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从黄泥岭迁徙的汪氏族人
江西九江庐山市(原星子县,明清时期称南康府)位于庐山山南,美丽的鄱阳湖畔。这里也是伟大诗人陶渊明的故居,陶渊明在此曾写下《桃花源记》、《游斜川》等著名诗篇。古时,自山南至鄱阳湖的宽阔平川,也称作“斜川”。而在鄱阳湖畔的斜川之上,曾有一座凸起的小山,四周有些树木良田,原系当地黄泥岭汪氏一处称之为“汪家包”的祖坟山,如今已被打造成以纪念陶渊明为背景的“斜川公园”。
清明节前,怀着对已故亲人及祖辈的思念,我前往黄泥岭之时特意借故查阅了一下家谱,对从“斜川公园”原“汪家包”迁葬的84世汪(从敏)公懋一脉进行了查考。
从祖谱查考中发现,汪公懋大人一脉与黄泥岭汪氏均源自越国公七子爽公71世贵显公支下。贵显公起我汪氏分韭田坊迁居黄泥岭,至82世生会公(字龙会)娶项氏生荣采、礼采、义采、信采四子。
我黄泥岭汪氏由龙会公三子义采发脉而来。而自龙会公长子荣采、次子礼采起,其后人均显示早年迁往了江苏仪征等地。龙会公幼子信采之子 84世汪公懋(皇清剌授登仕郎)一脉则显示主要生活在及福建章洲。如其子尚凰字序秩清待赠登仕郎,其孙代(东)伟名鸿字杰士由府科典吏已满由府县起赴藩宪转抚考取一名咨吏部即补福建章洲府历为证。汪公懋生于雍正甲辰年(1724),殁于乾隆庚寅年三月,迁葬于汪家湾。
因年限久远,龙会公83世长子荣采、次子礼采及幼子信采之子(从敏)公懋一脉与黄泥岭汪氏家族早已无音信往来,家谱从此亦无后续。
说起如今的“斜川公园”,我曾在有关“斜川公园与汪家岭”等文字中作过叙述,因为它曾与我黄泥岭汪氏有着不解之缘。在建“斜川公园”之前,这座小山我们都称汪家包(据碑帖显示,其墓地最早也相继称为汪家湾、汪家岭和汪家凸),是黄泥岭汪氏的一处祖坟山,山上四周有不同年代葬入的汪氏祖墓。 在建公园之初,我参加了汪家包祖墓的迁葬。记得在迁出最后几座无人认迁的祖墓时,我们发现其中墓碑标示殁于乾隆庚寅年(1770年)间的84世“字公懋大人”其墓是早年从福建迁葬而来,且其墓穴中的石灰均为福建当地的紫红色石灰。而据当时墓碑上的记载显示,这几座墓可能是这山上所有葬墓时间最早的。所以,我推断和坚信,位于斜川之上的黄泥岭汪家包祖坟山,最早也许是这位汪公懋大人的家人们所购置。由此推算汪家包(如今斜川公园)应有240年以上历史。
从汪家包与汪公懋大人一同迁葬公墓区的祖墓中,还有其子代(东)伟,其孙周柏等墓,以及一些碑牌残缺无法确认的汪氏祖墓。
今年清明期间,我从家谱中比对发现,祖谱最早自79世思琼之子懋源开始记刻有卜葬地名时,其葬地便刻写为汪家湾。可见,汪家包的历史至少应已近400年了。
因祖谱自汪氏79世以前,对于逝者碑帖都没有刻入墓葬地名的记录,所以,“斜川公园”原汪家包(湾、岭、凸),究竟自何年代开始购置为黄泥岭汪氏祖坟山,至今仍难以准确考证。
如今,黄泥岭汪氏墓地于2008年都已集中迁往了公墓区。每当中秋和清明等祭奠时节,我除为自己亲人祭奠和扫墓外,也会走近公懋大人等那些祖辈的墓前,为他们敬献一束鲜花和祈祷。
“每逢佳节倍思亲。”由于不同年代的生活背景,黄泥岭汪氏82世生会公(字龙会)荣采、礼采、义采、信采四子之后人,或许如家谱所记,早年因生活工作等原因均已各奔西东。然而,随着岁月的漫长之旅,也许,他们各自的后人都在找寻着自己的亲人祖辈和血脉之根,这种惦念和期盼也是我们每位汪氏族人所牵挂的。所以,多年来,当我关注和整理黄泥岭这些早年迁徙外地的血脉之亲线索时,希望引起汪氏家族人的关注与联络,祈祷与期盼着贵显公显灵,祝福黄泥岭汪氏后裔们早日来个大团圆大相聚!
2018年4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