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楼主: 汪寿杰

《凤池吟稿》专贴

[复制链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2-27 16: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试发部分《《凤池吟稿》助读》15首

                         【竹枝词①(三首)】
    涧水泠泠②青见沙,妾心如水谅无他。愿言莫学杨花薄,一逐东风不恋家。
    守近东窗弄玉梭,织成阔幅翠绞罗。殷勤持赠裁春服,莫遣缠头③买笑歌。
    三百六十滩水清,桃花春浪近来生。催归不待临歧语,夜夜子规啼到明。
    【注释】
    ①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②泠泠:形容水流的声音:小河发出泠泠的声音,清丽悦耳。

    ③缠头,古代歌舞艺人表演时以锦缠头,演毕,客以罗锦为赠,称缠头。

    【大意】

    山间的溪水发出清丽悦耳的声音,奴家的内心就像这溪水一样清澈,是容不得他人的。我不会像杨花那样轻薄,一遇见温柔的东风吹来,就不思恋自己温暖的家。

    奴家做在临窗的织布机上,不停的穿梭织布,纺织着带有各种图案纹样的绸缎。到时候,仔细的剪裁成美丽的春服,不会像歌妓那样凭借出卖歌换来罗锦。

    弯弯曲曲的河滩水,一直保持着清洁。近来,桃花开放,春浪兴起,河水很难平静。多么希望夫君快快归来,不要只是让奴家叨念着分别时的话语啊!深情的杜鹃鸟,总是一夜一夜的鸣叫,期盼着明天的到来。

    【简析】
    作者以少有的柔情,写出的是对家中妻儿的思念。他是一位叱咤朝野的政客,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的武将,更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常人。这组《竹枝词》,写出了作者作为普通人内心的情怀。
              
                       【淳安棹歌①(二首)】  
    淳安县前江水平,越女唱歌兰叶青。山禽只管唤春雨,不道愁人不愿听。
    镜里青山画不如,临溪日日望郎书。数间茅屋住近水,十个松舟时打鱼。
    【注释】
    ①淳安,位于浙江西部。是著名国家级风景区千岛湖所在地,是浙江省面积最大的县。
棹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②兰叶,又叫香兰叶。一种香气浓郁的草。  
    ③愁人,善于思虑的人,指感情丰富的人。  
    ④书:家书,这里指消息。
    ⑤松舟:独木松树做成的小渔船。
    【大意】
    淳安县城前面的新安江,水面平坦,和煦的春风迎面吹来。越中年轻的女孩们,在香气浓郁的兰叶丛中歌唱着。山中的珍禽啾啾的叫着,好像在呼唤着春雨的到来。此时此景,如此美妙,不是感情丰富的人是不愿意倾听的。
    这里的绿水青山,如诗如画。年轻的女孩们,天天站在江边期盼情郎的音讯。江边的人们,把几间低矮的茅草屋水边,依靠着几只独木松树做成的小渔船,在江中打渔为生。
    【简析】
    诗人以独到的角度,独到的见解,描绘了江南水乡特有的风物人情。这是一组诗歌,更是一幅浓墨风情画卷。  
                        
                       【东吴①棹歌】(四首)
  太湖茫茫水拍天,吴侬②只惯夜行船。《竹枝》歌罢灯将灭,风雨潇潇人未眠。
  艇子抢风过太湖,水云行尽是东吴。阿谁坐理青丝网,遮得松江③巨口鲈。
    玻璃冷浸洞庭山,霜竹攒攒橘柚斑。白发吴娃笑相语,官船不似钓船闲。
    画桨经过碧浪湖,水晶台阁翠云铺。蓝田空老王摩诘④,肯信江南有画图。
    【注释】
    ①东吴:苏州古城,古称吴。后泛指古吴地,大约相当于现在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东部地区。

    ②吴侬:吴人,侬作人解。

    ③松江:松江地处太湖流域碟型洼地的底部,今为沪杭铁路要站。秦时建镇、唐时置县、元时升府、明清时为全国纺织业中心,东南一大都会,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

