道:“这一是此茶生产量少,只那么几处云雾山中才有;这二嘛,”老和尚停了停,下意地左右看了看,方才低声道:“大多进了皇宫与官府,一般平民百姓怎能够得到?”应辰听了,心中一沉,顿时无语。随即微微摇了摇头,又轻轻叹了口气。
  少顷,斋饭上来,两人用过。汪应辰问道:“老师父,不知此处离西湖还有多远?”老和尚答道:“百余里,也就一两天路程吧。”应辰道:“啊,那就好,离应试之日还有十多天,不急了,不急了。”
  老和尚闻得此言,乃道:“相公若不急,何不就在敝寺多住几天?敝寺后面有上好的客房,清静得很。既可安心读书,也可修身养性。茶水斋饭,敝寺尽可供应。”应辰道:“多蒙老师父好意,只是我家境贫寒,囊中羞涩,怎好打搅。今晚一宿一饭,足见盛情了。”
  老和尚道:“相公说哪里话来!老衲已说过,食宿全免。若相公不过意,老衲正想求相公一事哩。”应辰道:“何事?”老和尚道:“相公大才,对得好联,字想必也是好的。老衲斗胆请相公大挥椽笔,将此联写下来,日后敝寺修葺时,将其镌于大殿之柱上,岂不美哉!”
  应辰笑道:“小可一介寒儒,文粗字劣,哪有此福分?还是不出丑吧。”老和尚道:“相公过谦。老衲料相公久后必当飞黄腾达,就是中个状元,也不在话下。”应辰微笑道:“谢老师父吉言。既如此,今天已晚,明日待我沐浴更衣,焚香礼佛后,再写吧。”老和尚一听,欢欣无限,吩咐小沙弥伏侍应辰早早安歇。
  次日,老和尚将一切安排妥当,命小沙弥磨墨铺纸伺候。汪应辰饱蘸浓墨,凝神定气,一挥而就。真个龙飞凤舞,清新飘逸。老和尚及众僧一见,齐声喝彩:“好字!好字配佳对,珠联璧合,妙极!”
  汪应辰见众僧景仰,寺中清静,便安下心来住了几天。看看试期将近,乃辞别老和尚及众僧,向临安奔去。
  
blog.sina.com.cn/u/15959352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主题

4153

回帖

10万

积分

天使

九十三世金寨之汪

积分
104333
QQ
发表于 2013-2-25 21: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济公辛苦了!
金寨汪讳铁佛公后裔汪氏93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160

