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3118|回复: 2

八十年心路到对坞,用情用力只为汪氏宗谱

[复制链接]

773

主题

377

回帖

8558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558
QQ
发表于 2018-1-29 16: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十年心路到对坞,用情用力只为汪氏宗谱

       原创 2018-01-28 汪发林


我的老家段莘晓庄仕村,是婺源最偏远的小山村之一,就窝在巍峨的五龙山脚下,20世纪八十年代最繁盛时,也只有20来户120多人。仕村是个汪姓乡村聚落,之所以称“仕”,传说是祖上有人在京城做过大官,想必就是北宋末、南宋初的著名文学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湖州知州的汪藻吧?“江南二宝,胡伸汪藻”说的可是我祖上的荣耀呢!

小时候常听父亲和村里老辈人说祖辈的传说故事,什么曹门海口呀,曹门对坞呀,还有“八幅罗裙遮海口,一根红棍破曹门”呀等等。父亲说,民国二十七年,他和村里的兴太、友三、元仁一起,去对坞汪氏宗祠“中和堂”参与修谱,由国民党中央委员汪守珍主修,修了三年才修成。他说,截稿当晚,桌子底下有一班鬼魂终夜惨叫,因为宗谱把他们遗漏了;上不了宗谱,他们就永远是无处皈依的孤魂野鬼!

宗谱修成后,为了防止异姓他族路上劫谱,父亲把领到的两套《磻溪汪氏宗谱》打作一个大包袱,连夜急行八十里背回村里。过了几天,再择吉日,在两个空谱箱里装上几把火锨、火叉,盖上红布,敲锣打鼓送回仕村。

第二年(1940),人口不上百的仕村,居然聚集众力,建成村里的汪氏分祠(俗称“厅屋”)“敦伦堂”,还庄重挂上汪守珍题写并赠送的匾额。这在抗日战争那样的纷烦乱世,简直是个奇迹!几十年后,父亲仍然能把当年祠堂里的所有对联倒背如流!可惜我那时还没有真正懂事,不知道依据父亲背诵笔录下来,因而成为永远的遗憾。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村里的汪某生是造反派头子,当上大队民兵营长,他带领数十名红卫兵到我家查抄宗谱。父亲涎着脸跟他商量:村里两套谱,留下一套,抄走一套,行吗?遭到严辞拒绝。父亲急中生智,爬上阁楼搬谱箱时,抽出事关全村的“谱头”一本藏在炉灰里,其他的则被汪某生抄走。他随即在村头当着大伙儿的面,把两套汪氏宗谱一把火烧了。后来,父亲哽咽着对我说,烧谱时他怎么也不敢看,胸口仿佛有万箭穿心,痛了一个多月。

1991年,因为晓庄建电站,仕村和外村、上村一起整体搬迁,一户两户地分散到全县各地。仕村被一片浩渺的碧水彻底淹没,我家老屋、村里敦伦堂、村前小木桥、村边水口林等等永远消失。从此,我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一人无家可归的人,那还叫人吗?一个不知道来处的人,他还有自己的前路吗?“父母在时,人生尚有来处”;家乡不存,哪里才是我的归途?于是,寻访家族血脉的家乡,就成了我数十年漂泊后,埋藏在心底最强烈的渴望,它就像基因一样在我的血液里闹腾得慌。

直到2018年1月12日,在宗亲汪日生族叔的热情帮助下,我终于踏上了去甲路对坞的寻根之旅。

1.png

2.png

婺源汪氏,基本都是唐越国公汪华第七子爽公的后裔。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汪华第十三世孙汪道安,被歙州刺史于德晦奏补“衙前兵马使”,调派到婺源来担任“镇都虞侯”。汪道安自己坐镇县城清华镇,长子汪源镇守婺源南部的五福镇(今太白五店一带),次子汪濆和三子汪淦镇守婺源东北部的三浯镇(今大畈一带),扼住婺源东南西三条最重要的通道。贼寇一旦犯境,父子三方带领将士,联合全县军民,实施南北或东西夹击,保护地方百姓平安。现今在婺源,西南乡一带的汪氏,基本是汪源的后裔;东北乡一带的汪氏,则是汪濆的后裔。而汪淦早故,无传。后来,汪源陪伴父亲定居还珠里(今太白曹门、德兴海口一带),父亲去世后,他也隐居不仕。

