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查看: 9693|回复: 5

以潜口金紫祠为例探究徽州古祠堂保护与利用

[复制链接]

972

主题

2725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http://www.hskaj.com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962
发表于 2016-7-20 17: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潜口金紫祠为例探究徽州古祠堂保护与利用时间:2016-07-20 14:39:13





  徽州是个神奇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绮丽诡异的山光物态,五彩缤纷的风土人情,而且还有“无徽不成镇”的商业传奇和“读书致仕”的千古佳话。本文仅对徽州地面尚存的“古建三绝”(祠堂、民居、牌坊)之一的祠堂做个综合考察,并以潜口金紫祠为例作出具体的文化考量。我们能从徽州文化这一凝固了的人文符号里发现到什么?

  柏森森的庄严宗祠、支祠及家庙,是东晋由北向南始迁皖南徽州世家望族的宗阀权杖。史料记载,东晋时(公元400年间),陶渊明即隐居潜口桃花坞。

  有关祠堂的定义,学术界说法很多。而徽州老百姓所指祠堂的含义十分明确。每座祠堂都有名称,比如呈坎的罗氏宗祠又叫“罗东舒祠”、潜口的汪氏祠堂又叫“金紫祠”,并且祠堂内大堂有堂名,如郑村郑氏祠堂的堂名叫“济美堂”,西溪南吴氏宗祠的大堂名叫“续伦堂”。所以说,徽州的祠堂,就是这种纪念性建筑物内外两部分合取的一个名称。

  在徽州“粉墙矗矗、青瓦鳞鳞”的村落中,最显眼的就是祠堂,它不仅关注着村中族人的现实生活,更加关注着宗族的未来发展与繁荣。“聚族而居”是祠堂的典型特征,如呈坎居住的就是罗氏,潜口居住的就是汪氏,西溪南居住的就是吴氏,郑村居住的就是黄氏……人们无需过问其姓什么,只要问他来自何村,就可知道是何姓人也。有诗为证:“相逢哪用通名姓,但问高居在何村。”(方士庹:清代侨居扬州的徽州人,祖籍岩寺镇环山村,著有《新安竹枝词》三十六首传世,是清代乾隆年间“娄东派”的重要画家。)

  建造祠堂的目的主要是为“追远报本”。徽州人认为祠堂是祖先灵魂栖息的地方。如果老祖宗的灵魂能安放在富丽堂皇的祠堂里,对于族人来说是件特别荣光的事情。随着这种宗族意识的积淀,徽州人形成了光宗耀祖的理念。这种“祭祀祖先,教育来者”的祠堂,其后进寝殿便是祖宗神灵栖息之所。灵位的排序按照建庙祭祖之风而定。以汪氏家族为例,徽州祭祖多以越国公汪华的寺庙为多。庙供奉的是神,与当下人们眼中的祠堂并不完全相同。祠堂具有浓厚的平民色彩和家族观念,而庙确有普世价值和大众色彩。如潜口金紫祠中后进就有“汪华庙”,汪华属于徽州的地域神,是徽州人心中的“太阳菩萨”。

  经查资料,徽州祠堂最早出现在宋元时期。据《清华胡氏宗谱》卷六《家庙记》记载,在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婺源县清华胡氏宗族支丁胡升,“即先人别墅改为家庙,一堂五室,中奉始祖散骑常侍,左右二昭二穆;为门三间,藏祭品于东,藏家谱于西,饰以苍黝,皆制也”。又据南宋徽州婺源人朱熹在《家礼》卷一《通礼·祠堂》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据此可知,虽然宋代已经有了“祠堂”的名称,但朱熹这里所说的“祠堂”,仅仅指的是“正寝之东”的祭祀场所,“祠堂”与房屋并没有分开。也就是说,并没有像明清时代的祠堂那样,成为一种独立于家室之外的标志性建筑;而且朱熹规定“祠堂”所祭祀的对象,也仅限于“为四龛”以供奉高、曾、祖、考四代神主,而始祖、远祖们的灵位不在供奉之列。由此可见,朱熹所说的“祠堂”,仍还是属于家祠、家庙的范围。