回帖

3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4344
 楼主| 发表于 2013-2-27 22: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金殿对策
  话说赵鼎入京拜相之后,加强武备,力主抗金,重用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另一面整顿吏治,荐用贤才。张九成状元及第后,委为镇东军签判,下察民情;荐喻樗为秘书省正字,以做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吕本中入朝,高宗召见,对其才学甚为赏识,乃赐进士出身,先后委为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很是信赖。一时间,贤进佞退,朝纲渐振。
  汪应辰来至临安,先拜见岳父喻樗,就在喻府暂住。随后又在喻公安排下,先后拜见了宰相赵鼎和恩师吕本中。三公对应辰的到来均很高兴,一个个嘘寒问暖,殷切嘱咐:临场之时,屏除杂念,胆大心细,按理答对。
  礼部初试毕,汪应辰三篇文章均评为上等,成为贡士。对于素知汪应辰功底的赵鼎等人,虽并不意外,然其毕竟还未满十八岁,初出茅庐,便获捷报,也实在可贺。
  随后,取得贡士资格的人,又在文华殿举行殿试。汪应辰有了前场的经历,更是不慌不忙,做他的策论。对于御策以吏道、民力、兵势为题之问,应辰答以为治之要,以至诚为本,在人主反求诸已而已。即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要以诚信为根本;对皇帝而言,要设身处地为天下百姓着想。其洋洋数千言,一气呵成。文曰:
  臣对:臣闻治道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行霸道则霸,未有力行而不至者也,未有不能力行而能至者也。今陛下策臣于廷,询之以天下之大计曰:觊闻治道之要。顾臣浅陋,何足以奉承大问,臣谨以所闻于师者言之。
  窃以为为治之要,特在于反求诸己而已。盖天下之事,未有不本于一人之躬行也。天下皆不仁,宜不可为也,然人君一为仁,则天下相率而趋于仁矣。天下皆不义,宜不可为也,然人君为一义,则天下相率而趋于义矣。故爱人而人不亲,则是仁有所未至也,能反吾之仁,则人自亲矣。治人而人不治,则是智有所未至也,能反吾之智,则人自治矣。凡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吾之一身既正,则天下心悦而诚服,若风草之必偃,自然之理也。故曰治道之要,莫先于此者也。以修己安百姓为病,此尧舜之所以反求诸己也。以百姓有过为在予一人,此汤武之所以反求诸己也。小人怨詈,则皇帝自敬德,此高宗、中宗、祖甲、文王之所以反求诸己也。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孔子之言治,未尝不反求诸己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之言治,又未尝不反求诸己也。是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以是传之孟轲。数圣人者,达而在上,则力行此道以泽天下;穷而在下,则力行此道以诏万世。自孟轲之死,始不得其传,此微臣所以有望于陛下也。今陛下果能反求诸己而力行之,则凡所以问于臣者,臣虽不言,而治道固已举矣。不然,则臣虽欲言之,无益也。然而圣策下询,则臣之言有不得而默者,谨一二而对,陛下当见此理之昭然而不复疑矣。
