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41640|回复: 22

汪华的历史再辩

[复制链接]

165

主题

271

回帖

759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1
发表于 2007-11-24 10: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幸福晚年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wangdaoxian001   

家网对越国公的论述已经较多了,今转汪道显先生的文章共5篇供本家参考。

    汪华的历史考辩  见家网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13685
   
     给本家添麻烦了


汪华的历史再辩

黄山市中华职业学校  汪道显  2007.7
    被称为古徽州第一伟人的汪华在徽州人民心中享有极高威望,徽州人民对汪华的崇信维系着徽州人民的道德品质。徽州民心淳朴,社会安定就是其体现。可是在民间特别是汪华后裔中却流传着一些不实的传说,归纳起来有:①、捞月说,②、捉妖所,③、“金头”说。

在“汪氏通宗世谱”(从地域上涵盖全国,时间上自公元前五百七十年左右诞生汪氏一世到清乾隆年间的汪氏族谱)没有一点这种传说的蛛丝马迹,这些传说是从何时开始形成又是因何而起的无法考证。据笔者推测,由于历史久远,老百姓能见到的资料很少,到宋、元、明时期皇帝不断给汪华加封,反而给后人留下一些猜想,汪华这个忠臣良将是不是历史上曾被诬陷过被迫害过?因而以讹传讹,流传下来这些不实的传说。

    所谓“捞月”说是指皇帝感到汪华生有九个儿子,个个掌握军权又有堂弟歙州长史铁佛支持,势力太大,心有所忌,某年中秋佳节,长安皓月当空,皇帝举首望天空,俯首看御河后,面视汪华说:“天空月太遥远,汪爱卿下去将水中月捞起,可否?”汪华会意,知是皇帝对自己有疑心,试探自己是否忠诚,于是好不犹豫地跳下水中。那水中“月亮”怎能捞起??汪华自然被水淹死。皇帝感到误会了汪华,随即封汪华“阴间为王万万年”。
    所谓“捉妖”说与“捞月”说大同小异,只是皇帝对汪华说的是:“此水中常有妖怪上岸坑害百姓,汪爱卿下去将妖怪捉拿上来。”
    所谓“金头”说是讲汪华觉察到皇帝对他一家实掌兵权心有所忌,汪华为表忠心,就借故将九个儿子杀掉,后自杀身亡。皇帝为表汪华忠心,赐做“金头”下葬。
    是真?是假?只要看看汪华经历的二朝皇帝唐高祖与唐太宗对汪华的态度就可看出这些传说全是不实的。
    隋末大乱,汪华起义很快占领六州,建吴国称吴王,并在六州内实行一系列安民靖民政策,自此六州人民安居乐业免受战乱之苦十多年。唐高祖建唐初定,汪华不以己利,始终出于爱民为民之心,于唐武德四年九月一日上表归唐。高祖嘉之,并于九月二十二日下诏曰:“……因离乱保据六州乡镇,静一偶待宁晏,识时务,远送款有诚意,宜从褒奖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歙、杭、睦、宣、饶诸军事,任歙州刺史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武德七年汪华受诏挚七个儿子(八、九子入长安才出生)偕二房、三房夫人(长房已死)入朝京师。自贞观二年授右卫白渠府统军,十七年改忠武将军,行右卫积府折冲都尉,贞观十八年太宗伐辽诏为九宫付留守,协助房玄龄处理宫中事务。期间,汪华夙夜尽瘁,办事不知疲乏。太宗还朝尤褒奖其勤快。贞观二十三年汪华初病尝劳问、赐医药,薨时赐杂彩十床、黄金百两及东园秘器,恩礼如功臣,由上看出不管是唐高祖还是唐太宗始终深信其忠,不然怎敢让他任典宿卫(保卫皇宫)二十多年呢?特别是唐太宗远伐辽时应该是最怕发生宫廷政变的时间。此时唐太宗还下诏让汪任九宫留守,足见唐太宗对汪华的忠诚深信不疑。
    关于“金头”之说更是无稽之谈。下面列出九个儿子的任职及死亡情况,“金头”之说不攻自破。(汪华生卒年为公元586-649年)


