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8156|回复: 10

陇西汪氏家族的来龙去脉

[复制链接]

619

主题

5182

回帖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7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12-10-5 21: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陇西汪氏家族的来龙去脉

                                                   汪纪元  


各位来宾,各位宗亲

        大家好!

    在汪氏宗亲网上,各地宗亲对陇西汪氏家族的来龙去脉作了深入研究。我仔细研读其中许多文章,尤其对汪兴吾副会长的棈辟论证信服有加,現就这个问题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已的体会。

    我们知道“郡望”一词是对一个家族在什么地方最为兴旺的认定。而在唐代中期,皇帝诏书《族望勅》定汪氏家族的族旺为“河西汪”。 不是说汪氏郡望“平阳汪”吗,怎么变成“河西汪”了?

    这得从越国公汪华说起。汪华于唐武德四年归大唐,封越国公。生有九子,第三子汪达曾随侯君集、薛万均等大将证讨高昌,贞观十四年(640年)灭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后回长安任左卫勋(府)骑都尉(即宫廷禁军将领);贞观二十二年(648)汪达奉命讨龟兹(龟兹故城在今库车县库车镇)王,此时贺鲁归属唐朝,即以贺鲁为丘道行军总管,进军龟兹,灭龟兹后汪达驻兵河西地区;贞观二十三年(649)汪华去世,汪达因功袭封上柱国、越国公;高宗出征贺鲁,汪达则出兵相助,于显庆三年(658))俘获了贺鲁,西突厥汗国灭亡;此后汪达留任会州剌史(属今甘肃白银市),《汪氏宗谱》载“终会州剌史”。
    汪达在河西一带的活动,奠定了“河西汪”的基础。汪华去世后,汪达是汪氏家族最高的官,也就是说汪达是汪氏的代表人物。唐朝根据汪达家族所居之地审定汪氏族望为“河西”,这正符合唐朝颁布“族望敕”的宗旨。开元五年颁旨时汪达已去世35年,此时应为汪达次子汪处惠或孙汪昌袭封越国公、留镇河西时期。所以这个族望敕对汪氏“河西”族望的认定与汪达子孙相继在河西居官的事实是一致的。
    “安史之乱”
爆发,唐朝政府悉调西北汪氏勤王,吐蕃势力乘柢进入河、陇地区,再经五代,汪氏陷于战乱。至北宋时汪氏由河西辗转迁入陇西,成为北宋在西北边陲的守将。金灭北宋后,汪达第十九代孙汪广武为金国守将,汪广武传子汪孟辉。

    至孟辉子汪世显,青年时因功任千夫长,升同知平章事。金正大四年(1227)设陇州防御史,分治陕西西路,世显除镇远军节度使,正大六年(1229)巩昌(宋为巩州)升府,汪世显兼巩昌府同知,参谋帅府机务,其家族定居于盐川。
    天兴二年(1233),金哀宗奔蔡州监都,原巩昌便宜都元帅完颜仲德东下勤王,汪世显接任便宜都总帅。天兴三年(1234)金哀宗自焚国亡。元太宗五年(1235)窝阔台四路出击,皇子阔端西出秦、巩,并由陇右南下四川,配合东路军伐宋,10月进军巩昌,11月汪世显为保障军民,在无奈的情况下降蒙,留任原职。
后又正式拜汪世显为巩昌便宜都总帅,统领“秦、巩、登二十余州事”,同年逝于巩昌,时年49岁。世祖中统三年追封陇西公,谥义武;仁宗延佑七年加赠推忠协力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陇右王。
    汪世显奠定了汪氏家族在有元一代的特殊地位,开创了“三王十国公”的辉煌历史,也使得汪氏成为陇右的著名旺族。
                                       

                                                                                   2012年10月5日
                                            (在七届汉阳汪氏宗亲联谊年会上的发言)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160

回帖

3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4344
发表于 2012-10-5 23: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作文 于 2016-7-14 15:28 编辑

