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汪氏宗亲会第一次筹备会胜利召开
厦门汪氏宗亲会(筹)
厦门汪氏宗亲会第一次筹备会于2017年2月12月,在厦门白鹭洲大酒店圆满举行,席间!厦门本土宗亲和外来宗亲在友好的气氛中确定了厦门汪氏宗亲会的基本架构、成立含义、未来愿景等等!
厦门汪氏宗亲会(筹)
首先选举产生了【厦门汪氏宗亲会筹备委员会】主任、执行主任、副主任、委员。同时推选出秘书处负责人,外联组负责人,财务组负责人,公益组负责人,会务组负责人,宣传组负责人组成筹备组委会。
汪伟蛟宗长当选为筹委会主任,汪渊明宗长当选为筹委会执行主任,汪尚谦宗长当选为组委会秘书处主任。参加本次会议的委员:汪伟蛟、汪渊明、汪尚谦、汪思平、汪义基、汪克明、汪伟裁、汪仁文、汪金枝、汪小强、汪伟兴、汪洪生、汪福达、汪亮、汪金星、汪桂林、汪春园、汪金白、汪金照等。


集美英村汪氏家廟
汪姓郡望探析

“汪无二郡”,这是所有汪姓人都知道的熟语,而且认为汪姓的唯一郡望是“平阳”。历史上汪姓曾出现过颍川、歙州、河西、平阳、陇西五个郡望,为什么说“汪无二郡”呢?
为弄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两点:
1、什么是郡望?
郡望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在隋唐时叫“姓望”。它是研究中国的姓氏文化和寻根问祖的重要符号。
郡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建置始于先秦。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个郡;西汉继承秦制,又将全国分为103郡;唐朝以后逐渐被废除;宋代以后就彻底不见郡的设置。“望”就是“望族”,指有声望的姓氏大族。
所谓“郡望”,其最初的含义可以顾名思义,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为当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亦名闻天下,为世所称颂。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望族。敦煌出士文献中就有多种“天下郡望氏族谱”,即按州郡记录每郡的望族。宋代的地理学著作《太平寰宇记》中,也在每郡之下记录该郡的望族大姓。
后来,郡望有了第二层含义,就是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某个郡。因此,当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已经消失的时候,郡望却能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成为各姓各族寻根的依据。
2、郡望变化的过程如何?
郡望之称,始于东汉末年,盛于魏晋隋唐时,至今仍沿用不变。
各姓的郡望,其形成都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来说,在郡望的兴起阶段,也就是汉魏时期,一个姓氏大都只有很少几个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姓氏的郡望都有所增加。隋唐时期的郡望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在许多新的郡望兴起的同时,一些魏晋六朝时期的旧郡望渐渐被人抛弃不用。宋朝时期,各个姓氏都由许多分散的郡望逐渐统一到某一个著名的郡望上来。此后近千年来,中国各姓的郡望情况,就基本都没有多少变化了。
汪姓郡望的变化基本符合以上规律,通过考察汪姓郡望形成的过程,就可以理解“汪无二郡”的含义。
在现有文献资料中,最早提到汪姓郡望的是唐贞观元年汪行忠审定的“族望敕”。在这个“族望敕”中,汪姓凭其鲁公室后裔的地位,被列为“国之梁”第七位。而此“族望敕”中,汪姓被称作“颍川汪”。可见这里的郡望是得姓始祖的食采地,是作为郡望的第二层含义出现的。
在唐开元五年审定的“族望敕”中,汪姓被提到“国之梁”第六位,被称为“河西汪”。
对河西这一郡望,我们汪姓人似乎无法理解。河西指的是“河西走廊”,又叫“甘肃走郎”,汉武帝时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因在黄河之西而名之曰“河西四郡”,昭帝时又置金城郡,故又称河西五郡。唐睿宗景云元年置河西节度使,景云2年从陇右道中分置河西道。唐玄宗开元年间,河西、陇西均置节度使。汪姓人似乎并没有在此地生活,怎么形成“河西汪”呢?
考诸汪姓宗谱,第二十四世有兄弟三人,长汪洪居河西,次汪澄居清河内,三汪浍居广平。但汪洪后裔并没有在河西形成望族,是绝迹了,还是融入少数民族,不得而知,因为在汪华编的汪氏宗谱里只有北地、宜阳、清河、扶风、淮阴、广平六支及汪华本支的记载。所以开元“族望敕”认定的“河西”这一郡望并不是指汪洪一支。
