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村(霞春)汪氏探源之二
根据《清溪霞春汪氏族谱》记载:先世之谱散于兵焚之中,遗亡于乱离之际。我祖十位公卜霞零丁传代,至六世念三公有三兄弟,可是二、三绝延。八世仁一公、九世义大公,俱有三子,然二、三告绝。到十世礼一公,生有二子,长智元公、次智四公为两房。智元公开基于湖坵衍派于洋中、后俊。智四公发迹于祖厝蕃衍于凤阳。到第一次建谱时(1705年),已经分支派衍世数二十有余,丁数千有余计。《后俊汪氏族谱序》有记载:君肃公掇(duo)拾于煨烬之余,元长公、廷推公续稽于断残之后。又据《洋中汪氏族谱序》记载:公元1705年开汉公得诸元伯篋(qie)中散帙(zhi)而修全族谱牒。也就是十位公到霞春500年后才立的霞春全族谱,当时霞春汪氏族谱没有写具体的来源。虽然,后来续谱称:“我祖十位公由泉抵霞,卜居于格头池之滨,蕃衍于鼎甲之上。”,霞春汪氏可能是立信公的后裔。造成了一定的误会。而且,霞春汪氏后来参加了惠安、泉州祖祠的修建,这样在霞春汪氏的心目中误解霞春是惠安立信公后裔 ,下面让我们共同探讨霞春汪氏的具体来源。
一,根据《清溪霞春汪氏族谱》有时间记载的先计算汪十位公的出生时间:
1,第四世, 毅庵公在天历年初(1328年——1330年)里选为巡检,假如毅庵公在28岁才能推选为巡检,那么毅庵公是出生在公元1300年。
2,第八世,仁一公,出生于洪武庚戊年(1370年),从四世到八世是70年,从一世到八世就是140年。那么十位公是出生在1230年。
3,第十六世,仕斗公,出生于明万历辛巳年(1581年),从八世到是211年,平均一代为26.375岁。那么,十位公是出生在公元1186年。
4,根据《徽州汪氏宗族平均世代间隔的求取讨论》得出的数子;汪氏平均世代间隔为27.342岁。那么,十位公是出生在公元1179年。根据以上推算霞春汪十位公大约出生在南宋期间(公元1179——1230年)。
5,霞春鼎甲祠宇的是第六世 念三公 在元朝至正年(1347年)建的,所以,对联是在霞春汪十位公到霞春100多年后才写的。
6,第一世 十位公、第二世 十三公。两代人讳名需要对的上。
二,惠安县69世汪立信公与霞春汪十位公对照
69世立信公约生于1222——1224年(汪长富提供),卒于1275年。有人说:霞春是立信公的大儿子应麟公的后裔,那应麟公出生应该为约1242年的时间,和十位公出生的时间,相差至少十多年。十位公应生于南宋中期(1160——1230年)。这样时间对不上。
根据《清溪霞春汪氏族谱》有时间记载的有:八世仁一公 出生于明洪武庚戍(1370年)。《闽南平阳堂汪氏族谱》记载:惠安立信公裔孙78世昭英公 嘉靖35年(1570年)举人。这样这两个人虽然是同世,但时间相差极远。惠安的族谱对迁徒各地的记录非常清楚,不可能不把迁往霞春的不记录。如果霞春是惠安迁来的,我们和惠安是同个泉州府管辖,霞春的汪氏为什么不到惠安去认祖呢?