数十年后,汪源之孙汪知殷从还珠里迁居磻溪(今镇头冷水亭一带),号称“十万公”。其后裔支分派衍,除散播婺源西南乡外,还有多支迁居德兴、乐平、浮梁、休宁等地,共有数十个分支、十万之众,统称“磻溪汪氏”。元代至正年间,知殷公后裔汪仲华择居甲道上市,号其地曰“北山”。其长子汪碧潭又于明初洪武年间择居对坞,成为对坞汪氏的开基祖。

碧潭公身材魁伟,膂力超群,精于骑射,骁勇善战。他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讨天下,立下大功,特授福建延平府顺昌县令,晋封“骁勇大夫”。他为官廉洁正直,体恤爱民,深得当地民众爱戴。洪武五年(1372)正月,碧潭公任职期满,辞官回乡,服侍父母,以尽诚孝。当地官绅军民恋恋不舍,挥泪送别,并赠送多篇诗词以表其功德,其中就有一首《满庭芳》曰:“气贯虹霓,胸藏星斗,文经武略双全。仕途腾达,四海令名传。真是人间英杰,不负明廷诏举贤。能干运,供输国赋,刘晏与齐肩。长才,临顺邑,多施善政,百里安然。秉忠心耿耿,百炼金坚。那更秋毫无扰,平生事,可以笺天。从今去,柏台薇省,禄位任高迁。”

致仕归隐后的碧潭公,偶然来对坞游玩,见此地蓉峰、鹫峰对峙耸翠,河水清澈深幽,又与家乡甲道北山相隔不远,不致旷定省之礼、疏昆友之乐,遂流连不忍去,决意乔迁来居。于是他把此地命名为“对坞”,溪河叫“金潭”,并以“金潭”为自号。而对坞汪氏则称“磻溪汪氏金潭派”。

3.png

4.png


对坞汪氏自碧潭公迁居后,人口繁盛,英才辈出,成为婺源西南重镇之一,赫然列于新安名族。收入婺源县志的名流有汪篪、汪宗华、汪嘉旸、汪元耿、汪宫桂、汪储英等数十人。而在对坞的历代前贤中,又数汪正元、汪守珍名气最大,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被村民口耳相传。

汪正元(1824-1886),磻溪汪氏九十一世孙,谱名益裿,字展寄,号少霞,又号竹汀,“正元”乃其仕名。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祖上数代簪缨递传,屡著功迹。

祖父汪服休和伯兄汪扬休少年丧父,母洪氏守志抚孤。值岁饥,乡人掘蕨澄粉,兄弟取所弃渣为食,让多受少,佯作含哺状,以娱母志。比长,扬休力农;服休随母舅客金陵,为巨商持会计,每食泪下,曰:“母兄鲜饱,对此盘飨,焉能下咽?”遂辞归。扬休患心悸且咯血,服休焚香祝天曰:“吾母苦节,只为吾两人耳。若兄病不起,吾母将不欲生,奈何?”刲股疗之,病顿起。母病危,兄弟祷神,愿以身代,梦神授以桃枝,进桃枝汤而愈。母老,患足弱,兄弟左右扶持,十二年无少懈。母九十四卒,孝子皆垂白矣,哀哀如孺子泣,不忍远离;殡于村侧,朝夕往哭,饮食必先荐。扬休痛母不见,遂失志,类于痴呆。服休思母不忘,抚遗杖辄泣,嘱死当纳杖于棺。扬休八十六岁卒,服休九十而卒,终身不分爨。兄弟俩孝友事迹均收入婺源县志。

父亲汪炳章,号霞山,幼聪颖异常,初入塾,闻师与人讲论课艺辄拟作,师搜得,奇之。成童后,攻苦下帷,或达旦不寐。博极群书,尤熟精史汉文,有古大家风,试辄冠其曹偶。时孙公敏蒲以名进士宰婺源,马公步蟾以名翰林守徽郡,咸激赏之。两应乡举皆遘疾。后届试期,母江太恭人深以为忧。遂绝意进取,慨然曰:“士不为世用,亦当齐家以明伦,讲学以明理,方不负儒冠耳。”闺阃肃若朝廷,家法为乡闾式。问字者屦满户外,口讲指画无倦容,皆闻所未闻而去。有《务滋堂制艺》二卷,惜燬于兵燹,散见村塾中传诵者犹十之一二耳。至尽鬻己产偿弟逋;创立文社以祭乡先辈;乏嗣者,岁修其墓;束修稍有馀,分给族中孤寡;母党式微,以赀代为完娶,俾禋祀不绝。其生平慷慨好义多类此。卒年八十有二。

