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4-23 13: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登清远峡飞来寺】(四首)
【登清远峡飞来寺①(四首)】
暂拟兰舟②访隐沦③,子规何事劝行人。满山松柏云来往,谁道王维画逼真?
入峡阴阴出峡晴,流湍似镜般太平。玉环④玧世⑤谁收得?万壑千岩月自明。
才到生公⑥讲后经,蛟龙夜出石潭听。骊珠正照维摩室⑦,优钵⑧花香兰叶青。
几年不上雨花台⑨,胜景寻常入梦来。如此江山好楼阁,峡中图画自天来。
【注释】
①广东清远市的飞来寺,相传是从安徽飞来,故名飞来寺。两位神仙隐居在飞来峡。欣赏眼前这峰峦叠嶂、江水凝碧、渔火点点的夜色时,总是感到有点美中不足,搬来了安徽舒州上元的延祚寺。《清远县志》有记载:飞来寺由广庆寺(飞来寺旧址)、飞来古寺、帝子祠、六祖殿、观音殿等组合而成,为岭南三大古刹之一。
②兰舟,小船,诗家对舟的美称。
③隐沦,神仙或者像神仙一样的隐者。
④玉环,喻圆月。白居易《和栉沐寄道友》:“高星粲金粟,落月沉玉环。”
⑤玧世:玧,mén,古同“璊”,黄红色的玉石。使世界变红。
⑥生公:晋末高僧竺道生的尊称。相传生公曾于苏州虎丘寺立石为徒,讲《涅槃经》。至微妙处,石皆点头。
⑦维摩室,佛门内室。维摩:佛名,意译无垢,一作净名。
⑧优钵,优钵罗花,佛教经中记载的蓝睡莲,是佛教“七宝莲花”中的一种。
⑨雨花台,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城堡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
【大意】
初步打算好了,要架起一叶小舟去访问神仙,杜鹃鸟却飞过来啼叫着,似乎是规劝我放弃此行的打算。满山上都是苍葱的松柏,山上的白云飘来飘去,真如王维在诗画中描绘的一样,令人实在向往。我到底去不去这座神山?
刚刚进入清远峡时的感觉是幽暗深邃的,出来峡谷才知道天气一直都是晴朗的。曲曲折折的溪水急速流淌着,水面却好像镜子一样平静。玉盘一样的圆月把整个世界都照耀得发红了,这样的玉盘又有谁能够收藏的起?千山万壑之中,月儿依旧明亮亮的挂在空中。
刚刚听到高僧生公讲涅槃经,蛟龙就从石潭里连夜跳出水来倾听了。宝珠的光辉照耀着幽静的佛堂,“七宝莲花”放佛发散出幽香超过了叶子还轻轻的兰花。
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去过雨花台了,那种胜景经常出现在我的梦中。广东的各地壮丽河山,京都的宏伟楼阁,也比不上清远峡的幽静,如画的美景仿佛是从天上降临到人间的。
【简析】
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十二日,朱元璋一纸调令把右丞相汪广洋调任广东行省参政,这是汪广洋第二次被贬出中书省。已经厌倦了互相倾轧、勾心斗角的宫廷生活的汪广洋,终于得到了暂时的解脱。
广东清远的优美风光,给诗人带来的喜悦,完全体现在这组七言绝句中。但是诗人的喜悦终究只能是暂时的。
第一首中,如诗如画的美好景色并未让诗人完全沉浸其中,“子规何事劝行人”一句,写出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犹豫不决。
第二首,借清远峡和飞来寺的景色来抒怀。第一句明显是对自己仕途的未来充满了信心,“阴阴”而入终将“晴”而出。第二句更是诗人心境的写照,外表的平静掩饰不住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三、四句则更为直白:只要是明月,又有谁人能挡得住它的光泽。诗人把自己比作月亮,有足以看得出他是有自知之明的,并没有超越太阳(当然是指朱元璋了。)的光辉。
第三首,借助佛教典故、佛教场景来渲染佛堂的静谧,实质上是期望能够得到朱元璋的再度起用,“生公”讲经,“蛟龙”一直都会认真倾听的。兰花盛放的时节,有谁还再留恋佛堂七宝莲花这并不真实的花香呢?
第四首,恍如仙境的自然风光,勾起了诗人对繁华京都的思绪,“几年不上雨花台,胜景寻常入梦来。”早已超过不惑之年的汪广洋,尚能够胜景入梦来,充分流露出诗人对京都的思恋。也许诗人思念的不仅仅是亲人、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