  伏读圣策,“首慕古先圣王之治,若有所仰望而不可企及者。”臣窃以为圣王之治,其则不远,陛下反求诸己在先立其志尔。陛下聪明神武,首出庶物,其于天下之事,若不足为者,宜若不可与之较也。然去冬警奏既闻,陛下赫然震怒,亲总戎辂,号令六师,而敌人自遁。所以然者,以陛下之英断而不惮于勤劳也。湖湘之寇,弄兵潢池,为患久矣,陛下委之贤将,授以方略,不出数月,遂能歼厥渠魁,去历年深根固蒂之盗,而安千里刀刃之馀民,所以然者,以陛下之明略而长任使也。夫以陛下已能之事如此,而可见之效又如此,此臣所以知陛下之必能复古先圣王之治,第恐圣志有未加焉耳。臣不知陛下之志,将兴衰拨乱,行帝王之道耶?抑将趋小利,急近功,为霸者之事耶?今圣策乃以正心诚意为言,则夫帝王之道,陛下固已知之矣。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陛下诚能以其所闻所知,尊而行之,则高明光大,孰能御之哉!至于措诸事业之间,宽猛文质之宜,特其馀事而已。臣愿陛下立志以为本,以帝王之道为可以必至,以圣人之言为可以必行,法天行健,不自懈怠,日进一日,新而又新,则二帝三王之事,岂有不可为者哉!惟陛下力行之尔。
  伏读圣策,“以粤自即位九年于此,思欲雪父兄之耻而复祖宗之烈,夙夜祗惧,罔敢荒宁,施为缪戾,治效阙然,深维其故,不惮改作。”臣以为此则在陛下反求诸己而先自治也。昔杜牧论收复山东之策,而以自治为上。牧之言,万世之砭石也。今陛下欲雪父兄之耻而复祖宗之烈,盍亦先于自治乎?草茅之士,不知朝廷所以为自治之计者何也。昔之人君,虽当干戈扰攘之际,亦必先择形胜之地以为根本之图,故高祖之兴根本关中,光武之兴根本河内。今也不然,譬彼舟流不知所届,自维扬而之临安,自临安而之建康,自建康而之会稽,而会稽而再之临安,是都邑之迁徙未始有定论也。越王之欲伐吴,与种、蠡协谋凡二十年,然后得以逞其志。今也不然,今日以某人言某人之善而相之,而明日又以某人之毁而罢之,自艰难以来,所置辅相,凡几人矣,是宰相之废置未始有定论也。中间尝用留守兵,欲率励群帅,复收赵魏矣,几渡河而辄罢。又尝以宰相都督诸军,议遣大将,欲涉淮以趋宿、泗矣,俄而中辍,是进取之前却又未始定论也。至于号令之间,如所谓前降指挥,更不施行之类,则于措画政事,何其无定论也!如所谓以差下人,别与差遣之类,其于进退人才,又何无定论也。夫都邑之迁徙,宰臣之废置,进取之前却,政事之措画,人才之进退,皆国家大事不可易为者,而乃纷纷不定如此,则陛下所以为自治之计,臣窃恐为敌国之所窥也。如此欲雪父兄之耻,复祖宗之烈,正犹却行而求及前。九年之间,治效阙然,固其宜也。今陛下果能翻然奋悟,不惮改作,则中兴之业殆犹反手之易,愿先定大计然后从事,毋为此纷孥错乱而无归宿也。凡我之所以自治者无所不至,卓然有不可胜之备,则为之而成,动之而功,将无不可者矣,又何以治效之不进为忧乎!惟陛下力行之尔。
  伏读圣策,“以真才之未显,实惠之未孚,冗食之未革为虑。”臣以为此诚当今之宿弊,而其所以治之,则在陛下之反求诸己也。夫吏道未肃,宰相之责也;民力未苏,郡守县令之责也;兵势未强,诸将之责也。臣窃谓天子之于天下,所欲必得,所求必至。上之所好者玩异,则下之人以玩异而献矣。上之所好者财利,则下之人以财利而献矣。盖未有上好之而下违之者也。今陛下下铨选之令,则诚有意于肃吏道矣;严科敛之禁,则诚有意于苏民力矣;谨拣练之法,则诚有意于强兵势矣。然而真才之未显,则是宰相进贤退不肖有未尽也;实惠之未孚,则是守令承流宣化不未良也;冗食之未革,则是二三将臣训兵整旅不未善也。夫人君之诏也若声,而其下应之也若响,苟好恶一萌于方寸,虽不形于言词气色之间,而下之人逆探其意而迎合之矣。今陛下以是三者为宵旰之忧发于诏令,而下之人犹不能奉承之,无乃陛下诚有所未至耶?苟诚未至而徒为空言,则虽日下诏书,果何补于事哉!臣窃见朝廷前日以郡县之吏多非其人,乃诏侍从台谏馆阁之臣,使各举所知以备其选,一时在位之士,盖尝以其所知而举之于朝矣,而未尝出其姓名而试其用也。又尝下诏,以今之守令有历任虽多,而才非所堪者,皆使退从散局。当时盖尝略行之矣,而今则又复废弃而不举也。则是择吏诚有所未至,此真才所以未显也。数年以来,民不堪命,虽诏书出于上,而虐令阻于下。诳以出力自保,则调发其丁夫,恐以犒设赡军,则厚裒其钱谷、弓材、弩料、竹箭、皮革,日日征求,物物取办,夤缘奸弊。下不聊生,乃复宽下赦文,放其租负,而律文又以分数为限,实不能免,苟以欺之,则是恤民诚有所以未至,此实惠所以未孚也。今士卒骄惰,赏罚不明,无所别择,一切安养姑息之,惟恐一夫变色不悦,幸其无故则已矣。教习击刺,叫噪号呼,有如聚戏,金鼓旗号,白梃小队,皆效敌人,节制荡然,虽其将帅莫敢自保。至于冒请月俸,虚糜饩廪,盖有诡名而请者矣,盖有以使臣之名而请者矣,盖有借补官资而请者矣,朝廷知之,莫敢禁止,则是治兵诚有所未至,此冗食所以未革也。凡此三者,陛下苟能加之以诚心,则必有能为陛下任其事者。苟诚心未至,则在下之人虽欲奉承而行之,有不可得矣,惟陛下力行之尔。
