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4-7 19: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让“铁军丰碑”永驻英雄城
——听汪江淮少将描绘“中国新四军纪念馆”
http://www.jxnews.com.cn 2005-09-13 01:45
[缘起]
9月初,全国都在以各种形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就在此时,新四军部分领导人后代赴赣寻访团从北京千里而来,谭震林、汪少川、徐海东、赖传珠、张云逸等名将后代,应邀来昌共庆盛会。寻访团还将在江西追寻当年革命先辈的足迹,回访红色故里。该团的汪江淮少将透露,准备以南昌“铁军广场”为基础,建起“中国新四军纪念馆”。我们找到了汪江淮少将,请他详细描绘了这个酝酿3年的计划。
[本期人物]
汪江淮,少将;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常务理事。
很多南昌人都不知道三眼井有个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
记者:汪将军,这是第几次来南昌?以前是否到过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
汪江淮:我在2002年的时候就来过南昌,也就是那一年我第一次到了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之后每年都会旧地重游。
那年也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应邀到南昌的一所高校举办讲座,聊天的时候大家了解到我父亲汪少川曾任新四军二师六旅的政治部主任。于是,当地的师生便告诉我南昌有个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我一听当即表示要去看一看,可是问了许多南昌人,他们都说不清陈列馆的具体地址。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地点。谁知这个陈列馆并不在大路边上,左绕右穿转过几处居民楼才找到了一个不大的院门。
记者:寻访团的成员都来过南昌吗?
汪江淮:这次组织新四军部分领导人后代赴赣寻访团,大部分的成员都来过南昌。当时,为了与江西新四军研究会加强研究交流,又得知为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江西新四军研究会安排了丰富的活动,我便对大家说借此机会来一趟“寻根访祖”之旅,沿着我们父辈的战斗足迹再走一遍,并将我们的真切感受反馈到社会上去。大家一听都说好。因此,我们正好赶上了江西新四军研究会的纪念活动。
维修前的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七号楼
“中国新四军纪念馆”的基本设想是以南昌的“铁军广场”为基础,建“三馆一厅一区”
记者:在我国已经有不少地方建有新四军纪念馆,再建“中国新四军纪念馆”会不会重复建设?
汪江淮:确有不少地方建有各种形式的新四军纪念馆,如盐城、茅山、泰州等地。但是这些纪念馆都只反映了新四军历史上的某一个阶段、某一个局部的情况,我看了以后觉得还没有哪一个馆能够全面反映新四军的战斗历程。游击队下山、整编、东进、抗日、番号撤消这一脉络,并没有在一个地方集中体现。因此我觉得不如一次性建起“中国新四军纪念馆”,这是有必要的。
记者:那你为什么看中了南昌,认为可以在这里建“中国新四军纪念馆”?
汪江淮:我记得第一次来南昌的时候,在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一眼就在馆内的一份新四军领导干部列表上看到了我父亲的名字,心情马上激动起来,感到十分亲切。
把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对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个历史性事件。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在汉口建立军部,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并在这里正式挂牌办公。然后,新四军在这里详细部署指挥了东进到安徽、江苏抗日的方针计划,这对新四军日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南昌是打响八一起义第一枪、军旗升起的地方,建立“中国新四军纪念馆”可以丰富英雄城的内涵,使这座城更具亮点。
这个想法从我第一眼见到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就闪现了,到现在已酝酿了3年时间,基本设想是以南昌即将修建的“铁军广场”为基础,建设“三馆一厅一区”。这“三馆”是中国新四军史馆、华中民族抗日根据地史馆、新四军英烈名人馆;“一厅”是学术报告厅;“一区”即“铁军广场”。我想应该可以汇总全国现有的新四军纪念场所的资料、文物,经过整理成为一个详尽的展示系统。
为此,我特地寻找了一些外地有投资意向的单位,并将其引荐给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的工作人员。目前,他们已开始正式接触洽谈。