    ④蓝田空老王摩诘: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

    【大意】
    茫茫的太湖里,波浪滔天,吴人却依旧习惯于夜间行船。一曲歌罢,灯火就要熄灭了;潇潇风雨中,人们还不曾睡去。
    小船凭借着狂风,驶过了太湖。水道尽处,只剩下漂浮的云头,放眼望去,已是东吴之地了。不知道是谁家的年轻人,正坐在那里整理着崭新的渔网,拦截了松江里的大嘴鲈鱼。
    严冰冷冷的遮盖着洞庭湖周围的山峰,竹叶上落满了霜雪,浓郁的橘柚树上夜覆盖了斑斑的冰雪。这里的老人孩子互相的嬉笑着,可是官船里的人们哪里有钓鱼船上的人这份悠闲啊!
    雕梁画栋的官船驶过碧波荡漾的湖面,翠云铺就的亭台楼阁好像水晶宫一样华丽。号称蓝田空老的王维,怎么肯相信江南有犹如图画的美景呢?
    【简析】
    这组棹歌,生动描绘了东吴圣地的江南美景。文字活泼,绘景含情。足以看得出这位“平民丞相”的胸怀博大。在中国历史上,汪广洋作为一代名相,并无大量可圈可点的丰功伟绩,有的只是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百姓疾苦的关怀。  
        
                           【兰溪棹歌①(三首)】(三首)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②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③,夜半鲤鱼来上滩。
    野凫晴踏浪梯平,越上人家住近城。箬叶裹鱼来换米,松舟一个似梭轻④。
    棹郎歌到《竹枝词》⑤,一寸心肠一寸丝。莫倚官船听此曲,白沙洲畔月明时。
    【注释】
    ①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县西南。
    ②越中: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  
    ③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④松舟一个似梭轻:“梭”,也作“烟”。
    ⑤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

    【大意】
    一弯峨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好看极了。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在夜深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群群野鸭在明媚的阳光下,把浪花洗刷后的江岸踩踏的更加平整。越上的人们都把家安在距离城镇的地方。渔民们把打来的鲜鱼用箬叶包裹好,来到城镇中和耕作者兑换米面。轻松的小船在江中穿梭,犹如薄烟一般轻快。
    年轻的船家,一边摇船,一边吟唱着歌曲,当他唱起《竹枝词》时,优美的歌声好像逼真的丝竹,令人荡气回肠。在明朗的月光下,驻足在啊白沙洲畔来听这首曲子,比起做在官船上来听,的确另有一番滋味。
    【简析】
    有人怀疑此诗为唐代诗人戴叔伦所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明诗三百首》,清雍正年间编撰的《浙江通志》,《兰溪市志》均将这首诗收入。汪广洋早年追随明太祖南北征战,从建德一路打过来,到过兰溪,而且还驻扎过,《兰溪棹歌》诗即是佐证。
    戎马倥偬,战争间隙,作者以诗人的眼光,观察兰江上渔民的生活,取材独到,描写细腻轻灵。  
                              
                               【舟次濛瀤】
    濛瀤滩头六七家,野蒿成树竹如麻。儿孙不解躬耕耨,日日烟波理钓槎

    【注释】
    ①
濛瀤:huái,北方的河流名称,今无考。
    ②
钓槎:钓,打渔为生;槎,树木的枝桠。钓槎,栅栏圈钓。指不善于田间劳作。
    【大意】
    濛瀤河边只住着六七户人家。野蒿遍野,都长成树一样高了;林中,竹树倒伏,一片凌乱。年
轻人不善于田间劳作,整天在河中圈定的栅栏内钓鱼嬉戏。
    【简析】
    世事艰难,百业凋敝。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这位忧国忧民的丞相充满了对国事的感慨,爱憎十分鲜明。既有对百姓生存环境的同情,又有对百姓自身不努力的怨恨。
  
   
                            【夜过宝应驿】
    短蓬风急雨声多,浓墨堆云水拍河。坐久不闻钟鼓报,向人数问夜如何?
    【注释】
    ①宝应:今江苏宝应县,明隶属于高邮州,是扬州市的北大门

    【大意】
    坐在小船中,耳边传来风雨交加的声响。向船外望去,低低的黑云像浓墨一般压在头上,河里的激流拍打着河岸。坐了很长时间,连报时的钟鼓声听不到了,一次次向别人询问:漫漫长夜,快要过去了吧?
    【简析】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写出了作者对光明的强烈向往。  
                           