  伏读圣策,且欲考课以核殿最,省官以节俸稍,屯戍营田以宽力役,平准均输以佐赋入,以爵赏之未艾,则欲定武功之算,以纪律之未明,则欲参府卫之制。臣以为此皆今之良法,而其所以行之,则又在陛下之反求诸己也。昔唐虞之法则九载而黜陟,周官之法则三岁而诛赏,而朝无幸位,官无旷职,是考课固所当先也。光武下诏,减内外四百余员;太宗创制,定文武七百余员,而国用以足,民事亦理,则省官又在所当先也。二者之法,诚足以核殿最而节俸稍矣。然臣以为法之必行,陛下不可不先正其心术也。司马光有言曰:“考课之法,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功状者迹也,功明者心也,己之心不能治而欲以考人之迹,不亦难乎!诚以人主一有偏党之心,则以愚为智,以是为非,但徇一己之爱憎,不复问其人之贤否,而人才于是乎溷淆矣,此考课之本所以在于正心术也。荀况有言曰:“省官不如省事,省事莫如清心。”诚以人主嗜好既形,下皆辐辏而趋之,各求自售,则名器必自此滥矣,此省官之本所以又在于正心术也。陛下诚能不以亲疏贵贱异其心,喜怒哀乐乱其志,使邪佞不得以惑之,谄谀不得以入之,如此则考课省官之法始可得而行矣。屯戍营田,韩重华常用之矣,终足以赡边将之用而省度支之费;平准均输,桑弘羊常用之矣,终能使敛不及民而上用自足。则二者之法,诚足以宽力役而佐赋入矣,然臣以为欲法之必行,陛下不可不先明于任使也。汉宣帝与赵充国议论疆场之事,一时在廷之臣,或以为是,或以为非,充国以为明主可为忠言,条列利害,反复凡数千言,宣帝信任而不疑,终获破羌之功而收屯田之利。以充国之事观之,则营戍屯田,在陛下安得不明于任使也。唐之刘晏,初得渠河之利病,乃畏为人牵制而移书于朝廷,朝廷以其言为可行也,遂以漕事委之,故晏得以尽其才。及臣考其行事,晏之掌邦计也,凡始于广德之二年而终于建中之元年,前后十有六年,乃始得以成其功。以晏之事观之,则平准均输,在陛下安得不明于任使也!陛下诚能搜揽人材,经略世故,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久任而责成之,则屯戍营田、平准均输之法,始可得而行矣。武功之等,在秦则凡一十七级,然臣以为纪纲先振,然后始可得而定其等也。昔唐之肃宗,当干戈多难之际,朝廷之势日以委糜,爵赏滥冒莫此为甚,将军告身,才易一醉而已。夫所以至此者,皆本于纪纲之不振而然也。惟上之纪纲日以不振,故其下皆有觊觎之心以邀其上,而上之人不得而不与,此武功所以滥冒也。然则今日之事,盍亦取鉴于肃宗而先振其纪纲乎?府卫之制,在隋则凡十二卫,在唐则凡十六卫。然臣以为亦必纪纲先振,然后始可得而参其制也。昔唐之明皇,承晏安太平之后,苟且偷安,昧于远图,政令日弛,法度日隳,诸卫之兵,浸以贫弱,百姓苦之,而张说始献彍骑之议。夫所以至此,亦以其纪纲不振而然也。惟其上之人纪纲日以不振,废而不举,弊而不修,此府卫所以败坏也。然则今日之事,又盍亦取鉴于明皇而先振其纪纲乎?凡此数者,考之于古,验之于今,以臣观之,莫不可行,而其所以行之,则在陛下正其心术,明于任使,而振其纪纲焉耳。古人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有治人无治法”者,凡以此也,唯陛下力行之尔。
