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12-23 23: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根据汪松寿《汪氏渊源录》的汪芒辩与之仔细对照(仅最后一段),发现有些旧谱所载有些出入,也许是因为抄录、刻板或校对等原因所致。现在发上来供参考。
《汪氏渊源录》的“汪芒辩”文:
“吾汪氏谱录,上承姬鲁,下历汉唐,盖五十二代相传,不为无证,姑举一二以明之,郡姓之说,起于魏晋,汪氏之望平阳,始疑晋地,而终合于鲁平阳,实为泰山之地,而魏晋世上距得姓之时未未远,其曰望平阳,不为无据也 | 。颖川之域,本在豫州,汪氏之食采颍川,始疑许地,而终合于鲁颍,又不为无据也。假今,?书汶阳,姑篾、、龟阴之地以为封邦,顾乃摘发迂隐,疑二之颍川平阳,而不虞后世之惑也耶。况凡谱录所载,考诸经史记著之书,引物连类,无一不合同,吾于是乎知汪氏果出于鲁成公之后,而汪芒、汪野不相入之辞,有非辨而目明者矣。又按汪芒或为汪罔,而外传或为未详孰是,姑志之。以待博古君子。”
家网或旧谱之“汪芒辩”文:
吾汪氏谱录,上承姬鲁,下历汉唐。盖五十二代,相传不为无证,姑举一二以明之。郡姓之说,起于魏晋。汪氏之望平阳,始疑晋地,而终合于鲁平阳,实为泰山之地。而魏晋世上,距得姓之时未远。,不为无据也。颍川之域,本在豫州,汪氏之食采颍川,其曰食采颍川,又不为无据也。假令,书汶阳姑茂龟阴之地,以为封邦,顾乃摘发迂隐疑,二之颍川平阳,而不虞后世之惑也耶。况凡谱录所载,考诸经史著记之书,引物连类无一不合者。吾于是乎知汪氏,出于鲁成公之后,而汪芒汪野,不相入之辞,有非辨而自明者矣。
又按汪芒或为汪罔,而外传,未详孰是,姑志之。以待博古君子。
错误之处分析:
1、文字替换:而魏晋世上距得姓之时未未远,其曰(将“曰”换成“为”)望平阳,不为无据也。
2、漏句,使其不完整:“……鲁地,以灭项而遂属鲁邦。”应为:“非鲁地以灭项而遂属鲁邦,”。
3、词语错误:“假令传会而传”,应为:“假今傅会而传,”,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字,“傅”与“傳”,傅会意同“附会”:原意是:附会而传播。
还有“汗漫(hàn màn)”,有渺茫不可知;漫无标准或不着边际的意思;而“汙wū ” 亦作“汚1”。亦作“污1”。与语句原来意图不相符。应为“汗漫”。
4、地名错误:汶阳,姑篾、菟裘(tú qiú)、龟阴分别是四个古地名。其中菟裘(tú qiú),古邑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泰安东南楼德镇。而莬wǎn:古书上说的一种草。莬miǎn古同“葂”。因此:是“菟”而非“莬(miǎn)”。
5、注意句尾的“注芒”,而非“汪芒”,既然前句说过“又按汪芒或为汪罔,”后面再说“而外传或为汪芒,未详孰是,”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以上错误之处,请大家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