汪正元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入县学,道光二十五年(1845)补廩膳生,咸丰九年(1859)中己未科江南乡试举人,同治元年(1862)登壬戌科徐郙榜进士第,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签名刑部云南司、福建司、河南司主事,云南司员外郎,山东司、广西司郎中。官刑部时,平反重案,多称情;奉差查办事件,不侮鳏寡,不畏强御。后晋升浙江道监察御史,随带加一级,掌福建道监察御史,以风裁峻整见称。历署福建道、河南道监察御史,历充浙江司、云南司总主稿,管理提牢厅秋审处坐办,律例馆提调,钦命奉派河南查办事件,钦命考试汉誊录监试,钦命巡视中城事务稽查礼部都察院太常寺事务。其为秀才时,文名即已藉甚;后官于京师,更是盛誉重于一时。光绪八年(1882),在婺源知县吴鹗、教谕许兆衡、训导孙敬纲等的通力协助下,汪正元领衔《婺源县志》总纂,与李昭炜、张贵良等持心公道,反复比勘,多所订正,为后世所称道。光绪十一年(1885)钦命顺天乡试内场监试。所著《馀绮山房制艺》,镕铸经史,楷模先正,为士林所宗仰。


5.png
历经风雨的高道桥
6.png
闪耀荣光的匾额

7.png
保存完好的旗杆石


汪守珍(1871-1946),磻溪汪氏九十三世孙,谱名永耀,字贡之,号聘耕,又号君重,仕名守珍,汪正元长孙。

其父汪宝恕,谱名叶駪,字心如,号镜泉,仕名宝恕,太学生。陈邑尊考取紫阳书院月课第一名,张山长考取金台书院月课一等一名,灵中堂甄别奏留取第一名。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顺天乡试房荐,光禄寺署正、正掌醢署行走兼管典簿厅事务,五品顶戴,诰授奉直大夫;以子守珍贵,晋封中宪大夫。先娶梅坦张氏,未育子而卒;继娶桃溪直隶广平县典史潘济次女镜仪,生二子,其长子即守珍。

汪守珍少年超拔,颖悟异常,颇为父母所钟爱。光绪十六年(1890)考入顺天府学,次年挑取鸿胪寺序班。二十三年(1897)拔贡,二十四年(1898)参加殿试,钦点七品小京官,签分刑部云南司行走。二十八年(1902)俸满,以主事用。三十一年(1905)充京师外城巡捕西分局发审委员、工巡总局发审委员。三十二年(1906)署民政部外城豫审厅正审官。三十三年(1907)补民政部外城巡警总厅司法处佥事,署奉天高等检察厅检察长。宣统三年(1911)署黑龙江高等审判厅厅丞,升黑龙江提法司使。民国元年(1912)奉大总统令,为司法次长。三年(1914)任福建厦门道尹(注:道尹为民国初期官名,相当于知府),先后荣获三等嘉禾章、二等嘉禾章、四等文虎章和二等大绶嘉禾章。十年(1921)署福建汀漳道道尹,荣获三等文虎章和二等宝光嘉禾章。十四年(1925)充善后会议法制专门委员、国民代表会议筹备处秘书长、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十八年(1929)充振灾委员会秘书长。十九年(1930)奉国民政府令,特派为振务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二十五年(1936)八月,奉令派为中央救灾准备金保管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二十六年(1937)冬,日寇侵占上海,国民政府由南京迁到重庆,汪守珍受军事委员会指派,担任国家总动员设计委员会民众指导组委员。二十七年(1938)行政院聘为振济委员会委员、振务委员会常务委员。1946年在黄山逝世,由其子扶柩归葬对坞故里。

汪守珍先娶歙县吴士儒第四女泩姬,早逝,止生得一女。继娶歙县兵部郎中方光绂第三女贡姬,生二子:其承、其英;二女:若聪、若丽。

其承,字申伯,仕名申,北京湖南学堂安徽公学肄业,巴黎政法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中法大学法文科主任教授,艺术学院图案科主任教授,故宫博物院工程处处长,北平市政府参事。

其英,字平仲,仕名丰,天津第一中学毕业,南开大学文学士,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少将参议兼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外交部秘书,新西兰惠灵顿领事馆领事,新西兰总领事馆总领事。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汪守珍的孙女婿冀朝铸,为新中国外交舞台上的知名外交家,被誉为“中国红墙第一翻译”,为周恩来总理做了17年翻译,曾任驻斐济、瓦努阿图和基里巴斯、英国等国大使,以及联合国副秘书长、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