姓名      生卒年    卒时年龄        任职                  任职地                              安葬地

长子建  不详            61      朗州都督府法曹    朗州(今湖南常德)          陕西岐州凤凰堆

二子灿 不详          76        费州涪川令        涪川(今重庆涪陵)          涪川北五里

三子达 不详          57        会州刺史镇守          巩昌甘肃巩昌(今陇西)    离白渠府二十里地

四子广 不详          73        左卫府飞骑尉          长安                                歙北云岚山

五子逊  不详          21        左卫府飞骑尉              长安                              长安积福里

六子逵    不详        84          薛王府户曹              长安                              歙北云岚山

七子爽  618-673    56          岐王府法曹          长安                        绩溪登沅水边辛田

八子俊 631-697    67            郑王府参军        长安                        登沅汪村西盘园

九子献  不详          19                                                                              不详


    假如长子建是汪华二十岁时出生,那么汪华死时长子建才四十五岁,有生卒年的七子才三十七岁,八子才十九岁。八子与九子不是同一夫人所生,九子是五夫人张氏(627-677)所生,汪华死时五夫人才二十三岁,很显然此时九子远小于十九岁,也就是说汪华九个儿子中只有五子逊死于汪华之前。
    再从汪华九个儿子任职情况来看。任军职的有三子达,兵马镇巩昌(现甘肃陇西、漳县一带);四子广、五子逊任左卫府飞骑尉,是个有爵无实职的闲散官员;八子是王爷府卫队中的一个参谋;长子是都督府中法律顾问;七子是王府中法律顾问;六子是王府中管户籍的行政官员。这些根本不能构成对盛唐时唐王朝的威胁。三子汪达的军权最大,被派镇守巩昌,并征贺鲁、龟兹、高昌(皆西域),功袭越国公。这儿毗邻土番、党项、回汔各地,乃战略要地,长安的西面屏障,朝廷命汪达镇守巩昌足见皇帝对汪华信赖有加。
    在“汪氏通宗世谱”子上部中有着大量的名人称赞汪华的题字、楹联、诗词、文章、地方官给皇上的奏折等,却没有一点上述三种传说的影子。但却有这样一句话“因奸雄王雄诞作梗,汪华归唐后官仅从四品”。这是指唐书中有关于杜伏威派王雄诞袭汪华,汪华战事失利后才归唐。这点记载是有误的,为此罗愿(宋代大家,歙县呈坎人)专门作了考证,本人所写的“汪华的历史考辩”一文中有详细的介绍。汪华归唐时唐高祖封汪华为越国公,食邑三千户,这在唐时是个从一品的爵位,那么怎么看待他的官位只是从四品呢?历来官位和爵位都不是一回事,正如现在的公务员其官位同技术职称也是不一样的。汪华归唐时唐朝尚未统一中国东南方,唐高祖看出汪华的归唐对唐朝统一中国东南方有很大的影响力,将为唐朝顺利统一中国的东南方作出重大贡献。所以唐高祖给汪华以很高的荣誉。要看到,当时汪华控制的六州地域也就是半个安徽省的地域,将他放在警卫皇宫这个特别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对汪华的重大嘉奖,这是不能和一般的从四品官可同等而言的。唐朝的官位中,兵部尚书是一人,正三品,副长官二人称侍郎为正四品下,兵部下设四个中层机构;兵部、驾部、库部、职方。负责这个小兵部的长官为二人,称郎中为从五品上。由上看出唐太宗让汪华任从四品的典宿卫并没有贬汪华之意。
