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对雨】
百年多胜游,得意在中秋。月白露华①满,天空海气浮。深杯行绿酒,短棹②发沧州③。此夜兼风雨,令人有所愁。
【注释】
①露华,露水。
②短棹,duǎn zhào,亦作“短櫂”。棹,划船用的小桨,后指小船。
③沧州,本指今河北省沧州市,这里不是具体指向地点。
【大意】
人生百年中,最喜欢的是多多游历名胜之地;如果遇到中秋佳节,那就更令人快乐了。皎洁的月光下,大地一片露水浸润着的万物;明朗的天空下,仿佛有阵阵海洋里的气流吹来。大大的酒杯里,映照着世间的风景,连酒都映成了绿色;自然浮动的小船从苍茫的沙洲上启动了。今年的中秋夜有点可惜,偶尔有阵阵小雨伴随着微风吹了过来;让人升起了莫名的思乡之愁。
【简析】
查阅汪广洋游历过的地点,至今尚未发现诗人到过河北沧州的记录,故解读时,把“沧州”暂时理解为模糊指向,这也是古代诗歌中的习惯用法。
这首诗,只知道是写于一个有雨的中秋月夜,其他信息尚未得知。
首联,是表述诗人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
颔联,是对中秋月夜下的大地景色的描绘,充分展示了诗人此刻舒畅的心情,也展现了诗人流畅的文笔。
颈联,愉快的心情得以释放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泛舟水面,任由船儿浮动,船上几许好友,痛酌几杯粗酒。这两句,把诗人以及友人在中秋之夜的快乐表达到了极点。
尾联,中秋月夜,月朗星稀,应该是最为理想的境界,可惜的是,今夜有风雨。所以诗人落笔成愁了。
这首诗,应该是汪广洋早期作品之一。
【豫章①中秋】
丹桂②吹香玉宇③寒,绪风④如水月如盘。空传许逊骖黄鹄⑤,不见文箫⑥逐彩鸾。乐奏广庭⑦云外落,山连章渚⑧镜中看。宾筵有酒君当酌,莫待秋霜⑨满鬓端。
【注释】
①豫章,古郡名,即今江西省南昌市一带。
②丹桂,桂树的一种。一种常绿灌木,开橘红色花,香味很浓,是珍贵的观赏植物。传说月中有桂树,因以“丹桂”为月亮的代称。
③玉宇,华丽的宫殿。多指传说中神仙住的仙宫,也指天空、宇宙。
④绪风,用同“絮”,比喻多而连绵不断。秋冬之际的小风。
⑤许逊骖黄鹄。许逊,祖籍汝南(今河南许昌),其父许肃于东汉末年率家避战乱迁居南昌市南昌县麻丘乡。后乡举孝廉,于晋太康元年(280)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又称许真君。传说合家四十二人一齐乘坐黄鹄飞天成仙,世人尊奉他为“许仙”。骖,cān,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黄鹄, huáng hú,即“天鹅”。
⑥文箫,传奇中的人名。传说唐大和年间,书生文箫中秋日游锺陵西山游帷观,遇见一美丽少女,口吟:“若能相伴陟仙坛,应得文箫驾彩鸾。自有绣襦兼甲帐,琼台不怕雪霜寒。”双方相互爱慕﹐忽有仙童到来宣布天判:“吴彩鸾以私欲而泄天机,谪为民妻一纪。”两人遂成夫妇﹐后来双双骑虎仙去。
⑦广庭,宽阔的厅堂。引申为公开的场所。
⑧章渚,zhāng zhǔ,有名的水中陆地。章,古同“彰”,彰明。渚,水中小块陆地。
⑨秋霜,指白发苍苍。
【大意】
红色的桂花树吹来香气,整个月宫显得那么幽寒;连绵的秋风像水中的波纹一样,吹动了圆盘似地月亮。都说许逊骑乘仙鹄飞仙而去,却不曾见到书生文箫得爱骑虎仙游天境中。宽阔的厅堂里演奏的高雅音乐传到了九天之外;突出地面连接着大山的水洲,犹如镜中一样平静。酒席宴上,有很多美酒,是应该多喝几杯的时候的;不要等到满头白发了,再后悔当初没有作为。
【简析】
这首诗写于1362年中秋夜,诗人时任洪都(今南昌)都事。
首联,是描绘中秋月夜下的南昌城的景色。仰望天空,看到了嫦娥月宫,琼楼玉宇;感到了微风吹来暗香动,似有仙气拂面而来。语言简练而涵义深远。
颔联,以许逊、文箫各自乘鹄骑虎成仙而去的神话故事,给中秋月下的南昌城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颈联,是实写,却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云外落”极言乐声悠远,“镜中看”是说山水相依,一片静谧。勾勒了人间如仙境的生活场景。
