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汪寿杰

《凤池吟稿》专贴

[复制链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09: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夜过宝应县】

                                                               【夜过宝应县①】
       满湖风浪拍堤沙,雪压黄芦没钓槎②。卧听阁船歌白苧③,起来和月岸乌纱④。故乡近别无多地,归梦应知已到家。何日弟兄携子侄⑤,海天烟雨艺桑林。
       【注释】
       ①宝应县,今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明朝隶高邮州。
       ②钓槎,钓鱼的木筏。槎,chá ,木筏。
       ③白苎,词牌名。苎,zhù,白色的苎麻。比喻粗布衣。
       ④乌纱,古代帽子的一种。后成为官帽。
       ⑤子侄,儿子与侄子辈的统称。
       【大意】
       宝应县里,湖边风浪拍打着岸边的沙堤;发黄了的芦苇荡中,雪花浅浅的覆盖了停驻在水边的钓鱼筏。躺在官船中听到了百姓唱出了小调;站起身来,在月光下应和了一首宫廷丽曲。距离我的家乡已经很近了,再也没有多少路途了;多少年了的回乡梦就要实现了。哪一天,我的弟兄们能够带着孩子们,在这烟雨蒙蒙的广阔天地中,仔细的种桑耕田呢?
       【简析】
       关于汪广洋的故乡问题,一直有过很多争议。《新安文献志》中记载,汪广洋为安徽休宁人;更多的记载为江苏高邮人。而《风池吟稿》中有“淮南汪广洋”,这里的“淮南”是淮河南部的意思,是区别于江南所对称的“江北”的用法。从这首诗中,汪广洋明确的告诉了后人,他的故乡是接近宝应县的,宝应县在明初时期是属于高邮州的。因而,汪广洋的故乡是高邮已确切无疑了。
       从汪广洋从政、从军的经历来看,诗人在高邮度过的时日并不是太多。长期的奔波,使他对故乡充满了深深的思念。
       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在夜间到达距离高邮百里之程的宝应县时,对高邮的急切思念之情。
       从地理位置看,宝应湖和高邮湖是连通在一起的,这里的湖水就是家乡水了。因而首联“湖”的风光接近于故乡的风光。颔联,是写雪夜下,官船仍在行驶,表现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
       颈联,写出了诗人的回乡梦即将实现时的喜悦。
       尾联,是对回乡后,亲人相见的美好憧憬。诗人想象大胆,幻想着能够和弟兄以及后辈孩子们一起,从事田间劳作,过起平常人的日子。但这只能是个人的企望而已,更多的国家大事等着他去做。
       久居高位的汪广洋,也有着与平常人一样的家国情怀,也有着平凡人与家人和乐生活在一起的愿望。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10: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赠晋相傅】(二首)

                                                                  【赠晋相傅①】(二首)
       建龙阙下大江城,车骑如云拥去旌。苏武②已闻全汉节,曹参③先得相高荣。白门④酒熟频张燕,紫禁花飞及转莺。好是国家封建⑤日,多君匡翼⑥在斯行。
       珂珮⑦锵锵出凤城,暖分云液⑧注金罂⑨。雄藩大喜行封建,辅相多闻得老成。江左⑩衣冠皆抗礼,山西⑾草木预知名。同车况有曹参在,好献訏谟⑿答圣明。