8.png
下对坞村
9.png
对坞水口
10.png
对坞水口


唐宋元明清以来,徽州一直是典型而严密的宗法社会。正如清初学者赵吉士在其《寄园寄所寄》中所述:“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礼》,彬彬合度。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

祠堂、族田和宗谱,是构成宗族社会的三大基石。有了祠堂,祭祀先祖就有了庄严庙貌;有了族田(包括义田、祠田、墓田、烝尝田等),祭祀先祖、敦宗睦族、救济贫困就有了经济保障。而宗谱是维系宗族的重要纽带,其作用在于“定世系、辨昭穆,追本始、明伦叙”。因此徽州各宗族对修辑宗谱十分重视,甚至是倾力而为。

对坞汪氏自碧潭公于明初择居后,人丁逐渐繁衍,支派日益发达,但一直只有两个支祠,即上对坞的“居易祠”和下对坞的“亦政祠”。康熙三十七年(1698)族长老均贤公,与族耆伯玉、兆鸣、柽功等商议筹建宗祠,得到各房派的积极响应,于是总理知事各竭其才,各族房派尽倾其力,村族同伙鸠工庀材,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就建起了金潭派汪氏宗祠“中和堂”。

先前纂修宗谱,是在磻溪、城源、冲山坞、石田等地轮流“执事”,自从对坞有了宗祠“中和堂”以后,几乎所有的修谱活动都在对坞进行。从乾隆七年至民国二十八年的近二百年间,对坞金潭派代表磻溪汪氏宗族,共修宗谱6次,努力践行着朱子“人家三代不修谱,则为不孝”的垂世教训。确实有必要记住历修宗谱的先贤芳名:

乾隆七年(1742)续修支谱,总理金潭汪嘉琬、汪嘉善、汪嘉益、汪元镕,同溪汪邦游,浮梁界田汪斯旺;编次金潭汪应雷、汪宫桂、汪照临、汪储英等。乾隆四十七年(1782)续修支谱,总理汪学修、汪文宾、汪文登、汪英俊;纂修汪鸾书;校正汪日腾、汪照临、汪有澜等。嘉庆二十二年(1817)修谱,主文汪翥鸿、汪鸾书;总理汪英趱、汪瑞炽、汪瑞能;校正汪英城、汪焕然、汪灿辉等。同治三年(1864)修谱,纂修汪炳章、汪铭勋、汪腾璋;总理汪瑞申、汪显谟;校正汪云梯、汪培基、汪以彰等。民国五年(1916)修谱,纂修汪守珍、汪守珏;总理汪宝恩、汪起盛;校正汪鸿猷、汪宝志、汪仁等。

民国二十七年(1937),正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候,身为重庆国民政府振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的汪守珍,即将“七十古稀”。他感慨于世事巨变、后事难料,毅然向委员长朱庆澜请假归对坞,主持纂修《磻溪汪氏宗谱》。第二年冬,宗谱修成后,他再回重庆履职。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生命无常,居然有磻溪汪氏32个支派汇聚到对坞纂修宗谱!历时三年的《磻溪汪氏宗谱》,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39年冬修成。全谱包括卷首、卷尾及正谱22卷,共24本。用宣纸以活木字印刷40套,而钤红字编号则按唐代大诗人李白《古风(其一)》,曰:“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春容舍我去,秋发已变改。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吾当乘云螭,吸景驻丰彩。”

当我在宗亲汪东盛老书记家轻捻手指,一页页翻开那虽然历经80年而样貌如新的《磻溪汪氏宗谱》时,当我在那有些泛黄的宣纸上看到用木活字印着我父亲的名字时,惊喜、亲切、感动、想象,我内心百感交集,无以言表。难道这就是“跪对青天”的感情迸发吗?