尾联,是点睛之笔。是自我安慰,更是一句哲理。虽然从字面意义上讲,有点“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极意义,但联系诗人的背景来看,却是有所寄予的。此时的汪广洋,正是盛年,事业如日中天,功业蒸蒸日上。实质上是用“吟酒”来比喻做事,趁现在年轻多努力,多做实质性的工作。
【中秋写怀】
前年合江①上,去年南浦②中。沿流③爱明月,挂席④任西风。秫酒⑤酌不醉,林花看更红。姮娥⑥应笑我,今夜客山东。
【注释】
①合江,两江汇合处。非指四川泸州合江区。
②南浦,南面的水滨。这里之南方的水边地带。非为重庆万州难浦,也非为上海难浦。
③沿流,顺流而下。
④挂席:扬帆,船上张起的帆。
⑤秫酒,用秫酿成的酒。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烧酒,也泛指各种高粱。
⑥姮娥,即嫦娥。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是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神话中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月。在道教中,嫦娥为月神。
【大意】
前年,我在两江汇合处的江西境内;去年有来到了这南方的水滨旁。在江中顺流而下,最喜欢的还是江上的明月;船上张起的白帆任凭西风吹来。浑浊的高粱酒,是喝不醉人的;再看树林中的野花永远是那样鲜艳。月宫中的嫦娥仙子,也许会嘲笑我的流徙;今年的这个月夜里,我又来到了山东境内了。
【简析】
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至十二月,汪广洋以“廉明持重”受任山东行省参政,主要任务是安抚新归附的民众,政绩卓著“民甚安之”。
诗人采用了“以彼喻此”的写法,是转用唐代诗歌的意境来行文的。单从“合江”、“南浦”、“沿流”、“西风”一类的词语来看,似乎是诗人由四川沿长江而下来到了上海南浦,其实从诗人的阅历来推测,诗人从未到过四川,所谓西风也不尽是自然界里的事物。
事实上,诗人在1366年一年中的多数时间是在江西度过的,1367年是在冬天回任御史台御史大夫,1368年到达山东的。诗人用这种调侃式的语气,暗示了一种对流徙生活的喜爱。颈联“秫酒酌不醉,林花看更红。”,就是对这种情怀的直接表露。
尾联中,“姮娥应笑我,今夜客山东。”点出了这首诗写作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结合诗题中的“中秋”,就能佐证,这首诗写于1368年中秋的济南。
【中秋写怀兼柬诸省幕①再用过字韵】(二首)
烂醉新丰②市上过,马周③岂意有常何④?中朝⑤自古微求⑥重,诸老于今际遇多。病起风流殊不减,诗成须鬓定应皤⑦。东南馈饷⑧蒙恩赐,强欲行闻击壤歌⑨。
玉门关⑩外笑谈过,百战宁论万里何。定远⑾收功谁得似?楼兰⑿遗类苦无多。赋诗已慰三年⒀别,览镜曾闻一夕皤。传道两阶千载舞,岂应专羡大风歌⒁。
【注释】
①省幕,行省军政主官的秘书、参谋、副官等性质的辅佐大员。
②新丰,在骊邑(今西安市临潼区),汉高祖刘邦为其父刘太公所建。仿照家乡沛县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的街巷布局,并将乡亲故友悉数迁居于此。传说新丰城建造得与刘邦家乡丰邑一模一样,丰邑百姓迁至新居,连鸡犬都能找到各自的门户,此所谓“鸡犬识新丰”。
③马周(601~648),唐初大臣。博州茌平(今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人。少孤贫,勤读博学,后为太宗赏识,授监察御史,后累官至中书令(丞相)。为唐朝初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④常何,唐初将领。玄武门事变之后,因功升为中郎将。公元631年,唐太宗要求在朝官吏写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门客马周替常何写了一篇。马周得到了李世民的欣赏,得以重用。
⑤中朝,汉武帝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汉书》: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⑥微求,谨慎选定。
