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志本传
汪广洋,字朝宗,元进士。宽和简重,通经能文,善篆隶大书,尤工诗歌。少从余阙,学游太平。
高皇帝渡江,召广洋入见。与语,大悦。留幕下为元帅府令史,行枢密院掾史①。丁酉,除照磨②。己亥,立执法议理司,大书四字牌,上以广洋、李胜端为执法官,朝政有失,执牌极谏,又名为都谏官。辛丑,迁江西行省都事,升郎中。
甲辰,立中书省,改右司郎中,寻知晓骑卫事。大将军常遇春下赣州,命广洋参军事,遂知赣州,寻升江西行省参政。洪武元年,开省山东,广洋以廉明持正,改山东安辑,有功。是冬,召入为参政。明年,出参政陕西。三年,丞相李善长病,召入为右丞。时杨宪山西参政,先召入为右丞。恶广洋轧己,唆使御史刘炳劾广洋不孝。上切责广洋,斥还乡。宪意未己,又唆炳劾广洋谪刘炳海南。
会丞相奏宪诬枉大臣,放肆为奸,上诛宪,召广洋还。是年冬,与刘基同日受封。封广洋“护军忠勤伯”,食禄三千六百石。诰辞:“比之子房、孔明”。四年,善长致仕。广洋为右丞相,以胡惟庸为左丞相。广洋坐畏懦,斥为广东参政。逾年,召为御史大夫,复为右丞相,眷遇益厚。
未几,上以惟庸暴横,广洋怠弃政,几敕令洗心补过。会占城国使至,不以时引见,上降敕切责之。十二年,御史中丞涂节言:“刘基死毒,广洋宜知状。”上问广洋,对“无是事。”上怒广洋朋党,又谪海南。舟至太平,再降敕谴责,遂死于道。明年,诏天下,除中书省,不复立云。
所著有《凤池吟稿》十卷,为国初诗宗。
淮海外史王应元一之公撰
【注释】
①掾史(yuàn):掾,佐助,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②照磨:官名。即“照刷磨勘”的简称,元朝建立后,在中书省下设立照磨一员,正八品,掌管磨勘和审计工作,后来在其他机关,如:六部、御史台、枢密院、光禄寺、行中书省、使司、等大多数官署皆置照磨。负责对本部门的收支进行审计。明朝在各地继续强化照磨制度,在各省布政使司中,均设照磨1人,多为从八品或从九品低级官吏。
【译文】
汪广洋,字朝宗,元代至正十二年(1354年)中进士。性格宽厚温和,处事简练慎重,精通经史典籍,擅于文字叙述,擅长篆、隶、草体,特别是在诗歌写作上更见功夫。
1355年六月,朱元璋带兵渡过长江,攻下采石矶,召见了汪广洋。一番长谈之后,对他非常赏识,便把汪广洋留在元帅府中,封他为元帅府令史,位列枢密院副官。1356年,升任照磨,负责财务收支审计;1359年,为倡导官员上谏,朱帝设立“执法议理”司,朱帝命汪广洋、李胜瑞为执法官,又名都谏官。帝如有失处,即可持写有“执法议理”的白牌直言极谏。1361年,调任江西行省都事,为正七品或从七品,后升任郎中,分掌行省事务。
1364年,进入明初政权核心中书省,任右司郎中,官至五品。不久,又受命担任晓骑卫事,参与大将军常遇春军事行动。常遇春部经数月围攻,拿下赣州后,朱帝明汪广洋留任赣州,不久升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副省级官吏)。洪武元年(1368年),设立山东行省,由于汪广洋“廉明持正”,委以重任,治理山东,山东很快得到了安定,功勋突出。当年冬天,被任命为山东参政。第二年,再任陕西参政。1371年,中书省丞相李善长病重,朱帝召汪广洋入朝,加封为中书省右丞。时任山西行省参政的的杨宪已先于汪广洋入召中书省右丞,杨宪嫉妒汪广洋才能,暗中唆使监察御史刘炳,捏造事实,弹劾汪广洋“侍母不孝”,触动了朱帝的痛处,朱帝斥责汪广洋,即刻回乡侍母。杨宪虽有收获,仍感汪广洋对自己的升迁有威胁,再次唆使刘炳诬告,汪广洋终被贬官,外放海南。
丞相李善长得知此事,及时上奏朱帝,痛斥杨宪诬陷大臣,肆意妄为,朱帝诛杀了杨宪,并诏令汪广洋还朝。这年冬天,刘伯温、汪广洋同日受封。加封汪广洋为“护军忠勤伯”,俸禄每年三千六百石。诰辞中称赞汪广洋,智谋可比张良、诸葛亮。1371年,丞相李善长因病退出相位,汪广洋被任命为中书省右丞相,胡惟庸任左丞相。但汪广洋无帮无派,抵御不了姻亲勾联的淮西派的攻击,处理政事,略显畏懦,很快就引起朱帝不满,被贬斥为广东行省参政。过了一年,朱帝思念汪广洋的忠心,出于让汪广洋“制衡”淮西集团的目的,再次召汪广洋入朝,先为都察院御史,后复任中书省右丞相,对他的待遇更加优厚。
然而,同为右相的胡惟庸,根本不把汪广洋放在眼里,处理政事更加独断专横,汪广洋无以作为。朱帝,数次敕令汪广洋大胆作为,而此时的汪广洋已是心灰意冷,很难斡旋,引起朱帝的强烈不满。恰巧,占城国(今越南)使者朝拜,中书省没有及时引见,中书省把此过归咎于汪广洋,朱帝极为不满,降敕严厉斥责了汪广洋。洪武十二年(1379年),监察御史中丞涂节,向朱帝上书称:刘伯温被慢性药毒死一事,汪广洋是知道的。朱帝即刻召见汪广洋,责问此事原委,但汪广洋“无是事”的回单,彻底激怒了朱帝,怒斥汪广洋袒护奸党,再此贬谪到海南。当汪广洋乘船到达太平时,朱帝余怒升级,追加圣旨,赐死了汪广洋。1380年,朱帝下旨,诏令天下,废除了中书省,从此不再设立。
汪广洋,著有《凤池吟稿》十卷,他是明朝初年的诗歌之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