    历史上的忠臣良将(人们比喻为“良弓”),绝大部分都落个可悲下场。而汪华归唐被唐高祖封为越国公,后入朝京师从贞观二年起被唐太宗任命典宿卫二十多年(其中贞观十八年太宗伐辽时还被召为九宫留守),到贞观二十三年病死受太宗恩礼如功臣。他的一生真如“通宗世谱”上所提的那样“有棠树之诗而无良弓之叹”。
附  唐朝的宫禁宿卫
(以下资料来源于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的:二十六史精要辞典中册,p.****为资料所在页数)
    唐朝掌管宫禁宿卫的军事领导机构在各个皇帝时期有小变动,但大体上可分南北衙,“贞观初……又置北衙七营……”(p.1332南北衙)但北衙的“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等六军是唐高宗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p.1334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唐初主要是南衙十六卫中:“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牛卫”担负着保卫京城、保卫皇帝安全的军事领导机构。十六卫中各有上将军一人,从二品;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将军二人,从三品(p.1331十六卫)。
    贞观二年汪华授左卫的白渠府统军,此是十六卫中的左卫(贞观十年即公元623年更号统军为折冲都尉;白渠府可能为左卫宿营地)。贞观十七年改为忠武将军,行右卫积府折冲都尉(积府可能为宿营地)。唐朝为保证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家的最高军事机构兵部可调动军队,但不掌握军队,而折冲府虽掌握军队却无权调动军队(p.1283兵部)。汪华四子、五子任职的飞骑尉在唐朝只是一个有爵而无实职事的闲散官员(p.1275)。汪华自贞观十七年改为忠武将军后官阶应是从三品,但在“汪氏通宗世谱”中仅有一处提到“官仅从四品”。(笔者认为也有可能贞观二年在左卫白渠府任统军时是从四品,贞观十七年改为忠武将军时升为从三品。)是从三品还是从四品无法进一步考证,在罗愿的考中也未提及此事。但不管哪一品,皇宫禁卫中有那么多上将军、大将军、将军,而唐太宗于贞观十八年远征伐辽时单选汪华为九宫副留守足见唐太宗对汪华的信任。
45爽公-46处贵-47太元---55师全-56道安-57源公-58参公---60-知古---63道融-64延罕-65德震----70应宗-71思诚(楚地始迁祖)-72文显-74万友-75谅公-76必恭-77谦公-78自湘-79启圣---91世汪睿      wangrayy@tom.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主题

