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2087|回复: 3

姓氏与家谱琐谈

[复制链接]

625

主题

1318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湖南汪鼎湘向各位本家问好!

积分
17897

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06-11-17 00: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主体是汉族,据有关资料表明,占总人口的94%,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中华民族就是包括这个大家庭里的你、我、他每一个成员。远古炎黄则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共
    祖,每—个中国人都以“炎黄子孙”自称,并为之自豪。这是一种归属于文化渊源的认同意识。这种认同,却有着血缘关系的具体符号与精神联系的文化标志,那就是姓。中华姓氏则是包括56个民族的所有姓氏。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同化力。

    我国许许多多的姓氏起源,可以说是上溯到商周时代,到秦汉时期才形成了完整的姓氏体系。姓与氏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时又有着十分密切关系。姓是起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与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氏则起源较晚,是父权时代以姓衍生的分支时期。姓是代表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是能否联姻的依据;氏则是由同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其产生是“胙土命氏” ,在夏商周三代时是用来别贵贱,代表一个人的地位与身份,所以贵族才有,平民奴隶无缘。如《国语·周语》中所云:“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其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又据《通鉴·外记》云:“姓者,统其考之所以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以自分。”所以说,中华大地上,氏族之初,有姓无氏。至父系氏族时,始有氏而后有族。氏为姓的支属,族为氏的支属,经秦至汉时,姓氏才合而为一。凡称“姓氏”者,均指其姓,实际是仅指曾在某个历史阶段出现过的氏罢了,仅用以表示个人之所以出的符号标记而已。

    每一个中国人,一入娘胎就注定了他的姓。十月孕满,就带着这个姓来到充满阳光的世界。当他生命结束后,其姓名还是留在史册里或家谱里。可见姓与人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

    我国历代姓氏专著已达300多种。如《世本》、《史记》、《急就篇》、《白虎通义》、《潜夫论·志氏姓》、《风俗同义·姓氏篇》、《姓苑》、《姓谱》、《百家谱》、《百官谱》、《大唐氏族志》、《元和姓纂》、《姓氏寻源》……其内容丰富,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宋初版的《百家姓》中收录了504个姓,单姓444个,复姓60个,数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广凡留传,并成了有影响的启蒙读物,《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上古至清末六万多人的条目,就计有1200个姓左右,《中国姓氏辞典》收录古今姓氏1466个,《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收录古今姓氏13000多个,其中部分姓名在古籍书本上有其人,而如今社会上其姓无存。据有关资料称,当代中国人使用的姓约3600多个。历代百家姓,往往都以贵贱高低而排列/顷序的。如宋版《百家姓》是以赵、钱、孙、李起首的,还如明《皇明千家姓》、清《御制百家姓》都分别以朱或孙为首起姓。那是受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影响的。而今却有新的创举,按各姓氏人口数字多少而排列/顷序,据《人民日报》1992年10月4日报导,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资料,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0.5%,随机抽样资料(57余万人),以及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姓氏分布》—书进行统计,最后确定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100个大姓,使用率为88%。其中李、王、张分别占汉人口的7.9%、7.4%、7%三大姓。

    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融汇,中华姓氏不断地变化,有的消亡了,有的新姓产生了,有的一直沿用到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特别在封建制度彻底摧毁,民主浪潮荡漾着中华大地的每一角落,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姓氏领域里又出现了“姓随人愿”的现象,如艺术界、文学界用艺名、笔名,独生子女用其父母双方单姓组合成复姓,80年代出现了“点”字新姓,江苏一位出世不久女娃娃以“点”姓载入中华姓氏书籍里。总的来说,中华姓氏还在不断发展,只是速度缓慢下来。

    (二)

    姓氏与家谱有着密切的关系,家谱是记载姓氏的方方面面。自古中国人就注重血缘传承,注意历史经验,所以才有“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之记载。家谱——就是记载一家一姓之史实。

