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汪寿杰

《凤池吟稿》专贴

[复制链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4: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言绝句二首

                                                  六言绝句  
                                                  【上行】
       溪光净如白练①,山色碧似朝霞。最是一春好处,雨晴人采新茶。
       【注释】
       ①白练,喻指若白绢一样的东西。
       【大意】
       洁净的溪水好像白色的熟绢,碧绿的山色好像朝霞初现时的澄清。这应该是一年春天里最好的时节了,春雨过后,天气晴朗,茶农们正在忙着采摘新茶。
       【简析】
       前两句写景,旖旎的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后两句叙事,描绘江南特有的劳动景象。言为心声,诗人对江南优美景色的描绘,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表露。“好”、“新”二字的连用,生动表达了诗人的愉悦心情。

                                               【宴会清堂①】
       胜日②大开东阁③,临池旋④取鲜鳞。只为梅花合醉,不须风雨留人。
       【注释】
       ①会清堂,为汪广洋的宴会场所。题目的意思是,在会清堂设宴。
       ②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也指天气晴朗的日子。
       ③东阁,东厢的居室或楼房。古代也称宰相款待宾客的地方。
       ④旋,来回,忙碌的样子。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大意】
       天气晴朗的日子,我打开了待客的东阁。在凤池中反复的捞取鲜活的鱼虾。这种气氛里,我们只求梅花和我们同醉,不需要斜风细雨来挽留客人。
       【简析】
       诗人在“胜日”里“旋”取池中鲜活的鱼虾,为的是热情款待客人。
       宾客之间,畅所欲言,不在乎外物的得失,只求一醉方休。
       依据“东阁”、“池”等词句透露的信息来看,此诗应作于丞相之位上。因汪广洋在明初,为明政权的创建与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对汪广洋屡加封赏,后官至中书省右相。诗人的个人待遇也是不低的,汪广洋住处兼处理政务的场所,曾被朱元璋赐名为“凤池”。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过江阴观镏琪写竹】

                               【再过江阴①观镏琪②写竹】
       镏琪素得洋州谱③,写竹真如写草书。尚忆澄江旧游地,雨中烧笋食鲥鱼④。
       【注释】
       ①江阴,今江苏江阴市,别称澄江。
       ②镏琪,画家,生平未详。洋州谱:竹谱。
       ③洋州谱,竹谱。
       ④鲥鱼:一种海鱼,春季到我国珠口、江、钱塘江等河流中产卵。背黑绿色,鳞下多脂肪,是名贵的食用鱼。
       【大意】
       得到竹谱的画家镏琪,画起竹子来,简直像挥毫书写草书一样流畅。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前次来江阴时的一次野炊。在雨中,食用的是火烧竹笋和火烤鲥鱼。
       【简析】
       诗人两个江阴市,都有不同的感受。由得观镏琪画竹,联想到上次江阴之行的恬然。
       这二者本来是不相干的两件事,诗人却奇妙的把他们联接在一起。言外之意,就不言自明了。画家画竹,如行云流水;诗人野炊,恬当自然。表现的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迷恋和向往。
       诗人深居简出,偶有外放,也是一路鞍马劳顿,难得有清闲之趣味。所以每有舒展灵魂的机会,诗人非常珍惜的。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5: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花图】

                                                         【梅花图】
       赣江①去国②数千里,曾对梅花忆故人③。今日归来看图画,一枝寒玉更精神④。
       【注释】
       ①赣江,中国江西省最大河流。长江下游重要支流之一。西源章水,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出自广东省毗连江西南部的大庾岭;东源贡水,出自江西省武夷山区的石城县的赣源岽,在赣州汇合称赣江。北流至南昌市注入鄱阳湖,后洩入长江。
       ②去,距离。国,国都南京。
       ③故人,故交,老朋友,也指亲人。
       ④精神,形容人或物有生气。
       【大意】
       浩浩荡荡的赣江距离国都南京已是数千里之遥,每当我面对梅花时,就会想起老朋友和家人。现在回到家中,再来看梅花图,它像是寒风中的白玉,越发显得精神了。
       【简析】
       心在,情就在。
       诗人是一位饱含人情味的政治家,几十年来的仕途生涯,并未改变他做人的根本。远离家国,遥思故人,唯有梅花寄托;完节归来,再观梅图,犹有积极情怀。
       此心此情,是支撑诗人奔走效命于朝廷的内在驱动力,更是是诗人个人生活品味的佐料。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6: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次清河县】