⑦皤,pó,白色,白发。
⑧馈饷,kuìxiǎnɡ,馈赠、款待。
⑨击壤歌,是一首淳朴的民谣。歌词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⑩玉门关,关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时为通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⑾定远,指定远侯,东汉班超的封号。后称驻守或出使西北边疆地区的使者、大臣等。
⑿楼兰,西域古国名,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剩遗迹,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
⒀三年,指吴王元年(1367年)汪广洋任御史大夫,至洪武二年(1369年)任陕西行省参政。
⒁大风歌,是汉高祖刘邦所作的诗歌。刘邦在战胜西楚霸王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当然使他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但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
【大意】
中秋佳节,上下一片和乐,我们喝醉了酒,在新丰集市上走过;唐初的马周哪里是仅仅为了主人的得失呢?我们要常常替国家着想。自古以来,朝中的权力机关都是经过慎重选拔,才会任命边关重臣的;我们这些人,真是太幸运了,能够得到皇上的恩典,来治理陕西。即使我们劳累到重病,病愈后也应该继续努力;即使我们劳累到双鬓斑白,也要不辞劳苦。来自东南方(相比西安而言,南京在东南方。)的赏赐和款待,都是皇上对我们的认同和赞许;我们一定要努力让百姓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
古老的玉门关外面,我们曾经笑谈着游巡过;身经百战的将士们哪里还在乎千万里之遥。东汉的班超作为使者,把汉室的恩德传播到更为偏僻的西北边疆,我们与他有着多么惊人的相似?边远的楼兰古地的百姓再也不会有原来那么多的困难了。作这首诗的时候,离开都城已是三个年头了;照镜子的时候,想起聊一夜白头的伍子胥,辛苦的操劳令我们憔悴了许多。立志为皇上传播伟德,不应只是喜欢呆在歌舞升平的皇宫里;又岂能像汉高祖那样,总是喜欢在征战的沙场上赋诗作词呢?
【简析】
汪广洋任职陕西行省参政是1369年四月初四日至九月初九日。这两首诗写于1369年八月十五日,中秋佳节之际。
在这两手诗中,诗人表达了对朱明王朝的无限忠诚,并描述了自己多年的辛勤劳作。
第一首,写新政下的陕西,充满了生机。官员们在中秋佳节,畅饮后巡游集市,有感于这千古帝都的兴衰,借用唐初马周的业绩,表达了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同时勉励同僚们,得到皇上的恩重来此地辅政,是一种难得的机会,希望大家要好好珍惜。颈联,则是直接表述自己将不辞劳苦,为大明王朝的江山作出贡献。尾联中,对陕西的将来给予了乐观的估计,有了皇上的鼓励和支持,陕西民众一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二首,先是诗人对近四个月来,在陕西从事的工作的一个总结。并在颔联中,对更为边远的西部新疆予以展望。颈联则是对离开京都三年来,一直在外辛勤工作的同僚们的赞叹和鼓励。尾联中,诗人以博大的胸怀,向同僚们讲述了为国辅政,不能只是喜欢宫内,也应该适时到边关亲历亲为。
从这两首所表达的感情来看,诗人是多么珍惜来之不易的职位,又是多么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抱定了为祖国江山鞠躬尽瘁的决心。
【省中秋夕】
流火①遵西陆②,新秋届在兹。群英罢趋谒,夕漏③滴多时。肃肃繁露④降,飘飘凉风吹。兰蕤⑤翳⑥金井,梧叶下彤墀⑦。徙倚⑧待清问⑨,张灯照薄帷。六经浩茫海,悠悠遗所思。
【注释】
①流火,火,指大火星(即心宿)。后多借指农历七月暑渐退而秋将至之时。
