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1-15 17: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凤池吟稿>相关章句之管见
寿杰先生:
辛苦了!
大任担纲,穆穆皇皇!
羡慕君之学识和决心,更敬君之毅力与胆量!有感而发点管见,聊博一粲。爰赠四句二十八字弁其首。
黄卷玉音
台铉操觚垂黄卷,庆绪染翰振玉音;鸣凤涅槃六百载,绕池何止十丈孙。
管见一
《函谷关》一诗“谁家鸡唱寒烟里,举首东方太白高。”一句中“太白”一词应指的是“太白星”,即“金星”,而不是指秦岭山脉的“太白山”。
中国古代把金星叫“启明星”、“太白星”、“明星”或“晓星”,当其在西边天空出现时则叫“长庚星”等。
鉴于此,上两句诗不妨理解为:突然,一阵清脆的鸡叫声划破阴冷的夜雾,是谁家的报晓雄鸡呢?行人不禁抬头一望,只见太白星已高挂在东方的天空。
综合全诗,我个人解读为:黑暗的官场,险恶的仕途,诗人深感苦闷、压抑和不安。“树阴森”、“虎夜号”、“行人愁”、“路峣坳”便是他这种心境的真实写照。尽管现实残酷,但诗人仍把希望寄托在明天:黎明前的黑暗快过去了,天要亮了,曙光就在前面!后两句正是表达了诗人的这种情感。
管见二
《九日凝眺》诗中,
1、“感慨龙山作胜游”句中的“龙山”,我认为诗人用的是东晋时“龙山落帽”的著名典故。
据《晋书。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一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之龙山,一说在安徽当涂县东南。)孟嘉观赏山景,连帽子被风吹落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唐宋时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引用这个典故:李白的《九日龙山饮》“九日龙山饮,黄花笑诸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辛弃疾的《念奴娇。重九席上》词:“龙山何在?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共一笑?落帽参军华发。”而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明月飞梭,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
因此,我认为诗人“感慨”的是古人登龙山(除非有诗人曾登香港九龙乐华山的相关记述)的“胜游”。
2、“聊因碧酒横青眼”句中,“青眼”一词此处应指的是一种上等砚台。
宋无名氏《端溪砚谱》:“盖自唐以来,便以‘青眼’为上,黄赤为下。”“眼”,指砚台上的斑纹。
该句大意不妨解为“借着好酒饮后的雅兴,(我)展开了砚台。”(写诗)
“遮莫黄花笑白头”句,“黄花”应指菊花。如同李白《九日龙山饮》中的“黄花笑诸臣”。该句不妨解为“任随菊花去笑话我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管见三
《中秋对月》诗中“引领十洲方丈近,五云缭绕护蓬莱。”两句同样是用典。“十洲”、“方丈”、“蓬莱”均指古传说神仙居住的地方。
据东方朔《海内十洲记》(一名十洲三岛记):“巨海之中有祖、瀛、云、炎、长、元、流、生、凤、麟、聚窟十洲,又有蓬丘、方丈、昆仑三岛,乃人迹稀绝,神仙所居。合称十洲三岛。”三岛一作“蓬莱、方丈、瀛洲,或称‘三神山’。”
《汉书。郊祀志》:“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综上所述,所引两句诗意可否释为:翘首眺望,海上那神仙居住的十洲三岛离此并不遥远,五彩祥云正袅袅腾腾缭绕在美丽的蓬莱仙山上。
我个人认为,《中秋对月》这首律诗首联、颔联是即景、写实;颈联和尾联则抒情、写虚。
前四句是对自然景色的美好描述,景色好,心情也不错,故而举杯对月抒怀。值得玩味的是诗人“对月”却未“咏月”,全诗仅用了“一‘规’明月”四个字写月,而这“一‘规’”是对当年中秋正值“月望”的注脚,还是另有寓意?给了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后四句连用了七个典故,均是道教传说中的神仙故事。诗人把现实中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传说中的仙人、仙境融合在一起,表达的是一种憧憬,一种向往,一种渴望!
。。。。。。
不避弄斧,谨供雅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