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10-26 15: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monica215) 的帖子
广洋公,其后世子嗣众多。因身世特殊,公受贬蒙法后,或为规避“九族”之 祸,其后多流逃和隐名埋姓者多。广洋公早已洞察时事,未及“检校”(后为锦衣卫)访查,事先将子持、子守、子元三子及其后人隐匿于登州府福山县苟塔村(今山东烟台市福山区)。洪武二十五年(1392),子持携子侄,“善风监,因海氛不靖,遨遊胜区至东昌府馆陶县枣科里,僦室而居。”(1965年以漳卫河为界馆陶县划 归河北省管辖,枣科里划归山东临清管辖)留二子彦深、彦才居住于此。原村名: 枣棵里。当时此处遍地杂草丛生、野枣破树较多且坑凸不平故称枣棵里,史传到现在有句格言:好汉子住在高岗上、懒汉子住在枣棵里。僦居间兄彦琛居东院(即上宅)弟彦才居西院(即下宅)遂着人口众多的发展、户数增多、宅院扩建往东延伸至"九圣祠"以东便形成了东枣科(庙东)。往西延伸至“九圣祠”以西形成西枣科(庙西)。随着形势的变化又増添了于枣科、张枣科。至今简称:西科、东科、于科、张科。因此原枣科里是指现在的东科与西科(即庙西和庙东)。目前周围村庄、于科、张科、杨二庄、汪堤、汪庄、堤口、水波、万庄、白铺、辛集、唐元、朱庄、艾寨、李官庄、营子、林冸寨、千集、官庄、齐寨、梭庄、郭堤、邱屯、市区等以及迁居外省、市、县、区的陶山支系汪广洋后裔无论迁到何地追根实属从枣科村迁出。现在主要分布在山东聊城、徳州、东营、济宁、济南,河北邯郸、邢台,河南南乐等。历代从聊城临清(原东昌府、馆陶县)迁出注明迁出地的主要地域有:满州里、东北三省、北平、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等地的宗亲尚未认祖归宗。近两年已有贵州修文、惠水,聊城,徳州,等500余 名宗亲相继认祖归宗。
广洋公子孙众多。现已查明的后裔为三子六孙,长子子持,字衡平,又字显卿,尊为福山公;次子子守,字国防,隐居烟台福山。三子子元,字冠军,居隐烟台福山。六孙中彦深、彦才,现居聊城临清;其它四孙有改“王”姓,居烟台福山、大连庄河、山东半岛等地(即原登州府辖区的汪姓或汪姓改王姓的绝大部分,均属广洋后裔)。原登州府包括现在的蓬莱、长岛(旧属蓬莱)龙口(旧称黄县)福山、芝罘(旧属福山)、莱山(旧属福山)、栖霞、招远、莱阳、莱西(旧属莱阳)文登、乳山(旧属文登)、海阳、荣成、牟平(旧称宁海州)等。后有部分改回祖姓。据近期研究“凤池吟稿”和相关史料披露信息广洋公皆有胞兄及叔父, 因此广洋公其他子、孙及傍系子孙需待考。
摄于明太祖淫威,为保族门周全,子持父子三人,移居陶山后均未敢声张。为避于祸而将广洋公、子持公隐葬未敢立莹为祖。至永乐帝后期,广洋公四世孙“伯仲八公”称彦深、彦才为立莹之主,因而有“七十四世立祖茔”之说。汪氏忠勤堂陶山支系祖莹,乃是明丞相广洋公及其三子两孙、八曾孙、三十二玄孙的寝陵。陵地中墓碑林立,苍松古柏参天,气势磅礴,声誉数省,极有盛名。老《馆陶县志》载:“汪氏茔……明•永乐年间立,宽广四十余亩,松柏数十株,大皆合抱不交,苍翠森严,百鸟翔集,亦佳境也!”墓地座落在原馆陶县西北部三十华里处枣科里村的汪家田内,位临枣科里村南、杨二庄村西,土地改革期间划规杨二庄村变为集体土地。
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鉴于明丞相汪广洋后裔子孙、避难逃迁众多、隐姓埋名尽有、隐居不敢认祖等较为复杂的历史缘由,为便于海内外宗亲认祖归宗、实现一统谱续和大家族的团聚我们开展了综合大寻亲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