       【注释】
       ①相傅,中医所称“五脏六腑”的肺。后为一种地方官的名称。五脏比喻中央官员,六腑比喻地方官员。
       ②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武帝大臣。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③曹参(?—前190年),字敬伯,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名将,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赐爵平阳侯,汉惠帝时官至丞相,一遵萧何约束,有“萧规曹随”之称。
       ④白门,南京古时有“白门”的别称。
       ⑤封建,有秩序地建立了国家。
       ⑥匡翼,匡正辅佐。为国家做贡献。
       ⑦珂佩,朝中官员衣服上的玉带。
       ⑧云液,古代扬州名酒。亦泛指美酒。宋代陆游《庵中晨起书触目》中,自注:“云液, 扬州 酒名。”
       ⑨罂,大腹小口的瓦器。
       ⑩江左,也称“江东”,包括长江下游以东的两岸。也就是说,在江苏境内,不管是长江南岸还是北岸,都可以称为江左。
       ⑾山西,明朝南京城在金陵山(今钟山)西边。
       ⑿訏谟,xūmó,重大的谋略。訏,大。
       【大意】
       皇宫的角楼下就是一座雄伟的江边城镇;一辆接着一辆的车马,随着旌旗驶去。西汉时期的苏武保全了汉朝的气节,名将曹参得到了相当高的荣誉。南京城门外的酒香引来的上下翻飞的燕子,宫城内的花香引来了婉转鸣叫的黄莺。正是国家刚刚建立的好时节,多少的才俊为了国家的兴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官服上的玉带发出了铿锵的响声,一直传出了皇城宫墙外;喜气洋洋的把美酒倒入了华丽的酒杯。诸路大将兴致高扬,喜得皇帝的封赏;宫内的重臣也都是富有谋略的老臣。长江两岸的士绅们都可以平等行礼,金陵山西边的草木也好像早就知道了王朝的兴起。一同乘车的自然有曹参式的名臣,献出治国的谋略来报答皇上的圣明。
       【简析】
       这两首诗是汪广洋在宫中,写给下级官吏的共勉诗。诗中描绘了明朝都城南京的繁荣景象,告诫大家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大明江山,时刻牢记报效帝王。
       第一首中,举出西汉时期的两大忠臣忠于国家使命的典故,用典极为精当。苏武是文臣,曹参是武将,二者是辅佐帝王治理国的重臣。
       一个是为了完成出使匈奴被扣留,拒不投降,被放逐到北海牧羊,十九年持节不改,在他身上彰显了强烈爱国思想和坚定的民族气节。另一个是汉朝开国功臣曹参,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刘邦称帝后,赐爵功居第二的曹参为平阳侯,后官至丞相,以黄老的学说治理国家,使国家得到安定,极为世人称赞为贤明的丞相。
       引用这两人的功绩,勉励众臣为国家、为新政权、为帝王多做贡献。
       第二首,进一步描写明初建国后的南京城的繁华景象,大臣们得到的封赏和任用都是极为恰当的。“大喜”的武将,“老成”的文官,都是适得其所。民间士族也得到了礼遇,连普通百姓都感觉到了幸福。这时的朱元璋更需要的是像曹参一样,能够献出治理国家的远谋大略的辅臣。
       根据史籍记载,汪广洋在中书省有四次任职的经历。1368年十二月至1369年四月,为中书省参政;1370年正月至六月底,任中书左丞;1371 年正月至1373年正月,任右丞相;1377年九月至十二月底,再任右丞相。结合诗中透露的信息来看,这首诗应该是1369年春,汪广洋在任中书省参政时期所作。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14: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梅杖为西霞霍维肃赋】

                                                   【梅杖①为西霞②霍维肃③赋】
       铮铮古榦④锵鸣铁,拄到西湖浅水涯。素质⑤可能韬玉润,溜皮⑥犹自着霜华。临风倚竹幽香在,和月敲门瘦影斜。一段阳春旧清致,等闲来伴老西霞。
       【注释】
       ①梅杖,梅树枝干制成的拐杖。
       ②西霞,应为地名,无考。
       ③霍维肃,无考。但汪广洋恩师余阙《青阳集》卷一有诗《送霍维肃令尹》,由此可知,霍维肃曾在元末任某地令尹(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
       ④古榦,古干,即古代的“干将”,古剑名。榦,gàn,同“干”。
       ⑤素质,白色的质地。
       ⑥溜皮,光滑的外表。
       【大意】
       梅枝制成的拐杖犹如宝剑一样发出钢铁般铿锵的声音;伴随着先生一直走到西湖的浅水边。它洁白的质地可以遮蔽白玉的光泽;它光滑的表皮简直像早晨白霜的光气。迎着春风,依靠在竹子旁,闻着它依旧散发着的幽香;伴随星光的月下,好像一位清瘦的老者歪歪斜斜的敲起了家门。那些暖春的时光都如年轻时的经历,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时时伴随这位西霞老人的美好回忆。
       【简析】
       史载,汪广洋曾师从元末文人余阙。余阙(1303-1358),元统元年(1333)进士,始任泗州(安徽泗县)同知,官至浙东廉访司佥事。元庭任命余阙镇守安庆。红巾军破城后,后见大势已去,遂自刎,沉于清水塘中。曾为辽、金、宋三史修撰,累官至监察御史,为政严明,治军与兵士同甘苦,有古良吏风。著有《青阳集》四卷传于世,见《四库总目》。汪广洋、郭奎等人师从其门下。
       由此可知,霍维肃应该是恩师余阙的老友,汪广洋与他也是比较熟悉的。这首诗写人非常有特点,不是直接写人物,而是从他随身使用的梅杖起笔,由细微处见神情。
       首联,梅花拐杖拄地时发出的铿锵如铁的声音,伴随着这位老人一路走来,从而有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意蕴。这是听觉,
       颔联,是详写梅杖的外形,给人以视觉的满足。洁白的质地,光滑的表皮,对仗工整。
       颈联,“临风倚竹幽香在,和月敲门瘦影斜。”侧重嗅觉,兼顾视觉、听觉,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多种角度。既有写景,又有叙述,写景叙事有机的交融在一起,堪称旷世佳句。  
       尾联,则是对老人晚年生活的想象,合情合理,自热流畅。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8-14 19: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姑苏台有感】