271

回帖

759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10: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华的历史再辨的补充(四辨)

2007.9  汪道显
    多篇文章中(包括绩溪近期的县志)提到汪华的出身时都是讲“汪华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寄住在舅父家中长大…”.这是一段违背历史的记载,其父母根本没有自幼双亡。在“汪氏通宗世谱”中记载的是汪华父汪潧莹卒时年七十四岁。
    汪氏最早系统地编辑汪氏族谱是东汉末,三十一世会稽令汪文和,后又经三十五世丹阳太守汪旭选编,到贞观十二年又由汪华传述编序为图,称为“汪华谱”,该谱是上表奏报唐太宗的。清乾隆年间编述的“汪氏通宗世谱”中转载了“汪华谱”中汪氏一世到四十三氏的图系及各世主要人物的简介。那么谱中三十六世到四十三世的主要人物简介应是汪华亲自主持编写的,因此汪华的父亲及上几代人物的简介应是最可靠的历史资料。在汪华谱中汪氏一世到四十三世世代为朝庭命官,最小也是个县令。下面摘录出汪华高祖到汪华父亲的简介,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汪华家庭背景是一个世代为官的大家族。按封建社会的规矩这样家族的子孙是不允许让外姓人抚养的。
    汪华高祖四十世汪叔举字鹏远,南朝宋孝武帝大明间为军司马,一场大病后勇退不仕,于乡里乐善好施,贫富不欺。九十八岁卒。生有四个儿子,后人尊称为“司马公”。
    汪华曾祖四十一世汪泰字亨之。南齐永元间授仓曹未接受,后南梁大举伐北魏,拜北大将军,卒六十三岁。另有一本说梁武帝授绩溪令。生有五子。
    祖父:四十二世勋明字智叔南陈武帝时为会稽令,后历仕两朝陈文帝以功封戴国公,六十一岁卒,生有二子。
    父:僧莹字伯玉,陈文帝天嘉元年袭封戴国公授海宁令,后又为稷州长史,七十四岁卒。生有三子:世华(即汪华)、世英、世荣。
    叔父:僧湛陈文帝太康元年为潘阳令,八十九岁卒,生有八子。
    汪华少时情况怎样会在后人的文章中变成“家境贫寒、自幼父母双亡呢?”,在“汪氏通综世谱”中,有一篇较系统地介绍汪华历史的文章“越国公行状”,该文是由操笔业的叫胡伸的骛源人写的现摘录有关内容如下:母常挚归舅家,好玩弄而不受拘束,九岁喜为舅舅牧牛,常踞坐盘石如将帅着指挥其他牧童,并把不听指挥者击倒。有一次为了犒尝诸牧童将舅父家之牛宰了分食之,并将牛尾插入地中。舅舅问牛何在,他回答说已入地,舅舅视之,以牛尾似不能拔起,深感异之也就不深究了。长至九尺,宽额、方面、浓眉高鼻、美髯,不事田业,独喜昼卧。母舅苦之不敢收容,汪华因而落魄放纵。后往睦州演公处习武…。笔者认为这样描写汪华幼时情况是一种神话小说,几个牧童怎能一天之内把牛宰了吃了?大概“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 ”来自于本文中的“母舅苦之不敢收容,因而落魄。”实际上“汪氏通宗世谱”中编者(“汪氏通宗世谱”这部分应该完全是抄自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同和主编的“汪氏统宗世谱”)介绍汪华少时情况比较符合汪华的家庭背景,文中没有“母舅不敢收容,因而落魄”的提法。下面把有关内容按原文抄录如下,以供辨认。“居华阳镇母常挚归外氏舅妻常苦之替去所卧床席公卧如故舅妻怪而视之有青龙负床由是异焉年十八倜傥有志操美髯风神疑峻好习武事以勇侠闻叔父湛欢教以兵法…”此处母舅苦之大概是汪华常白天睡觉母舅无法即时收拾餐具等而引出抽床席看见青龙负床的神话传说。
    汪华有弟二人,是否有姐妹不知,父在朝为官很忙,可能母身体又不是很强壮,要带几个小孩很吃力,于是不定期将汪华送舅舅家寄养,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这推测成立的话,那么上述“宗谱编者”对汪华少年时的介绍就切合实际了。
45爽公-46处贵-47太元---55师全-56道安-57源公-58参公---60-知古---63道融-64延罕-65德震----70应宗-71思诚(楚地始迁祖)-72文显-74万友-75谅公-76必恭-77谦公-78自湘-79启圣---91世汪睿      wangrayy@tom.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1214

回帖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建公支下绩北坦头“世承堂”汪氏

Rank: 8Rank: 8

积分
32646
发表于 2007-11-24 13: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的发表,很值得研究,看来对汪华祖公的某些历史记载要重新整理一下了,原来的谱牒资料统一的说法,要参考此文,做一些必需的修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7-11-24 16: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丹山碧水于2007-11-24 13:46发表的  :
此文的发表,很值得研究,看来对汪华祖公的某些历史记载要重新整理一下了,原来的谱牒资料统一的说法,要参考此文,做一些必需的修改了。

本家说的很对,的确有些需要重新整理,特别是对那些传说。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主题

415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6429

特殊贡献奖宣传大使奖

QQ
发表于 2007-11-24 16: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关于达公的任职地,其说法应注意,免得让外人笑话。有一次再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就是这一点:


“三子达   不详      57      会州刺史镇守        巩昌甘肃巩昌(今陇西)    离白渠府二十里地”。




唐初,废郡为州,实行府、州、县三级制。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改陇西郡为渭州。隶秦州总管府(府治上邽.即今之天水)。太宗贞观初,划全国为十道,实行道、州、县三级制,渭州属陇右道辖领。贞观十四年(公元640),上柱国公汪达镇守陇右驻襄武,顺山川地势,以四隅为四正,始筑今县城,为全国城池之特例。 (乾隆《陇西县志》载:贞观十四年越国公汪华子,袭封上柱国越国公汪达,镇守陇右徙筑今城,顺川之势,以隅为四正,谚云“先有汪家人,后有巩昌公城”是也。)
北宋始建陇西为巩州(巩军固地,远通西夏之意)。元朝,更巩州叫巩昌(巩固昌盛之意),元朝实行政军合治,巩昌府治陇西并设置巩昌总帅府。
河南-汪聚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256

回帖

154万

积分

版主

爽公之后。近系66世和公67小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5632
QQ
发表于 2008-1-10 13: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陇西汪氏族谱以及《元史》中居然说这一支汪氏来自金人,应该还历史、还家族一个清白了啊
45爽公—49凤思—50文秀—55师全—56道安—58中元—60延之—62元凤—63绒—66和—67小三—68华一公—69德铭—70思义—71金铨—72仲琏—86祖根—87光复—88恭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08-1-11 22: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早2006年3月至4月间,就已展开了一场大讨论。请看:

皖中汪----级别: 认证会员
疑问?
44世祖华公是僧莹公长子,而僧莹公“袭封戴国公,为海宁令,又为稷州长史”,家庭经济条件应该不错,但华公“早孤家贫,母挈归外氏,不久母亦卒。九岁为舅父牧牛”,这是为什么?
Posted: 2006-03-17 16:36 | 9 楼

江右书生 ----级别: 总版主
祯明三年正月(589年2月10日),隋军攻占建康,陈后主陈叔宝被俘,南陈灭亡
这一年44世祖华公才四岁,而僧莹公约卒于594年,作为南陈戴国公,能保全性命都不错了,还奢求什么好的家庭经济条件,作为亡国之臣的僧莹公或许是因为年纪太大而又眷恋故国,在亡国几年之后就逝世了.因而44世祖华公为母挈归外氏,不久母亦卒,时年九岁的华公为舅父牧牛是很可能的.
--------江右书生汪如鋐
Posted: 2006-03-17 22:05 | 10 楼  

hnnywjg   ----级别: 管理员
说的有道理。
Posted: 2006-03-18 09:21 | 11 楼  

恭忠全正义 ----级别: 总版主
支持皖中汪,我也有此疑义
Posted: 2006-03-19 14:12 | 13 楼  

恭忠全正义 ----级别: 总版主
这么说,汪华的父亲在七十岁时才生下他????
Posted: 2006-03-19 14:14 | 14 楼  

恭忠全正义 ----级别: 总版主
更严重的是,汪华后面还有两个弟弟.在父亲七十岁生下自己后,怎么可能再生下两个弟弟?
还有,父亲年轻时生的子女在哪里?难道他从二十岁至七十岁之间没有子女?
这确实是个值得严重怀疑的问题,我认为这里面肯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Posted: 2006-03-19 14:28 | 15 楼  

hnnywjg   ----级别: 管理员
恭忠全正义本家,你看的很细,这点是值得考虑。
前人留下的历史资料会有许多漏洞,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整理,使其完善。
Posted: 2006-03-19 15:07 | 16 楼  

大风  ----级别: 管理员
不错。。。
Posted: 2006-03-19 16:38 | 17 楼  

极速风暴----级别: 认证会员
有疑问,都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Posted: 2006-03-19 17:15 | 18 楼  

