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汪达梧

两点建议

[复制链接]

27

主题

245

帖子

577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5772
QQ
发表于 2013-10-20 19: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华宗亲你好,显四支(敦睦堂)从六十八寿一公四子,六十九显四公分支全部资料都在你那里,对接时如有资料不祥请于会長联系电话13339155623,对接成功后按标准交齐人丁费即其它费用,积极配合工作室全部工作重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1761

帖子

5万

积分

天使

天下汪氏一家亲

积分
53899
QQ
发表于 2013-10-20 19: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各位宗亲仔细的看一看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26863
汪明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主题

2651

帖子

6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7170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13-10-20 19: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楼德进宗亲建议很好。
ww4909@163.comQQ:59910929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主题

2651

帖子

6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7170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13-10-20 19: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谱世系图录入型式,请参考九华星云专帖介绍。
ww4909@163.comQQ:59910929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主题

3481

帖子

9万

积分

版主

崇尚自然 珍爱生命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974
发表于 2013-10-20 23: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回 5楼(汪封林) 的帖子

引用第6楼固始汪德进于2013-10-20 19:03发表的 回 5楼(汪封林) 的帖子 :
               个人认为,原三十八册的 清 ''汪氏通宗世谱'' 应視为谱根,即总谱,无需把目前各个支系的人丁狀况全部都编印上去。以后仼何支系往上对接,只需在总谱相关的某頁下面注明往下的分支現居何地及其相关简介即可。
       而各地分支的谱头,則应注明与总譜对接上的卷 ''册'' 数及第几頁等情况。各地分支谱由各地自已编修,保存,并呈送一份到总编室存档,以利今后汇总。如此操作可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也减轻了总编室的压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2667

帖子

7万

积分

版主

淮南洛河汪氏[潜口金紫分支]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819
QQ
发表于 2013-10-21 09: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基本上同意德进本家的意见,对接到始迁祖就行了,下面就是分支谱了,不然你们的工作量太大,通谱和支谱瓜藤图重复的也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997

帖子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13-10-21 10: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汪建彬于2013-10-20 19:32发表的  :
修编室与管委会应出台关于支谱与统谱对接的权威方案在家网上公布.如:内容、格式等!
目前在家网上只看到各种说法不一的讨论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193

帖子

5641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564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11: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的编纂工作,在武汉研讨会上大家发表了多种意见,但未作出定论。与会宗亲可以回忆一下,对通谱的内容不外乎有两种意见:一是只对接到始迁祖,下面各续支谱;二是认为既然是通谱,那就必须要有裔孙的名字,否则就不能叫通谱。第一种意见我们在续修同宗谱时就是采用这种方案的,实践证明,有他的不足之处。第二种方案,即使只报世系图,各人的生卒年月、配氏、事迹等要不要都写上?这样做要考虑通谱的容量,一套谱至少有一三轮車;字迹太小,老年人又不便于阅读。诸多因素都应该加以考虑。现在网上对这个问题意见不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何时才能有个定论?下面支系如何操作?
家谱氏一个宗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要有历史的传承,又要体现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编纂全国性的宗谱,工程浩繁,任务艰巨,几百年才能举办一次,我们绝不能等闲视之。建议管委会要召开一次有编修人员参加的专题会议,作出有权威性的决定,让各个支系参照执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主题

3481

帖子

9万

积分

版主

崇尚自然 珍爱生命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974
发表于 2013-10-21 11: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对接组专家出来解答问题。
       个人认为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
       一是支系始迁祖与清通谱对接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对各个支系而言,怎么与通谱对接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始迁祖分迁后,未参与清初续修。只有这种情况下,始迁祖刚好与通谱对接。但还有其他情况:始迁祖分迁后仍参与清通谱续修的,则始迁祖及以下数代已在原通谱上,如果再按始迁祖对接,就会出现重复的问题;始迁祖属多次分迁的,如果按始迁祖对接,可能还有断代问题。所以,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与清通谱上本支系最后一位,或数十、数百位,乃至数千位先祖对接。
       二是中华通谱的概念与对接方式问题。中华通谱包括两大部分:中华通谱统宗卷,即前三十八册;中华通谱支系卷,即对接后的支系谱。这是武汉会议上已明确的。按清通谱模式,各支系谱应分别对接在原三十八册各分卷里,但因为要加上几百年的人丁,而且本次参修的支系又比清初多很多,所以这种模式的结果会是,一套通谱由数百上千本组成。既破坏清通谱的完整性,又破坏通谱的简洁性,增加阅读的难度,增大支系购置的成本。所以采用统宗卷+支系卷模式是比较科学的。既然支系卷是中华通谱的一个部分,那么,裔孙的名字在支系谱上,也就是在通谱上;我们也就不能认为只有插入原三十八册相应分卷才算支系谱完整对接,对接方式不同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997

帖子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13-10-21 11: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还有很多需要模板:比如谱例的修改,恩荣录的记载方法,规范支系名人的艺文录,传记和谱系本纪的规范,契据文约和名迹更好的配图保存,以及越开两国公的年谱,还有如广洋公支系的广洋公年谱也是必须记载支谱的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