从民国二十八年至今,时光流逝了八十年,但对坞汪氏再也没有修过宗谱;以后会不会再修,会在什么时候再修?仍然是个未知数。那么,民国二十八年的《磻溪汪氏宗谱》,也许就是最后的绝响。


11.png
傍水的对坞村
12.png
依山傍水的对坞村
13.png
对坞村雪景

我去对坞时,正值三九隆冬。清晨,山野寒霜如雪,枯草一片洁白,我则有意踏着石阶,下到金潭溪边洗脸。溪水极冷,敷在脸上如针刺一般。宽阔的河面蒸腾着淡淡的雾霭,朦朦胧胧,倍添美感。

白日近午,我从下对坞沿着溪边公路缓步走向上对坞。天光云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金潭河水中,对面的“对坞口”几户人家宛若置身画里。那水口真正迷人呢:铁桥和石桥交织,古石堰和古树林相融,那么清秀和苍郁!一泓溪水弯曲而来,绕着上对坞轻轻地流淌,波澜不惊。在河埠上浣衣洗菜的村妇,在我眼里有着无限的风情。阳光柔柔的抚在我身上,鸟鸣虫唱共奏着天籁的交响,如母亲的手,轻抚我的心灵。

当年的汪氏宗祠“中和堂”,在文革时期改造为大队仓库,已经难寻昔日的风貌;但“随意”摆放在祠前空地上的七八个多边形旗杆墩和墩座,上面阴刻的“咸丰己未恩科举人”、“光绪丁酉科拔贡”等字样,则在默证着对坞历史上曾经的辉煌。

我在上对坞的村巷里漫步。一座图案精美的砖雕门楼,几堵残存的古旧砖墙,几位无拘无束追跑着的小孩,还有抽着烟的老人,挎着篮的村妇……这一切,既让我感觉特别亲切,又让我在恍惚中感叹世事的沧桑巨变。我在想,我细碎的脚步中,会不会有某一步,与父亲八十年前的某个印迹,奇妙地重叠在一起?

我登上村后的最高处,那是一栋褐红色的土坯民房,因为处于上对坞的“制高点”,因而显得特别亮眼。屋主是位六十多岁的男人,正把手里的砍柴刀磨得油光锃亮。我主动上前去与他搭讪,然后边抽烟,边听他讲祠堂的故事,还有大水的故事。站这个位置,正好眺望上对坞全景,鳞次栉比的屋舍尽收眼底,对面起伏的山峰向我迎面奔涌而来,于是我的内心柔软到宁静。

听老辈人说,对坞最“发达”时曾是千烟之村,其繁华可想而知。随着太平天国运动,随着一百多年来的战乱和世变,今天沦落为一个普通的乡村,起码我是感慨万端。但是,文化基因的传承时隐时现,到达高峰后必是波谷,摔落谷底后再爬高峰,就像这三九后将迎来春暖花开。因为对坞的风物仍在,对坞的文脉长存,那些奔波在大江南北的对坞后裔,还有至今生活在对坞的村民,既是村落底蕴的实证,更是翻身雄起的寄望。

仕村与对坞,两地相隔八十里;从1938年到2018年,时间流走了八十年。八十年前,我父亲去对坞参与修谱;八十年后,我去对坞寻访我的精神家园。我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从此以后,我可以在天地间昂首挺胸,傲然伟岸

(此文的写作,得到对坞宗亲汪日生、汪东盛、汪欣旺等的诸多帮助,特此鸣谢!)


14.png

15.png
光粼粼的金潭河

作者简介

汪发林,婺源段莘晓庄仕村人,磻溪汪氏九十五世孙。1963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上饶师范湖村分校。先后在段莘中村小学、段莘中学、中云中学、武口中学任教,现为婺源县紫阳第二小学教师。

教学之余从事文学写作和婺源历史、民俗和宗教信仰研究,并参与旅游景区开发和旅游文化挖掘。2009-2012年参与香港中文大学“徽州传统社会”课题研究,完成《庆源村的村落文化》《沱川乡余氏宗族与民间信仰》《凤山村的查氏宗族、经济与民俗》《婺北的道士世家与民间斋醮活动》等。2012-2015年点校完成《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并与毕新丁老师合作完成《走进洪村——探寻长寿密码》书稿。2016年与毕新丁、吴精通、吴进彬等老师完成点校本《婺源乡土志》。2017年与毕新丁老师合作完成《水泛莲花何田坑》和《上坦纪事》两部书稿,并参与汾水、上严田、江湾、考水、游汀等村的村史馆建设。


0F70C14D63DC5EA4D728BE7835463E16.png
     作者在黄山城市展示馆





做好汪华文化研究会办公室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922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27
发表于 2018-1-31 16:2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林宗亲辛苦了?
宗谱一般是三十年一修为宜,但愿你支族人能夠加強联係续修宗谱,决不能让八十年前的老谱变成绝响。祝你成功!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3

回帖

1146

积分

精灵王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1146
发表于 2018-2-4 11: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ngbanzhuan 于 2023-3-25 14:58 编辑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