②西陆,指秋天。
③夕漏,计算夜间时间的工具。
④繁露,阵阵的寒露。
⑤兰蕤,枝叶繁盛的花草。
⑥翳,yì遮蔽。
⑦墀,chí 台阶上的空地,亦指台阶。
⑧徙倚,心神不定。
⑨清问:清审详问。唐•王勃《九成宫颂》:虔恭上帝,东朝悬待谏之旌;清问下人,南面听登闻之鼓。
【大意】
心宿火星伴随着秋天渐渐向西流转;今夕又是中秋佳节了。各路英豪争相我皇贺拜后,夜间的滴漏早已滴淌多时了。阵阵的寒露弥散了整个夜空,伴随着凉凉的夜风一起吹面而来。枝叶繁盛的花草遮蔽着庭院中的天井,阔大的梧桐叶子飘落在红色的台阶上。我独自徘徊在院子里等待着皇帝的责备,点点灯光映照在帏章上。翻开浩瀚如海的经卷,留下很多的思绪。
【简析】
该首诗歌,并未注明写作年代,但依稀可以看出作者此时的境遇并不乐观,至少说心情不是很愉快。特别是第二句中的“趋谒”一词,表露了作者不愿附炎趋势的清高心理。三、四句的六种景物的堆叠,使人感到阵阵寒意!第五句“徙倚”直接剖白了内心世界的旋转。这首诗歌应该写于广洋公“三起三落”中的“一落”前夕。
汪公广洋三起三落为:洪武三年(1370年)初,任中书左丞。后被迁徙到荒僻的海南。洪武四年(1371 年)正月,任右丞相。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任广东行省参政。洪武十年(1377年)九月,再任右丞相。《明太宗实录》记载:汪广洋首次罢相是1370年6月,返高邮;8月再遭谗诬,谪广南。据此推断:该诗歌写于1370年中秋,时作者位于中书省左丞职位上。
【中秋对月】
桂花香雨过秋阶,适意闲将碧酒①开。几点好山云外落,一规明月海东来。追思王子②登缑岭③,拟访安期④到越台⑤。引领十州⑥方丈近,五云⑧缭绕护蓬莱⑨。
【注释】
①碧酒,重碧酒,世界名酒五粮液的前身。为唐代戎州(今四川宜宾)官坊酿造,原料是四种粮食,只比今天的宜宾五粮液少一种,所以当年被诗圣杜甫赞美为“重碧”。后多用来比喻美酒。
②王子,周灵王的太子晋,又称王子晋。喜欢用笙吹凤凰鸣叫的声音,他在河南的伊水和洛水漫游时,遇见仙人浮丘公,他就跟仙人上嵩山修炼了三十多年,后在缑氏山骑鹤飞走。
③缑岭,即缑氏山,今河南省洛阳市辖偃师市府店镇,距中岳嵩山不远。多指修道成仙之处。缑,gōu,刀剑等柄上所缠的绳。
④安期,亦称“安期生”、“千岁翁”,仙人名。琅邪(在今山东胶南琅邪台西北)人。传说他曾从河上丈人习黄帝、老子之说,卖药东海边。秦始皇东游,与语三日夜。后方士、道家都称他为居住在海里的神仙。
⑤越台,指春秋时越勾践登眺之所,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种山。也指汉代南越赵佗所建之台,故址在今广东广州越秀山。
⑥十州,泛指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
⑦方丈,一丈见方。《头陀寺碑》:长一丈,高一丈,面环一堵,为方丈。在道教中,讲人心方寸,天心方丈,方丈是对道教寺庙中最高领导者的称谓。
⑧五云,五色瑞云。多作吉祥的征兆。
⑨蓬莱,属山东省烟台市。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圣地。
【大意】
桂花飘香的季节,一阵秋雨洗净了庭前的台阶;正是心神怡然之时,我们打开了上好的美酒。趁着夜色远远望去,一座座山头好似落在云外的黑点;一轮圆圆的明月从东边的海面上缓缓升起。回忆起当年周灵王太子王子晋登上缑氏山骑鹤化仙而去的故事;准备到越台上去瞻拜神仙安期生。伸颈远望黄河南岸的广大地区,只不过一丈见方的地面;缭绕的五色的瑞云呵护着仙山一般的境界。
【简析】
这首诗中秋月夜写于广东的,汪广洋在广东度过的中秋节有两次,洪武三年(1370年)和洪武六年(1373年)。这首诗是1373年中秋节所作,诗中的情怀比较超脱,但不是太悲观。
诗人饮酒于桂花香下,观云外好山,赏明月东来,思王子化仙,拟访神仙越台。
值得推崇的是尾联,“引领十州方丈近,五云缭绕护蓬莱。”大丈夫志在四方,目光何必局限于眼前的这点景观,应着眼于“十州”方丈地之外的广阔空间,放眼远望,到处都是祥云缭绕的仙境。
这首诗歌有很强的哲理性,落题自然而成,写景叙事近于工笔,抒怀言志没有丝毫的生硬感,充分展示了一代诗人、一代政治家的宽阔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