  伏读圣策,曰:“上之欲三辰明,四时序,灾沴不生,动植遂性。”臣愿陛下反求诸己而应天以实,可也。“下之欲风化行,习俗厚,奸宄不作,而中外协心。”臣愿陛下反求诸己而动民以行,可也。臣之《诗》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书》曰:“面稽天若”,言圣人之奉天,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也。是以颠沛造次不违于仁,出入起居罔有弗钦,凡以畏天之威而奉之尔。大抵天道虽至高而下,虽至远而迩,虽至神而明,人君一念一虑之失,则足以伤天地之和,一言一动之善,则足以同天地之德,善恶之应,速于桴鼓。臣窃观于今岁之夏,甘雨愆候,陛下焦心劳思,上惧天戒,下忧民瘼,不忘于食息之间,既而膏泽继降,不出于旬日之内,盖以陛下诚有惨怛之心也。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陛下诚能因前日之所已为,而推今日之所未为者,扩而充之,则天意昭格,将保佑宋祚于千万年矣。昔孟子以齐宣王有爱牛之心,且曰“是心足以王矣!”况陛下如天地之大,推此以往,其何所不至乎!此应天以实之效也,惟陛下力行之尔。臣闻得十人之心者可以将十人,得百人之心者可以将百人,得千万人之心者可以将千万人。今陛下将大有为于天下,宜先有以深服天下之心,而天下之心亦未易服也。刑威不可得而制,权威不可得而胁,惟人主力于为善,勤于进德,始足以服其心尔。昔宣王承厉王之烈,小雅尽废,四夷交侵,而终能复文武之境土者,以其所以躬行于上者,能服天下之心也。故序《诗》者称之曰:“侧身修行,天下喜于王化复行。”盖方其侧身修行,而天下之人固已胥庆,知王化复行矣,此民心所以归也。光武初入关,冯异送之曰:“当行人所不能为者”。光武于是乎招徕俊乂,屈己从谏,邓禹之徒闻风慕义,裹粮而归,相互扶持协赞,以成再造之业。陛下诚能体二君之所为,使圣德日新,昭著天下,则民之不幸而陷于强敌,将日夕引领而望王师来苏惟恐其后,况吾东南之民安有不协心以为陛下用哉!惟陛下力行之尔。
  臣窃见陛下临政愿治,当宁太息,不以臣等愚浅,幸赐诱进而以治道为问,仰慕先圣之成效,而追悔前日之失策,深思历年之宿弊,而欲行昔日之良法,而又上欲得皇天之意,下欲收黎庶之情。圣虑深远,规模广大,皆非愚臣所能及。恭捧问目,沉吟久之,不知所对,周思历算,窃以为今日之事,惟陛下可以为,他人皆莫能为也。故因大问之及,而辄求所以反求诸己之道,诚不敢务为多言以上惑圣听。臣不知陛下之意,将以今日之事责之于谁耶?将责之大臣?陛下即位以来,大臣不为不多矣,以为不贤耶?则告廷之命,以某为有道,以某为有德,陛下何自而得之?以为贤耶,而中兴之功,又终无以副陛下这意也。陛下亦思大有为之意,果能无愧于前王乎?苟为不然,则所谓大臣者,虽负经纶之方,方且畏惧而避嫌,而其不贤者,又且持禄而保宠矣,是无惑乎治效之蔑闻也。将责之台谏?陛下即位以来,台谏不为不多矣。以为不贤耶?则训诰之词,以某为正直,以某为謇谔,陛下又何自而得之?以为贤耶,而中兴之功,又终无以副陛下之意也。陛下亦思大有为之意,果能无愧为前王乎?苟为不然,则所谓台谏者,有怀忠徇国之心,方且待信而后谏,而其不贤者,又且希旨以求进矣,是无惑乎治效之蔑闻也。抑将望之四方之贤才耶?陛下以求进矣,是无惑乎治效之蔑闻也。抑将望之四方之贤才耶?陛下即位以来,所以招徕而用之者不为不多矣。以为不贤耶?则或得之众论,或得之荐举,或朝奏而暮召,或一岁而九迁,陛下又何所见而然也?以为贤耶?而中兴之功,又终无以副陛下之意也。陛下亦思大有为之意,果能无愧于前王乎?苟为不然,则天下之上,其贤者方且奉身而求退,而不贤者往往旅进而旅退,患得而患失,阿谀谄佞,无所不至矣,是无惑乎治效之蔑闻也。以此言之,今日之事,惟在陛下自为之而已矣。苟能反而求之,勤而行之,奋然先有以自立,则智者愿效其谋,勇者乐效其死,举天下之大,惟陛下所欲,将无不可者矣。不然,则群臣虽有伊吕稷契,亦安能为陛下计哉!此臣所以愿陛下力行反求诸己之道也。臣不胜惓惓,惟陛下留神省察,实万世无疆之休。臣谨对。
    (此文是汪应辰在金殿上所作的文章,凭此文高中状元。考状元的文章是很难见到的,故全文照录,以飨本家。虽有些难懂,但多读几遍,即可了解其大意。)
  