                                    【姑苏台①有感】
    (丙午②秋,大军围苏州。余奉命计议军务,感而赋此。)
    何事夫差日渐淫,都将兴废付登临。霸图反手归尝胆③,醉魄④流涎⑤属捧心⑥。台土尚存芳草合,鹿麋空卧古苔深。唯应⑦胥口⑧波涛急,百折东流感至今。

    【注释】
    ①姑苏台,又名姑胥台,在苏州城外西南隅的姑苏山上。吴王夫差自战胜越国称霸后,得意忘形,大兴土木到处建造宫室、亭台楼阁,作为他享乐、荒淫无度的逍遥之地。
    ②丙午秋,1366年秋天。《明太祖实录》载,明军围困苏州始于1366年农历八月初二。
    ③尝胆,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图复兴的典故。
    ④醉魄,喝醉了酒的身体,代指灵魂。
    ⑤流涎,形容非常简单的动作。
    ⑥捧心,即说西施捧心的典故。西子捧心,指美女之病态,愈增其妍。西施忍辱负重,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
    ⑦唯应,只有。
    ⑧胥口,位于苏州西郊的太湖之滨,因春秋时期吴国宰相伍子胥而得名。胥口南依万顷太湖,北靠穹隆香山,东接天平灵岩。伍子胥曾苦谏吴王夫差不要耗费国力修建姑苏台,无果。
    【大意】
    (1366年八月初二日,徐达、常遇春大军包围了苏州。我奉命做了这次作战的军事谋划。有感而发,写此诗以示纪念。)
    赢得霸业的夫差整日无所事事,一天天颓废糜乱起来;把社稷的安危、百业的兴废慢慢都废弃了,一心只想着到姑苏台游览。千秋霸业,轻而易举的就归附了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酒醉之身,涎水横流之间,就被西施控制了。当年高大的姑苏台的遗址至今还在,但已经被淹没在青青的芳草中了;麋鹿野兽悠闲的卧在长满了苔藓的深处。反倒是胥口的滔滔流水,曲曲折折的向东流去,至今留传着感人的传说。
    【简析】
    1366年八月初二日,徐达、常遇春奉命攻打占据苏州的张士诚。汪广洋以骁骑卫事之职,参与了这次作战的军事谋划。诗人遥看古老的姑苏台、胥口以及苏州周围的景色有感而发,写诗纪念。
    前四句,写胸无大志的吴王夫差,迷恋于姑苏台,沉湎于酒色,竟无心于治理国家,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是历史的教训,同时也突出了姑苏台的风景秀丽。
    颈联,写眼前的姑苏台的残败景象。花开有花落,繁盛又衰微,暗示了历史发展的沧桑巨变。
    尾联,写胥口流水依旧,感受万千。伍子胥,身为吴国宰相,虽已洞察世事,却于吴国无补,空留一腔热血。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为怀古。托吴王颓废,感世事兴衰,诗中充满了积极意义。同时,这也是诗人一种超前意思,对未来的大明王朝给予了警示。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2: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吴越春秋】