盐川一带汪姓之人颇多。一个名叫汪古字再盛的人,临终前将儿子汪思忠叫到床前郑重嘱咐道:“听老人传言,我们的祖先原本就是这秦陇的姬姓之人,后来东迁南下,就改成了汪姓,历代为官为宦。唐朝时,我们汪家出了一个大官,十分兴旺,并且其子孙又回到这祖宗发祥地为官。从那时算起到现在,已有十六七代了。只是此处乃兵家常争之地,历来争战不休,本地人及吐蕃人又排斥外来者,是以我汪氏家道中落。为减少麻烦,不受人岐视,我等便自称是土著汪古人氏,混迹秦陇间,而我干脆就以汪古为名。为父体弱多病,行将就木,你两个兄弟思恩、思显,又年幼不懂事,故而我且将家族的来龙去脉讲与你听,我儿要紧记在心,代代相传下去,莫忘祖宗。”说着说着,喘了喘粗气,又从枕边拿出一个发黄的小本子交给儿子道:“这上面是历代先人记的家族情况,也算是家谱吧,还有前朝一些大官给提的话语,很难得。只是年深日久,又辗转誊抄,怕也有讹错或遗漏。你且收好,以后有机会时,还可与本族其他人校对纠错。”
。。。。。。。
       汪古又嘱道:“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忠孝为本、诗书传家的古训,则是做人的准则,子子孙孙均须紧记在心。”
。。。。。。。
    数十年后,汪古的后裔果真逐渐出人头地。其孙汪广武为人正直,办事公道,且武艺高强,又通晓汉文蕃语,便被当地部族推为首领。其时辽、金先后南侵,宋廷已趋没落,无暇西顾,便也顺水推舟,委汪广武为汪古部都总管,令其护境安民,保据一方,并准予世袭总管一职。广武壮年之时,得了一子,起名孟辉,字彦忠。
    北宋亡后,金人渐入关中。后来承袭父职的汪彦忠,便自然成了金国边将,世掌盐川。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汪彦忠喜得一子。其出生时,产房之内一团白气飘浮不定,终日不散,远近传为奇事。汪彦忠忆起父祖遗言,料此儿有些来历,心中暗喜,乃为其起了个吉祥而响亮的名字——汪世显,字仲明。
(以上见《巩昌汪家军》第一回)
。。。。。。。
  泽民(注:元礼部尚书)答道:“有。自我三十一世文和公治谱以来,江南各地汪氏均有其谱。此前缺略,又经三十四世淮安侯汪旭补阙拾遗,均给补全了。后至唐贞观十二年,诏天下进呈谱牒,我四十四世汪华,奉诏上呈族谱,颇受赞誉。其子孙遍及江南,而三子汪达因征西有功,授会州刺史,后袭越国公爵,遂世居陇西,为当地望族。故开元初,定十大姓为国之柱时,我河西汪排为第六。可惜年深日久,朝代变迁,这达公后裔与我江南汪氏,早已失去联系了。”
  。。。。。。。。
  闻得汪泽民这一问,汪寿昌(注:汪世显曾孙)不由得面色微微一红,沉吟片刻,方道:“实不相瞒,我族虽有谱牒,但不甚明晰,甚至有的是父子口耳相传,后略加整理,才记之以文的,难免粗糙疏漏。只知原本也是出自姬姓,世代为官。但从唐安史之乱后,吐蕃东侵,此后数百年间,历经唐宋,陇右均在吐蕃控制之下。再往后又经宋、金与西夏拉锯争斗,战乱不已。我族为汉裔,而汉人倍受戎狄欺侮,故而日益衰落,沦为平民。为了自保,我们便对外自称是旺古族,也称汪古族,寓意为兴旺而古老的汪氏家族。渐渐地那些吐蕃人、金人、西夏人,也就慢慢认同了我们。但我们自己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一直保持着诗书传家、忠孝仁爱的为人本色。”