nkwmh  ----级别: 论坛版主
皖中汪、江右书生、恭忠全正义等几位本家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这里首先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你们的意见提的极是地方,使我收益非浅.
1.    关于僧莹公年七十四卒的说法看来欠妥.古谱中对于先人年寿的记载常有误处.比如今天我贴出的简谱(三)中,第57世濆公、第70世礼诞公、第73世诚祖公、第74世肇荣公、第75世基华公、第76世由科公的年寿数字都和同一家谱中关于他们生卒年的甲子的记载存在很大出入.有明确生卒甲子记载的情况下尚且有此误差,更何况那些没有明确甲子记载的一个笼统数字呢,特别是那在格外遥远的年代.记得当初我在整理时,曾经考虑过第37世至第43世年寿的准确性问题,然而粗略的排了一下觉得似乎也能说得过去.就沿用下来,看来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妥.虽然在古代笔记(是笔记,不是传奇)中,倒也有过七八十岁甚至九十岁老人娶妻生子的记载,但一则这些记载是否可信,二则这些老人一般都是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至于像南朝累世冠缨之家的僧莹公, 还是恭忠全正义本家提出的意见要更为合情合理一些.
2.    .关于华公幼时孤贫的问题,我想江右书生的解释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我们汪氏家族在两千多年间经历了许许多多腥风血雨的洗礼,隋陈交替之际就遭遇到了一次亡国破家的剧变.不仅如此,我还猜测,即使在华公被唐朝册封为越国公之后不久,他的部队和亲人还遭受到了一次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对于这一点,我想等到明年的时候再细细把资料梳理一下..
再次对各位本家深入思考、热心发表见解表示感谢!只有大家充分地展开讨论,问题才能越辩越明.目前,国内外姓氏学、谱牒学和宗族史学界的专家们对于我们汪氏越国公以前的历史基本都持怀疑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越是应该把自己家族的历史尽可能搞得清楚一些、准确一些、充实一些..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讨论的靶子,不揣简陋,我再接着把以前初步整理的简谱(二) 、简谱(三)贴在这里,热烈欢迎各位本家继续发表不同的见解,谢谢!
              汪茂和   2006.3.19
Posted: 2006-03-19 21:01 | 19 楼

hnnywjg ----级别: 管理员
是的,越国公以前的历史怀疑的人很多,这需要我们更认真更仔细,使其更有说服力。
Posted: 2006-03-19 21:10 | 21 楼  

hnnywjg ----级别: 管理员
感谢前辈不辞辛劳,为此项事业做出的努力!(我给你发了两个邮件,收到没有)。                                                              汪聚贵
Posted: 2006-03-19 21:19 | 22 楼  

nkwmh ----级别: 论坛版主
聚贵本家:你好!两个邮件均已收悉,并已回复,谢谢赐教!
     汪茂和   2006.3.20
Posted: 2006-03-20 12:49 | 23 楼  

江右书生 ----级别: 总版主
是啊 解决这些问题后,外人也无话可说了
    --------江右书生汪如鋐
Posted: 2006-03-20 14:51 | 24 楼  

江右书生 ----级别: 总版主
僧莹(僧湛)——字伯玉,识度宏远,遇事有法。尝诲子弟曰:“凡人处世,服食居用,贵无敝陋,然亦不至奢。毋俭不中礼,毋时绌举赢,而后可矣。”陈文帝天嘉元年庚辰(560),为海宁令、袭封戴国公,三年壬午迁稷州长史,享年五十有四
享年五十有四,这下解决华公还有两个弟弟的问题了.
--------江右书生汪如鋐
Posted: 2006-03-21 12:34 | 25 楼  

hnnywjg ----级别: 管理员
僧莹公:“年七十四卒,葬云岚山”和“享年五十有四”,需要分析这两个结论的出处,看哪个更具有可靠性。
Posted: 2006-03-21 16:29 | 26 楼  