还有,汪十位、汪十三的讳名和惠安的应麟公对不上。根据《洋中汪氏族谱》《祠堂宝像攷疑》记载:放在霞春鼎甲祠宇的宝像有两个,一个是越国公,还有一个是我霞春四世巡检毅庵公。如果立信公是霞春的祖先,当时不可能不把立信公的像放在祠堂。所以惠安立信公支派不是我们霞春的祖。
三,永春府仙口72世栅公与霞春汪十位公的对照
霞春汪氏购买的两部谱——《録家乘谱》和《越荫堂家谱》。 《越荫堂家谱》由于时间不对,所以这本就和霞春没有关系。
《録家乘谱》是著名闽南姓氏研究作家徐天荣推荐的资料——建公派由安徽潜川迁福建省永春县仙口72世柵公的资料;已知69世铨公出生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铨公三子70世景润公71世寿全公的72世柵公二儿子,栅公没有写出生时间;铨公的长子70世景文公,71世应魁公72世森公出生于咸淳八年(1272年)三儿子。
还有一种算法:已知69世铨公出生于1186年,如果按一世20年,那么栅公应该出生于1246年。已知,霞春八世仁一公出生于1370年,如果按一世20年计算,那么,十位公应该出生于1230年。虽然,两代人的讳名对的上,但是时间对不上,还有十位公的孺人是太氏,而栅公的孺人的斐氏。
还有,72世栅公在《汪氏通宗世谱》中还有很多的后裔,而且,没有记载有迁往福建省永春府仙口的记载。这一支也就不成立。
四,那么霞春汪氏是那一支呢?
根据我汪氏族谱研究专家汪长富提供《霞春汪氏 祖脉探讨》的资料:今年辛卯清明汪王公祭期间,受霞春汪氏宗亲代表衷恳的寻根委托,后来又在济圣本家的大力配合下,我认真了解和研究了《霞春汪氏族谱》的渊源探究,我也研究了著名闽南姓氏研究作家徐天荣的《拜序》和论点,以及由他推荐的资料——建公派由安徽潜川迁福建的72世柵公的资料,我还研究了霞春汪氏提供的另两部谱——《録家乘谱》和《越荫堂家谱》。
通过以上研究,我敲定了一个搜索范围:(一)霞春汪氏始迁祖讳“十位”,二世祖讳“十三”;(二)十位公应生于南宋中期(1160——1230年),迁徙于南宋中后期(1190——1290年);(三)十位公应属于统宗66——72世,优以68——70世为宜;(四)因一古联中引用了“越国”和“婺源”两词,有可能出自道安支系;(五)又因此联是若干代后裔所作,故不宜过于看重。
近来,我首先对《通宗世谱》之婺源派道安公支系66—72世全部排查了一遍,但没有明显收获。后来又扩大范围至爽公派其他支系,亦排查了其他支派和众多谱系66—72世的资料。没有特别吻合的线索,只有一条线索比较能联想地衔接。即在浮梁派师相公支系,69世名“魁十”者有子二,长子“朝十二”迁泗洲(江苏西北部含安徽泗县),次子“朝十三”迁桐城六百丈(安徽铜陵长江大桥北岸)。这虽然没有转迁安溪的记载,但比徐天荣推荐的72世柵公的资料更为近似一些。
我认为:这条线索虽然不够明确、不够理想,但可勉强接得上。在没有找到更具体、更吻合的资料之前,这是比较好的探源思路。不知霞春宗亲意下如何,但我的理由有如下五点:
(一)魁十,实为行十,即排行第十位,可称“十位”;朝十三,亦为行十三,即可称十三;两代名讳基本相符。
(二)“十位”公虽然没有具体的生卒年份和迁徙年份,作为69世应该比72世更符合南宋中后期的历史年份的定位。
(三)我们可以这样推断:十位公的长子十二公由江西浮梁迁江苏泗洲,十位公随(或率)次子十三公由江西浮梁迁安徽桐城,不久又复迁福建泉州或安溪。这样算来,霞春始祖十位公即是爽公派师相公支下69世祖。
(四)因魁十及朝十二和朝十三这父子三人外迁后没有回浮梁老家修过谱,故浮梁谱即此为止,既无子嗣记录又无转迁记录。
(五)霞春祠联中的“婺源”二字可能只是笔者的随意引用而已,并没有历史祖脉的实际依据。
此乃独家热心之言,诚为抛砖引玉之举。期望网上广大宗亲群策群力,共同探讨,并按照第二段的五点定义,积极提供相关线索和证据资料,以共同帮助霞春汪氏家族早日完成祖脉源流的寻找、对接和考证工作。
── 颍川汪侯92世裔 爽公下秋一公支 长富 2011年4月 拟于 安徽九华山
根据以上的探讨和综合分析,相信能更明显的表达霞春汪氏的来源。还是汪长富提供的浮梁县爽公师相公派下知济公,这一支比较成立。但是还需要求证,然后到江西省浮梁县桃墅村进行对谱。才能最后确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