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汪礼宝 于 2014-6-6 06:35 编辑
导语:从战与降的政治夹缝中折射越国公汪华忠心为国、一切为民的伟大思想———汪礼宝
唐越国公汪华,字国辅,号英发,原名世华。生于隋开皇六年(陈至德四年,即公元586年正月十八日) ,殁于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三月三日 ),古歙州登源里人(今绩溪县大庙汪村人),史称吴王、越国公、汪王、汪公大帝。
隋朝末年,朝纲不振,天下大乱,汪华率众起义,拥精兵十万,攻下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饶州,建立吴国,建都歙州,号称吴王;在治理吴国十多年里,他励精图治,广施仁政,要求南迁之中原世家大族尊重地方土著族,促进民族大融合,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百姓安居乐业。时大隋江山烽烟四起,民不聊生,江南吴国却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因此他深受万民爱戴。及唐高祖李渊中原称帝,李世民举兵南下,要收复江南六州,完成李唐之统一大业。两军对恃,是战是降?须慎重决择;是战是降?皆生死攸关!无庸置疑,他一度陷入困惑:如果归降,不仅意味着放弃王位而俯首称臣,还有可能要被当作叛军首领戕害,甚或满门抄斩;如果选择战,虽无胜算,也可争个鱼死网破。谁也不会甘心把自己的胜利果实拱手让人,还落个杀头和满门抄斩的下场。在这种情境,无论做何决择,都是十分艰难的,都具有一定的政治风险。因此,政治智慧厘清形势只能用来参考,政治思想才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决定性因素。越国公汪华心里更多的装着国家和人民, 以江南六州为重,以国家统一为重,最终为国为民的从大局思想作出决定:归降。因为他深信:归降以牺牲自己为代价,换来的是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安定,这样的决择建立在抛开个人一切利益之上,即使唐高祖要除己以绝后患,只要能保全六州人民的生命财产,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为了国家和人民,汪华毅然放弃王位,于武德四年遣使奉表归唐。幸甚,唐高祖以德报德,感其忠心,嘉其功勋,委以重任,授之以方牧,总管六州诸军事,敕封上柱国越国公,食邑三千户,爵位从一品,位列王公贵族。
从生死攸关的政治夹缝中,折射出唐越国公汪华的伟大思想:国家为重,忠心为国;遂民所愿,一切为民!这是思想决定政治的成功范例。这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完成国家统一,倡导世界和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唐越国公汪华作为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是中国隋唐时期一位叱诧风云的历史伟人,他是唐初以来维护国家统一的典范,他是古徽州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英雄,同时他还是徽文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古徽州的人文初祖、古徽州第一伟人!
有副庙联对他高度概括:“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业垂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