                         【读吴越春秋①】
    口血②才干又复讐③,总无诚意为东周。夫差只爱容狂佞④,勾践殊能用智谋。携李郡⑤还舆士⑥广,姑苏台⑦就鹿麋游。高情独羡陶朱子,万顷沧波一叶舟。
    【注释】
    ①《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是一部记述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
    ②口血,原指杜鹃长期鸣叫,口中流血。后指说话太多,口干舌燥。
    ③讐,chóu ,对答,应答。
    ④狂佞,轻狂谄媚。佞,nìng,用花言巧语谄媚。
    ⑤携李郡,地名,在今浙江嘉兴市西南,是越国北面的重要防守重镇。吴越两国曾在此地发生激烈战斗,越汪勾践曾率军大败吴师于此地。
    ⑥舆士,yú shì,奉舆之士卒。《宋史•仪卫志五》:“次腰舆一,舆士八人。”
    ⑦姑苏台,又名姑胥台,在苏州城外西南隅的姑苏山上。吴王夫差自战胜越国称霸后,得意忘形,大兴土木到处建造宫室、亭台楼阁,作为他享乐、荒淫无度的逍遥之地。
    【大意】
    说得口干舌燥,竭尽才力了,还要努力应答对手的责问;这样做倒不是为了东周的利益,而是为了越国的未来。吴王夫差一味偏袒轻狂谄媚之徒;而越王勾践却是能独具慧眼,大胆使用有识之才。当年从得胜的携李郡回到朝中,场面是如此的宏大,皇辇周边围绕了很多的侍卫;夫差修建的姑苏台前,巡游于此的已经是兴高采烈的勾践君臣了。如此高雅的情志,恐怕只有范蠡能够设计的如此精妙;碧波万顷的太湖水中,荡起了一叶载有勾践君臣的小舟。
    【简析】
    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是中国的大分裂时期。吴国、越国同为中国东部诸侯强国,两国之争自公元前510年开始,持续至公元前475年,历时35年,中经吴伐越的槜李之战、越伐吴的夫椒之战、笠泽之战和姑苏围困战,最终以吴的灭亡和越的胜利而告结束。
    首联,是赞美范蠡竭尽智谋,终于帮助越王勾践成就了帝业。
    颔联,采用对比的手法,评述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在对待人才、利用人才方面的强烈反差,以及导致的最后结局。向世人警示了人才的重要性,表达了诗人的人才观。
    颈联,勾画吴王夫差得意忘形的丑态,表达了诗人鲜明的“贬吴”感情。历史上的吴王勾践,的确为诗人留下了很多的教训。
    尾联,这是对越王君臣,最终获得胜利的赞许,有明显的“尊越”观点。不仅赞扬了越王勾践的豁达胸怀,同时也是对范蠡的赞羡。
    这首诗,看上去是对吴越春秋中的两王的评价,似对战国时期吴越两主的评判。但是仔细品味中,不难发现,“口血才干又复讐”,“勾践殊能用智谋”,“高情独羡陶朱子”,都是描写范蠡的。诗人借范蠡的故事来表达了诸多士人的共同心声。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00: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会吴左丞寄登滕王阁诗韵并序】(二首)

【答吴左丞①寄登滕王阁②诗韵并序】(二首)
    壬午年③正月十有四日。王师抵江西,伪汉④守臣降服。政行令肃,野不释耕,市不易肆。虽老臣宿将,罔敢干犯。乃大会于滕王阁。纵观灯火欢游连夕,居虻⑤扶老挈幼⑥出入军旅中,绰有大平气象。余适持文墨佐戎事,重念孟轲⑦氏,所谓不嗜杀人,而一旦形容于今日,宁不踊跃感激耶。继而以逆徒叛离,师复压境,予亦将命往焉。绥怀⑧之暇,求向之所登滕王阁者,但见瓦砾纷披⑨、基址倾覆⑩矣。九月五日,吴左丞自临川⑾以诗见寄,予勉强用韵,仍书此以识⑿所见之略云。
    绣阁⑾披云⒁倚暮寒,江城雨雪遍峰峦。半空挝鼓三军乐,五夜⒂烧灯万姓欢。相国旌旄⒃
来隐隐,宾筵珂珮响珊珊。重临谩忆追游日,独有阳春和转难。
    雉堞⒄岩岩江水头,芙蓉香净浦云⒅收。旧时歌舞空遗迹,此地襜帏⒆重久留。历历鸟鸣秋苑树,斑斑人上夕阳舟。数峰老翠檐前落,想见当初帝子⒇
游。
    【注释】
    ①吴左丞,诗人好友。

    ②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沿江路赣江东岸,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于山东省滕州,故为滕王。