                         【次清河县
    淮河水流汩汩清,到县都无二里程。兵后人家颇相得④,採鱼屯种日为生。
    【注释】
    ①次,旅行所居止之处所。
    ②
清河县,旧县名,今属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置清河县(治所在大清口西北),属淮安路,县境约相当于今日淮阴区运北全部以及运南西部一带。1914年1月改名淮阴县。
    ③汩汩,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
    ④相得,彼此投合,互相联络。比喻邻里相处非常和睦,生活自给自足。
    【大意】
    淮河的流水是那样疾速,那样清澈,那样悦耳动听,从这里到达县城也不过二三里的路程。战争过后,百姓相处和睦,生活恬淡自由。民众有的以打渔为生,有的靠种田为业,日子过的渐渐舒适起来。
    【简析】
    优美的清河古县,城旁有清澈的淮河流淌,发出动听的水流声。城外人家,不为战乱所惧,稍有烽火间歇,就开始筹备生计,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从史籍记载来看,汪广洋不但擅于征战,还擅于治理政务。他做地方官时,留下了很多可书史册的政绩。战后清河古县的经济复苏,应该得益于汪广洋的疏导的治理。后成为一国之相的诗人,确为一朝名相。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4-12 21: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登郁孤台】

                                                           【登郁孤台①】
       传报东门槖鑰②开,缓乘单骑陟③层台。连营喜动旌旗卷,遮道懽④迎父老来。云拥龙骧⑤通百越,天垂象纬⑦丽三台。赣江流水深千尺,愿激余波遍草莱⑧。
       【注释】
       ①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因坐落于山顶,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宋代古城墙自台下逶迤而过,创建年代史籍未祥,但距今最少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赣县志》记载:“郁孤台,在文笔山,一名贺兰山,其山隆阜,郁然孤峙,故名。
       ②槖鑰:槖,tuó,同“橐”,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鑰,yuè,“钥”,古代乐器,形状像笛。充满气的口袋的意思。
       ③陟,zhì,登高:陟山。
       ④懽,huān,同“欢”。
       ⑤龙骧:骧,马奔跑、头高昂。比喻气概威武。
       ⑥百越,中国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亦指百越居住的地方。
       ⑦象纬,xiàng wěi,象数谶纬。亦指星象经纬,谓日月五星。
       ⑧草莱,cǎo lái,杂草、野草。指荒芜之地,也指布衣、平民。
       【大意】攻下赣州时,城东门的城楼上传来了报捷的号角,我独自骑着马缓缓登上了高耸的郁孤台。军营内,将士们的欢呼声回荡在翻卷的旌旗中,夹道欢迎的百姓堵塞了整个街道。像彩云聚集、神龙昂首一般的队伍打通了南方之地,天祥日月星辰使得郁孤台更加亮丽。赣江里流淌的江水,深过千尺,但愿它激起的波涛,能够润育遍地的野草。
       【简析】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冬,时任中书省右司郎中的汪广洋奉命开谕赣州。这是当年八月,他授任常遇春部军事参谋以来,担当的最为重要的军事行动。次年正月,收服赣州。1366年,留江西行省参政。
       该诗所描写的,就是1365年,朱元璋大兵攻下赣州后的情景。诗人对于攻下赣州后的喜悦,描写的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喜悦和忘形,而是将诗歌的重心落到对赣州的治理上。
       一二两句,作者写胜利的欢呼声中,却闹中取静,独自一人骑马登上引人遐想的郁孤台。郁孤台,一个令人展开想象的静地;郁孤台,一个令人遐想的名称。
       三四两句,诗人的思路是不同与一般将士的。将士们的凯歌,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而诗人思考的却是与众不同,他看到的是夹道欢迎的百姓们,对新军的期望。  
       五六两句,是歌颂朱元璋军队的应时应势,鞭挞的是元朝末期军阀混战,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七八两句,是全诗的核心和主题,是诗人要表达的根本思想。“赣江流水深千尺,愿激余波遍草莱。”但愿即将建立的明朝政府,能够拯救普通百姓于水火。赣州乃至整个南方百姓像遍及荒野的野草一样,多么希望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啊!
       诗人的高瞻远瞩,终于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汪广洋以“善谋”被留守赣州,并与1366年被任命为留江西行省参政。汪广洋治理赣州,留下了千古美名。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4-12 23: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瑞菊诗卷后并序】

