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己丑之岁,徽州得名888周年的清明节,来自港、澳、台和大陆十几个省份的汪华文化研究专家学者、汪氏族裔,为隋唐越国公汪华举行隆重的清明祭典,向这位徽州的“太阳”表达崇高的敬意和缅怀之情,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隋唐之际,战乱频仍,汪华顺应民心,起而保据歙、宣、杭、婺、睦、饶六州,行融和之策,免庶民兵革之苦,使百姓安居乐业。其“靖民”之举,得六州兵民拥戴,被奉为徽州的“太阳”。更为可贵的是,当李渊取隋而代,李世民兵出秦关统一天下之时,汪华从百姓利益出发,顺适统一的历史潮流,主动上表归附唐王朝,为维护中华大一统作出了历史贡献。据民间传说,汪华为大唐一统,不仅忠心赤胆,还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封建王朝为嘉忠诚,对汪华封赐有加,生封公,死封帝,历朝历代多有褒扬;而民间百姓,千百年来一直敬之为“汪公大帝”,为汪华竖立了不朽的历史“心碑”。
今天我们恭祭越国公汪华,不单单是一种饮水思源、寻亲祭祖、慎终追远,而是对汪华这位“徽州历史第一伟人”专在“靖民”、一意“靖民”、始终“靖民”的肯定和礼敬。中华儒学文化是强调“敬畏”的文化。二程主张“立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进其名”,朱夫子教导“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敬字功夫,乃圣门第一义”、“持敬是穷理之本”。对自然、对生命、对人民、对伟人心存礼敬,才能“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可惜长期以来,人们对大自然、对生命、对历史、对伟人越来越消失了“敬畏之心”,“唯我最大”的结果是礼仪丧失、道德滑坡、生态失衡、矛盾丛生。现在我们从对徽州文化的文魂礼敬开始,萌发和培育“敬畏”之心,有利于社会的纲纪重振、伦常重建,有利于理想人格的培养,有利于自有智慧和界限警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我们在奠祭越国公汪华的时候,特别需要对汪华文化现象给予高度的关注,还归汪华“徽州历史第一伟人”的本色,把握汪华文化“靖民”的本质,发掘汪华文化衍生的徽州庙会民俗、徽菜、徽戏、徽州民间艺术等等徽州文化特色板块,为当前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服务。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增强越国汪公的亲和力、凝聚力,更好地团聚海内外越国汪公的后代,为大徽州的振兴、为伟大祖国的世纪复兴大业贡献力量。
方利山己丑清明于徽州府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