  听到这里,汪泽民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我们汉人,在夷狄中生存,如此艰难,竟要隐姓埋名!”
  “可不是么!”汪寿昌接着道:“当我们家族融入了吐蕃之后,才有了施展才智的机会,方慢慢有了起色,直至成为旺古部落的族长和总管,总算在陇右一带有了一席之地。到我曾祖义武王雄踞金巩时,天下格局又大为改变,蒙人南进,灭夏亡金,赵宋偏安江南。为保全军民,我曾祖应天顺人,归了大元。从此,数代人南征北战,东奔西讨,忙于国事,无暇溯本求源,清理世系。”说到这里,汪寿昌叹了口气:“我们这个大家族,现在看样子是该有一个道得清、拿得出的族谱了!”
  汪泽民听到这里,惊喜道:“大人,如此说来,我们同是汉人,同出姬氏,南北汪确实同祖同宗了。只不知从何时分枝。以小可大胆推测,贵族与我达公一支关系应该密切。我达公世镇陇西,其次子处惠,袭越国公爵,子孙一直在陇西繁衍,也是在唐安史之乱后,方与江南本家失去联系的。这与大人所言,多有暗合之处。只是缺乏证据,不敢妄言。”
  寿昌点头道:“是呀,无有证据,不可臆断,乱认祖宗。”
  汪泽民略一沉吟,忽问道:“贵族既有谱牒,不知谱首处可有序言、赞辞之类的文字?”
  汪寿昌道:“谱首中确有‘我汪氏原本出于姬姓’之言,这在先祖忠烈公神道碑上亦有载,应该是我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根基所在。至于赞辞,倒也有两幅,传言是大唐时,将相之类的大官留下的。一幅是:‘天生颖异,手现汪文,凡厥汪氏,赖植其根。’似乎赞的是我汪氏始祖,但不知为何人所撰。另一幅是:‘揽江左之英雄,寄陇西之重任;协父著忠,宣威边镇。’这既不知赞者的姓名,也不知赞的是我族哪一代的祖宗。先父曾说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玉言仙语,要我等汪氏子孙牢记于心。”
  汪泽民听得此言,喜形于色,忽地立起道:“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寿昌诧异道:“先生何有此说?”
  泽民连忙拱手谢罪道:“小可刚才听了大人之言,方知我们两家原本同宗,也无意中解了两家族中的疑惑,故而忘情失态。敬请大人海涵。”寿昌忙问:“何以见得我们同宗?请道其详。”
  泽民道:“正是这两幅赞辞解了我们数百年疑惑。敝谱上也记有这两幅赞辞,且一字不差。那‘天生颖异’一文,乃我四十四世祖、大唐越国公汪华,为始祖颍川侯姬汪题的赞词。那‘揽江左之英雄’一文,乃大唐名相李泌为华公第三子、袭越国公爵的汪达题的赞辞,不过我谱上记的是六句。在其后还有‘生显其身,殁昌其胤’两句,可能是贵族在传承中遗漏了。故而可以认定:贵族乃大唐越国公汪华第三子汪达之后。华公有九子二十五孙。小可乃其第七子爽公之后。只因达公征西功大,所以袭了越国公爵,终于会州刺史任上。其后人便大多在陇西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而其余八弟兄,则大多在原籍江南一带发展。千里阻隔,天长日久,更兼屡遭战乱,南北两地遂音信不通,致成陌路。今日意外相逢,岂不是喜从天降?”
  寿昌闻言,亦喜极而泣,道:“怪不得昨夜红烛生花,今日便有此喜讯。实在是祖宗有灵,佑我子孙。”
  。。。。。。