                          【晚过青河驿】
    遡流西望渺如烟,黄绢
齐将百尺牵。日暮雨来风浪恶,隔河挝鼓换官船。
    【注释】
    ①青河:今河南新安县,境内自北向南有黄河、青河、畛河、金水河、涧河等主要河流,明朝时期设立
青河驿。
    ②黄绢:语出自《世说新语·捷悟》。绝妙二字的隐语。

    【大意】
    站在青河边,逆着水流向西眺望,只见群山绵亘,峰峦重叠,恍然如从烟波中,自然风光绝妙的融合在一起。可惜傍晚时节,大雨滂沱,河中风浪顿起,只好擂起大鼓,号令河对岸的大船过来接应。

    【简评】

    汪广洋奉命外任,途经洛阳,为附近美好景色所吸引,赴青阳驿停船驻足。中华大地,壮丽山河,引起了这位文韬满腹的丞相无限的感慨。有感而发,直抒胸臆。后两句中的“暮”、“恶”,暗示了他某种复杂的心情。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3-1 14: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祀】鉴赏(原创)

                                                                  【大祀】
       ①维皇建有极,庚戌值时康。②二气迭敷宣,允若协雨旸。③季秋成物际,报祀礼有常。④扫地事明荐,穹庐列两行。⑤鼓钟宿在悬,玉帛灿成筐。⑥陶匏湛醴齐,大登具牛羊。⑦匪奢礼物丰,贵在诚意将。⑧今夕乃佳夕,天高露气凉。⑨微云散晻蔼,众星罗纵横。⑩济济百执事,念兹靡或忘。⑾金门少马辟,和銮鸣声扬。⑿旂常纷左右,燔燎弥耿光。⒀宸旒俨祗肃,对越位中央。⒁八音倡律吕,佾舞节趋跄。⒂所举靡不修,所及靡不臧。⒃川岳永流峙,风云倏低昂。⒄神灵符肸响,鉴假达羶香。⒅锡福何简简,降福何穰穰。⒆既灌隶雍彻,精诚合一堂。⒇原祈亿万年,禴祀及蒸尝。(21)载歌周颂篇,庸拟被乐章。
       【注释】
       ①句。皇建有极:极,指中道、法则。大意是,天子的训导是可以永远作为百姓的行为准则的,有强调皇权之意。典出: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庚戌:庚午年,洪武三年,1370年。
       ②句。二气:阴阳二气,借指神仙和凡人。敷宣:传播,宣扬。《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以敷宣景耀,勒勋金石,县之日月,摅之罔极。”旸:太阳升起。
       ③句。季秋:九月。
       ④句。明荐:古代的一种祭祀方式,祭祀神祗或先人。《通典》:“谨以制币牺齐,粢盛庶品,明荐于帝。”穹庐:广阔的天空,也指宇宙,天神。两行:指对一切事物听其然,也不必知其所以然。语见《庄子•齐物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是之谓两行。”
       ⑤句。鼓钟:祭祀时使用的乐器。玉帛:祭品。
       ⑥句。陶匏、大登:祭祀用具。醴:醇酒、琼浆。齐,同“剂”,食物汤汁。
       ⑦句。匪,非。奢,夸耀。
       ⑧句。佳,美好。
       ⑨句。晻霭:昏暗的云气。蔼,昏暗不明。
       ⑩句。执事:主管其事、官员。
       ⑾句。金门:以黄金装饰的门,指官府。辟,pì法,刑:大辟,古代指死刑。  
       ⑿句。旂,qí,同“旗”, 古代指有铃铛的旗子。燔燎,香烛烟火。
       ⒀句。宸,屋宇,深邃的房屋。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旒,liú  古代旌旗上悬垂的装饰品,也指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祗,zhī敬,恭敬。
