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11709|回复: 6

关于《赠汪伦》

[复制链接]

88

主题

1179

回帖

21474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二年级

Rank: 8Rank: 8

积分
2147483647
QQ
发表于 2006-11-10 23: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赠汪伦》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过汪氏别业二首  

其一

游山谁可游。
子明与浮丘。
叠岭碍河汉。
连峰横斗牛。
汪生面北阜。
池馆清且幽。
我来感意气。
槌炮列珍羞。
扫石待归月。
开池涨寒流。
酒酣益爽气。
为乐不知秋。

其二

畴昔未识君。
知君好贤才。
随山起馆宇。
凿石营池台。
星火五月中。
景风从南来。
数枝石榴发。
一丈荷花开。
恨不当此时。
相过醉金□。
我行值木落。
月苦清猿哀。
永夜达五更。
吴愉送琼杯。
酒酣欲起舞。
四座歌相催。
日出远海明。
轩车且徘徊。
更游龙潭去。
枕石拂莓苔。
电话:137652161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主题

271

回帖

759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91
发表于 2007-3-3 14: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踏歌桃潭   

        据传,桃花潭西岸的万村有一豪士名万巨,学问渊博,以德著名,时年与李白同考进士,两人相交甚欢,互相敬慕,结为至友。万巨考取进士后,感慨官场黑暗,不愿在朝为官,遂隐居家乡桃花潭,教书育人,留恋田园,过起了悠然自得的耕读生活。

    唐天宝14年(公元755年),李白因官场失意而辞官后,决定寻访万巨。李白从太平湖直游而下,途经歙县,歙县县令为泾川桃花潭汪伦之兄凤思。汪伦世居桃花潭,对李白诗风人品极为仰慕,生平最大心愿便是与李白对酒吟诗。凤思便告知李白行踪,汪伦修书一封盛邀李白来泾川游玩。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此信,兴致大增。

    于是天宝14年秋,李白来到泾川桃花潭。汪伦喜出望外,当即热情款待。李白对酒吟诗一首《访巨公吟》:“汪伦说话甚奢华,命子提壶问酒赊。七里哪寻八里店?孤村唯有一桃花。漫行陌下崎岖路,遥望扶风豪士家。曾到街道无酒卖,万村渡口实堪嗟!”汪伦闻后,面带歉意回答道:“桃花者,潭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乃店主人姓也,非万家酒店。”李白听罢,反倒笑了起来,丝毫不见责怪之意,并说道:“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快事!”然后二人相视开怀大笑,举杯畅饮。

    两人愉快相处数日后,李白告辞,汪伦特意相赠名马八匹,锦罗十段。汪伦与村民们一路相送。来到桃花潭古岸,在即将登舟而去之时,李白为感激汪伦深情厚谊,特作《赠汪伦》一诗。后人为纪念李白来桃花潭,在送行李白的地方建造了“踏歌岸阁”,在桃花潭西岸建造了“怀仙阁”。《赠汪伦》一诗,便亦广为传诵。历代名流、学者随后纷至沓来,游览名胜,寻访诗仙踪迹。
45爽公-46处贵-47太元---55师全-56道安-57源公-58参公---60-知古---63道融-64延罕-65德震----70应宗-71思诚(楚地始迁祖)-72文显-74万友-75谅公-76必恭-77谦公-78自湘-79启圣---91世汪睿      wangrayy@tom.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5523

回帖

13万

积分

天使

九华汪长富 佛国汪谱迷

积分
131271

贡献奖

发表于 2010-8-27 12: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汪睿于2007-03-03 14:27发表的 :
踏歌桃潭   

    据传,桃花潭西岸的万村有一豪士名万巨,学问渊博,以德著名,时年与李白同考进士,两人相交甚欢,互相敬慕,结为至友。万巨考取进士后,感慨官场黑暗,不愿在朝为官,遂隐居家乡桃花潭,教书育人,留恋田园,过起了悠然自得的耕读生活。

  天宝14年(公元755年),李白因官场失意而辞官后,决定寻访万巨。李白从太平湖直游而下,途经歙县,歙县县令为泾川桃花潭汪伦之兄凤思。汪伦世居桃花潭,对李白诗风人品极为仰慕,生平最大心愿便是与李白对酒吟诗。凤思便告知李白行踪,汪伦修书一封盛邀李白来泾川游玩。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此信,兴致大增。
.......