  泽民道:“大人不怪,小侄就直言了。本来按我们这族首上的赞辞,就可肯定是同宗。但我们这南北两汪,都是大姓,人口众多。仅凭这两幅赞辞,是否还有人不相信?若是旁人认为我南汪攀龙附凤,也还罢了;若是人谓你北汪乱拜祖宗,事情就大了。记得刚才大人谓陇右汪姓人颇多,是否请贵族抽出些饱学之士,与那些同姓之人联络联络,看看从他们那里可能再找出些族谱之类的旁证或佐证呢?”
  寿昌闻言,一拍脑门道:“啊呀,你看我真是老糊涂了。我手头就有一个证据,忘了同你说。是这样的:前年老夫奉旨到陕、甘赈灾时,在天水汪川,听到关于当地贤达汪进义率乡民祷神祈雨之事,乃与其相见。交谈之下,方知是同宗。阅其族谱,其上所载不仅与我巩昌谱相同,而且显示其祖父信立公与我曾祖义武王世显公乃是堂兄弟,均是再盛公玄孙。信立公长我义武王整整十八岁,虽为兄弟,年龄却差了一代。故而那汪进义虽是我的族叔,却比我大不了几岁。据其谱载:信立公身体柔弱而性淡泊,善长于文,中年便辞官返里,远离老家巩昌,悄悄至汪川落户。其子右辖公曾仕金,任龙虎卫。因见天下大乱,宦海险恶,便也急流勇退,归隐山林。其长子进义,见各国纷争,地方不宁,更无意进取,便禀承庭训,耕读自娱,终生不仕,且很少与外界往来,也不与老家互通消息。大概是因我们巩昌这支人,整天打打杀杀,其怕万一有个好歹,受连累吧。所以虽然我们两地仅隔两三百里,时间久了,彼此也就失去了联系。这次倒好,我们意外相逢,欢叙竟日。还引我看了两块碑记。一块是天水汪川乡《太祖山行祠记》,文曰:
  泰定之年,岁次丙寅夏六月,旱季大甚,苗稼将枯,民心惶惶,若不聊生。恐罹饥馑,转乎沟壑。时义武陇右王之族孙、龙虎卫右辖公之长子汪公进义,闲是邑之别墅,率乡中之耆旧,导迎圣水,祷于行祠。果沐神休,油然云生,沛然雨水,遂成三日之霖。苗稼勃乃,若有火禾。扫如焚之沴气,转凶岁以作丰年。四野讴歌,兴情感戴。
  汪泽民指着碑文中的“族孙”两字,谓寿昌道:“汪进义既是义武王的族孙,你们便是近支同宗,这已经是无疑。不过也很难说明与陇右的达公支有关,不知其谱上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据?”寿昌道:“贤侄请看这第二页,是在其先祖墓地上立的一块《汪氏家颂碑》的碑文,看能说明问题么?”
  汪泽民接过一看,只见其文曰:
  敕:凡有功于一时,必垂休于百世,此庙食于无穷也。然威灵气焰,炳炳在人耳目。而封爵未隆,岂所以示揭诚妥灵之意欤?徽州忠显庙信顺显灵英济广惠王,聪明正直,广庇一方。凡有祗祷,应如响答,比年雨暘时若,五谷丰登,实神之赐也。肆加美号,以示褒扬。盼蚃之间,无忘嘉报,可特封:昭应显灵英济广惠王。
                  嘉定四年十一月二十日  中书舍人李揆行
   再翻至第三页,又见朱熹题的“家宝”二字。
   看到这里,汪泽民大为惊喜,谓汪寿昌道:“大人,《汪氏家颂碑》上的这段敕文,正是宋宁宗嘉定四年追封我华公的诏旨;那“家宝”二字,正是南宋名臣朱熹赠的墨宝,我江南婺源谱上都有。这两者已不是旁证,而是确确实实证明你们这支是华公之后;而从贵谱上那“揽江左之英雄”一句,就能证明你们是华公第三子达公之后,这已是毫无疑问的了。不然的话,谁会把别人家的文字记到自家的谱上和刻到先祖墓碑上呢?”
   汪寿昌也大喜过望,道:“这下好了,我巩昌汪氏认祖归宗了!真是天大的喜讯!既然贤侄云江南本家有谱牒传世,还请借来一观,以弥补我谱之遗漏才好。”泽民道:“这是自然。小侄明日就遣人回乡,抄录一部完整的族谱,奉送给大人参考备用。陇右汪氏能上与江南族谱衔接,下与陇右王祖上相联,那就使得我们汪氏南北通谱,也可告慰祖宗之灵了。”