    我国的民间谱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绵亘数千年而不衰。是传统的民族文化组成部分,向来为世人所重赏。谱牒是氏族文化的标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特定的地域性。能序其宗族的世系源流,明其宗族的支图派别,别其血缘伦理。并能补充国史与地方志的不足,对社会政治与思想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内蕴大量的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文艺学、姓氏学、宗族制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而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激烈,亟需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对当前的统战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国档会”第(1984)七号文件精神,谱牒是亟待发掘与研究的民族文化宝藏。

    近年来,我应聘直接参与家谱续修工作,现来谈一淡个人对家谱续修工作中的一点滴体会与看法,不过只是肤浅的表面迹象罢了。

    —、在文革时期,民间谱牒作为宣扬封建礼教,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工具遭其厄运,许多宗谱家谱被浩劫一空,以至一纸不留。也有部分宗族里的旗人不惜代价,不怕任何威胁,千方百计将宗谱家谱藏匿起来,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特别山区里受损失较少。

    80年代初,国家施以改革开放政策,对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个体私营经济也随之快速发展起来。短短几年里,农民很快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并有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渐走上了小康生活。农民在村中搞公益建设的同时,自发地搞起了联宗敬祖、建祠修谱等活动。更有不少台湾同胞与海外侨胞回乡寻根祭祖思潮很激烈,首先利用家谱来找寻自己的血缘关系,并能在家谱中找到历代祖先的坟墓安葬处,便来祭祖扫墓一系列活动。还表示乐意重资助宗族修谱。就这样,修谱之风就自然而然地掀起,并且迅速地漫延开来。不过,当时修谱在典礼仪式上还是简便的,总是还有点怕前怕后的心理,因文革时期那股烧谱的风在人们脑子里的形象还很鲜明。但到了2000年末,国家呈现稳定局面,政通人和,物阜民康,经济基础更加扎实,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更加富裕起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距前届修谱已达20年之久,恰到了续修的新周期。所以普遍地启谱续修了。在这个新周期里,村民们对续修工作的要求更加高,除谱牒文字内容高水平外,在仪式上毫无顾忌地大闹起来。此为表达宗族一件大喜事的喜悦心情外,还有意识地显示一下本族的荣耀感。这就加重了村民的经济负担。

    二、“修谱”这个动宾短语,在农村里几乎人人共识。但是人们单纯地狭义地把家谱看成是“一条红线透到顶”、传宗接代、丁旺势众的标志。几乎被看成这条红线是“修谱”的全部分量。这主要人们长期受封建统治,受封建思想影响的结果。过去的修谱以父系家长为轴心,以宗法观念为指导,宣扬封建礼教,三纲五常,提倡三从四德,褒奖功名富贵,强调光宗耀祖。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净化,家谱的内容含义自然而然去其脏取其精而自行改革,这就是家谱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1)过去修谱,凡是延红线承嗣者,就是其财产的继承人。这条红的分量很重,,意味着财产:继承权。为此经常引发脉侄与异姓养子或入赘女婿之间的争权夺利,甚至导致宗族房族间大规模恶性斗争,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而现在的财产继承人,是根据国家有关财产继承法而定,这条红线仅仅只能视为承上启下承嗣符号。(2)过去的修谱女儿不可延红线承嗣,异姓人继或入赘承嗣者,够刁二上延红线的资格,而是用蓝色线加以歧视。现在,这种封建宗法观念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早巳去得一干二净,现在修谱都要符合国家相关的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计划生育等法律政策,实行男女平等,独生女儿同杜可}乏红线,作为世系的传人。(3)社会上常有月:亡、嫂嫁叔的现象。但在过去修谱时,这位叔叔就不可标名,画个黑框框而代之,用恶劣手法加以辱侮。而现在凡是符合婚姻法白勺,当然与他人一样标名人谱,组成个美满幸福家庭。(4)过去是绝对不允许同姓联姻,更不准人谱,视为乱伦倒伦失纲常的不肖之子,要受宗法的惩罚,严重的还是驱逐出去。现在以婚姻法为准绳,只要持有结婚证远系同姓联姻者,均可上谱。