blog.sina.com.cn/u/15959352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452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一个平庸的汪家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295
QQ
发表于 2013-2-27 22: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922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27
发表于 2013-2-28 13: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章皆已拜读.未知后读如何?但愿最终汇总成册.如您所著的''越国公汪华''大作一样.我将再购一本。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160

回帖

3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4344
 楼主| 发表于 2013-2-28 21: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德进本家:谢谢您对拙作的关注。拙作当然会最终汇总成册的。
blog.sina.com.cn/u/15959352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160

回帖

3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4344
 楼主| 发表于 2013-3-2 21: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高宗赐名
  阅卷诸房师,均推汪应辰这篇策论为第一。认为其不仅立意高远,切中时事,说理透彻,而且行文流畅,质朴又不失华丽,深入又很是简明,就是字迹亦端正浑厚,大有颜筋柳骨之风。
  宗师大主考见有这等文章,自然也很高兴,乃将其正式列为第一,连同其余九份试卷,呈送皇上钦定名次。
  高宗虽是出自皇家,却也是个文武双全之人。此时正当年富力强,又是南渡后的第三次科考,自己当然用心选才取士。生怕遣漏了贤才,乃从最下面的第十份看起。虽然其中也不乏佳作篇章,但终究不敌这第一篇者,方知众考官并无私心作弊。乃又将此篇重新研读一遍,心中不由得大为赞赏:“好文章,亏他在这么有限的时间内,写出这样的妙文!必然是个老成的饱学之士。”乃朱笔一点,新科状元就出来了!
  再往下取了第二、三名,便是俗称的榜眼和探花。这前三名称一甲,为进士及第;再往下七名,称二甲,为进士出身;再以后的贡士取了,称三甲,为同进士出身。
  待撤除糊封唱名时,方知一甲第一名者,乃信州玉山人,姓汪名洋。此时的汪洋应声而出,左右引其上殿至高宗面前见驾。
  高宗猝然见到这副满面稚气的娃娃脸,不竟大出意外,乃问道:“你且将姓名、籍贯、年龄如实奏来朕听。”好个汪应辰,虽然第一次上殿,却是胸有成竹,不慌不忙,行了三跪九拜的君臣大礼,山呼万岁,然后朗声奏道:“启奏陛下,微臣姓汪名洋,信州玉山人氏,今年一十八岁。”
  高宗见其行动合乎朝廷礼仪,答对简明称旨,心中大喜,连忙传旨平身。汪应辰又叩了一个响头方才起身。
  高宗又谓应辰道:“爱卿十八岁高中状元!朕欲将你改名为应辰,以应本朝仁宗天圣年间,王拱辰十八岁大魁天下之意,如何?”应辰连忙跪拜道:“谢陛下赐名!”
  赵鼎见高宗点汪应辰为状元,今又赐名,心中大为高兴。乃上前跪奏道:“请陛下准微臣为新科状元起个字。”高宗道:“好啊!皇上赐名,宰相起字,汪应辰天大的福份!不知爱卿为其起个什么样的字?”赵鼎道:“那当然是为了彰显皇恩之意,‘圣锡’二字如何?”高宗点头笑道:“好,好,就是圣锡。传旨:龙虎榜上大书:一甲第一名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应辰一听,又上前叩了三个响头,高呼:“谢皇上隆恩!”
    汪应辰得中头名状元,赴琼林宴,跨马游街,临安城中,万人空巷,个个称羡。尤其是见到其如此年轻,更是佩服得了不得,同时也对朝廷产生了好感:既然如此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看来国家中兴是有望了!
  中书舍人胡寅则当面称赞汪应辰道:“状元公年未及冠,而能推明帝王躬行之本,无曲学阿世之态,实属难能可贵,非常人能及也!”
  汪应辰得中状元,除命宋贵飞马回乡报捷禀告父母外,又先后拜谢主考宗师大人、阅卷房师以及赵相、吕师等,往来迎送,一连忙碌数日方罢。
  高宗为得到汪应辰这样的少年才俊,甚为高兴。乃依往年惯例,亲自将孟子的《中庸》篇抄了一份,赐与汪应辰,谓之道:“望爱卿遵圣人之言,体谅寡人苦心,忠心报国,勤政为民。”应辰涕泣跪拜,两手接过御札道:“微臣蒙陛下隆恩拔擢,自当肝脑涂地,忠君报国!”
