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8-4 02: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登越王台①】(二首)
白云②,广州主山也。
赵佗③垂老思乡国,北面长吟上越台。潮汐终回沧海去,岗峦多自白云来。鸟啼花落榕城④静,酒熟荷香荔圃开。最喜殊方无事日,好从高处望蓬莱。
绝顶凉风卷翠涛,俯临阛阓⑥见秋毫。雕檐碧瓦连层阁,锦缆牙樯拥万艘。雁翅城⑦边沙草合,虎头门⑧外海潮高。何人得似任公子⑨,来去三山⑩钓六鳌⑾。
【注释】
①越王台,此处指今广东省广州市区北部的越秀山,汉代南越赵佗所建之台。
②白云,白云山,
③赵佗(约前240年-前137年),河北省正定人,秦朝著名将领,南越国创建者,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人。赵佗是南越国第一代皇帝,号称“南越武王”或“南越武帝”。
④榕城,原是福州的别称。因广州多榕树,这里指代广州城。
⑤殊方,远方,异域。
⑥阛阓,huánhuì,古指市场的大门。
⑦雁翅城,即旧广州府城东西两翅城。
⑧虎头门,即虎门,位于广东东莞市虎门镇。原名指珠江口上大、小虎二山。据《广州府图经志》载:“东莞县西南大海中,有大虎、小虎,二山相次,若虎踞之状,故名虎头门。”
⑨任公子,亦称任公﹑任父。古代传说中善于捕鱼的人。后常用以指超世的高士。
⑩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泛指南方的山。
⑾六鳌,即“连六鳌”典故。相传渤海里有一座神仙居住的山,常常随海浪浮动,天帝命十五只巨鳌,分三批轮流负山,后有能人一下子就钓上来了六只。后用来比喻善于钓鱼的人。
【大意】
白云山,是广州的标志山。
岭南第一人,南越武帝赵佗在垂暮之年总是思念自己的故乡;他常常站在越王台的北面,向着北方的故乡吟唱。潮汐涌来,最终还是要回归大海而去;这些大大小小的山峦,都是白云山的余脉。鸟儿鸣叫时,花儿一直在飘飘的落下,满是榕树的广州城区是那样的静寂;酿制好了的老酒香气,满塘的荷花的芳香,还有荔枝园里飘出了甜香混合在一起。最令人喜爱的是这异乡安静的日子;正是登高远望仙山的好时机。
越秀山的极顶上,凉风阵阵吹走了翠绿的松涛;低头望去,广州城内的店铺门面看得一清二楚。雕花的屋檐,碧绿的房瓦,层层迭起的楼阁;丝锦织就的船缆绳,装饰着象牙的桅杆,数不清的船只拥挤在一起。雁翅城码头的沙滩上,覆盖着茵茵的绿草;虎头门码头外的海浪一阵高过一阵。什么人能够像超脱世俗的钓鱼高手任公子一样,能够在名山下的大川中,屡屡钓得超大的鱼鳖呢?
【简析】
诗人登上越王台,借用“南越武帝”治理广东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效法古人,为广东的新发展做出努力的愿望,抒发了自己对南越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一首,登上高台,着眼于“远处”。引用的典故,不但年代久远,而且主人公的故乡远在河北省;描写的景物远,海潮远观,冈峦连绵,全城幽静;想象的远,远到了虚无缥缈的仙山;意境远,“潮汐终回沧海去”,无论游子远游多远,终将不忘故乡情。
从这首诗中,隐约可以探知诗人的思乡情怀。赵佗在暮年的思乡情,虽然没有多用笔墨,诗人却是通过自己的感受,借用古人来表达的。似在写古人,实则写自己,这种明暗结合的方式是由自己的性格与个人经历决定的。汪广洋久经沙场,明军每攻下一地,汪广洋都是“留任”地方官,用朱元璋的话来讲就是:“广洋廉明持重,抚纳新附”,“其人不贪而纯粹”,“民甚安之”。他在做地方官时是很有建树的,但后来被重用为丞相后,由于明廷内部帮派严重,却很难有所作为,因此三次被贬出中书省。这种经历,使他不得不处处谨慎,时时小心。表现在诗歌中,就是有所隐忍的。
第二首,着眼于“细部”。台顶上,亦即山顶上,凉风习习扑面,松涛阵阵擦耳;俯视山脚下,店铺商户林立,雕檐碧瓦俨然,大小船只云集,边城草滩遮蔽,码头浪涛汹涌。这些画面有机的组合在一起,犹如一幅长卷,把广州城勾画的栩栩如生。
尾联,“何人得似任公子,来去三山钓六鳌。”则是诗人阔大胸怀和远大志向的显露。“何人”其实就是说的自己,要学技艺高超的钓鱼人,在南国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成就一番事业,取得“连钓六鳌”的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