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史话
洛河镇也叫洛口,因地处洛涧入淮口得名。商时属涂山国,汉初是淮南王的封地。三国时 曹操灭袁,侍中荀彧镇守寿春,拓荒垦田,洛口渐有人居。因为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又是一个古渡口,所以人口逐渐增多。西晋时建了一座“梓潼宫”祠庙,公元383年刘牢之以 五千之众大败梁成军,这里又是淝水之战的首战场,南北朝时,洛口已经成为淮河中游的一 个比较繁华的商埠了。
隋仁寿年间,淮水常常泛滥成灾,乡人在街南头高丘上兴建了一座寺庙,名叫橛涧寺,于 是后人便牵强附会地编造了一个民间的故事,说:洛口是一个船地,水涨它涨,水落它落, 街南头有一条大路直通橛涧寺,寺庙是船锚,大路是铁链,还怕不牢?又在大寺的两旁钉了 很多木桩,就是现在的金庄、王庄、陈庄、大北庄等,把缆绳拴在桩上,认为这条船永远也 不会漂走了。讲得多么神奇美妙啊!
到了元朝,洛口属于怀远县,开始在这里建镇,设立了“巡检司”,兴建了城隍庙。南北 大街名为迎河街,南头建有南楼阁,北头建有北楼阁,中间建有中楼阁,中楼阁建在一水井 之上。东西街叫顺河街,西头建有四门阁,东面上书:“紫气东来”四个大金字,西头是大 广场,是每逢庙会的热闹场所。各楼阁之上均有神座神像,春秋祭祀,热烈非凡。这标志着 洛河镇已经是县城等级的集镇了。
明清两代,洛河属于凤阳府,舜耕山以北,龙湖公园以东,连同上窑、陆家湾等地,都是 洛河的辖区,比现在的大通区还要大得多。清乾嘉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功名官宦之 多,冠于怀远全县。特别是九龙岗、大通两煤矿相继开采,加之土特产从这里集散,京广百 货在这里中转,因而万商云集,市井繁荣,一时被誉为“小秦淮”、“小上海”。然而好景 不长,1931年淮水上涨,淹没了古镇,淮南煤炭改从田家庵运出,古镇冷落萧条,每况愈 下。更使人痛心的是1954年淮水更加肆虐,一口吞噬了洛河古镇,把古镇冲得土塌地平,变 成一片丘墟。值得欣喜的是人民政府把古镇搬迁到长春店,从此古镇获得新生,大显风采 了。
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古镇在经济开 发和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那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电厂大烟囱屹立在橛 涧寺的大门口。它的底盘比篮球场还大,高220米,是我市最高的烟囱,就连那两个冷却塔也 高达一百几十米,同田家庵、平圩电厂合称为三姊妹电厂,是能源城里璀璨夺目的明珠。电 厂南门口是206国道线,是宽46米、长1500米、三块板式的洛河镇中心马路——洛涧大道。 人行道和绿化带上栽满了青桐、雪松、广玉兰等长青树木和各种名贵花卉,把洛河打扮得艳 丽多姿,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