  时赵鼎在侧,高宗问道:“按例状元即可授职在朝,爱卿看汪应辰当授何职?”赵鼎道:“皇上之言甚是。只是依微臣看,汪应辰年纪太轻,尚不谙世事,应先至地方体察民情,加以历练,日后方能成大器。可委以镇东军签判。眼下可先至微臣府中帮办事务,待数月后,张九成任满时,再命其前往接任。不知圣意如何?”高宗道:“就依爱卿安排。”又回顾汪应辰道:“你这样的聪明状元,在那样干练的宰相调教下,日后定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应辰闻言,顿首受教。
  自此,汪应辰便在相府中助赵鼎处理政务。凡军国大事,赵鼎均尽心指点,不容有半点差错;而细末之事,则放手汪应辰相机处置,自己仅抽空查验而已。汪应辰是何等聪明之人!凡事一点就通,一做就会。不过两三个月,便将相府政务调理得有条不紊,大事小事处理得停停当当。赵鼎心中暗道:“孺子可教也。”
  一日,高宗出游,命赵鼎、汪应辰等众大臣陪同。君臣一行来到钱塘江畔、月轮山上的六和塔前,高宗谓赵鼎道:“爱卿且以这六和塔为题出一下联如何?”赵鼎口称:“领旨!”略一思索即道:“六和插地,七层四面八方。”高宗听了道:“好联!这六和塔确实有七层,东西南北四面,正对着八个方向。切合实际,真不愧为宰相。”赵鼎谦逊道:“皇上过奖!”高宗回顾汪应辰道:“久闻状元公乃楹联高手,能将这上联对出么?”汪应辰见皇上命其应对,正求之不得,乃立即道:“微臣遵旨!”说罢,将右手向上一举,对曰:“一手擎天,五指三长两短;”高宗见汪应辰随口占来,不禁大为赞赏:“妙!妙!妙!爱卿不仅对得好,而且对得快,真不愧状元之才也!”汪应辰顿首道:“万岁如此夸奖,微臣如何敢当!”
  不久,越东传来急报:“今年夏秋,越东大旱数月无雨,禾苗干枯,人心浮动。镇东军签判张九成,对提刑张宗臣滥捕百姓之事不满,与之力争。张九成见牢中已人满为患,而张宗臣仍逮人如故。张九成见争之不得,乃愤然弃官返里。”赵鼎得报,立即入朝上奏高宗。高宗问道:“此事当如何处置?”赵鼎道:“朝廷当派大员前往勘察,一来安抚民心;二来视灾情轻重缓急,减免赋税,必要时相机开仓赈济。”高宗点头道:“爱卿所言有理。谁人前往?”
  言未罢,一人匍匐奏道:“此事关系重大,非赵相亲往不可!”高宗视其人,乌纱蟒袍,身躯微偻,面长须疏,三角脸,蒜头鼻,正是前不久由北国归来的秦桧。这秦桧也是进士出身,在徽宗朝曾任御史中丞。靖康之乱时,被金人掳往北国为奴。其妻王氏亦被掳去充当厨役。后秦桧得金主之弟挞懒赏识,任为军中参谋,是以其夫妻誓死报效。
  金人每以掳掠为能事,时侵江淮。但屡遭宋将张浚、岳飞、韩世忠等抗击,常损兵折将,无大的收获,乃转思欲与南宋议和,迫其岁贡金银布帛。于是金主与其弟挞懒商议,密令秦桧南归,促成和议,且许之道:“只要能促成和议,纳贡称臣,我保你永为南朝宰相,子孙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秦桧见有这等好事,当然满口应承,指天发誓,永不负金。
  为了回宋能很快受到重用,秦桧特地到五羊城,找到坐井观天的徽、钦二宗,伪称自己将会设法逃回故国,请二圣亲书一信,求新君与金议和,救回自己。徽宗父子度日如年,见有此佳音,哪肯放过,乃立即用秦桧递来的纸笔,写了一封家书,最后徽宗又啮指出血,写了“和议救朕”四个大字,方交与秦桧。秦桧得了书信,心中大喜,一拱手,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秦桧挈妻回南,来到临安。先找到原来的好友、现任参知政事的范宗尹,由范引荐,见了高宗,献上徽宗亲笔之书。高宗当然认得乃父墨迹,再加秦桧的一番鬼话,对秦桧便深信不疑,喜对近臣言道:“秦桧朴忠过人,甚得朕心。今朕得二帝及母后消息,亦稍心安。”遂拜秦桧为礼部尚书。
  对于秦桧夫妻同归南朝,赵鼎等群臣颇多疑惑:秦桧一介书生,如何能杀死监守逃脱?又怎能奔波数千里而无恙?但若说金人遣间使诈,又为何不拘王氏为质,反而使其得以偕行?实在难窥其中奥妙。
  秦桧也知自难其说,对于众臣疑议,只好装聋作哑,听之任之。好在高宗信任,其便缩爪藏牙,以待时机。此时见了越东灾报,认为机会来了,乃力荐赵鼎前去,自己好做手脚,以除眼中钉。
  高宗素信秦桧,也很赏识赵鼎,乃谓赵鼎道:“既如此,就烦赵爱卿走一趟如何?”赵鼎答道:“微臣遵旨。”
  秦桧见高宗上了钩,又奏道:“微臣知越东濒临大海,该处颇多龙王庙,百姓常有至龙王庙求雨的习俗。今彼处大旱,陛下何不降旨,就命赵相往彼求雨呢?”赵鼎道:“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俱是天意,岂是求得来的?”秦桧奸笑道:“有圣上旨意,宰相亲往,或许能感动上天,也未可知。”高宗道:“对,对。但试一试有何妨?”赵鼎无奈,只好领旨下殿。
  
blog.sina.com.cn/u/15959352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