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10-31 04: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文化的“呵护”
来源:人民铁道报 | 时间:2006-9-29 13:04:25 | 作者: 人民铁道报
前不久,在上海召开的第六届“文化讲坛”聚焦中华传统文化,并邀请了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布达拉宫、上海博物馆的主要负责人,围绕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展开了精彩的问答,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这就是,在娱乐文化大行其道、大众文化成为主宰的当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并为之作出我们应尽的努力呢?
我以为,对待传统文化,有效区分非常重要。老祖宗经过数千年时间检验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的组成因素,虽然整体上应该大力肯定,但具体而言,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哪些能促进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哪些是“绊脚石”,我们应该做到有效区分。尽管“大浪淘沙”后的传统文化大部分是精华,是祖辈心血的结晶,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少量的糟粕混迹其间,使传统文化的成色打了折扣。我们放亮眼睛,对之进行有效区分,对有利于我们发展的精华大力弘扬,剔除易于产生不良影响的糟粕,才是合理的做法。
相关部门应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做到正确规范和引导,使之为当下所用。传统文化主要是民族精髓的浓缩和凝聚,是中华文明精义的记载,饱含着历史的韵味,能从心灵深处拉近我们对于民族的亲近感。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人们心智的启迪与塑造上,它能帮助人们廓清现实的雾障,求得心灵的“和谐”,这其实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观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传统文化将祖辈对于岁月沧桑的体验用适合我们体味的方式传承下来,作用于内,必然能内在地促进我们对于事物的思考,改善我们看待人生和社会的方式,使我们在精神及人格修养上变得圆润、和谐;作用于外,则能优化我们处理事物的方式,使我们减少偏颇。
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需要通过最合适的方式作用到人们身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相关部门的规范和引导,包括使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精华对于自身及他人、社会的有意义的方面,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娱乐文化、大众文化的强势地位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压制”做出相应的策略性应对,等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的边缘地位得到改善,并为其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
新闻、出版、网络等媒介部门对传统文化的有益扶持也很重要。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流传到当今社会的主要载体便是纸质媒介物,由于印刷技术的有限,祖辈们心血的结晶流传下来的只是少部分,因此受众面也就不广。而现在,纸质媒介物也不再是传统文化的唯一载体,网络、电子技术的大发展使传统文化的承载渠道得到了很大拓宽,对这些渠道的有效利用,无疑会积极极大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们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些方式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他们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及弘扬的重要作用,这无疑需要加强。
新闻的传播作用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也具有重大意义,无论是电视还是报纸,充斥其中的大都是大行其道的大众文化因子,而传统文化则经常被排斥在外。我们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对这种状况做出改观。
在当下,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这既是对祖辈心血的呵护,也是对后世子孙的负责。
本报实习记者杨海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