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7-21 09: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岭南杂录】(三十首)B6-10
【岭南杂录】(三十首)B6-10
(六)
春意①亭凉酒满杯,昔人遗刻②尚崔嵬③。亭前几树黄皮熟④,日日莺啼数百回。
【注释】
①春意,春天的气息,指春天。
②遗刻,遗留的刻石。
③崔巍,cuīwéi ,高耸的样子。
④黄皮,是海南的特产水果,也被称油皮、油梅、黄批。
【大意】
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凉亭上的酒杯里盛满了酒;古人们留下的时刻依旧高耸的矗立在那里。凉亭周围的几棵黄皮树上,果实早已成熟;自在的娇莺在果树林中整天的啼叫着。
【简析】
由“亭前几树黄皮熟”之句来看,诗中所描绘的是典型的海南风景。
农历五、六月,是黄皮成熟的季节。据此可知,该诗写于1374年的五六月间,海南,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不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高。此时的海南应该是较为炎热的,然而诗人笔下的并未流露出对这种天气的抱怨,落脚点确实“春意”,不得不令人费解。所谓“心静自然凉”,应该读得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是平静的。
戎马半生,又久处官场倾轧的诗人,难得如此超脱的境界。被贬此地,对诗人来说,并非是一件坏事。
(七)
雁翅城①东涌怒涛,外洋水长蜑船②高。莫言昨夜南风急,今日登盘③有海蚝③。
【注释】
①雁翅城,即旧广州府城东西两翅城,《广东通志》载: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增筑两翅,以卫居民”。为广州知州陈岘创筑,其中,东翅城长90丈,西翅城长50丈,皆以三城南面为其北部顶点,向江边延伸。
②蜑船,是水上居民之船,蜑民多以捕鱼、取蚝、采珠为业。
③登盘,华美的餐具。
④海蚝,即牡蛎,两广及海南等南海水域的人们对牡蛎的称谓。
【大意】
广州雁翅城的东门外,涌起了汹涌的波涛,远离城门的海面上驶来了高大的渔船。不要说昨天夜里,刮起的南风是那样猛烈,为了生计的渔民,依旧驾船入海,才有了今天餐桌上这开口的海味。
【简析】
由诗中可见,至少在明初时候,广州城外既有如海广阔的大江,也有阡陌纵横的农田,是渔、农、桑三宜的地方。
诗中对渔民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生计进行了深刻的描绘。汹涌的怒涛中,渔民为了生计也不得不下海捕捞。从表面看来,似乎是对渔民的勤劳进行赞美,实际上,诗人流露的是对渔民的同情与怜悯。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境。
(八)
吉贝衣①单木屐②轻,晚凉门外蹋新晴。相逢故旧无多语,解说边垆③骨董羹④。
【注释】
①吉贝衣,佛教戒律书《十诵律》所述“十种衣”中的一种,指绵布衣服。
②木屐,即木头鞋,是华夏传统的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雨天泥上行走。
③垆,旧时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
④骨董羹,也写作谷董羹。名苏东坡的《仇池笔记》记载:罗浮颖老取凡饮食杂烹之,名谷董羹;宋人曾慥的《高斋漫录》:禅林有食不尽物,皆投大釡中煮之,名谷董羹。与谷董羹比翼齐名的,是东坡的侍妾朝云发明用山芋做成的玉糁羹。“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
【大意】身穿单薄的棉布衣,脚蹬轻盈的木头鞋;我们踏着雨后初晴的傍晚,来到城门外纳凉。遇到了老朋友,却没有更多的话题,那就说说边陲之地特有的风味小吃吧。
【简析】
吉贝衣、木屐、凉门、骨董羹,这些风物,揭示的是广东特有的风情。可以说,诗人在广东的这段时间,接触了很多原来在北方未曾接触到的民风民俗,这给他带来的新鲜的感觉。但诗人毕竟是朝中重臣,时间久了,百无聊赖之意会从心头涌起。“相逢故旧无多语”,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九)
山磎①款獞②爱喧哗,垢面③文身④到处家。试问年年事何事?强弓劲弩旧生涯。
【注释】
①山磎:山谷。磎,xī ,古同“溪”。
②款獞:款,纯真。獞,狗的一种。这里指像小狗一样天真顽皮的儿童。
③垢面:垢,污秽,脏。脸上很脏,旧时形容贫苦人生活条件艰苦的样子。
④文身:在身体上刺绣各种花纹,以视吉祥、崇拜。
⑤事何事:第一个“事”,是动词,指从事。第二个“事”是名词,职业。
⑥强弓劲弩,qiáng gōng jìng nǔ,强:强劲的,有力的。强有力的弓,坚硬的弩。多用来比喻记忆超强的神射手,这里指崇尚武艺。
⑦生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
【大意】
大山深处的顽皮孩童总是喜欢喧闹;脏兮兮的脸蛋,裸露着纹身,到处游逛。试探性地问一问,你们年复一年的做什么营生呢?现在就是以拉弓射箭为主业。
【简析】
蛮荒之地,消息闭塞的深山里,一眼望去,犹如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引发了诗人的感慨。小童顽劣,整日吵吵嚷嚷,无所事事,蓬头垢面,到处游逛,为了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不得不练习传统的狩猎技术。
诗人是明朝重臣,是一代政治家,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不同于一般人的。从字面意义来看,他对山民生计只是从正面进行细致描绘,并未拓展自己的思考。从整首诗来看,诗人对缺乏教化的蛮民充满了同情,有亟需改进山民生活状况之思。
(十)
倔强冯陵①距②海垠,半为鱼鳖半为尘。只今编户闻声教,遗类何由辨马人③。
(马援④伐林邑⑤,留不去者千户。昌黎诗曰:上日马人来。)
【注释】
①冯陵,意气风发的样子。
②距,同“居”,居住。
③马人,即龙户,也称蜑户、蛋户,旧时南方的水上居民,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喜潜水。唐代韩愈《送郑尚书赴南海》诗:“衙时龙户集,上日马人来。”
④马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因平定交趾被封为伏波将军。
⑤林邑,古国名,象林之邑的省称,故地在今越南中部,后又改称占城。
【大意】
古时的边民们恣睢骄奢的居住在海边,有时像鱼鳖一样潜入水中,有时在陆地上奔跑。自从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伐交趾后,他们和遗留下来的汉人一起编户入民,听从教化,开始接受中原文明;哪里还分得清谁是移民,谁是本地人呢?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伐越南,留下了一千户人没有离开。唐代韩愈《送郑尚书赴南海》诗:“衙时龙户集,上日马人来。”)
【简析】
根据《汉书》记载,东汉初期,交趾设太守,教民耕稼,制衣冠履,设媒娉,立学校,有利的促进了交趾地区的氏族社会和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马援每到一处,都组织人力,为郡县修治城郭,并开渠引水,灌溉田地,便利百姓。马援还参照汉代法律,对越律进行了整理,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相互矛盾的地方,并向当地人申明,以便约束。马援不汲汲于功名利禄,总想尽可能多地为国家出力。马援进身朝廷,没有一个人推举荐拔,全靠自己公忠为国。后来居于高位,也不结势树党。于是,他生前受到权贵的排挤压抑,死后又遭到了严重的诬陷迫害。
诗人借古讽今,以马援之功,昭示自己要为海南进一步走向文明做出贡献;借马援之名,暗喻自己为国出力;借马援之遭遇,排解内心的郁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