    三、在一些宗族旧谱里,为光耀本宗的历史地位,不求史实,将同姓氏的巨宦重官,显贵一时的历史名人崇推为鼻祖。(1)如乐清北白象前黄杨氏,属乐清石马派杨氏。历届谱内都列师道公为闽延平将乐杨
    氏一世始祖。谱载:始祖师道公,字景猷,唐贞观年间官拜中书令,配周氏,兄恭仁官居黄门侍中,观国公,堂孙执柔,武后时平章事,时人号为“一门三相,其裔孙求安公于宋嘉泰间迁乐清卜居石马,为乐清始迁祖。……杨师道公确有其人,是东汉杨震公的第24世孙,贞观间名相,政绩辉煌。一贯在长安宫内为官。诸多史书无入闽之说。并其后裔无传。所以石马杨氏以其一世记载与史实不符,但这样写法,也有益于思宗功祖德,溯源睦亲,以裨益于后人,告慰前人。于1999年版《浙闽杨氏简史》一书中,已纠正了史实。(2)如永嘉昆阳全宅烊、里斜的全氏宗谱,全氏是中华罕姓,推崇一世始祖为一琮公,谱载“一世琮公,字子璜,生于乙丑二月十一门午时,卒于戊辰一月廿三申时,元配胡氏,次配方氏……”全琮有其人,仕吴后任东安太守,后官至右大司马左军师,是汉末任尚书右丞全柔之子,三国时吴钱塘人;又其谱内九世祖景臻公,字振声,大学生,世居温州八字桥教场巷,自元泰定甲子年(1324),由八字桥迁永嘉卜居昆阳,因姓命地全宅烊,为永嘉始迁祖。从上述时间推算大有出入,吴元年至元泰定甲子年相距1000多年,但世系衍传只有九世,难道平均每一世衍传相距达100多年!这样错误原因可能也是推崇历史名人、显官巨宦为始祖,不求史实而光耀本宗;但也排除不了宗末元初战火频繁,原全氏宗谱失于兵燹,后续者失去原始考据与缺乏历史观念而铸成如此之错。(3)如目前永嘉境内正进行周氏大联谱,这对学术研究起了很大作用,使我有机会阅览了永嘉《汝南周氏合族家乘》,其资料写:“……周赧王三太子宣公,迁汝南平乌乡。天下合族周氏之始祖”。如此之笔,未免太过分点。据有关姓氏书藉记载,天下的周氏来源有三种,并在姬姓周王室与周遗民里以周为氏的再分为三种派系,宣公子孙是其中一系罢了;周氏共19个郡望。汝南郡的开基祖是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邕。所以推崇始祖失实的话,对以后谱牒研究工作带来难度。

    四、家谱对当前的统战工作发挥了作用。一个中国人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飘泊有多远,都思乡情切,越远越激烈。许多根扎大陆的台胞、海外侨胞总要回大陆家乡来寻自己的根源,寻自己的血缘关系。着手就是在家谱上寻祖寻宗。只要他们能编入宗谱、列入祠墙,祭奠先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那才是他们的最大心愿。如1977年初,我主笔乐清高岙“贵二房谱”时,就来了一位来自台湾的青年人,他本人生在台湾,长在台湾。受其年迈休衰的老父亲之命来大陆家乡寻根寻祖。刚好高氏开谱续修。就找到世系根源,堂房叔伯,好不高兴。将自己三个兄弟的三个家庭成员都载人了此谱之中、并要求谱局抄录—本支谱带回台湾,让其父亲在有生之年能看高氏支谱,一条承上启下的传承红线。并表示今后多来大陆探亲,祭祖,还表示将对家乡有新贡献。又如:在世纪之交,乐清白鹭屿一位林氏美藉华侨,曾一年两次回乡参加家乡修谱工作,并多次捐资家乡造桥、筑路、老年活动室等公共建设。家乡的宗亲为感谢他慷慨解囊奉献精神,在谱首留上肖像,笔者为其写了赞状。让其子孙代代相传,代代不忘“我是个中国人”,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越发激烈。