       ⒁句。“八”、“佾”,合指“八佾舞蹈”,是古代的一种乐舞,共有八行八列,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这种规格的乐舞。
       ⒂句。举:举起。靡:不,没有。修:装饰。及:手足到达。臧:收藏,指约束。
       ⒃句。倏:忽而。
       ⒄句。肸,xī,散布、传播。膻香:羊肉的香味。
       ⒅句。锡福:锡箔纸品,指祭祀的纸扎品。穰穰:丰盛的样子。
       ⒆句。雍彻:古天子祭祀宗庙完毕,撤除祭品时所奏的乐章。
       ⒇句。禴祀,祭名。禴,yuè。同“礿”。夏商两代在春天举行,周代在夏天举行。
      (21)句。周颂: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后泛之祭祀诗歌。庸:谦词,没有才能的人。拟:写作。被:彼,指着篇祭祀诗。
       【大意】
       大明建元洪武以来,皇帝颁布了各种诏令,到了庚午年(洪武三年,1370年)天下安康。
       明朝新政合天时,应地利,整个社会风调雨顺,一片繁荣,洪武德政,人神共仰。每年九月是收获的季节,祭祀祖先是不能忽略的。打扫好场地,清洗好器具,认真做人祭祀的每一个环节,不要疑问这样做的得失,只要心诚,就会得到保佑。
       到了夜晚,祭祀的礼器高高悬在空中,金灿灿的玉帛摆放在箩筐里。铜具、陶罐里盛满了清冽的醇酒和琼浆,木架上摆放着清理好的牛羊。不是炫耀祭祀物品的多少,重要的是祭祀的诚心。
       这一夜是多么美好啊,天空显得更加高远,秋露下来了,天气显得凉爽了。几片淡淡的云彩飘开了,昏暗散去,天空更明亮,高高望去,空中星罗棋布,此景如同仙境。此情此景,我们不能忘乎所以,各位执事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责任,不能有所遗漏。
       由于社会稳定,官府很少使用大刑,家家户户欢声笑语,充满了祥和的气氛。祭祀场所,彩旗飘荡,烟火缭绕,人间生机盎然。主祭的大旗上流苏翻飞,各种颜色的彩旗围绕在它的周围,更加彰显出祭祀气氛的庄严。在高雅音乐的伴奏下,八行八列的艺人人跳跃着,舞步翩跹,姿态优美,举手投足一点不受约束。忽而如川溪流淌,忽而如山岳挺峙,忽而如风云变幻,实在美妙绝伦。各种神符、灵符等祭器发散出奇妙的声响,牛羊等祭品发散出来的香味弥散在空气中。锡箔纸品虽然简单了一些,生灵却会降给我们盛大的福祉。
       祭祀完毕,想起了撤除祭品的乐章,此时的人们只有一个共同的意念。愿神灵保佑我们亿万年安康,下次祭祀时,我们会准备更多的人间衣帛美食,让神灵品尝。
       我虽才疏学浅,还是写下了这篇祭祀诗。
       【简析】
       这首古体诗约写于1370年9月。汪广洋当时已被丞相杨宪设计诬陷,罢黜中书省左丞职位,并流放海南。  
       汪广洋一生,胸怀豁达,一身正气。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冬天,明军攻克山东后,朱元璋说:“今兵入中原,得山东,欲少健者开省山东,经理诸事。以南昌郡西省参政汪广洋者,其人不贪而纯粹,可职山东。”(《太平郡志》)洪武元年(1368年)春, “以广洋廉明持重,命理行省,抚纳新附”,将他派往山东,安抚新归附的民众,“民甚安之”。同年十二月,进入中书省为参政。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任中书左丞,六月,杨宪弹劾汪广洋 “奉母无状”,罢中书左丞,退居高邮。七月,杨宪再次奏本,汪广洋被迁徙到荒僻的海南。
       然而汪广洋并不因为个人得失而抱怨,由此诗所展现的祭祀场景来看,诗人坚信朗朗乾坤,“贵在诚意将”,坚信“降福何穰穰”,皇上一定会拨开雨雾的。果然,十一月廿四日,他就被召回京都,朱元璋降敕昭告,封汪广洋为“护军忠勤伯”,为他今后走向大明丞相的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1012