所谓的“太平湖”,那是新中国国家规划修建的“陈村水库”而形成的,初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怎么会存在于一千二百年之前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70

回帖

8794

积分

版主

汪氏宗亲一家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794
QQ
发表于 2012-10-6 18: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知道汪伦世纪及名字?
天下汪氏一家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12

回帖

6908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6908
发表于 2012-10-6 19: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汪伦的籍贯及身份考

                     桐城 汪兴吾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小学语文课本中唐代大诗人李白这首千古绝唱《赠汪伦》,在中国大地上,几乎无人不知,同时,诗的主人翁——汪伦也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汪伦何许人也?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汪伦的身份和籍贯成了人们探讨的热点话题。

      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汪伦的身份和籍贯。综合近几年对此问题的研究,现归纳如下。

      一、关于汪伦的身份。

      1、“豪士”说。

       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

       2、“村人”“村民”“农民”说。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伦,一村人耳……”

      小学课本课标必备70首中《赠汪伦》[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李白集校注》中《赠汪伦》诗题下有校者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另有《过汪氏别业二首》,据称也作《题泾川汪伦别业二章》,似可参证。

      郭沫若1971年出版的《李白与杜甫》一文中,称汪伦是个农民:李白是人民的诗人,和人民交朋友,赠诗给汪伦,这汪伦就是一位农民。而称杜甫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映的是地主生活。“农民”一词明显“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于是乎《中国文学史略稿》一书的作者也这样说,《唐宋绝句选注析》、《唐宋诗词探胜》等书也说是“农民”,而且补充说“是一位善酿酒的村民”。许多文章据此来定汪伦身份。

       3、“隐士”说。

      有人认为汪伦是隐居在泾县山村的士人。

       4、“县令”说。

      黄拂麈在《汪伦何许人也》一文中说,他曾带着疑问到安徽泾县走访,终于在《泾县志》与《汪氏宗谱》中发现了具有史料价值的记载:“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名士,与李青莲(即李白)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为莫逆之交。开元天宝年间,公为泾县令。”

     出版于1996年2月的安徽省《泾县志》中说:“天宝间(742—755年)汪伦曾为泾县令。”

     出版于1992年9月的《泾川桃花潭》资料说:“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

      二、关于汪伦的籍贯。

      1、泾县说。

      《辞源》、《辞海》等仅简略写为“汪伦(唐)泾县人”。

      宋代杨齐贤也认为是泾县人,曾说宋时汪伦的子孙还珍重地保存着李白这首赠诗。

      1996年版《泾县志》中说:“汪伦,又名凤林,本县人”。

      出版于1987年12月的《泾县文化志》也持泾县人说。

       2、歙县说。

      有人从姓氏学的角度分析:“汪伦其兄曾为歙县县令,则其有可能是歙县人或徽州地区人,因为汪姓在泾县不是大姓,也不是本地人。”

      3、黟县说。

      《泾县发现汪伦“别居”》:“汪伦,又名风林,黟县人士,唐朝越国公,知名进士。开元天宝年间,汪伦奉命从黟县来泾县任县令”。

      桃花潭镇文保协会秘书长戴新彪也认为汪伦是唐天宝年间从邻县(黟县)到泾县来当县令。

      江志伟在《从汪氏族谱说汪伦籍贯》中说,汪氏宗谱的发现,第一次提出‘汪伦原是安徽黟县人’的新说法及其文物证据。”似乎给汪伦的籍贯下了定义。

      以上说法,各执一见,莫衷一是,给汪伦这个历史名人凭添了几分神秘的面纱。

      我认为,要准确探讨汪伦的身份和籍贯问题,必须要有正确的思路和全面的观点。

      “正确的思路”要求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要从有效的历史资料中找答案。关于汪伦的历史资料,因为他本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因为诗苑佳句使他“名留青史”,成了古今名人,所以很难找到有关记载他的书籍,在有限的一些历史资料中也只能是蛛丝马迹,语焉不详,何况这些历史资料的来历也可能是“可能”、“据说”一类。那么究竟怎样的资料才有可能较全面地记载汪伦的身份和籍贯呢?幸好发现了《汪氏家谱》。《 汪氏家谱》确实给解开汪伦之谜打开了方便之门。

      “全面的观点”要求我们不能“窥一斑”而“猜”“全豹”,应该是观“全豹”而“察”“一斑”。江志伟先生找到了《汪氏家谱》,从家谱的记载中推测、判断,从而得出“汪伦是黟县人”的结论,其思路是正确的,但缺少的是“全面”,只从一本家谱、一段记载便作出判断,不免导致结论的片面性。当然这与他当时所见到的资料有限有关。

      我从所看到的有代表意义的十多套《汪氏家谱》中有关汪伦的记载,经过全面比较、分析认为:汪伦其身份是泾县令,其籍贯是现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人。

       这里首先要弄清“籍贯”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注:“[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地。”一般词典都这样解释,不能与居住地混为一谈,汪伦的居住地是泾县,这一点谁也没有疑义。

      其次要弄清汪伦在汪氏家谱中的世系,汪伦是唐朝越国公汪华七子汪爽的玄孙。汪爽次子处贵,处贵子太元(一作太玄,泰元,泰玄,太、泰通用,元玄通用),太元生仁素、仁恭,仁素生凤思、凤林(汪钟鸣保存的手抄本记汪伦为仁恭之子应是笔误,这是我见到的汪氏宗谱中唯一的说法),凤林即汪伦。

