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4-29 11: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绵蕝①图后】
【书绵蕝①图后】
鼎沸纤青席未温,肯将礼乐②奏君门。后来牵合虚文③者,未必无疑到叔孙④。
扶植纲维明大节,折冲俎豆⑤去繁芜。今人徤羡麒麟书⑥,曾及当时斫柱⑦无。
【注释】
①绵蕝,mián jué,亦作“绵蕞”,古代朝会时表示位次的标志。蕝,水草。
②礼乐,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③虚文,毫无意义的礼节。
④叔孙,据《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载,叔孙通为汉高祖创立朝仪典章,引绳为“绵”,束茅以表位为“蕞”。
⑤折冲俎豆,折冲,交涉,谈判,强制建立;俎豆,祭祀用品,引申为祭祀和崇奉。
⑥麒麟书,才能超众的人的著作,指制定的典章。
⑦斫柱,力度极大。
【大意】
人声喧哗,好像开了锅一样热烈,细细的青草编制而成的蓆子却因为没有人坐下,没有一点温度;尽管这样,昭示次序的礼乐还是在宫廷的大门响了起来。也有一些人会牵强附会的使用一些毫无意义的礼节,可能是他们想到了汉高祖时期的叔孙通。
皇帝一定会整肃朝纲、制定朝仪的,朝廷纲常礼节,一定会在反复论证后最终完善起来的,不符合礼节的行为势必要被禁止的。让人信服的麒麟书,执行起来一定会像当年驰骋沙场一样猛烈。
【简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绵蕝图》作者,已经无可考证,但从汪广洋的这首诗歌中,可以勾勒画面所描绘的场景:熙熙攘攘的人群、鼓乐喧嚣的乐声、国初朝见的纷乱。
据此来看,此诗写作的年代,大约为明朝建元初年。明朝建立初期,跟随朱元璋起义的多为农民出身的草莽英豪,多自以为功高,又不知晓最基本的礼节。所以上朝时,皇宫内外一片乱糟糟的。
进士出身的汪广洋,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洞察到这一切的潜在危险性。极力思索,建国后所必须制定的纲常礼节。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吴王元年,初置翰林院,首召安(陶安)为学士,凡国家制度、礼文之事,多安所定拟。此时的汪广洋正在御史大夫任上,参与了典章礼仪的制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