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汪氏家族的历史
第一节 汪氏家族源于姬姓(鲁成公之后)
上古时代,有一个姓姜的女子,因踩了一个巨大的脚印而受孕,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叫后稷,是为姬姓始祖,传至西伯侯姬昌的儿子姬发时,自立为武王,起兵推翻商纣王的暴政,建立了周王朝。为了统治这块广大的疆域,武王采用了分封制,先后共分封了71个诸侯国,他的15个弟兄和14个本家,都得到封地,做了诸侯。周公姬旦的长子伯禽,被封为鲁侯,建都山东曲阜。传至第21代君主鲁成公时, 其次子姬满因有功于鲁,封为汪侯,采食颖川。为什么选中“汪”字作封侯名号呢?因为满公生下地时,两手紧握,三日才打开,打开后见手纹异于常人:左手现水纹,右手现王纹, ,合为一古代汪字,于是就取名为汪,又叫姬满,后仕鲁建功,被封为汪侯,传至其孙儿诵公时,干脆就以汪为姓,奉姬满为始祖。
诵公的大儿子汪锜,是见于史籍第一人。《礼记.檀弓》记载:鲁哀公11年(公元前484年),齐军攻打鲁国,十二岁的汪锜在郎地战死,可有人认为汪锜尚未成年,够不上国殇,但是孔子反驳说: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怎能不按国殇礼葬呢?于是众人终以成人礼葬之。
此后,汪氏家族就在山东和安徽一带缓慢地发展着。直到东汉末期,汉献帝任命龙骧将军汪文和任会稽令,后迂黄巾起义,文和公携全家避战乱迁于新安县,当时新安初设县治,还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不受外界干扰,利于安居乐业,于是文和公的家族逐渐蕃衍成新安望族。从始祖传至文和公,已历31代,又传至36代道献公,任黟(音依)县令,移居于安徽歙县,至40代叔举公时,又移居婺源绩溪登源里汪村,传至44代汪华公时,汪氏家族在当地开始显赫起来。
汪华,又名世华,投唐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去世留华,故名汪华,少时以勇侠闻名乡里,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世华公从军平乱,因功被推为首领,当时四方割据,各自为王,而世华公拥兵十万,占有六州之地,便自号“吴王”。因世华公为政英明,甚受百姓爱戴。唐朝建立后,为了统一大业和免去百姓战乱之苦,世华公率兵投唐,受到李渊嘉奖,封上柱国,越国公,总领六州军事,歙州刺史,食邑3000户。7年后,又进京任禁军首领,因功多次受封赏,17年后逝世于长安,第二年归葬歙县云岚山。
越国公世华有九个儿子,其后代遍布全国。根据安徽的歙县、黟县、休宁、新安、祁门、旌德,浙江的常山、开化 、淳安、杭州、会稽、萧山、龙游、余姚四明、遂安,江西的婺源、鄱阳、浮梁、德兴等地珍藏的《汪氏宗谱》所载,上述各县聚居的汪姓族群, 均为世华公九个儿子之后裔,一代接一代,环环相扣,节节相连,叫人不得不信服!宋代邓名世说: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后也。-----足见当时当地汪姓的发展盛况空前。 另外,世华公三儿子达公,官袭上柱国,越国公,领军西征龟兹等地,奉命永镇巩昌,其后代便蕃衍在现代的新疆一带。隋朝初年,歙州人汪纲任南陈的稷州刺史,陈亡后,纲携家去河间府(今河北献县)定居,成为河间汪氏家族的始祖。唐高宗时,陈政父子带兵镇压岭南之乱,奉命世镇漳州,其部下皆就地安家落户,其中就有不少汪姓部将,从此扎根漳州。
宋代以后,汪氏家族发展更加迅猛, 人口越来越多,新迁居的地域也越来越广,除了在当地增加新迁地以外,还向外省、外县发展,如江西的九江、赣州、余干、都昌、湖口、弋阳、麻城、万载、乌溪、浙江的富阳、钱塘、太湖、新城、钟山、鄞城、定海、宜兴,湖南的醴陵、永新 、江苏的苏州、江阴、武进、金匮、上海、松讧,湖北的黄冈、浠水、蕲州、新州、汉阳、汉川、沔阳等地。
明末清初,越国公七子爽公的后裔,74代善庆公所生五子:英、雄、豪、杰、宪,除老大留守老家安徽环溪外,其余四弟兄,先后来到湖北汉阳,雄公在汪湾,豪公在汪家堤,杰公在鞍子头,宪公在祝家嘴安家落户,开基创业。后来英公传至89代应汉公时,也举家迁来汉阳稻草新集定居,又经过 200多年的蕃衍和异动,如今汉阳的汪氏家族已遍布全汉阳地区三十多个居民点了。
汪氏家族人丁兴旺,历代英豪倍出,收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的汪姓人物,宋代以前有11位, 宋元时期100位,明清时期243人,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民族的精英,是汪氏家族的骄傲,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们,学习他们,继承他们, 后面将用专章介绍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的典型事迹,以供大家鉴赏和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