   寿昌连连点头道:“南北通谱好,南北通谱好啊!这样就能确定世系,正本清源。我们就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族众了。”泽民道:“是呀!大人也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之事。”
   。。。。。。
   汪寿昌、汪泽民两人初次见面,便就南北通谱达成了共识,皆大欢喜。
   江南汪氏寻找到数百年前失散在陇右的达公支系,真是喜从天降;而当朝三王十公的陇右汪氏,终于搞清楚了自己是堂堂的越国公后裔,更是感慨万分。
  (以上见《巩昌汪家军》第四十四回)
。。。。。。
  汪泽民边说边从书柜中取出一套《婺源汪氏族谱》,递给长生奴(注:汪世显玄孙、汪寿昌之子)道:“我看你可将目前的稿子与这套南谱相衔接,使之成为陇右族谱的雏形,以后再予以核实,逐步完善,就基本成功了。相对我们江南之谱,你们就是北谱了。以后我们南谱续修时,定当再次郑重叙明四十五世汪达一枝分迁陇右,为陇右王一系之祖。因为在我谱首中,早就有迁往巩昌、天水等地的记载。如宋时万石公序文云:‘后人往往以汪氏之族,支派繁衍,称呼不便,遂以所处之地而称之曰:某处汪族,以致宣、杭、睦、饶、池阳、金华、南康、巩州,所在皆有。’宋相范文正公之子,观文殿学士、进知左丞相的范纯仁为我谱所作序文中,亦谓:‘子孙宦游不一,往往徙居他郡,若天水、上谷、洛阳……’可见秦巩歙婺,血脉相连,本是一家,确凿无疑。如今我们南北通谱,相互印证,不仅我们同族之人,可以共存共荣,相互提携,就连地下的先祖也会感到欣慰的。”
  长生奴欣喜道:“大人明鉴。这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使我顿开茅塞,群疑冰释。小可回去后,便将大人之意转告家父及弟兄们,大家齐心合力,细致探求,尽快修好族谱,以上慰祖宗之灵,下安族众之心。”
  。。。。。。
  后人不察,谓巩昌汪氏本是吐蕃人,为汪古族或旺古族,而非汉人。遂妄断汪氏南北通谱乃各取所需,相互利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大凑合,此实无稽之谈,无知之议!试想自家的祖宗,难道自家不明了而别人反清楚?南北两汪皆是当世簪缨大族,会因一时蝇头小利而出卖祖宗,或乱认祖宗么?华公生九子,其八子后裔遍及江南,而独独难觅世袭越国公爵的、终于会州刺史任上的三子达公后裔,岂非咄咄怪事!陇右汪氏虽以军功显赫于世,但那是因时势所造成的。而其忠孝为民、诗书传家的门风,正是华夏先民数千年的优良传统;崇儒重道,搜集典集,建楼藏书之举,更是注重汉文化传承的特殊表现。这岂是吐蕃人汉化之后所能为的?当朝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在汪德臣的神道碑上,就赫然写着“汪本姬姓”四个大字。连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亦道:“汝家不比他汉人。”在封建王朝中,还有比皇帝的话更权威的吗?况且忽必烈素来仰慕汉文化,也算得是一代明君,其寿逾八旬,历事无数,岂会牵强附会说巩昌汪氏是某某之人?
(以上见《巩昌汪家军》第四十五回)
以上是拙作《巩昌汪家军》中所述及观点,也算是我对陇西汪氏家族来龙去脉的看法。请各位宗家批评指正。