回帖

3万

积分

版主

跳动的是一颗宏扬汪氏文化的红心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2573
发表于 2011-3-1 16: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90楼诗)                      【舟次濛瀤】
    濛瀤①滩头六七家,野蒿成树竹如麻。儿孙不解躬耕耨,日日烟波理钓槎②。
    【注释】
    ①濛瀤:huái,北方的河流名称,今无考。
    ②钓槎:钓,打渔为生;槎,砍柴为业。二者都是直接掠取自然资源的低级生产水平。指不善于田间劳作。
    【大意】
    濛瀤河边只住着六七户人家。野蒿遍野,都长成树一样高了;林中,竹树倒伏,一片凌乱。年轻人不懂得辛勤劳作,不愿意耕地、除草,整天在河中垂钓、在山中砍柴。
    【简析】
    世事艰难,百业凋敝。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这位忧国忧民的丞相充满了对国事的感慨,爱憎十分鲜明。既有对百姓生存环境的同情,又有对百姓自身不努力的怨恨。   


楼主本家:我对“钓槎”有不同的看法,供你参考。

    “槎”:木筏。“钓槎”即用于垂钓的木筏。好象有的版本亦作“钓艖”。“艖”,小舟。“钓艖”即“钓舟”。这两种版本,我赞同“钓槎”。因为打造一艘“钓艖(舟)”是要花很多钱的,而一具木筏则相对容易得多,更符合贫寒农家的身份特点。
     此句如解释为“在山中砍柴”,(要知道,砍柴是很辛苦的。)那就与前面的“年轻人不懂得辛勤劳作,不愿意耕地、除草”自相矛盾了。此句我的浅见是:“儿孙们不懂得辛勤劳作,整天在用于垂钓的木筏上不是嬉戏就是钓鱼。”这好象与辛弃疾的“大儿锄豆溪东,二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所描绘的小孩子“天真烂漫,不谙世事,姿情玩耍”有些吻合。
    当然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主题

4334

回帖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81
QQ
发表于 2011-3-1 16: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里表露着诗人词家高尚的爱国情操,飞扬着他的凌云壮志,记载着他的悲欢离合,传达着他的喜怒哀乐,也渗透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不精通历史,不知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背景、是难以理解的,也是无法研究的课题。  
        汪寿杰、双子客、等本家这有识之士在研究<<凤池吟稿>>这条崎岖的道路上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孜孜求索、奋勇攀登,取得了重大突破可喜可贺。他们” 千磨万击还坚仞” 我看他们是树立了” 咬定青山不放松” 甘为汪家做贡献的远大志向吧。我认为 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诚恳 欢迎大家共同参与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3-7 18: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得杭州从侄璧书】  
       自我离乡井①,于今十六载。汝亲罹丧乱②,诸叔困颠连③。痛苦春江④树,将书⑤暮雨前。几时携汝辈⑥,归种水西田。  
      【注释】
       ①乡井:家乡。
       ②罹丧乱:罹,受苦难或不幸。丧乱,死亡祸乱。后多以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
       ③困:陷入困境,艰难窘迫。颠:仆倒,倒下。
       ④痛苦:精神或身体感到非常难受。春江:春日的江水。
       ⑤书:家书,家信。这里指侄子汪璧从杭州邮寄给作者的家信。从侄,是堂房侄子。
       ⑥汝辈:你们这些孩子们。借指“子侄”。   
      【大意】
       自从我离开家乡,至今已经十六年了。这些年来,时势动乱,亲人们经受了那么多的苦难,有的竟然在战乱中遇难。我的几位叔叔,家境陷入窘迫,生活颠沛流离。春天的江水已经涨起来了,江边的草木已是郁郁葱葱,黄昏的细雨飘起,令我内心非常痛苦,我一次又一次的读起从侄从杭州寄来的家书。什么时候,我才能够带领着孩子们,回到久别的家乡,同他们一起到水田里耕作呢?  
  