【题瑞菊诗卷后并序】
   密理沙,元之故帅也,尝仕于吴乡。种菊数百本,秋芳烂开,一本有二色,诗友咸作诗称其美,余亦缀书卷末。后密理公宦游海上,兵革四起,奔走南北,声问各无闻焉。甲辰冬余承王命,开谕赣州。乙巳春,守臣熊天瑞附顺,两军遂解。入城召父老故官,宣以上旨。有庞眉皓首,年几八十者立于众人中,扣其从来,乃知为密理公。公亦不记余为谁何。访故箧,得诗文一轴,出示于余,怅然追思,已二十年矣。卷中诗文名字炳然,手迹如故,但不知存者今几人。临风拜观,涕泗交集,遂赋此以纪岁月云。
    我对青山倦著鞭,君垂白发赋归田。偶来把臂三千里,却忆题诗二十年。零落亲朋逢乱日,萧条松菊委荒烟。临风展玩长挥泪,谩想
当时思惘然。
    【注释】
    ①
著鞭:挥鞭。这里是领兵打仗,到处漂泊。
    ②把臂:喻知心好友。唐陈子昂《同是上人伤寿安傅少府》:“把臂虽无托,平生固亦亲。”
    ③
谩想:空想。谩:通“漫”。不切实,散漫。
    【大意】
    前序:密理沙是元朝的兵马元帅,曾经在吴地做官。他喜欢大面积种植菊花,秋天一到,菊花盛开,灿烂无比。值得一提的是,他种植的一棵菊花上能开两种颜色的花朵,诗友们作诗都称赞这种菊花的美丽,我也曾在这些诗卷的后面写了一点文章。后来,先生到海上做官,兵革纷起,他到处奔走,音讯就断绝了。1364年冬天,我奉朱元璋命,到赣州劝降。1365年春,把守赣州的陈友谅部将熊天瑞降伏顺,朱元璋军队和元军和解。我们进入赣州城,招来赣州父老代表和赣州的旧官吏,向他们宣示了皇上的谕旨。其中有一位白发苍苍、眉目宽大,年龄将近八十的老人,站在被召集来的人群中,仔细询问他的情况,才知道他竟然就是故交密理公!先生也记不起我是谁来了。后来,他找出来装有旧诗的书箱,拿出那卷题写菊花的书卷,递给我看,我们都非常失意沮丧,回忆起初识的岁月,已经是二十年了。诗卷中的题诗和作者的题名赫然显现,每个人的字迹也清晰如故,但不知这些老友,还活着几个人。怀着复杂的心情,我们再次观拜这些诗句,百感交集,于是就写下这首诗来纪念流逝的岁月。