blog.sina.com.cn/u/15959352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160

回帖

3万

积分

认证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4344
发表于 2012-10-6 09: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楼(汪囯春) 的帖子

本帖最后由 汪作文 于 2016-7-14 15:28 编辑

是演义。
但这是据理推演出来的,我是想尽量接近或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其中的天水汪川乡《太祖山行祠记》、《汪氏家颂碑》的碑文以及宋时万石公序文、左丞相的范纯仁为我谱所作序文、朱熹题的“家宝”二字,都真的。家谱或网上可看到。
欢迎对拙作《巩昌汪家军》(家网。文学艺术栏中连载)批评指正。

blog.sina.com.cn/u/15959352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12-10-6 10: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据理推演,尽量还原历史,很精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68

回帖

2490

积分

精灵王

严镇始祖时扬公子孙众多,但我谱

积分
2490
发表于 2012-10-6 21: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作文 于 2016-7-14 15:28 编辑

汪家,不要说几百年,就是几十年就有人忘记祖先,整天只为赚钱,等到你有钱了,但是你没人了,你只是在满足你自己金钱的欲望,你只是在享受你自己的幸福,汪氏有后人吗?中华民族有后人吗?汪氏要有后来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主题

4153

回帖

10万

积分

天使

九十三世金寨之汪

积分
104333
QQ
发表于 2012-10-6 21: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作文 于 2016-7-14 15:28 编辑

陇西汪氏家族的来龙去脉----- 汪纪元

陇西汪氏家族的来龙去脉----- 汪纪元


金寨汪讳铁佛公后裔汪氏93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70

回帖

8794

积分

版主

汪氏宗亲一家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794
QQ
发表于 2012-10-6 23: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作文 于 2016-7-14 15:28 编辑

佩服,欣赏,赞美!

天下汪氏一家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主题

4334

回帖

14万

积分

版主

齐鲁_达成(来自汪氏发详地一山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86
QQ
发表于 2012-10-7 13: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作文 于 2016-7-14 15:28 编辑
引用第4楼九华星云于2012-10-06 10:50发表的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12-10-26 19: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汪达遗脉与北汪奇迹
   
        武义王:汪达,字德远,系华公三子、汪氏四十五世。据越国公垂裕录及年谱所载,由华公次配钱氏名任生于唐高祖武德八年(625 ),核考应由华公元配正宫钱氏名英约生于隋大业四年(608)。贞观四年(630年、约23岁)配左卫勋府,贞观十四年(640)征高昌(今新疆土鲁番东)、贞观二十二年(648)征 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皆立军功,贞观二十三年(649)父卒后袭封上柱国、越国公。永徽二年至显庆三年(651—658)三次讨贺鲁(突厥叛藩首领),再立军功。历仕左卫勋府骑都尉、陕西都指挥使、巩昌卫官指挥使、巩昌便宜都总帅等职。但亦有谱曰汪达“终于会州剌史”任上,似有多方存疑。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卒,享年约七十五岁,葬白渠府(今咸阳市礼泉县泔河一带)北二十里。唐加封武义王,宋六次追封忠应侯、忠应威济侯、忠应威助昭济侯、忠应威助昭济协惠侯、崇善公、崇善衍佑公。娶葛氏,宋初封懿顺夫人、再封协济夫人,家居巩昌,西北汪氏始此。有子三——处哲、处惠、处澄,次子处惠镇守巩昌承袭总帅数十世。自达公至五十七世宗起连续十三代袭封越国公、至六十五世孟辉连续二十一代继承总帅,成为守卫华厦西域的功臣巨族。汪达是汪华九子中最杰出的代表。
 
        陇右王:汪世显、字仲明,系达公二十二世孙、汪氏六十六世。元太宗七年(1235)承袭巩昌便宜都总帅、镇守大西北、族居巩昌。卒后追封陇西公、谥号义武,延祐七年加封太师、陇右王。娶包氏,封陇西郡夫人;有子七——忠臣、德臣、直臣、良臣、翰臣、佐臣、清臣。仅六十六世至六十九世这四代,就获封一太师、一侯、二伯、三王、十二公,获任总帅、副总帅、元帅、都元帅、大将军、上将军、将军、总领、总兵、都尉、都督使、指挥使、副使、宣慰使、安扶司、行军司、大司徒、二司马、大学士、学士、大夫、左丞、右丞、政事、知事、知州、佥事、府事、府尹、万户、千户、尚书、御史、刺史、侍郎、郎中、通判、校尉、花赤、同知等文武官职难计其数。后世延续繁盛,成就中国史上的北汪奇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417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博客http://blog.sina.com.cn/0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307
发表于 2012-10-28 18: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这些致力于家族历史研究的本家致敬!
博客http://blog.sina.com.cn/096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