    ③
壬午年,应为“壬寅年”,1362年。
    ④
伪汉,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建立的大汉政权。陈友谅(1320~1363),渔民出身,湖北沔阳玉沙(今湖北监利)人。
    ⑤
居氓,人们。居,当地人。氓,méng,古代称民(特指外来的)。
    ⑥
扶老挈幼,搀扶着老人,领着小孩。多用来指全家出来欢迎、观看或逃难。挈,qiè,领着。亦作“扶老携幼”。
    ⑦孟轲,即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⑧
绥怀,suí huái,安抚关切。
    ⑨
纷披,杂乱而散散落落。
    ⑩
倾覆,颠覆、覆灭;倒塌、翻倒。
    ⑾
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
    ⑿
识,zhì ,记住、记录;标志、记号。
    ⒀
绣阁,绣房。女子的居室装饰华丽如绣,故称。
    ⒁
披云,拨开云层,自天而降,亦用来比喻得志。
    ⒂
五夜,整个夜间。旧时自黄昏至拂晓一夜间,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有五夜之说。
    ⒃
旌旄,jīng máo,古代用牦牛尾与羽毛装饰的军旗,代指各种旗帜。
    ⒄雉堞,即堞雉,diézhì,城墙。堞,城墙上如齿状的薄型矮墙(“女儿墙”)。雉,城墙。

    ⒅
浦云,云水相映。
    ⒆
襜帏,chān wéi,表演时的服饰。襜,古代一种短的便衣。帏,帐子、幔幕;古代人佩带的香囊。
    ⒇
帝子,皇家子女。
    【大意】
    1362
年正月十四日,明军到达江西,伪汉陈友谅守臣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率众投降明军。政令整肃,田间不停耕作,街市不停贸易。即使是资历深厚的功臣重将,也不敢违反纪律。文臣武将在滕王阁举行盛大宴会,齐聚一起。纵目望去,灯火辉煌,欢聚嬉游,通宵达旦。当地居民扶老携幼,随意在军营中出出入入,呈现出一片和谐气象。我这时正随军从事文职工作,想起当年孟子所说的“仁政”,用于形容今天的繁荣景象,竟然是如此的恰当,让人感慨万千。接下来,三月初七日,降将祝宗、康泰造反,南昌陷落;四月十九日,徐达大军再次收复洪都,我也再次受命前往。五月初二,朱文正等大将留任南昌,我为洪都都事。安抚关切之外,登上了向往已久的滕王阁,只见一片杂乱散落的瓦砾,连楼阁的地基都被反倒了!九月初五日,吴左丞从临川(抚州市)写诗寄赠,我勉强应其韵和诗二首,写的是这次登楼所见到的大致景象。
    在寒冷的薄暮中,高耸入云的滕王阁秀丽无比;这江边的南昌城,周围的峰峦都被雨雪覆盖着。半空中传来三军欢乐的鼓乐声;灯火通明的夜里,百姓们一片欢腾。高官们的彩旗在这里来回飘荡;迎宾宴会上,不时响起官员们佩戴的玉带的响声。再次登临高楼,不觉想起跟随别人寻胜而游的日子;只是眼前的景象,要想转变为温暖的春天,恐怕是有点难度了。
    壁垒森严的城墙耸立在滔滔不绝的江水边;芳香美丽的芙蓉在云水相映的空间里,显得格外荒凉,四周一片空空荡荡。旧时的歌舞之地,只留下空空的场地;曾经的表演服饰,这么长时间了,也还遗留在这里。春花落尽犹如秋苑的树上,野鸟在鸣叫;阴影斑驳的夕阳下,游人慢慢的上了船。无数座山峰上的苍翠景色,仿佛洒落到屋檐前;令人想起了当初皇家子女们前来游览的情景。
    【简析】
    汪广洋出生于1329年,殁于1379年,期间只有1342年为壬午年,时明军未起。而史籍记载,陈友谅建伪汉是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初一,明军收复江西是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正月,壬寅年。故“壬午年”当系“壬寅年”(1362年)之误。
    这一段时间里,元末农民起义集团内部,纷争频繁。南昌重地,被反复争夺,导致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明军所到之处,军纪整肃,确实赢得了百姓的拥护。诗人汪广洋从1362年正月开始,一直是“持文墨佐戎事”的,汪广洋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初是劝降了陈友谅的丞相胡廷瑞,留洪都府。三月初七日,因降将谋反,被迫撤离南昌。四月十九日,再次随同徐达大军收复南昌,并于五月初二日,任洪都(今南昌)都事。
    这时期,汪广洋先期参与了军中事务,同时参与安抚民众的政务。诗序中交代了明军驻扎南昌时的少有的“军民一家亲”的景象,得益于朱帝的运筹帷幄,也得益于汪广洋等文臣的“绥扶”,“文治武功”兼具,最终取得了新政权的建立。对于南昌的战后描写都是两方面的,既有战乱的创伤,也有少见的和谐。这正是诗人思虑未来的政治家的胸怀的表达,“忧患意识”是汪广洋一生独特的性格弱点,或者说是汪广洋作为一位政治家所必备的素质。
    第一首是写充满生机的战后南昌城,虽然山河破碎,却有了暂时的军民同乐、官民同欢。尾句“独有阳春和转难”,就是诗人的忧虑。
    第二首,写“冷思考”。诗人以政治家特有的眼光洞察到了常人不易觉察的细微,战后重建工作是非常艰巨的。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08: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范蠡庙】