据我所知,江西省目前正在积极筹划,将现在面积不到四亩的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扩建成“铁军广场”。这个“铁军广场”以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为核心,东起友竹路,西至象山南路,南到东书院街,北达三眼井街,占地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其整体布局分为7000平方米的新馆区、旧址保护区和“铁军广场”三大部分。可能今年底前会启动第一期工程,首先把大门扩到大街上去。而该馆也正在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申报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该馆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自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以来的有关历史文物、资料,在南昌组建新四军各项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件、日记、照片等历史文献,军装、纪念章、领徽、武器装备等革命文物,以及建国后撰写的文章、专著、采访录像等事后回忆材料,准备充实新建的馆区。
原新四军一师战斗英雄韦满春将抗战时期留下的日军望远镜赠送给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
现在许多革命遗址破破烂烂,让人寒心,革命的“家谱”该如何续下去
记者:也就是说建“中国新四军纪念馆”只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为人们展示全面而系统的新四军战斗历程。
汪江淮:不错。有些地方也曾以多种载体,描述或记录过新四军的战斗历程,像京剧《沙家浜》就表现了新四军战士与群众的军民鱼水情。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够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史实。甚至连新四军是从南昌走出去的这一段历史也漏掉了。不过,我听说就在一个多月前,一部名为《铁军出山》的史实纪录片在南昌开机了,从片名就可以看出纪录片将完整重现南昌在新四军成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这也算是填补了文艺作品中的一个空白。
这些年,我到过不少革命遗址,许多遗址没人维修,破破烂烂,看了让人寒心。革命遗址不保护起来,如何传给后人?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参加过抗日战争,我们的后代更是没有经历过战争,他们是毫无感受的。如果连这些革命遗址都无人问津了,那么他们就更加无法获取对抗日战争感性的认识了,这个革命的“家谱”该如何续下去呢?
记者:不少人对新四军的战斗历程不太了解,不久前在为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活动中,我的一位朋友就悄悄说:好像新四军没打过什么重要的仗吧。
汪江淮:我有这样一组数据,日军在二战期间共损兵600多万人,其中在中国损兵425万人。这425万人中,208万是被歼灭的,200多万是投降的。被歼的208万人中,按歼敌比例来算,八路军与新四军其实是差不多的。
此次来南昌,我们寻访团还将与江西新四军研究会座谈,并向全国提出倡议:收集挖掘各地存留的各种资料,进行考证加工;群众向新四军研究机构提供史料,有价值的文物可以赠送给相关的纪念馆、博物馆收藏;开展读书活动,多年来不少老前辈的亲身经历和研究机构的整编材料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高校的学生应该认真阅读,学以致用,发挥精神遗产的时代作用;各省市的新四军研究会进行学术交流,有条件的也可以进行扶贫、文教、环保等方面的合作。
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有个“家”,我们很羡慕
记者:今年7月本报与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合办了“江西抗战民间藏品展”,该馆又在8月承办了《血沃赣鄱》纪念展,江西新四军研究会的活动还是十分丰富的。
汪江淮:是啊,当我们听说江西新四军研究会的常设机构就设在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内时,都十分羡慕。江西省给新四军研究会安了个好家!我们在北京要开一个会都很困难,必须租场地,可见江西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新四军研究工作。
你看,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每年有固定经费18万元人民币,上海的研究会有30至50万元,而其他很多地方的经费还是相当困难的,相对来说,江西政府是十分支持的。
记者:你是一位军事研究专家,不过听说你刚完成了一部电影剧本,能介绍一下大致内容吗?
汪江淮:我写的时候可以说是夜以继日,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那一个月可让我妻子担心了,她总是催我休息,别累坏了。剧本初定名为《华中人民的长城》,主要是描述新四军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形势,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不断壮大的历程。剧本从红军下山谈判开始,到组编,然后东进抗日,一直写到解放战争初期新四军番号撤消,从1937年10月至1947年1月,整个新四军的10载春秋历史。剧本以新四军军部领导叶挺、项英、陈毅、刘少奇为主角,还有徐海东、谭震林等众多优秀的高级将领的群像。
主持人:刘建 本报记者钱鹰飚、实习生胡岢/文记者王辰、王东/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