     【简析】
        汪广洋,做为明初的权臣,为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文治武功,均堪称颂后世。但是汪广洋陷入了明初“皇权与相劝”之争的漩涡,最终于1379年除夕殒命。从史书记载来看,汪广洋是一位无大功,无大过的历史人物。其武功,不及徐达等众多的武将;其文治,亦不及李善长、宋濂等文臣。然而,就明初诗歌而言,汪广洋不得不被人重视。他更像是一个极具人文情怀的歌者。
       该诗以常人的情怀,写出了作者对家庭的无限眷恋,写出了作者对平常百姓家勤苦耕作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从诗中隐约显露的情绪来看,此时的汪广洋,政治处境不是太和谐。结合首句“十六载”、“春江”来看,汪广洋“知遇”朱元璋是1355年春,此诗应该写于1370年春天。这是,他已是中书省左丞,位居四品,但受到了中书省右丞杨宪极力排斥。


                                                             【哭继先兄】二首
        从长兄殁于菜湖①,次兄八二流寓通州,子渊亦殁于苏州。
       老兄奉亲日,小弟渡江年。幸喜亲归养,哪知骨已仙②。形容形容存仿佛,寤寐寤寐接周旋。想在艰难际,悲来泪彻泉。
        癸巳失高邮,丁未大军克苏州。老母举家完聚,方知兄于乙未年病故。
       惜离当孔棘⑤,想见转无涯。幽恨何时已,空悲到日斜。幼儿依叔处,长女过夫家。避地⑥恒挥泪,慈亲恐见嗟。  
  
     【注释】
       ①菜湖:宜为鄱阳湖附近,具体位置已无考证。
       ②骨已仙:指人已去世。
       ③形容:形,身体。容:面容。指音容笑貌。
       ④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引申为日夜思念、渴望。
       ⑤孔棘很紧急;很急迫。
       ⑥避地:迁地以避灾祸。  
  
     【大意】  
       从长兄死在了菜湖,二从兄逃难到了通州,小弟弟(或者小侄儿)子渊也死在了苏州。  
       老兄在家侍奉爹娘的时候,小弟我却奉命渡过了长江。所幸老人家能够得到儿女的赡养,应该长寿吧,可惜都离开了人间。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回旋在我的身边,我日夜思念着他们,仿佛他们还不曾逝去。辗转反侧,内心无比痛苦,悲伤起来就泪如泉涌。  
       1353年,高邮失陷。1367年,朱元璋大军攻克苏州。老母亲召集全家团聚,我才知道继先兄已于1355年病故了。  
       可惜当初离别的太急迫,再想见一面已经没有机会了。这种遗憾永远是解除不了的了,只好一天到晚的空自悲伤。小儿们依托在叔叔们的家中,长大了的女孩子也就嫁到了夫家。原本完整的一个价,为了躲避战乱荒灾,就这样分散了,想起来真是让人落泪,只好劝慰老父老母不要太难过了。  
  
