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僖公时期的鲁国
(一) 政局的稳定和国势的恢复
在春秋时期鲁国的十几个国君中,受到后人称颂的莫过于鲁僖公。《诗经·鲁颂·泮水》即以“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对他进行赞颂,后世史家甚至有人称他不愧为鲁国的“中兴之主”。虽然僖公的功业未必如人所称颂,但总的来看,僖公在位期间,鲁国的政局比较稳定,其前期国势也有所恢复。这种局面的出现一是与僖公用人得当有关,另外则是在僖公前期有一个利于鲁国的“国际”形势,以及鲁国采取了比较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 僖公即位后,任用平定内乱,拥立自己为君的季友和具有较高政治才能的臧文仲(臧孙辰)为执政之卿,并注意“宜大夫庶士”,与各级贵族的关系比较融洽,故国中多贤臣硕士。僖公元年(前659),莒国乘鲁国内乱初定、政局未稳之机,以把逃奔到莒的庆父交还给鲁为由,出兵再次向鲁国索要财物,季友果断率兵迎击,在郦(鲁东地)打败莒军,并俘获了莒君之弟挐僖公因其功劳卓著,将汶阳之田及费(今山东费县西北)赐给了季友。《史记·鲁世家》记载:季友将出生时,桓公曾让人占卜,其结果是:“男也,其名为友,在公之右,间于两社,为公室辅。季友亡则鲁不昌。”这当然是季友的后人为神话其祖先而编造的故事,但也说明了季友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及其重要地位。 与季友同为执政之卿的臧文仲在庄公后期就参与国政,处事稳重老练,有丰富的治国经验。在僖公十六年(前644)季友死后,他成为鲁国政权的主要决策人物。臧文仲在政治上主张尊君,曾说:见到对国君有礼的,应像孝子奉养父母一般侍奉他;见到对国君无礼的,应像鹰鹯逐鸟雀一般诛杀他。同时又主张德治,强调恤民,认为德行不建立,百姓就没有援助。提出:居官者遇事不躲避困难,当政者体恤百姓的忧患,所以国家没有违恨政令者;而在上位者不体恤下民,居官而懈怠懒惰,不是侍奉国君所应有的行为。僖公对臧文仲的意见和劝谏,也多能接受和听从。 僖公即位之后,鲁国曾发生数次干旱,因采取了防备灾荒的措施而未成灾。鲁僖公二十一年(前639年),鲁国又发生大旱,僖公要烧死巫人和尪者(仰面朝天的畸形人)。因为当时有的人认为巫人可以祈者仰面朝天,上天怕雨入雨,天旱是他们失职。而尪其鼻,故哀怜他们而不下雨。臧文仲则认为烧死他们并不是防备旱灾的办法,所应当做的是修理城墙以备他国乘灾来攻,并给予参加工役者食物以度荒;同时采取贬损饮食、节省开支、致力农事、劝人施舍的救灾措施。而巫人和尪者并不能导致旱灾发生,上天要杀他们,就应当不生他们;如果他们能造成旱灾,烧死了他们会更厉害。僖公听从了臧文仲的话,这一年虽有饥荒,但没有伤害百姓。 臧文仲当政期间,还采取了“废六关”的措施,具体内容虽不十分明了,但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废除鲁国的六处关卡,以利于经商,这无疑也会起到促进鲁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僖公前期,鲁国还借与齐国结盟、没有外患的有利时机,发展了自己的力量,使国势有所恢复。《诗经 鲁颂 閟宫》称鲁有“公车千乘,公徒三万”,拥有千辆兵车和三万徒兵的武装力量,在当时的诸侯国中还是比较强盛的。凭借这支武装力量,鲁国参与了多次战争。在《鲁颂》中有不少称颂僖公武功的诗句,如《閟宫》的“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保有凫峄,遂荒徐宅,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泮水》中的“既克淮夷,孔淑不逆。“”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这些诗句中,虽然有很多吹捧夸张之词,其中不少都是僖公跟随齐桓公进行的军事活动,如所谓“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乃是僖公四年(前656),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等八国对楚国的征伐。不过,这些诗句也确实透露出当时鲁国对淮夷、徐戎以及东方的一些小国进行了征伐,迫使它们屈服于鲁国。在僖公时期,鲁国的疆土也有所扩展。鲁国原有一名为许田(今河南许昌南)的地方,桓公时已被郑国用玉璧交换去,僖公因跟随齐国屡次援郑拒楚,而乘机索要回来。僖公十七年(前643),鲁又吞并了项国(今河南项城)。 ——摘自:《鲁国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