  到了明代前期,祭祀的礼仪,仍遵循朱熹《家礼》上的规定。成化十一年(1475年),国字监祭酒周洪谟上疏曰:“今臣庶祠堂之制,悉本《家礼》,高、曾、祖、考四代设主,俱自西向东。考之神道向左,古无其说。”(《明宪宗实录》卷一三七)周洪谟认为,高、曾、祖、考四代的位置,不应该“俱自西向东”,而应该“高祖居左,曾祖居右;祖居次左,考居次右”。这说明,古代的庙制,至朱熹时有一变化,至明初又有一变化。

  祠堂从居住的“宫室”中单独分离出来并大量涌现,学界大多倾向于明代中期的说法。其主要依据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曾经上疏“乞诏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祀始祖”。世宗采纳了夏言的建议,“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于是宗祠遍天下”(《桂洲夏文愍公奏议》卷二十一)。徽州祠堂的大量出现,正是明代中期。其主要功能是“供奉祖先”。比如婺源大畈的一座元代的汪氏祠堂“知本堂”,供奉的是汪氏始祖汪侯、迁居徽州的始祖汉末龙骧将军汪文和和婺源大畈的汪氏始祖汪中元等三人,他们的左右还昭穆有序地排列着汪氏十余世的先祖。又比如我们所说的家庙,朱熹所说的是“正寝之东”的祭祀场所,叫作“影壁”,又叫作“祠堂”。虽然徽州的祠堂是直接从“家庙”中脱胎而来,“家庙”可以把“高、曾、祖、考”四代的“家事”管好,但它却无力担当“合族”这样的大事。这种仅限于四代的“小家子”的规模,显然容纳不了全体族人日益膨胀的宗族感情。

  再说“祠庙”,早先的祠庙都有祭祖的意义,比如徽州的“汪王庙”、屯溪的“鬲山庙”等。而徽州著名的祠庙供奉的也并不都是始祖,如唐宋时期的“世宗庙”、“汪公庙”以及“真应庙”供奉的就是他们的显祖。这与皇权有关,显祖祭祀的是为大众所接受的“地域神”,不仅为宗族所祭祀,且为地方“合族”祭祀。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徽州祠堂的建制都是三进式的。第一进称为“仪门”,也叫“大门”、“门厅”或“过厅”;第二进称为“享堂”,也叫“正堂”、“大堂”、“正厅”或“大厅”;第三进称为“寝堂”,也叫“寝室”、“寝殿”或“正寝”等。像呈坎罗东舒祠、潜口金紫祠这样的大祠堂,大体上也属于这样的建制,只不过它采用了在“仪门”之外另建一道棂星门的做法,强化了祠堂的派头。

  徽州祠堂的“寝室之制”,可在族谱上发现有“龛室规”。这种规定,各家宗谱的叙述虽然有详有略,但基本要求接近。最常见的规定是,寝室中间要设龛座三间,神主座次的安排,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中龛供奉的是始祖神主,左右两龛则根据昭穆齿德等资格条件对先祖进行排列。据此规定,除了始祖,能排在第二位配祔始祖的就是那些有德行的先祖了。在这一排序上,单靠辈分一项,是不能决定他就能入祠受祭的,而是要参看他一生中所立功德的大小,即在忠、孝、节、义等方面建立的成就等等。

  另外,关于祠堂的费用大多以族丁摊派,更有“捐金助祭”这种德行,常常有祠田、祠产予以保障。祠田的摊派以该丁的二十分之一为祠田。

  关于祠规,等同于国家之宪法和法律规定,其效力也相同。

  再之,徽州的祠堂大多供奉的是男祖先的神主,却也有供奉女祖先的神主,甚至还有专奉孝子的祠堂。如呈坎罗东舒祠内就有这样的安排,设“则内”,以体现庶母神主“袱嫡母之侧”的说法。而棠樾的女祠名曰“清懿堂”,并有“贞烈两全”的匾额,也是在棠樾村,还有一座专奉孝子的祠堂,名曰“世孝祠”。