那么汪姓究竟是怎么与河西连在一起的呢?汪氏宗谱记载:汪华第三子汪达,“以征贺鲁、龟兹、高昌功袭封上柱国、越国公,终会州剌史,葬白渠府北二十里”;汪达次子汪处惠,“袭封越国公,居巩昌(指巩昌府,府治在今陇西县,汪姓元朝时居漳县)”。有的谱记载汪达“留镇巩昌”有误,始居巩昌的应为其后世子孙。
汪达参加“征贺鲁、龟兹、高昌”战争情况如下:
1、麴文泰与西突厥结盟,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万均等大将证讨,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为唐所灭,置高昌县。
2、贞观二十二年(648)汪达奉命讨龟兹(龟兹故城在今库车县库车镇)王,贺鲁归属唐朝,即以贺鲁为丘道行军总管,进军龟兹。龟兹平,唐以贺鲁所属(庭州莫贺城一带,就是今天阜康以东的地区)为瑶池都督府,任贺鲁为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
3、651年,贺鲁及其子运率众西取咄陆可汗故地(双河一带,今博乐市西效博尔塔拉附近),自号沙钵罗可汗。高宗派梁建方、契何力等为弓月道行军总管,率唐兵与回纥兵西进。永徽三年(652),唐败贺鲁所属的处月部。永徽四年(653)罢瑶池都督府。永徽六年(655)5月,唐第二次出征贺鲁,派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中郎将苏定方率领一支军队进驻鹰娑川(今天焉耆北部的珠勒都斯河)。显庆元年(656)败贺鲁所属歌逻禄部、处月部、处木昆部、鼠尼施部。终因逗留不进而贻误战机。公元657年,唐高宗第三次发兵,分南北两路讨伐阿史那贺鲁。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唐兵及回纥军由金山(今阿尔泰山)之北前进,流沙道安抚大使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由南道西进。658年,在石国(今苏联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俘获了贺鲁,西突厥汗国灭亡。贺鲁于659年卒于长安。
“以征贺鲁、龟兹、高昌功袭封上柱国、越国公”这句话比较笼统,汪华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去世,其三子汪达因功袭封上柱国、越国公,此前贺鲁是主动归顺唐军的,“征贺鲁”应是在袭爵以后。
汪达参加的战争主要在新疆地区,怎么突然“留镇巩昌”呢?汪氏宗谱云“终会州剌史”,也就是说汪达是在会州剌史任上去世的。玄宗时,甘肃境内分属河西、陇右两节度使管辖,而节度使实际上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无所不统。会州主体在今甘肃白银市,属河西节度使管辖范围,亦属河西道。
再阅汪氏宗谱,开元五年的“族望敕”,其“考定”有个过程,“永徽六年考定二十六姓与诸姓不同,各得出处远近;其乾封元年君羡考定,至今伊令”。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族望敕最初是永徽六年考定的,其时汪华已葬三年,高宗派程知节征贺鲁。乾封元年再次考定,其时已灭贺鲁八年。汪达卒于高宗永淳元年(682)。开元五年颁旨时汪达已去世35年。
既然汪达卒于会州剌史任上,那么在任会州剌史之前任何职?根据汪达参加征高昌战争时只有十五岁这一实际判断,汪达任“左卫勋(府)骑都尉”(即宫廷禁军将领)应是高昌战争后的事。从灭龟兹之后汪达任何职呢?
自汪华去世后,汪达是汪氏家族最高的官,也就是说汪达是汪氏的代表人物。而唐朝颁布“族望敕”的宗旨是“崇重今朝冠冕”。所以此族望敕是以汪达家族所居之地审定的。由此可以断定,汪达在灭龟兹后或直接任会州剌史或“留镇河西”其他地方,因为河西是内地通往新疆的前沿阵地。
至此,汪达任职情况基本有个清晰的轮廓:贞观十四年(640年,15岁)随征高昌;灭高昌后任太宗左卫勋骑都尉;贞观二十二年(648年,23岁)讨龟兹王,纳贺鲁,灭龟兹后留镇河西(含会州剌史);曾协助参加灭贺鲁的战争;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卒于会州剌史任上,时年57岁。
开元五年重颁族望敕认定汪氏族望为“河西”,说明汪处惠袭封越国公后仍留镇河西。
唐时因皇封的郡望是“河西”,尽管汪姓在歙州(徽州)形成了真正的望族,但不会放弃“河西”这块金字招牌的;又因为隋唐时期对旧郡望抛弃不用,汪姓原有“颍川”这一郡望也就消失了。
历史进入宋代,汪姓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郡望。随着对“河西”记忆的丢失,汪姓人开始从源头上寻找属于自己的郡望。始祖颍川侯姓姬并不姓汪,汪姓真正的始祖应为三世祖汪诵,汪诵才是汪姓之源,而汪诵的居住地是“平阳”(今山东新泰市)。所以,宋时汪姓人敲定自己的郡望为“平阳”。
汪处惠的后裔后来由“河西”而镇守“陇西”。特别是元朝,其二十五代孙汪世显及其子孙们因“三王十国公”而形成著名的陇西汪氏家族。但汪世显后裔们也同徽州汪姓一样恪守着“汪无二郡”这一历史的约定。


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