    诗文:我面对俊美的青山,懒得再举鞭策马,先生如今已是白发绕头,闲赋田间。不经意间,在几千里之外遇见了知心好友,回忆起当初的美好时光已是二十多年前。在战乱纷仍的时代,那些亲人和好友,流落到哪里去了,你们可曾安好?萧条冷落的松树和菊花,也枯萎在战火中了。面对寒风,细想人生无常,热泪不禁流淌下来。想起当年的岁月,我思绪纷乱,失意无比。
    【简析】
    1364
年,汪广洋受朱元璋之命,招降死守赣州的陈友谅部将的熊天瑞,遇到20年前的故交密理沙,追忆题诗往事,百感交集,写了一首诗。密理沙曾做过元朝的官吏,后归隐乡里。
    根据诗序记述,作者应该是在1346年得遇密理沙,十六七岁时的汪广洋,已是满腹经纶,意气风发。诗人在1354年3月,获中元末进士,次年起跟随朱元璋军队战争,十年奔波,再加十年征战,不由得使诗人产生了厌倦。继而无比羡慕隐居田间山林的老友。
    “零落亲朋逢乱日,萧条松菊委荒烟。”旧友重逢,带来的喜悦远远没有引起的惆怅深刻。诗人同时引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然而身系家国天下的他,还有跟多的大事要做的。
    归隐山林,只能是这位明初大臣内心世界里的一点火花。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00: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过黄州①有感】
       甲郡繁华控上流,郡中多半竹为楼。楚笷②巴橘通王贡③,越管秦筝贮客游。万竈④颠危烟久灭,几人离散骨初收。移船夜读眉山赋⑤,一鹤横江月满洲。
       【注释】
        ①黄州,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自隋唐以来,历为“州”、“府”、“县”驻地,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隋置黄州,改承安郡,唐又改齐安郡,复改黄州。
       ②笷,mǎo,古书上说的一种类似水竹的竹子。
       ③王贡:王,王侯;贡,禹贡。指帝王。
       ④竈 zào 见“灶”。
       ⑤眉山:今四川眉山,是“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的家乡。眉山赋,即苏东坡的文章,借指精美的典籍。  
       【大意】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黄州,人烟繁华,位置险要,扼控长江。黄州地界,民居多半为竹楼。想当年,楚国的水竹和巴地的橘柚都是通过这里运往帝王之家的;越国的管弦和秦国的古筝,引来了无数的游客,他们久久徘徊在这里,不愿意离去。可如今,百姓家的饭灶锅台几至倒塌,早已没有了烟火,多少人家骨肉离散,遗骨都来不及埋葬!夜深了,一轮圆月照耀着江边的江州。我久久不能入睡,坐船中读起书来,一只孤独的黄鹤飞过了长江,莫非它也要躲避即将再次燃起的战火。  
       【简析】  
       人烟繁华、物产富庶的黄州之地,曾经是那样的繁华,百姓的生活是那样的舒适自由。然而征战的烽火取代了百姓的炊烟,游客云集的街市上到处是流浪的灾民,道路上是冲目的皑皑白骨,百姓妻离子散,哀鸿遍野。  
       汪广洋不愧为一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审视世界的观点,总是另辟蹊径。“繁华”、“竹楼”、“楚笷”、“巴橘”、“越管”、“秦筝”、“炊烟”、“亲情”、“诗赋”、“黄鹤”、“满月”,应该构成的是一幅美轮美奂的人间胜景,赛过仙境。可是作者巧妙的反写,寓黯淡的哀伤于靓丽的词汇中,此种写法,不仅明诗中少见,放到唐诗中来评价,丝毫也不逊色。  
       这首诗,手法高超,内涵丰富,堪为中国诗歌之经典。可惜,世人对于官宦,只是理解为胸无点墨的政客。再者,汪广洋的丞相地位,也冲淡了这位明初伟大诗人的文学贡献。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00: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过高邮有感】
       去乡已隔十六载①,访旧惟存四五人。万事惊心浑是梦,一时触目总伤神。行过毁宅寻遗址,泣向东风吊故亲。惆怅甓湖②烟水上,野花汀草为谁新?
       【注释】
       ①十六载:1355年至于1370年。
       ②甓(pi)湖:甓社湖,在江苏高邮县西北部。元至正十三年(1353),张士诚起义,这一带有过战事。汪广洋就在十四年离家投身朱元璋部。
       【大意】  
       自从离开家乡,至今已是十六年了。如今遣返故里,追寻旧友亲人,只找到了四五个人。往事依稀,如梦境萦绕眼前,旧舍俨然,已是物是人非,令人百感交集。走过被损毁的老宅,踏寻亲人的坟茔,生者和死者都没有了托身之处,只能面向东风凭吊了。来回徘徊在故乡烟水渺茫的湖畔,野花汀草依然是那样芬芳。世间的人们,还能享受这美好的风景吗?
       【简析】  
       这首七律是天下平定、功成名就后,因仕途受挫,放还故里高邮时所作。他追寻老友,多已不存,令人感慨,写下这首诗。  
       第一联,从他离开家园追随朱元璋转战各地,至此已经十六年。经历了元末军阀铁骑的轮番践踏,经历了改朝换代的战火洗礼,自然是“访旧半为鬼”,但他并没有“惊呼热中肠”,而是寓深邃于平静。  
       第二联,总写感慨。重过故乡,不能不回首前尘,不能不对比今昔。回首十六年居帅府,参军谋,历尽风霜,以开国功勋受封赏,转眼却放还,简直是黄粱未熟,噩然梦觉,怎不“惊心”!对比过去屋舍俨然,而今面目全非,能不“伤神”。“一时触目”,百感交集,先不可能选择个别事象来描绘,只能概括地倾吐。不要说这两句是写虚,虚中见实,极有涵盖力。  
       第三联,写得实一些,寻故宅,觅亲坟,人之常情,生者和死者的托身处都找不到,只能“泣向东风”凭吊,瓦砾丘墟,故乡破败之惨象可以想见,这又实中有虚,即小见大,有典型性。  
       尾联,无目的地徘徊在家乡的湖畔,烟水渺茫,不知身之所措,惆怅,迷惘,野花汀草却是一派新色,它们的生意更衬出故乡的凋残。  
       尾联用了唐诗意蕴,但境界不一样,伤感远比唐人深重。问句结尾,极为隽永。回乡本想得到一点慰藉,但既无亲人,又无落脚处,只能问苍天。  
       惆怅中的悲凉,是明的。但是综合全诗来看,“野花汀草”毕竟还在开放,春暖花开的时节还会再现。诗人未必一直是消极的心理。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851