  综上所述,徽州祠堂的建制已从笼统的祭祀模式向分类模式演变,其昭示的意义,不仅要孝于先祖,而且要效仿贞节烈女,还要从娃娃入手抓好“报本之礼”。

  简言之,在祠堂里祭祖的目的就是为了“报本追远”,以申孝思。

  改革开放多年来,文化得到了很好的恢复与发展。仅以姓氏文化而言,老百姓可以认祖归宗,明白了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来了干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姓氏文化研究与探讨》中称,研究姓氏文化,必须研究中华民族历史,因为历史的兴衰就是氏族的兴衰;研究姓氏文化必须研究姓氏中的内在文化,比如家风、家训、家教等;研究姓氏文化必须研究人阳居阴宅的风水生态文化。

  宗祠作为姓氏文化的主要内容,另外还有墓、谱、宅三项内容。祠堂的功用类同于各级各地公共文化中心的职能。近年来,徽州区的祠堂维修与应用同全国各地一样,在保持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又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作出了一些特殊努力,使宗祠这一历史姓氏文化场所,融入了新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特色文化的一个新的缩影。

  宗祠是徽州人忠孝思礼之祠,也是当下中国基层特色文化建设的新场馆。因此,笔者建议,宗祠可建设成为姓氏文化、家族文化、传承研究的文化馆。因为从传统的功能来说,祠堂是宗亲集中活动的公共场所,在这里宗亲们可以学习宗族兴衰史,可以在这里缅怀族中名人和豪杰,激励宗亲奋发有为;宗祠也可建设成为姓氏文化的博物馆,用于收藏存放族谱、收集整理宗族史料、归纳分析各氏族之间的婚嫁关系。

  宗祠还可建设成姓氏文化的纪念馆,除陈列历代祖宗牌位外,可以考虑将该宗族逝世之人的灵位陈列其中,或建成电子灵堂和图书活动册页。

  此外,将宗祠建设成姓氏文化的展示馆和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场馆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此一来,族内各种节庆活动、红白喜事、认祖归宗、抱养子孙等活动都可以以现代影像资料予以陈列,同时也可以在其中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养老养生活动以及各种阅览等等。

  徽州古祠堂星罗棋布,徽州区最著名的要数呈坎罗东舒祠和潜口金紫祠。“金紫祠”,被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誉为:“中国民间第一祠”。

  金紫祠俗称“金銮殿”,是座仿效于北京皇宫“太和殿”一样形制的建筑物。它结构完整,规模宏大,为徽州祠堂之最(拥有占地面积21.14亩),堪称“太和殿”的袖珍版。它比呈坎罗东舒祠早建二十年,按徽州祠堂的称呼可为“汪叔敖祠”。

  汪叔敖,字子游,北宋唐模人,是唐模始祖汪思立的11世子孙,大唐越国公汪华的22世孙。《潜川金紫汪氏族谱》清康熙抄本说:“六十六世叔敖,字子游,霓公第六子,生宋元祐元年(1086年)丙寅三月初四日亥时。”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汪叔敖携妻带子,自唐模迁居潜口下市,成为潜口下市汪氏始祖。

  汪叔敖定居潜口以后,又有了第四个儿子。他的四个儿子科举中第。其中老大汪若荣和老四汪若思都是进士起家。四个儿子或任枢密院学士,或任右司谏,或任宣议郎,或任秘书省丞,全都位居京官立身朝廷,按照“父以子贵”的古代制度,汪叔敖一再获得朝廷赠官,授为“右朝散大夫”、“金紫光禄大夫”。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汪叔敖“寝疾殁于私庄”,皇帝特许葬于杏城(今陕西黄陵县侯庄乡故城村)。许承尧在《赞汪叔敖像》中云:“厥貌为庄,厥行惟匡,厥志弥光,厥德弥香……探洙泗之绪业,扬渭滨之自强……训成褒赠,紫诰煌煌。”隆兴二年(1164年)四子汪若思奏请朝廷获准,赐额肇建金紫院一座,内修汪叔敖墓祠,供奉汪叔敖神像。这是“宋敕建”汪氏金紫祠的由来,也是潜口下市汪氏称“金紫汪氏”的由来。