    五、宗谱续修,都有一个机构领导,通常叫谱局、理事会等,凡这机构的成员都是族中的德望高、人缘好的中老年人,不计报酬、处事公道。这机构确实多功能高效益,除尽职家谱续修工作外,还相适应地作了许多社会有益的工作。特别在当前严打运动中的反黄、禁毒、打黑发挥了积极作用,排解纠纷、调解婚事用得很灵,同时还尽职本村的公益事业建设:如乌牛合岙村纯周姓,靠山僻静,村民们早巳要求改变村容村貌,填平村中央一条小涧,排除污水污染,修水泥路接公路,改善交·通。只是资金来源及几处路界久久得不到解决。到了周氏开谱后,这个谱局老人毅然承担了这多年梦寐以求的筑路任务,宗谱还没有告竣收笔,但村中央的一条水泥路通车了,原污染不堪的小溪涧作为下水道,上盖10米宽的水泥路面,南端还架了10米宽的水泥桥,与镇公路接轨,可通大小汽车。从此村民出远门,可在家门口上车。同时还建了一幢“夕阳红”楼房,是老年活动中心。让老年老有所乐,颐养天年。

    六、人说修谱敦亲睦族,的确如此,加强了宗亲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如乌牛埭头孙氏大宗,有一支分派在乐清大乌石村,属山区,较贫困。其中一户突出困难,谱局不但没有收其丁银(即人丁款),反而发扬济贫扶困精神,送上个红包,支持其子女继续上学读书。这样的例子很多,人们总希望本族子孙长大成材,发扬光大,将来好为国为族争光。

    谱牒历史悠久,卷帙浩繁,自然对社会影响有正负面,但愿能去其糟粕而取其精华,在传统文化领域内留有一席之地。
湖南常德汪氏 ★☆ 天下汪氏一家亲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5182

回帖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3127

特殊贡献奖

发表于 2006-11-17 18: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名曰琐谈,实乃高见!
夕阳无限好,七十古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主题

1179

回帖

21474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二年级

Rank: 8Rank: 8

积分
2147483647
QQ
发表于 2006-11-17 18: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亮公,加我的QQ好吗?我不知道你QQ
电话:137652161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3851

回帖

8万

积分

天使

你我是音符,相逢一首歌

积分
85373
发表于 2006-11-20 17: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家谱对当前的统战工作发挥了作用。一个中国人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飘泊有多远,都思乡情切,越远越激烈。许多根扎大陆的台胞、海外侨胞总要回大陆家乡来寻自己的根源,寻自己的血缘关系。着手就是在家谱上寻祖寻宗。只要他们能编入宗谱、列入祠墙,祭奠先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那才是他们的最大心愿。如1977年初,我主笔乐清高岙“贵二房谱”时,就来了一位来自台湾的青年人,他本人生在台湾,长在台湾。受其年迈休衰的老父亲之命来大陆家乡寻根寻祖。刚好高氏开谱续修。就找到世系根源,堂房叔伯,好不高兴。将自己三个兄弟的三个家庭成员都载人了此谱之中、并要求谱局抄录—本支谱带回台湾,让其父亲在有生之年能看高氏支谱,一条承上启下的传承红线。并表示今后多来大陆探亲,祭祖,还表示将对家乡有新贡献。又如:在世纪之交,乐清白鹭屿一位林氏美藉华侨,曾一年两次回乡参加家乡修谱工作,并多次捐资家乡造桥、筑路、老年活动室等公共建设。家乡的宗亲为感谢他慷慨解囊奉献精神,在谱首留上肖像,笔者为其写了赞状。让其子孙代代相传,代代不忘“我是个中国人”,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越发激烈。
很感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