回帖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11-4-16 08: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90楼诗)                      【舟次濛瀤】
    濛瀤①滩头六七家,野蒿成树竹如麻。儿孙不解躬耕耨,日日烟波理钓槎②。
    【注释】
    ①濛瀤:huái,北方的河流名称,今无考。
    ②钓槎:钓,打渔为生;槎,砍柴为业。二者都是直接掠取自然资源的低级生产水平。指不善于田间劳作。
    【大意】
    濛瀤河边只住着六七户人家。野蒿遍野,都长成树一样高了;林中,竹树倒伏,一片凌乱。年轻人不懂得辛勤劳作,不愿意耕地、除草,整天在河中垂钓、在山中砍柴。
    【简析】
    世事艰难,百业凋敝。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这位忧国忧民的丞相充满了对国事的感慨,爱憎十分鲜明。既有对百姓生存环境的同情,又有对百姓自身不努力的怨恨。   


楼主本家:我对“钓槎”有不同的看法,供你参考。

    “槎”:木筏。“钓槎”即用于垂钓的木筏。好象有的版本亦作“钓艖”。“艖”,小舟。“钓艖”即“钓舟”。这两种版本,我赞同“钓槎”。因为打造一艘“钓艖(舟)”是要花很多钱的,而一具木筏则相对容易得多,更符合贫寒农家的身份特点。
     此句如解释为“在山中砍柴”,(要知道,砍柴是很辛苦的。)那就与前面的“年轻人不懂得辛勤劳作,不愿意耕地、除草”自相矛盾了。此句我的浅见是:“儿孙们不懂得辛勤劳作,整天在用于垂钓的木筏上不是嬉戏就是钓鱼。”这好象与辛弃疾的“大儿锄豆溪东,二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所描绘的小孩子“天真烂漫,不谙世事,姿情玩耍”有些吻合。
    当然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赞同寿杰本家“不善于田间劳作”的解释,双子客生活在长江边上,对“槎,砍柴为业。”的看法也属实,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
“槎”应该是用木条编成的栅栏,插入水中防别人误占自己的垂钓领地的意思,那么槎就是在水中插树枝的意思了,悠久的栅栏圈钓在如今就成了栅栏围养或者立栅在鱼池防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4-17 09: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复92楼 双子客、118楼汪志林

感谢两位本家的参与和提醒。
       “濛瀤滩头六七家,野蒿成树竹如麻。儿孙不解躬耕耨,日日烟波理钓槎。”一诗,诗意应该在最后两句,个人理解为: “年轻人不懂得辛勤劳作,不愿意耕地、除草,整天在河中垂钓、在山中砍柴。”是有失偏颇。是否应该理解为:年轻人不愿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田间劳作,而是喜欢直接掠取自然资源,钓鱼、砍柴毕竟比田间劳作更轻松一些。“田间、水中、山上”三者的劳动强度,我的理解是有误的。  
      “年轻人不懂得辛勤劳作,不愿意耕地、除草,整天在河中圈定的栅栏内钓鱼嬉戏。”

        遵照二位本家的指点,90楼该诗已作调整。再次致谢!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