      据桐城《三安汪氏宗谱》记载:处贵,字仕博,应孝廉不捷,卒葬宣城(隋唐为宣州,东汉为宣城,明清为宁国府,古谱中三名通用)太平县…生子一,泰元;泰元,字道元,居太平,年四十卒,葬父墓侧…生子二,仁素,仁恭;仁素,字德儒,由太平随子任迁泾县,年八十一,卒葬居侧,生子二,凤思,凤林;凤思…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戊戌授歙县令,复居故里;凤林,泾县令,子孙居泾县。

      有着同样记载的有桐城《云天汪氏宗谱》、《梅城汪氏宗谱》、《张家嘴、封门塥汪氏宗谱》、《务本堂汪氏宗谱》、青阳《五溪汪氏宗谱》、大学教授汪茂和根据其祖谱整理的《汪氏家谱》等。

      古时修谱,非常严谨,最怕“乱宗”,正如汪绳规在《三安汪氏宗谱》四修跋中云:“倘或少设假借,其何以信今而传后也?”那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新谱必须源于老谱,新谱修成后还要举行一个仪式——焚烧老谱及老谱雕版,所以现在能见到的老谱以清朝和民国时居多,明及以前的老谱微乎其微。以上数谱,虽修成于清末民国初年,终沿袭于唐、宋时期的老谱,其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从前面的记载不难看出:

      ○1唐越国公汪华之孙汪处贵“应孝廉不捷”,卒葬太平县。汪处贵本居于大庙汪村(该支汪氏从四十世祖汪叔举始居大庙汪村),为什么葬于太平县?浙江建德《玉山汪氏宗谱》载:“处贵,爽公之二子也,侨居宣之太平县”。原来是因为“侨居”于斯而葬于斯。

      ○2汪处贵子太元始居于太平县。何原因始居于太平?据汪氏宗亲网都边君等提供的家谱说:“四十七世祖太玄公,字致道,二八体书,善骑射。父殁,终身庐于墓側,卒年四十,葬父墓左,娶上党鲍氏,生二子:仁素、仁恭”。原来汪太元是个孝子,尽管他16岁就能体悟《尚书》,精通骑马射箭,但他以孝为先,在父亲去世后,竟“终身庐于墓側”。正因为他的孤癖孝行,只活了40岁。由此,我们已全面了解了汪伦祖父迁居于太平的原因。

       ○3汪伦的父亲汪仁素之所以迁泾县是因为“随子任”。也就是说汪仁素本居太平,汪伦也出生于太平,只是后来汪伦到泾县任县令,其父没有随长子汪凤思(歙县令)到歙县居住,而是随次子汪凤林(汪伦)到泾县居住。至于湖北《红安汪氏宗谱》载:仁素“自太平迁泾县”;汪长富提供的九华《长垅汪氏宗谱》载:仁素居(皖宣州)泾县桃花潭。他们都忽略了三个字——“随子任”。  

       结论:汪伦的籍贯是太平县人(现属黄山区黄山市),后到泾县任县令,并定居于泾县桃花潭,其后裔在泾县扎根、繁衍、壮大。

      顺便提及:江志林先生在《从汪氏族谱说汪伦籍贯》中提出证明汪伦是仁恭后代的证据——“第五十世即汪伦的小弟景瑞之子为‘文弼’,正好与汪伦之子‘文焕’同‘文’字排行。”不错,汪伦之兄凤思之子名文秀、文景、文相、文希,也是“文”字排行。汪伦谱名凤林,其兄名凤思,为“凤”字排行;而仁恭子名景荣、景砦、景瑞,为“景”字排行。从仁恭后代所修的家谱如桐城徐河《汪氏家谱•曹股》看,也认为汪伦是仁素之子。                                       2006年10月6日 (本文资料大多来源于汪氏宗亲网)
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347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86

回帖

2360

积分

新手上路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旌德江村欢

积分
2360
QQ
发表于 2012-12-10 09: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来爆一下。
汪伦祖籍是旌德县新建人。
都是汪华的后代,汪华有一子就是迁到旌德县新建村(旌德孙村乡),也是旌德义门汪氏,我就是旌德县新建汪氏一支。
为什么说汪伦祖籍是旌德县人,请大家仔细浏览:http://www.jingdehome.com/forum. ... _pos=5&ext=
我来至旌德江村 QQ:543400717 电话:138056243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842

回帖

1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6544
QQ
发表于 2012-12-11 01: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家辉本家:
     您缠错了。
     汪伦是汪华公第七子——爽公次子处贵公之后,49世。唐代人(那时还没有旌德义门)。
     旌德义门汪氏是汪华公第八子——俊公次子处方公之后。51世汪广于五代后期携子汪浙由歙县篁墩
迁旌德新建。《义门》二字是宋代——宋真宗于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赐予的。
俊公后,旌德义门,西庄文谅公之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