  到了明代,永乐四年(1406年)进士汪善,字存初,授吏部给事中,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永乐(1403-1424)中期,他曾将金紫祠修葺一新。正德(1506-1521)年间,汪氏弘仁、弘义兄弟深感金紫祠旧址(杏城)路途较远,管理与祭祀多有不便,于是就在潜口村头选定新址,于正德九年(1514)将金紫祠迁回村里。

  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初,时任工部都水司郎中的汪文显组织本族宗亲“有事于庙,力开辟之”。汪文显(1478-1548),字存道,系汪叔敖15世孙,生有三子,名一贯、一中、一诚,长子早夭。正当汪文显率领众人为祠庙扩建而全力以赴之际,却又传来次子汪一中“伏节死难”的不幸消息。汪一中(1515-1561),字正叔,号南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工诗善文,著有《南华山房集》。当时,他正担任江西按察司副使,遇有闽广“盗寇”犯境,于是领军抗击,不幸兵败阵亡,年仅46岁。朝廷赠授“光禄寺卿”,为他建祠谥“忠愍”。妻子程氏闻讯殉夫而死。汪氏家族突然发生这一重大变故,致使家庙扩建工程半途而废。

  时至明万历年间,汪文显的第三个儿子汪一诚决心继承父兄的志愿,戮力未竟的事业。他“弃繻而归”,“乃崇庙貌而载新之”。自万历二十年(1592)至万历二十三年(1595),经过三四年的艰难运作,终获宗祠扩建之全功。汪一诚(1518-1600)字子明,号雪野,官上林苑署正,人称“上林君”或“上林公”。许国撰《金紫祠记》:“嘉靖初,群贤毕萃,相与斥金辟地,又得上林公成父兄志,出重资鸠工以张大之。”“是役也,上林君捐地千步,捐金二千缗,诸凡鸠工庀物,经始董成,无不以身亲之。”

  之后,金紫祠曾有多次维修。一次是康熙五年(1666),由汪度“独立修营”;另一次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牵头人事不详。最近一次大的维修,是在2013年。徽州区政府斥巨资(其中既有政府拨款,也有社会资本投入,还有族人的无私捐赠)全面修葺,并作出崭新规划:设置核心保护区21.14亩,严格保护金紫祠的整体布局、建筑风貌、街巷空间的传统风貌,以金紫祠四角“消防井”为界;设置建设控制区,面积为128.8亩,严格控制建设范围、建筑高度、降低建筑密度、整治不协调建筑、修补时空环境;新辟环境协调区域270亩,力图将潜口古村镇的原有风貌与金紫祠的建筑特色相对一致,使其成为文物保护事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相得益彰的和谐共同体,继而将潜口镇打造成为黄山市的文化旅游生态特色第一镇。

  笔者以为,文物保护强调产权人为保护责任主体。文物管理部门除有效监管外,还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古祠堂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这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由徽州区政府从南京引进的南京新木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致力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植时代潮流之中,并在中外文化激荡中寻找根基,试图努力创作(生产)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产品)。

  他们从祠堂建筑里的建筑装饰符号入手,按照当代人的审美倾向,侧重于产品的商业设计,避免同质化竞争,以艺术美学、生活美学、商业美学为价值导向,系统化、专业化地培养各环节专业人才,以求创造出立足徽州,走向国际的时尚旅游工艺产品,并对“朝天吼”、“啸天犬”等祠堂建筑装饰物,给予时尚设计或陶瓷材质(或烧雕涂彩),设计出中、高、低不同档次的旅游工艺品推向市场。

  该公司还在徽州区设立美学院,在徽派古建筑中的老祠堂、老民居和老牌坊下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工作室、流动讲堂、流水餐饮,重点开展徽州文化普及推广的教育培训、徽州旅游工艺品的设计研发、游学交流和创智沙龙活动。