                                   【范蠡①庙②】
    越王去国③将危日,范蠡归心用计时。千古君臣难相遇,百年老耆④尚兴思。空檐莫雨巢干雀,遗庙春风哭子规⑤。惟有西施滩⑥下水,浪声东向不胜悲。
    【注释】
    ①范蠡(公元前536年——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他博学多才,与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后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灭掉了吴国。功成名就后隐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
    ②范蠡庙,位于山东枣庄市薛城区陶庄镇陶山之上,仅存旧址。依旧宅所建,庙后有“范蠡湖”,庙前有“范蠡钓鱼台”。
    ③越王去国:春秋争霸时期,越王勾践因战力不支,范蠡随同勾践向吴王夫差归降,而留文种于越国,鼓励女织男耕,养兵备战。
    ④老耆,即耆老。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耆,qí,古称六十岁曰耆。
    ⑤子规,杜鹃鸟。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⑥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县苎萝村。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西施天生丽质,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的经典传说。
    【大意】
    越王勾践离开国家,曲身吴王夫差,是国家最危急的时刻;就在那时,范蠡已经做好了回归祖国后的治理大计。千百年来,像他们这样赤诚以国托付的君臣,真是难以遇见;很值得德高望重的治国之士思考。久未下雨了,空荡荡的屋檐下,住着几只鸟雀;孤零零的范蠡庙前,杜鹃鸟凄厉的叫声从东风中传来。现在只有西施滩边的浣江水,依旧滔滔的东流而去,似在表达着深深的悲叹。
    【简析】
    1368年五月,汪广洋出任山东行省参政,沿京杭大运河北上,过今枣庄境内,来到古薛城范蠡庙中,有感于勾践、范蠡君臣的功绩,写下了这首怀古诗。
    开句就直入正题,交代了越王勾践与大夫范蠡的故事,热情洋溢的赞美了这两位古人之间的默契组合。“千古君臣难相遇”,这是这样,才重振了吴国的雄风。诗人强调了历史的经验是值得后人永远吸取的。
    颈联,描写千古功臣的落寞。“空檐”、“干雀”、“遗庙”、“子规”,这些景物的出现,都烘托了范蠡庙的荒废现状,令人扼腕叹息。“哭”字的出现,更是令人为之悲哀。
    尾联,是点题之句。用浣江水的流动不绝,西施滩依然流传着的美好传说,进一步反衬范蠡这位人物的身后冷遇。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0: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子常①赵聘君诗韵】

