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吊皖城①余青阳②用郭奎韵】
一死信许国,百战固婴城③。胜捷谅匪④伐,感时悲自鸣。云胡连祚⑤绝,乃俾梁栋倾?惜无鲁良史⑥,何由著忠贞?严严⑦大节⑧堂,大志夙已铭。我欲解身剑,为公扫长鲸⑨。栥盛⑩尚未展,精气⑾亘⑿弥横⒀。涉江⒁俯余垒,行人念用兵。巡远⒂有遗则⒃,昭兹垂令名。
【注释】
①皖城,今安徽省安庆市。
②余青阳,余阙(1303-1358),字廷心,一字天心,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先世为唐兀人,世居河西武威(今甘肃武威)。元统元年(1333)进士,始任泗州(安徽泗县)同知。官至浙东廉访司佥事。以事被劾,归隐庐州青阳山(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青阳村)。后被元庭重新起用,镇守安庆。红巾军破城后,后见大势已去,遂自刎,沉于安庆城内的清水塘,被称为“死节之臣”。曾为辽、金、宋三史修撰,累官至监察御史,为政严明,治军与兵士同甘苦,有古良吏风。著有《青阳集》四卷传于世,被收入《四库总目,故人称余阙为“余青阳”。
③婴城,环城而守。
④谅匪,陈友谅(1320~1363),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等人的天完红巾军,以功升元帅。1357年,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此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但接连败北。1363年八月,陈友谅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
⑤连祚,多年来的功绩。祚,福,福运。
⑥良史,优秀的史官。指能秉笔直书、记事信而有征者。信实的史书。
⑦严严,紧密严实,凛冽。
⑧大节,高尚的节操。
⑨长鲸,巨鲸。能够掀起惊涛骇浪。
⑩栥盛,祭祀场所的供品。栥,屋柱上的短方木。盛,chéng,祭祀用的杯、碗之类的器皿。
⑾精气,细微的灵气。
⑿亘,连绵不断,漫天缭绕。
⒀弥横,弥散,纵横。弥,mí,满,久远。
⒁涉江,即朱元璋渡江之战。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初一日,朱元璋同徐达、汤和等率军渡过长江,从牛渚矶(今安徽当涂西北)登岸占领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此役为朱明王朝的奠基之战。
⒂巡远,唐代名臣张巡、许远的并称。安史之乱中,二人协力死守睢阳而垂名后世。后代指誓死不降的名将。
⒃遗则,指前代留传下来的高风亮节。
【大意】
报定了为国一死的信念,历经百战牢牢地守住了这座被环而围之的古城。得胜的捷豹传来,匪徒陈友谅被讨伐了,我顿时感到悲喜交加,无数勇士为之献出了生命。是什么原因让多年来的红巾军英名被毁于一旦,使元末农民政权大厦顿倾呢?可惜的是,没有像古代鲁国那样的优秀史官,能够秉笔直书这段真实的历史了,怎么会有人把天完红巾军的忠诚和坚贞写入信史呢?威严无比的大节堂上,宏伟的壮志,远大的抱负,才可以永久铭刻,万世流传。我很想解下身上的佩剑,为先生斩断惊涛骇浪,扫平世间的战乱。祭祀大堂里,上供的器皿还没有摆放好,神奇庄重的氛围已经充斥了整个空间。朱明军队胜利渡过长江后,站在采石矶上,放眼望去尚未攻下的敌军堡垒;远征之君思索着拥兵的大计。唐代名臣张巡、许远誓死协守睢阳,他们的高风亮节实在是应该名垂后世,令名远扬。
【简析】
汪广洋、郭奎同为余阕弟子,与广洋公交往甚密。汪广洋与郭奎曾多次互相赠诗。这首凭吊诗歌就是借用同门弟子郭奎的韵律来写的。郭奎(公元?年至一三六四年),字子章,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人。早年和汪广洋一同师从江南名儒余阙,郭奎投奔朱元璋,从事幕府,后因朱文正获罪,被株连诛杀。
诗人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认识是很难得的。皖城守将余青阳,誓死捍卫城池,留下千古令名,让诗人浮想联翩。
元末徐寿辉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阵营,最终被内部的倾轧而摧毁,没有完成推翻元朝统治者的历史重任。一代枭雄陈友谅,更是内战的高手,把军事重心放在了同样是农民领袖的朱元璋身上,大有一举灭之而后快的野心,从客观上协助了元朝的统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憾事。后世史官对此的记载,往往是贬陈褒朱,以“胜者王侯败者贼”的观点来迎合明朝统治者的口味。
在这首诗中,汪广洋高瞻远瞩,凭吊皖城守将、恩师余阙的同时,大胆引用陈友谅被诛杀的历史史实,并托古代鲁国史官真实记载鲁国历史之事实,寄托对“一死信许国,百战固婴城。”之士的赞美。
诗人步韵郭奎,也是有深刻含义的,二人同为名儒余阙的弟子,而恩师余阙是一位誓死忠于职守的名臣。余阙汉学卓有成就。一生以授徒为志趣,所收汉族弟子不少。见诸记载的弟子有早年安徽授徒弟子郭奎、汪广洋、昊去疾、杨傅、汪河,中后期宦途所收弟子有戴良、涂颖。
诗人汪广洋的这种情怀,是不完全符合朱元璋的口味的。朱元璋的偏狭性格,也是汪广洋始料不及的。服从而不盲从,是汪广洋的人格特征,但是正是一特点,制约了他,他的政治命运、个人命运的乖舛,就是这种个性的写照。
做一个有思想的下属,难! |
-
余阙像 《甘肃武威余氏宗谱》
|