     【简析】
       从广洋公遗作来看,在高邮原本有一个大家族。
       《得杭州从侄璧书》、《哭继先兄》第一首序中的有“从侄”、“从兄”字句。“从侄”是堂房侄子。“从兄”是同祖伯叔之子年长于己者,即堂兄。根据汪氏《忠勤堂族谱》记载:广洋公祖父汪冠世,父汪河,弟弟一人。 而从两诗中却可以寻找出如下信息:“冠世”公传子数人(即河公弟兄数人),绝非河公一人。广洋公“诸叔”传子从兄“继先”、次兄“八二”(“八二”或为古习俗中的“大排行”)。由“幼儿依叔处,长女过夫家。”可以看出汪广洋的堂哥还有后人!也就是说广洋公在高邮有近支族人,或许广洋公在高邮也有后人!
       弥足珍贵的是诗句及附序中的“自我离乡井,于今十六年。”“癸巳(1353年)失高邮,丁未(1367年)大军克苏州。老母举家完聚,方知兄于乙未年(1355年)病故。”据此是否可以推断,广洋公随父亲离开高邮的年代?  
       从诗中可以出汪广洋的一片赤子之心!难以想象的是如此眷恋家人的汪广洋,怎么会是“奉母无状”(《明史》、《李善长 汪广洋传》)的忤逆之子呢?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3-20 11: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别知己】
        北风吹征帆,飘飘西南驰。山川聿备阻,霜露忽凄其。今我远行迈,岂不念岁时①。岁时岂不念,简书②良在兹。翩③彼晨飞鸿,翱翔亦何之④。感我同袍⑤友,戚戚怀仳离⑥。仳离虽可怀,觞酒当载持。各言崇令德⑦,金石⑧以为期。
       【注释】
        ①岁时,一年、四季,指平常的日子。
        ②简书,文牍,指朋友间的书信来往,这里指友情。
        ③翩,疾飞的样子
        ④翱翔亦何之:何之,“之何”之,动词,去、往、到。
        ⑤同袍,旧时在同一军队工作的人互称,又称“袍泽”。
        ⑥仳离:仳,pǐ。仳离,夫妻分离,特指妇女被遗弃而离去。
        ⑦崇:珍贵。令德:美好的德行。
        ⑧金石,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
       【大意】
        凛冽的北风吹动了船帆,出征的战船随风奔驰向了西南。两岸的山川阻挡着船队的行进,冷霜晨露覆盖之下,万物凄凉。如今就要远行征战了,哪能不想起平常的日子?平常的日子里,哪能不思念朋友的深情厚谊?清晨的鸿雁在疾飞,它们上下翻飞,到底是想飞到哪里?想起那些战友,无不别妻离子,那种场景实在是让人动容。离别的场面再悲伤,一杯送别的酒还是少不了的。我们留些了美好的祝福和期盼,约定了再次见面的期限。
       【简析】
        汪广洋身为明初重臣,深思的是民众的疾苦。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人物,“翩彼晨飞鸿,翱翔亦何之。”可以看出,他厌烦战争给民众带来的灾难,但又不得不为新政权而杀伐。在诗中,他没有明写“岁时”的生活,但从“戚戚怀仳离”一句中可以看出,他非常珍惜平凡的日子。在他的一生中,始终充满了矛盾。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文人,同时也身怀武技;他是一位丞相,同时又向往平民生活;他要盘衡群臣关系,又要提放皇帝的猜忌;他要享用官家的奢华生活,又迷恋家族的温馨。怎可奈,“曾经沧海难为水”,曾经接触过大海,从此溪流就不再是“水”了,他身陷其中,想转身都容不得自己了。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3-26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发】

                                                   【明发】  
    膏车①待明发②,逶迤③上河梁④。亲朋罗祖饯,冠盖灿成章。迟予良缱绻⑥,都门犹在望。条风⑦被原隰⑧,春日当载阳⑨;鸣鸟余好音,杂葩纷众芳。鲂鱼始登荐,旨酒屡充觞;既醉复赆言⑩,欲去故徬徨。维周仲山甫⑾,王命慎所将;夙夜无有懈,庶几⑿终允臧⒀。斯言启深省,勖⒁哉何日忘。  
   【注释】  
    ①膏车:在车轴上涂油,使之润滑。常喻远行。  
    ②明发:早晨起程。  
    ③逶迤:(wēi yí)蜿蜒曲折;拐来拐去。  
    ④河梁:桥梁,后借指送别之地。  
    ⑤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  
    ⑥缱绻:(qiǎn quǎn)情意深厚,缠绵。形容感情深厚,一般指夫妻关系密切。  
    ⑦条风:东北风。  
    ⑧原隰:原,平原。隰,(xí)低湿的地方。合指大地。  
    ⑨载阳:指阳光开始变得温暖。  
    ⑩赆言:赠言。赆,(jìn)临别时赠与、赠送。  
    ⑾周仲山,古代贤士。甫,公,对男士的尊称。  
    ⑿庶几:或许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测;指贤者或可以成才的人。  
    ⒀允臧:确实好;完善。  
    ⒁勖:(xù)古同勉励。  
    【大意】  
    准备好车辆,整顿好行装,明天一早就要远行了。离开亲朋后,我将奔赴漫漫的旅途。亲朋和好友备好了丰盛的饯行酒菜,大大小小的官吏有秩序的分裂两旁,很是明显。此情此景,我心中产生了无限的眷恋,都城的城门还展现在我的眼前。虽然寒风吹拂着大地,当春天来了的时候,一定是阳光灿烂的。空中飘荡着鸟儿鸣叫的余音,地上开放着遍地的野花。最后的美味鲂鱼刚刚进献上来,御赐的美酒又一次的斟满了酒杯。大家都已经有了醉意,分别的赠言重复了多遍,让就要远行的我心中升起无限的彷徨。从前的周仲山先生,也是接受帝王谨慎作出的使命才奔赴樊地的。他日夜不敢懈怠,最终成为了一个完美的贤士。  
    这些话语令人深思,共勉之言永久不会忘怀。  
    【简析】  
    诗人受命远行,引发了无限的感慨。由出发前的行囊准备,写到了送别的场景。诗人对身边的亲朋好友充满了无限的眷恋,对久住的都城产生了割舍不断的依恋。  
    这是一首充满了柔情的送别诗,同时又是一首饱含着哲理的哲理诗。“条风被原隰,春日当载阳;鸣鸟余好音,杂葩纷众芳。”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至今读起来仍然给人以力量。眼前阴风呼啸的寒冬,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转变为鸟语花香的暖春。  
    诗人有着雄厚的诗文修养,诗句中引用了大量《诗经》中的字句,引用了贤士周仲山受命奔樊的典故。读起来,有时晦涩难懂,这与诗人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但就明诗的整体风格来看,诗人的文字却是极为难得的,正如宋濂所言:“(汪广洋)诗风清刚典重,一洗元人纤媚之习。”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主题