                                 【和子常①赵聘君诗韵】
    圣人予夺②严书法,曾托春秋二百年③。世道久嗟鸣凤后,王纲深著获麟④先。闭门纂述无虚日,直笔光华动烛天。还忆低头拜东野⑤,紫阳⑥山色落窗前。
    【注释】
    ①赵汸(1319年——1369年),字子常,休宁(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人。元末辅助汪同起兵,授江南行枢密院都事。后于朱明力量保持距离,以聘君入明。聘君,以币帛或重金聘请而来的聘士、征士。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后归隐田园。1361年正月十四日,曾以聘君身份为汪广洋祭婺源汪王庙撰写《祭婺源汪王庙文》。汪王,即越国公汪华,为汪广洋第四十四世祖先,汪氏第一显祖,各地多有供奉的庙宇。
    ②予夺,指赞许和贬低。
    ③二百年,鲁国编年史《春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
    ④获麟,指春秋鲁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事,相传孔子作《春秋》至此而辍笔,喻指著作的绝笔。
    ⑤东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平子被封赐食采邑于此。
    ⑥紫阳,今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地处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紫阳真人张伯端修炼于此。张伯端,北宋进士,字平叔,天台(今浙江)人,少业进士,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亡之术。后坐累充军岭南。
    【大意】
    当年孔圣人评价世事的好坏,用词是非常讲究的;把所要讲的道理,都寄托在二百多年的春秋时期发生的时期中了。纷繁万千的社会是值得长久嗟叹的,特别是天子登基后,更有很多事情值得思考;国家的大政,皇上的纲纪,都是最为有文采的绝世之作。一天到晚,关起门来,认真撰写叙述世间发生的事例;一颗恒常的心,一直不屈的笔,写就得诗篇,犹如亮丽的光芒照耀着天空。低下头来,回想一下当年鲁国大夫季平子被封于东野,还有紫阳真人张伯端修炼的大山中,他们都取得了成功。
    【简析】
    江南名儒赵汸,是一位忠于前朝的遗老。专注于理学研究,与新兴的朱明力量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洪武二年(1369年),以“聘君”身份入朝,参与撰修《元史》。他曾经和汪广洋在婺源有过交往,彼此和诗应答。
    这首诗,应该写于1368年十二月到1369年四月之间,时汪广洋为中书省参政。
    这首和诗,以历史上的孔圣人谈起,以孔子矢志于学问,著儒家典籍“五经之一”的《春秋》传世,书中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
    颈联,有劝慰赵汸效命明朝之意。历朝历代,都有绝世之笔,均出自于名儒大家之手,您应该抛却前嫌,打起精神,认真为新政权做出贡献。
    颈联,是对赵汸的赞美,既有对其工作态度的赞美,也包含了对其作品的评价。
    尾联,以鲁国大夫季平子封东野,紫阳真人张伯端修炼山中作结论,暗示赵汸的未来是光明的。
    整首诗更像是一篇做思想工作的散文,诗句中饱含了对友人的深情。由古代谈到今天,由名人谈到了凡人。同时也表现了汪广洋身为中书省参政,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的敬业精神。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0: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47楼(汪寿杰) 的帖子

    1357年七月,朱元璋大军进驻徽州,第二年就稳定的控制了这一区域。使徽州与集庆、太平、宁国府一同成为最早的“龙兴”之地。为期十年(1358年——1368年)。江南名儒,元末明初理学家赵汸的晚年,即处于这个时期。赵汸(1319年——1369年),字子常,休宁(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人。元末辅助汪同起兵,授江南行枢密院都事。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后归隐田园。赵汸刻意与新兴的朱明力量保持着一定的距离。1360年避寓婺源古阆山中。时婺源代理总制为王克恭,执掌军队,兼具地方治理之职务。汪广洋为江西行省都事,随王克恭至婺源任郎中。次年春,值汪广洋先祖汪华诞辰,1361年正月十八日,汪广洋征得总制王克恭同意,拜祭婺源汪王庙,并花费重金,聘请巨儒赵汸为聘君(聘君,以币帛或重金聘请而来的聘士、征士。),为汪王书写了祭文,碑刻于庙中。
    此碑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新安文献志》,原碑已经不知所终。
    希望有能力的本家,在当地寻找一下,其文物价值不菲。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8: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病中次陈检校见寄韵】(二首)