  汪兴吾 ----级别: 总版主
我见到的关于僧莹公的记载同江佑书生的一致。
Posted: 2006-04-12 23:28 | 28 楼  

九华星云----级别: 论坛版主
----同意皖中汪提的疑问。
----我以前曾看到一篇偏史资料,说汪华三岁亡父,四岁随母居外祖父家,八岁亡母,九岁起
帮舅父家放牛,甚至还有“牛钻山”和许多更神奇的事。我们的族谱里根本就无这类谬论。
----关于其父僧莹公的寿庚,我看过两套不同版的老谱,一版---年五十四,一版---年七十四,
有三子,世华为长。
----试想,五十四岁寿终的权势之人,怎么会五十二岁才得长子,而且还接二连三呢?若七十
四岁寿终就更不可能了!
----一个显官达贵之门,怎么会弃众幼子于不养不教之理!一个失养失教的孩子又怎么能成为
一代文武双全的伟人呢?
----建议在以后拟稿时,以辩证和审慎的态度,剔去少许不实之词,吸纳补充一些不同版老谱中详实又合理的内容。
Posted: 2006-04-22 19:50 | 29 楼

九华星云 ----级别: 论坛版主
我现拥有两套(先后两次版)同族老谱,清光绪二十一年版──僧莹享年五十四岁,民国二十年版──僧莹享年七十四岁。
我想,五十四岁应该是对的,七十四岁可能是抄版之错。
Posted: 2006-04-22 20:23 | 30 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08-1-11 23: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汪氏宗谱和云岚志等都普遍记载:汪华生于(586年)正月十八,病故于(649年)三月初三。

此前也曾有传汪华杀九子以表忠心,不烦按汪氏宗谱和云岚志的可靠史料推算个究竟吧。
长子汪建(623—682)有子六,享年六十岁,晚其父三十三年卒;
二子汪璨(623—698)有子二,享年七十六岁,晚其父四十九年卒;
三子汪达(625—681)有子三,享年五十七岁,晚其父三十三年卒;
四子汪广(625—697)有子三,享年七十三岁,晚其父四十八年卒;
五子汪逊(626—656)有子三,享年三十一岁,晚其父七年卒;
六子汪逵(627—670)有子一,享年八十四岁,晚其父六十一年卒;
七子汪爽(629—673)有子二,享年四十五岁,晚其父二十四年卒;
八子汪俊(631—XXX)有子六,享年XXX岁,晚其父至少三十年卒;
九子汪献(642—660)已婚无子,享年一十九岁,晚其父十一年卒。

汪华九个儿子中,数第九子汪献享年最短,只有十九岁但他出生原本就很晚,父亲病故时他
才八岁。第五子汪逊,虽卒年晚其父年数最少,也还有七年之久。汪华九个儿子的卒年比他
分别晚七至六十一年。

从以上史料可以肯定,汪华绝不存在杀子示忠和中秋自尽的史实,也没有这个必要。他的伟
大,内容很广,无须以杀子、自溢以示忠诚来衬托!

我认为这种传言不仅失实,也扁看了唐王,更有损于汪华的伟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主题

1854

回帖

4万

积分

新手上路

我给自己取字慈言,号白石山人。

积分
42615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08-1-12 19: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汪华有弟二人,是否有姐妹不知,父在朝为官很忙,可能母身体又不是很强壮,要带几个小孩很吃力,于是不定期将汪华送舅舅家寄养,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这推测成立的话,那么上述“宗谱编者”对汪华少年时的介绍就切合实际了。

上述材料,也不怎么有说服力。一个官宦人家,养几个孩子还吃不消?现在有钱人都会请保姆,那时候的官宦人家连个佣人都没有?这个不大可能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1214

回帖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建公支下绩北坦头“世承堂”汪氏

Rank: 8Rank: 8

积分
32646
发表于 2008-1-12 20: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一疑问,请大家探讨:僧莹公五十二岁生世华,五十三岁生世英,五十四岁生世荣。一个年过半百的男人,有可能在三年之内连得三子吗,何况他年轻力壮时都没能使郑氏怀孕,试想十月怀胎,还要加上哺育期,三年内二子倒可信,时间上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五十四岁时僧莹公遭遇到了亡国破家的剧变,身心受到打击,家境走向贫寒,身体每况日下,所以当年就去世了,怎么会偏在病体交加之时还能得世荣呢。所以五十四岁卒,值得本人怀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