  据笔者所知,该公司拟以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为一期实施项目,重点对徽州建筑中具有美学具象的建筑符号实施产品设计;于2016年至2021年,有效嫁接国内外艺术界、时尚界的展示活动,拓展一线城市国内市场和部分亚太海外市场,以“新徽式”时尚用品挤进国际市场;于2016年至2026年,实施徽派特色时尚品牌布局五大洲,培养出一批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和徽州特色文化的工艺美术类人才,并以资本运作战略实现跨越发展。

  汪华文化展示馆是由徽州区政府引进的北京太极文化有限公司组织实施建设的。在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下,在金紫祠设置汪华文化展示馆,藉以推动汪华文化历史研究和太极养生训练,丰富徽州当下文化旅游业态。

  该展馆由“祠堂露天展示区”、“后寝殿展示区”、“汪华公庙展示区”三部分构成。“祠堂露天展示区”主要利用金紫祠的两侧回廊,采用露天展板的形式展示汪华生平及汪华文化。其内容的框架设计上,打破了传统陈列展览的单元设置,采用独立“版面”的形式进行设计、组合,以满足不同参观者的心理需求。主要板块有:汪氏源流、少年汪华、汪华学艺、保境安民、纳土归唐、归葬故里、累朝追封、追思颂扬、汪华崇拜、金紫祠记、汪公民俗、汪氏英才、金紫汪氏等;“后寝殿展示区”展出的是金紫汪氏的祖宗容像、祭礼用具和昭穆牌位等相关内容及汪氏族规、族谱资料、实物展品等;“汪华公庙展示区”主要展品由汪华塑像、电子视频、历史图片等,复原汪华祭祀活动的相关场景。

  此外,在金紫祠边设立的汪华文化太极书院还将开展学术交流,定期举行太极养生训练,力图全方位地演绎出汪华精神与太极文化的关联,提升现代都市人群养生修学品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文化兴徽”战略提供试验“标本”。

  中国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徽州古祠堂里历史上的祭祀活动时有恢复,但其应用还不尽人意。那么,当下徽州古祠堂如何合理利用呢?

  笔者以为,不仅要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实践好治国安邦的理念。祠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族祭祀之地,而应成为集观光、修学、聚会、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教育场所,使其日益发挥出社会教育的功能。

  以金紫祠的开发利用为例:

  可做大“观光游”,满足外地游人对徽州祭礼等的认知和徽州历史建筑文化的了解;

  做好“修学游”,让一些高端人士开展学术研究、度假休闲和养生训练,并在这里举办各种学术论坛,实现远程电子教育等活动;

  发挥其在农村基层文化中心的补充功能,让村民们可以在此操办红白喜事,建立图书课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藉此借物思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间断举办“成人礼”和“升学、升职、感恩仪式”,追古思今、见贤思齐;

  定期举办汪华文化民俗汇演,使“赛琼碗”、“安苗节”、“游太阳”、“嬉菩萨”等汪华民俗节目原生态地得以恢复,为参观游客提供了徽州文化的新知,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汪晓东,黄山晨刊)


来源:中安在线  

QQ:390166960   电话:0559-2354788  2354798 2354088(FA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2592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淮南洛河汪氏[潜口金紫分支]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819
QQ
发表于 2016-7-20 18: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紫汪氏的骄傲,开放之日时,能否汪姓家族免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922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我是汪洋大海一滴水。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4227
发表于 2016-7-20 19: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座由汪姓人首建的''金紫祠'',在历经八百余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現在经过政府的运作.使汪氏文化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我们汪姓人应感谢伟大的祖国.感谢英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祝汪氏家族枝繁叶茂与日月同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4033

回帖

7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6086
QQ
发表于 2016-7-20 20: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祝明本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786

回帖

1万

积分

认证会员

总  &#1

Rank: 6Rank: 6

积分
13347
QQ
发表于 2016-7-21 16: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祝明本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4

回帖

173

积分

侠客

仰望星空

积分
173
发表于 2016-7-30 18: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在这里快速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汪氏宗亲网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皖ICP备20001616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皖公网安备 34100202000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