                          【病中次①陈检校②见寄韵】(二首)
    茂陵客子③怕逢秋,百岁长怀千岁忧。六代⑤云山归老眼,一江烟水送羁愁⑥。西风古调谁家篴⑦,落日轻帆何处舟?莫向凤凰台畔立,碧梧啼鸟不胜幽。
    东湖⑧把酒看明月,胜会于今有几人。乡国⑨已非前日富,乾坤空寄一身贫。竹西歌吹⑩经年断,江上芦鲈入梦频。偶向建龙关⑾北望,碧云秋树拥仪真。
    【注释】
    ①次韵 ,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②陈检校,陈宜武,随行的护卫武士。史载,原为文官,朱帝赐名宜武,一直为汪广洋贴身护卫,直至汪广洋被赐死。
    ③茂陵客子,指代司马相如④,司马相如曾称病免官,居家于茂陵。茂陵,古县名。治在今陕西省兴平东北。汉初为茂乡,武帝筑茂陵后,置为县。
    ④司马相如(约前179年— 约公元前118年),字长卿,蜀郡(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西汉大辞赋家,人称之为“赋圣”。
    ⑤六代,《资治通鉴》指唐、虞、夏、殷、周、汉。
    ⑥羁愁,旅人的愁思。羁,jī ,马笼头,后代指旅寓在外的人。
    ⑦篴,zhú,古书上说的一种竹。篴,也同“笛”,笛子,竹制管乐器。
    ⑧东湖,今南京月牙湖,因在名都东边而称之。
    ⑨乡国,故国,家乡。
    ⑩竹西歌吹,即扬州歌吹。竹西,亭名,在扬州城北门外。歌吹,gē chuì,指歌声和乐声。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⑾建龙关,明代南京周围的关隘,今已不存。依据元末明初词人胡用和“仪凤楼满窗江月,建龙关四壁山光。”可知,登仪凤楼可见此关。仪凤楼,建在南京明代宫城东华门上,也已不存。
    【大意】
    西汉赋圣司马相如总是多愁善感,很害怕秋天的到来;一世为人,竟然牵挂着万世的忧虑。过去各个朝代的云山雾罩的事情,总是在他眼前萦绕不去;老病归隐茂陵后,总是想起故土烟雾缭绕的江水,借以排解羁愁之愁。凛冽的西风下,不知是谁家的竹笛吹响了古老的曲调;很想在落日下,扬起船帆,回到故乡中,可是哪里能够租借到船只呢?我很想慰劝他,不要总是登上高台,遥望远方;碧绿的梧桐树下,再加上孤鸟的啼叫,让人忍受不了这种寂寥。
    我来到宫城东边的月牙湖畔,对着明月举起了酒杯;能够幸会于此的能有几个人呢?只有陈君还能够伴随在身边。如今家乡由于淫雨霏霏,百姓遭灾,早已没有了原来的富足;朗朗乾坤下,我也是一身贫寒,无力救助百姓。常常传来的悠扬的歌乐声,也是很久没有听到了;江上的鲈鱼,江边的芦苇也只是频繁的出现在梦中罢了。偶尔抬起头来,向北方望一望险要的建龙关隘,湛蓝的天空下,秋风吹动老树,还好像是簇拥在一起的皇上的仪仗队伍。
    【简析】
    洪武十二年(1379年)八月,汪广洋得重病修养于家中。初八日,朱帝受蒙蔽,疑汪广洋诈病推诿责任,降旨斥责。时检校陈宜武陪伴在汪广洋身边,赋诗聊解汪广洋心中郁闷,汪广洋步其韵和诗二首。
    这个时期,本欲利用汪广洋“制衡”中书省的朱元璋,对于身处困境,不能有所作为的汪广洋已渐露不满。汪广洋也已经洞察到了自己政治生命,乃至个人性命的终结,因而情绪十分低落。
    第一首,用西汉司马相如的心情来寄予自己此时的心情。一生牵挂百姓的诗人,此时欲罢不忍,欲进不能,已经走入绝地。病中隐居府邸,犹如当年司马相如病隐茂陵,虽然心系江山社稷,担忧黎民百姓,怎奈朝中结党营私,朱帝也无法控制了。
    颈联,“西风古调谁家篴,落日轻帆何处舟?”则是诗人感怀于现实的苍凉,有归隐故土之意。可惜的是,明朝皇权的需要之下,注定了这只能是一个永远实现不了的愿望。
    尾联,明为劝慰司马相如,实为自我解脱的一种写法。
    第二首,诗人久病微转,步出明宫东华门,仰望明月雄关依旧,沉思故土灾民流离失所。高邮州、太平府方志记载,洪武二年秋,两地均“雨霏”,“灾”。曾经的风光不再,唯有忠诚的护卫老臣陈宜武还能够陪伴左右,已是感慨世事无常,惨然泪下。
    颈联。“竹西歌吹经年断,江上芦鲈入梦频。”其实不是写整个南京城,而是写自己的身边,曾经的丝弦管乐,曾经的山珍海味,也只能是偶有为之了。写出了自己受到的冷遇。
    尾联,“偶向建龙关北望,碧云秋树拥仪真。”最终还是流露出了一丝希望,希望大明江山能够再振,希望朱明帝王能够慎重思考,给予自己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第二首的感情流露,比起第一首来,更为直截了当。已有破釜沉舟,拼死一搏的意味了。
    这两首诗,读来令人唏嘘慨叹,一代名相,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而不同”,无帮无派,处身于明廷“淮西派”与“浙东派”的夹缝之间,孤身自救,着实令人同情。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