4334

回帖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81
QQ
发表于 2011-3-26 11: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3-26 13: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绩溪民】

                                                                        【绩溪民】
       扰扰①绩溪民,亹亹②去如蚁。问之何为来,与人送新米。鹑衣不揜身②,鹄面⑤半成鬼。嗟尔绩溪民,不若绩溪水。
       【注释】
       ①扰扰:纷乱,烦乱。
       ②亹亹:wěi 缓慢流动,无止无休。  
    ③鹑衣:破烂的衣服。  
    ④揜:yǎn
同“掩”。
       ⑤鹄面,瘦削的面形。

       【大意】
       绩溪城内,百姓熙熙攘攘,像蚂蚁爬动一样,缓缓向前移动。他们来这里做什么事情呢?原来是给官府缴纳新收下的稻米。他们身上穿的衣服破烂不堪,有的根本遮不住身体,他们面容瘦削,身体孱弱,简直是半人半鬼,穷苦落魄到了极点。绩溪老百姓啊,你们还不如这里的河水。
       【简析】
       绩溪,是名副其实的“河城”,境内河流交错,沟谷纵横,有天然河流136条,总长831千米。诗中“绩溪水”,取自然、自由之意。
       汪广洋,是诗人,又是丞相。做为丞相的他,观察世间万象的角度,肯定是与一般诗人有所不同的。纳赋时节,他站在高处,看到的是绩溪百姓,纷乱来去,势如乱蚁,鹑衣鹄面,穷苦落魄。有感于百姓疾苦,发出了“不若绩溪水”的感慨。在看到他同情百姓疾苦的同时,我们也读懂了一代丞相忧国忧民的胸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1764

回帖

5万

积分

新手上路

颍川侯95世孙,44世祖越国公汪华

积分
57195
QQ
 楼主| 发表于 2011-3-26 14: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意】

                                                                      【古意】
       君家兰泽①西,妾家兰泽东。兰泽多芳草,相去各春风。君今行陇右②,妾思在闺中。天寒绣袂③薄,泪下玉屏空。
       【注释】
       ①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取高洁、清雅之意。
       ②陇右,最早约出现于汉末魏初,但溯其渊源,“陇右”一词则由陕甘界山的陇山而来。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
      ③袂:衣袖。
      【大意】
       夫君家住兰泽的西面,奴家住在兰泽的东面。这里生长着高洁、清雅的芳草,彼此之间如春风吹动。如今君家就要远行陇右,我只能独自守在家中,用无穷的思念来寄托对君家的祝福。天气转凉了,锦绣的衣袖越发显得单薄,思君之泪流下来,房中的白玉屏风更加显得空荡。
      【简析】
       征夫怨妇,是古诗中,常见的题材,该诗却有所突破。
       这首古意,借兰花生长之地,喻指双方的情同意和,借春风喻指息息相通。既有对丈夫的依恋,又有对丈夫的祝福。这样,远行的丈夫犹如一叶被长线拉住了的风筝,有了情感的落脚点。闺中少妇的期待,使出门在外的男儿增添了几许的乡愁。
       这首诗,充满了其乐融融的人情味道,读来清新隽永。
汪氏子孙,心心相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